字級大小:

A-

A

A+

p320 談「信、願、行」

為佛光山叢林學院、佛光大學等學生開示

時間:二○一○年六月廿五日 

地點:佛光山傳燈樓集會堂

各位同學們:

我和你們的距離已經很遠,不是年齡,而是想法。過去常聽說「代溝」,我在青少年的時候,就一直警告我自己,將來我老了以後,絕對不要和年輕人有代溝,要做一個永遠年輕的人。

實際上,我的年齡是老大了一點,但是我的頭腦可能比你們青年人還更要年輕。有時候覺得,現在的年輕人,不是很保守,也不是很腐舊,但很頑強、執著,不夠融會貫通,這對前途都會是一個損失。

佛教裡常說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如何才能到極樂世界?天堂、佛國,不是隨便想去就去,必須有三個資糧──三個條件,叫做「信、願、行」──信仰、願力、實行。看起來很簡單,實際上,多少修學淨土法門的人,也不容易完成這三個字。

所謂「信、願、行」,就好像我們要到哪裡去旅行,要事先預備旅行的資糧、旅行的條件,要有旅費、時間、健康、相關知識、旅行目標等很多因緣關係的湊合,才能出外旅行。要到西方極樂世界也是一樣,需要信心、願力和實踐。

不管你們就讀哪一班、有什麼興趣,都會有想要達到的一個人生目標。「我的目標在哪裡?」你說你的目標是到台北,那麼你要坐火車去?坐汽車去?你要結伴去?還是單獨前往?途中的油料夠嗎?午餐在哪裡吃?到達目的地後有人接應嗎?人家接受你嗎?你都要事先想好,才能到台北。

人生的路在我們前面,但是我們要到達目標,途中會有很多障礙、很多不確定的彎路和岔路,有很多的變化,你都已經有應付的條件了嗎?《華嚴經》說「為求真理登淨域,為學佛法入寶山」,你們有的為了追求真理,而登上佛光山學習佛法,有的來學習餐飲、行政、美學等技能,後天你們就要畢業了,都學有所成嗎?都能學以致用嗎?

有時候很好的因緣來了,自己不懂,就讓它悄悄地過去了。因緣就是機遇,機遇是在一剎那間,有時候是一句話、一件事情、一個念頭,或者人家的一個眼色、臉色,隨時隨地都在變化,俗語說「煮熟的鴨子還會飛了走」,何況我們的前途,多是未定、未確立的,在一片迷茫當中,何去何從?很難抉擇。不過,假如你有「信、願、行」的資糧,有了條件、預備,就不困難。

首先要有信心。像我在佛門裡面,真是佛祖加被,給我特別厚待。我憑什麼?我沒有特別的能力,也沒有特殊的條件,我想是「信」──是信仰給我幫助。在佛門裡,我對釋迦牟尼佛沒有懷疑過,對佛法也沒有懷疑過,甚至年輕的時候在佛門裡受教育,被打、被罵、被虐待、被壓迫,都沒有懷疑過,只想到我要好好努力。我的信心不因為苦難而變化,不因為人情冷暖、打擊壓迫而動搖,對於佛門中難以理解的事,我也都不動心,我就是肯定信仰,我就是信佛。

年輕的時候,我覺得佛祖、聖賢、菩薩高高在上,是禮拜的對象。慢慢年老了,就覺得佛像不需要我禮拜,因為佛祖跟我靠近了,我在吃飯,佛陀陪我吃飯;我在走路,佛陀陪我走路;我在睡覺,佛陀陪我睡覺,不論我在什麼地方,佛陀都在我的前後左右、在我的心裡,所以我不需要禮拜他,我只要把自己心裡的佛祖照顧好。

在台灣、大陸、全世界,我都提倡「我是佛」。過去有的人不懂,說我們都是凡夫,怎麼可以膽大妄為說「我是佛」?怎麼可以這麼傲慢?其實這不是我們說的,佛陀成道時的第一句話就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佛陀早就告訴我們,人人皆有佛性,只是我們不敢承當、不敢接受。我也經過了好幾十年,才慢慢接受佛陀給予我們的信心和力量。

試想,你能承認「我是佛」,還會不自我健全嗎?能懈怠、懶惰、肆無忌憚嗎?當然,現在我是不是佛,也不必去追究,總之「我信佛」就沒有錯,我信仰佛,就會以佛的行為作我的榜樣。甚至現在我還倡導「行佛」,信佛、拜佛、求佛之外,重要的是「行佛」。所謂「信、願、行」,在信仰裡面,要有信心、要有願力、要有行持。

我今天不是要你們修學淨土法門,只是想到你們既入寶山,就要學一個將來成功立業的方法,要「信、願、行」;要學習能幫助未來前途發展的一些步驟、方針,也一樣要「信、願、行」。所謂「十八般武藝」,你有多少本領?沒有一點本領,能可以行走江湖嗎?能可以到外面發展嗎?

