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14 有佛在心中

佛光大學教職員講習會

時間:二○○二年九月五日

地點:佛光山蘭陽別院國際會議廳

校長、各位老師、教授:

各位都知道,我自己出身貧寒家庭,不但沒有進過大學,也沒有聽過大學。甚至在就讀小學的年紀,連小學都沒有看過,只讀了幾天私塾。後來在十二歲那一年有機緣出家,出家後,一路走來,感覺到因為有佛在心中,人生的意義就不一樣。

佛法影響我一生當然很多,不過有四部佛經,其中有四句話影響我最大,我把這四句話提出來向各位報告,也表達我想和大家講的意見。

一、不忘初心

有人說《華嚴經》是經中之王,有一句話形容:「不讀華嚴,不知佛教之富貴。」經文中的「不忘初心」,意思是不要忘記最初的念頭、最初的發心、最初的用意。平常對自己要負責任,對自己所立下的志願、志向、想做的事,一有了念頭、有了心,就不要輕易忘記。不但要記住,而且要堅持到底。

拿我來說,在過去傳統的社會裡,出家都是在古寺深山裡,並不適合一個兒童居住、生活。那麼專制、清苦的生活,一個青澀的青少年能可以走過來,「不忘初心」這句話對我有重要的意義。

比方,受到師長無情、無理的打罵,我只有逆來順受。因為想到我出家,又不是父母強迫我,也不是師父壓迫我,是我自己承諾要出家的。既然是自己的承諾,我就不能隨便中途改變。所以,在那十年的叢林生活裡,遇到種種不合理的情況,我就告訴自己:「我在這裡出家,出家生活當然就是這樣。」或是:「我在這裡受教育,叢林教育就是這樣嘛!」甚至每天早上三點就得起床,一個兒童不願意起床,也只得慢慢地去習慣。再者,受戒的時候,聽老師講課,不只要合掌,還要跪著。我記得那時候跪在院子丹墀裡,一跪就是四、五個小時;跪久了,地上的小石子都嵌到肉裡去了,一時拿不出來,還要等到兩腿慢慢活動、血液流動以後,才痛苦地把小石子取出來。

現在回想起來,感覺到自己很有福氣,能受那樣的教育。所以,我也慨嘆現在的青少年沒有那樣的福氣,很多年輕人禁不起。

那時候,經常幾個月都沒有飯吃,每天吃像漿糊一樣的糝籽粥,好像餵豬、餵狗似的。就是豬狗,久了也不吃。但是在那樣的情況之下,好像也沒有感到什麼不應該,何況不是我花錢買的,寺院又這麼多人,生活很窮苦,能給我吃的就已經很不容易。再者,一年到頭都吃豆腐渣,豆腐是給客人吃的,餘下的豆腐渣才是我們吃的。尤其,豆腐渣不是在鍋子裡烤,而是放在太陽底下晒,有時候小鳥、麻雀也會去吃,所以我們每天吃的豆腐渣裡,幾乎都能看到鳥糞,或是因為擺久了,生蛆、生蟲,常常要閉住氣,才能把那一餐飯吃下去。

那樣小小年紀的兒童,說出家是為了「了生脫死」,有抱著這麼大的志願嗎?我是沒有。或者說「將來出人頭地」、「弘法利生」?也還沒有這麼強大的志願,只是想到,我不能失去、也不能毀壞我的諾言,我承諾要出家,我不能忘記我最初的發心。就這樣,在佛門裡一路走來。

甚至信徒對我們有貢獻,幾十年我都忘不了,總想到:「你真是好心,我要記住你。」對於所交的朋友,我也不輕易地和他斷絕來往,想到彼此當初的情誼,就有一點念舊的心生起。

「不忘初心」帶給我們力量,帶給我們不後悔。我想,這個世間上各行各業,士農工商,各人的因緣不同,縱然工作很辛苦,不過只要不忘初心,就會一直