現在的社會變動太大,尤其科技、電器、電腦、網路、電話等,改變了整個人類社會。像各位用的網路、電腦,速度之快,想要知道什麼,只要一輸入,想知道的、想買的,統統都有。但你未必很快樂,因為太容易得到了。

我們當初生活很困難、很辛苦的時候,反而覺得有快樂。比方現在從高雄到台北,坐高鐵只需要一個半小時,你說究竟我們有多快樂、有多好嗎?沒有感覺。回想六十年前初到台灣,從台北到高雄,要花十個小時以上,到達以後,「啊!不容易、真好!我到高雄了!」覺得很珍貴、好難得。所以,太容易獲得、事情太過簡單,倒不一定很好。像過去我們念經,天天念《彌陀經》、《金剛經》、《普門品》,念到都會背了;現在不必了,只要拿本子來看就好,有的人還連看都不看,變成書本上是書本上的,不是自己的。所以每天念,它才會是我的,我才會珍惜。

「人生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我怎麼走進佛教?我怎麼走進佛光山?我與佛教怎麼有這麼多的緣分?一切都不容易的,你要把握機會、珍惜機遇。甚至可以再探討,自己在機遇、目標裡面,需要投資什麼?將來要獲得什麼?我既然已經有了信仰,更要有願力,想到自己要做什麼,付諸實踐,自然會有收獲。世間講究投資與報酬,佛教也是一樣。

過去常聽人說:「你要發心、要做好事,將來阿彌陀佛會接引你。」假如他是來為佛光山做事,為什麼要阿彌陀佛來接引他?那佛光山是幹什麼的?我不去度他、不去接引他,那我要做什麼?所以,我自己感覺到,對世間、對佛教的有緣人,我有責任,我不敢說我要代表阿彌陀佛,但我覺得我可以「行佛」,佛想做的,我替他做。如果大家都能有這樣的發心,現在就會有很多佛,大家就都是佛了。

禪門說「立地成佛」,我們要如何改變自己?你要把自己雕塑成一個怎樣的人?這不是憑著執著、妄想就能做到的,佛法真理才是經得起檢覈的、能實踐的、對人有用的,所謂「有佛法就有辦法」,能有佛法,我們才會有信心、有把握。

佛法真理是不容懷疑的。比方「因果」,你種什麼因,就會有什麼果,這是不容懷疑的。在世間上,你要有因緣、要結緣,人家才會接受你;你要有慈悲,人家才肯要你。各位,你們有什麼樣的條件?

在《阿含經》裡,有人問:「佛陀會不會罵人?」佛陀會罵人,但是罵得很有藝術,他會說:「你不知慚愧」、「你不知苦惱」、「你非人」,「非人」就是「不是人」,比方大家歡喜,你不歡喜;應該要做的事,你不去做;應該笑的時候,你不笑,跟別人都不一樣,就是「非人」。我們要如何才能做得像個人?甚至為後代子孫、青年,樹立典範和指標?希望大家能好好思考我剛才所說的話。

現在大家可以提出問題、想法或建議。

提問一:學生在泰國出家,請問師父,是否能讓「三好」、「四給」編到我們泰國中文學校的教材裡?二、我希望藉由青年團的力量,在泰國舉辦活動,讓泰國青年培養正面思考,讓沒有學佛的青年慢慢認識佛教,讓已學佛的青年加入青年團,對佛教、社會有貢獻。

大師:要把「三好」、「四給」編到泰國的教科書裡面,當然很好。歡迎你和相關人士,在泰國推動國際佛光會提倡的「三好」。

過去的人常說「你作孽」、「你造業」,聽起來造業就是造罪。其實,「業」有分:善業、惡業。造惡業,就是不做好事,都做壞事。身做壞事,如殺、盜、邪淫;口說壞話,如妄語、兩舌、惡口、綺語;心動壞的念頭,如貪欲、瞋恚、愚痴、邪見、嫉妒。現在推動的「三好運動」,就是教我們要三業清淨:身要做好事、口要說好話、心要存好念,身口意都好,不就是好人了嗎?這麼多好人,國家怎麼會不好?這是很簡單的道理,所謂「三好救國」。香港有一齣電視劇也把「三好」編進去了,叫《宮心計》,我還沒有看過,聽說即將在台灣播出。

關於成立泰國青年團,很好,你有願心。所謂「信、願、行」,你要具備信心、願力,然後就是去實行。我們在泰國也有人,可以幫助你們成立青年團,你自己也要參與。

人在世間上,你幫忙我、我幫忙你,你來我往、有來有往,大家是一體的、彼此互助的,你有這個心,我們有這個意,心意相投,還有什麼事不能成功呢?

提問二:一、畢業以後想入道當師姑,請問要具備什麼資格?二、領職後,要如何與主管相處才會比較融洽?

大師:當師姑比當師父還要困難,你要甘願,才會快樂;如果不甘願,看到出家眾都坐在前面,你卻坐在後面,你不服氣的話,那就苦了。所以,師姑不容易做,希望你要發願做一個好師姑。當然師姑也有師姑的自由、優待,各有千秋。

第二個問題,你要讓主管接受你,自己也要有條件。如何讓主管接受你?你要恭敬他,接受他的領導;如果你不接受他的領導,當然他就不喜歡你。你要勤勞、讚美他、跟他配合,做得多、說得少,還要擁護他,「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你幫助主管,主管才會愛護你、提拔你。

我們佛光山的青年人,要跟主管「革命」,說「我不服氣」──這是自己找自己的麻煩。「識時務者為俊傑」,現在是他領導、他負責任,當然你要擁護他。等到幾年之後,你來做領導人了,再來發揮自己的理想。現在他是領導,你不必跟他爭執,難道你也要做領導嗎?可以,但要等到機緣成熟的時候;機緣沒有到,他就是主管,你只要服從、服氣、服務就好。

提問三:一、如果遇到不公平、不合理的事,該如何調適自己?二、該以什麼態度,面對日後的弘法工作?

大師:感到不合理、不公平、委屈、難以忍耐的時候,怎麼辦?現在我要告訴你們,沒有別的好辦法,最好的辦法就是「忍耐」。

忍,有很大的力量,忍才有進步,忍才會勝利,忍才能成功。你說你跟人家吵架,你的聲音大、會罵人,可以把他說得不敢回口。但是在我看來,這不是勝利,反而是失敗。

最好的勝利,就是在不公平、不合理的情況下,我無言、我忍耐。能忍,是有力的人,沒有力就不能忍。像小孩子不能忍,你打他、罵他一下,他「哇」地一聲就哭起來了;有力量的人,你打他、罵他,他眉毛都不皺一下。能可以在不合理、不公平的前面忍氣吞聲,這一招很難學,要有功力。

各位都知道,現在大家都說我把佛教帶到世界,讚美我是把佛教帶到世界的第一人,但我並不這樣想。記得四十多年前,越南邀請我去開會,那時候中國佛教會十幾年了都不准我出國,這一次越南指名要我去,我就興致勃勃地從高雄坐夜車到台北,準備去開出國前的會議。到達的時候,有很多要出國的人也已經來開會,白聖法師是主席,他是佛教會的理事長,一看到我就說:「你來做什麼?」

我說:「報告老法師,這一次越南召開世界佛教社會服務會議,他們有邀請我,我預備要去。」

他聽了以後,說:「如果你去,我就不去。」

一時間,我也來不及應變,太出乎意料之外了,站起來就說:「那我就告辭。」一走出會議場所,立法委員莫淡雲先生趕快就跑出來,很不平地對我說:「你現在到哪裡去?」

我說:「我回高雄。」

他說:「你就這麼回去嗎?」

我以為他要幫忙我什麼,就說:「我不回去又能怎麼辦呢?」

他卻很無奈地說:「唉!太可惜。」又進去開會了。

我記得我是坐九點多的火車,回到高雄,已經又是晚上了。

假如這個事情給你遇到,你會如何?在佛教裡,我表現優秀,我弘法、服務,成果輝煌,又是對方國家親自邀請我去的,你能決定我不去嗎?這只是其中之一,類似的事情還有好多,我都沒有計較過。但是到了今天,我不是弘法遍世界了嗎?他有把我壓迫下去了嗎?我想,不是別人要來壓迫我們、打倒我們,就能把我們打倒。只要你有條件,「條條大路通羅馬」,路很多,何必計較一時?不要爭一時,要爭千秋。你不平、不服氣,只是為了一個人、一件事,一個人、一件事算得了什麼?

「忍」才有力量。我常常舉一個譬喻:一個拳頭,打出去就沒有力量了;不打出去,力量就永遠存在。我沒有別的好辦法告訴你們,最好的辦法就是「忍」。

我再引用佛陀的一句話:「如果一個人,不能忍受人家的惡罵、毀謗、批評,如飲甘露,不算有力的修行人。」我很佩服佛陀這句話,真偉大!「忍」裡面是真有力量的,和懦夫的不敢、懦弱不同,忍者是勇敢的、有力量的。

不再多說,奉勸你要忍!

第二個問題,應該以什麼態度面對日後的弘法工作?要融入大眾,要依於常住。你要能感覺到:「我就是佛光山,佛光山就是我。」你去參這一句話,你能做到多少,就會成就多少。假如你要和佛光山分開,佛光山是佛光山,你是你,那麼這就要看你個人的力量有多少;假如你擁有佛光山,佛光山的力量就是你的。你能包容佛光山嗎?你能擁有佛光山嗎?你的前途就在「你有沒有佛光山」。

你們要有前途嗎?先想想,你有沒有佛光山?「我擁有佛光山」是很重要的,但是你們不懂。

我過去說,在世間上,我可以什麼東西都沒有,但不能沒有一點慈悲;慈悲太重要了。現在我要再補述,我在社會上、人生道路上,可以失去一切,但是我不能失去佛光山。

有一位在大學教書的小姐,過去他在美國念書的時候,曾經承諾要到佛光山工作。我這兩天忽然想起來,就找了他,但發現他已經有推辭的口吻。為什麼?那麼一個優秀、善良的小姐,說好要到佛光山,為什麼現在不要來了?

後來有人告訴我,在他的理想中,佛光山是他的慧命,是他人生的支柱、力量,他怕來了以後,哪一天在別人前面受到傷害,會對佛光山失去依賴、信心,那時候人生就不曉得該怎麼辦,不如讓佛光山在他的信仰裡保持一個形象。

我聽了這番話以後,覺得也不需要這麼想。我們在娑婆世界,哪裡沒有挫折?沒有的,多少都會有問題。意思是說,我要學佛,學佛就會順利嗎?學佛並不簡單,也是很辛苦的;我要出家,出家哪裡有想像的輕鬆?一樣要經過一些苦難鍛鍊,還是要奮鬥。

無論在什麼團體、什麼地方,事在人為,都要靠自己,不需要因為一個人、一句話就失去信心,或是受到一點傷害就受不了;梅花尚且愈冷愈開花,再說你們都是有緣人,無論如何,要記住「我是佛光山」。我擁有佛光山,不會缺少什麼;我擁有佛光山,是很了不起的,在你的身口意裡面要有佛光山。

提問四:一、做人處事,如何圓融而不濫慈悲?二、如何讓自己冷靜思考,而不會處於一直很焦慮的狀態,甚至造成旁人一起焦慮、一起困擾?

大師:剛才第一個問題,要問自己。你問自己:「如何做人才能圓融無礙?」謙虛、和氣、和平、和諧、學習吃虧,都能圓融無礙。但我說的沒有用,必須靠你自己身體力行。

要如何讓自己冷靜思考,不要一直焦慮?這需要時間。比方在拜佛當中,自己要有願力;在做人處事上,要甘願、忍耐,就是受了委屈,所謂噙著眼淚、打掉了牙齒,也要連血吞下去;難忍能忍,要能受得起苦。

以我八十四歲老人的話來跟你們說:你想討便宜,就有障礙;你能學習吃虧,到處都是方便。想要人家待我們好,自己一定要有很多的付出,不付出,別人怎麼會待我們好呢?

人的修養,需要靠時間來培養。所謂「養性」,需要忍耐。過去,我們也不一定有老師來教我們忍耐,有時候不能忍耐了,就自己打自己耳光,「為什麼我一點力量都沒有?」「這個時候一定要爭短長嗎?」這是自我教育,慢慢地修養就會增加。

提問五:一、如何拓展自己的視野和培養國際觀?二、海外的一人道場要如何永續經營?三、如何接引非教徒成為信眾?

大師:其實三個問題就是一個問題。

大家總要學習人生規劃,在最初學佛的二十年內,要做一顆棋子,不要說「我要」,要說「我隨緣,你把我安排在哪裡,我就到那裡。」當然,我這一顆棋子,你要安排在哪裡,也要看我的力量,讓我能可以抵擋得住外境,保守住我的力量;因為我才剛出家,只是一顆棋子,還沒有做統帥,也沒有統帥的能量。

你有國際觀很好。不過,不只是國際觀,要有全面觀,國內也是一樣很重要,沒有國內,哪裡有國際?你既然有國際觀,只會英語也不夠,我提倡學習英語、日語……各種語言,語言很重要。

隨緣,做一顆棋子讓常住來安排,二十年後龍天推出,自然會成功。大眾會把你推出來,時間、歷史會把你推著前進,那時候你的功業成就,在大家心中也就樹立了形象。只是你們要能熬過這二十年,也有的人快速,只要十年、八年,不過,「大器晚成」,我不能隨便開一張短期支票給你們,所以設定長期一點──二十年。假如說你現在三十歲,十年以後四十歲,應該會成熟。假如你現在二十歲,到了四、五十歲,更成熟、更能擔當大任。

現在人生七十五歲才退休,你還會有幾十年為眾生服務,要耐煩。現在你要畢業了,畢業以後在一個地方做清眾,三年、五年表現好,勤勞、有立場、有宗風,七、八年後必定能當家住持,十幾年以後很有經驗了,甚至能弘法遍世界,總之要耐煩。

提問六:我們在山上學習、在滴水坊實習,覺得非常歡喜,也很有意願加入推廣素食、弘揚佛法的行列。但由於我們還是在家女眾,有的人未來可能有意願要組織家庭,有的本身家庭有困難,而這個工作比較需要勞力和時間,我們要如何取得平衡?

大師:有家庭的人,更應該推動餐飲,因為不管怎麼樣,人總要吃,有人來吃,就能賺錢。中國人到世界上做大事業,什麼人都可以不帶,但一定會帶一個廚師。因為「吃」很重要,中國人大都在飯桌上解決問題。可惜現在大家都不講究「吃的文化」、「吃的藝術」。

吃,是一門藝術,好像一幅畫、一首歌曲、一篇文學作品。我們如何把「吃」,變成一種很美的藝術?要注重環境美化、餐具清潔,要讓人吃出歡喜、讚歎、笑容、吃出智慧、友誼、氣氛來。無論是組織家庭、服務社會,「吃」都是很重要的。

不要小看「吃」,假如你要到歐美弘揚佛法,我過去也訂過條件:第一,要會法務,就是會念經、敲法器;第二,要會做菜;第三,要會一套拳術、武功,三十年前Chinese Kung-fu(中國功夫)在美國就很流行。但現在最重要的是會法務和典座。

你看「統一」、「康師傅」開了幾千家店,也有一個台灣人到美國開「85°C」,一年賺幾億美金,所以不要小看「吃」。現在我們推廣素食,推動「滴水坊」,所謂「滴水之恩,湧泉以報」,不是以賺錢為目的,是為了要弘法、結緣、服務、散播歡喜的。

十幾年前,我在大陸的一些晚輩,看到我常常在歐美來來去去,就跟我說,他們也很希望到美國。我說他們沒有條件,他們就問我:「要有什麼條件才能到美國?」我告訴他,要會做廚師,因為經常在報紙上看到刊登徵求廚師的廣告,但很少人有條件,所以你會做廚師就是人才。

我敢說,以佛光山的條件,如果大家肯用心,應該有實力在全世界推動一千家滴水坊。如果推動一千家滴水坊,就能解決多少人的就業問題、生活問題;對於間接推動中華文化、宣揚佛法,又是多大的力量。但是我現在做不起來,為什麼?因為沒有人有這種理念,大家都只想賺錢,太貴了,別人就不會來吃。

記得三十幾年前,我常常坐汽車到台北,中午到了彰化,肚子餓了,就到一個小麵店去吃。小小的店,沒有招牌,只有兩張桌子,麵一碗才一塊半。後來我常常帶人去吃,我說:「我們去吃『一塊半』。」大部分我都吃六碗,六碗就要九塊。不過我吃得很歡喜,要我再帶十個人去吃也沒有關係,一塊半一碗,十個人十碗麵也才十五塊錢,吃得起。也就是說,你一碗吃不飽,再添一碗也沒有關係。

所以,我主張「吃」要便宜、要好吃。只是要有人工、要有藝術,功力要很高。

過去佛門的祖師大多出身典座、廚房。其實,我個人不大喜歡做「星雲大師」,我喜歡在廚房煮給人吃,或是做個「飯頭師」,這是我的本願,只是一直沒有做到。現在也常常覺得遺憾,因為我是天生會做菜的材料,不能去發展很可惜,希望你們能有人去做。不難的。

像我辦佛學院、辦大學,我也不是學教育的,也沒有讀過書;我寫文章,我也不是學文學的,也沒有學過寫文章;建築,我也沒有學過建築;弘法,我也沒有學過弘法;我沒有學過知客應對,沒有學過管理……什麼都不會,但是我是人,是人就應該服務大家。

吃,是很重要的,不能馬馬虎虎、學藝不精。人家說開一個餐館,也要有你的名菜,你有兩道名菜嗎?我們的「滴水坊」,一份餐點只要五十塊。如果你要訂價幾百塊、幾千塊的,你可以開大飯店,但不要叫「滴水坊」,叫「滴水坊」就是要服務的。

提問七:這一次暑假回去,爸爸希望我留在香港打工、留在他身邊,可是我想繼續讀佛學院。我不想爸爸不高興,但是我也不想自己不高興,請問師父我該如何跟他說?

大師:他是怕你在這裡出家做和尚,不是怕你讀書。假如你在這裡讀書的時候,能寫幾篇文章在報紙上發表,寄給他看,讓他感覺到你有進步,他可能就希望你留下來。

或者你回去跟爸爸說明,你在這裡學習的情況,讓他覺得你在這裡很快樂,能在這裡學習做人處事,未來能成為一個很好、很有用的人。假如不給你歡喜、不給你學做人,那就太可惜了。

你也可以說,現在我回香港打工,也只是為了生活。我在佛光山讀書,不必為生活掛念,為什麼爸爸你不讓我讀書呢?你要跟他說,我讀完書,將來回來孝敬你;甚至跟他說,我將來讀完書,成為有用的人,回來再討老婆、賺錢給你用。你要講得讓他歡喜,要投機、投緣,至於未來的事情,就未來再說了。

提問八:一、面臨抉擇時,要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路?二、即將畢業,覺得自己十八般武藝都沒有很精通,如何面對未來的弘法?

大師:你的第一個問題,是不曉得自己要走什麼路。你現在出家了,不就是一條路嗎?你另外還有路嗎?出家的路以外還有什麼路?成佛大道、成佛的路,你對成佛這條路有疑問嗎?

提問人:沒有疑問。

大師:你就好好把這條路走好。你出家了,我們佛光山「以文化弘揚佛法」,你還可以參加佛教的文化工作;我們也「以教育培養人才」,你還可以從事教育,這些就是路,就是佛教的路、出家的路,不能再懷疑了。

現在已經出家,就要想怎樣把出家人做好,其他都不重要了。面對出家大眾、面對常住工作,要與大家和諧,讓大家歡喜接受我、讓常住肯定我;面對信徒,我要服務信徒,讓常住肯定我、大眾接受我、信徒讚美我,你說我還怕沒有辦法嗎?總之,要把一個出家人做好。

提問九:學生來學院之前,在南華大學就讀宗教研究所。在進入南華大學以前,我從事護理工作,在此向師父報告。

大師:很好,教育院的院長會再做了解,給你幫助。已經是碩士了,也很難得,既然有才能,就要人盡其才,發揮你的所長。

今天到此結束,大家珍重,下次再見。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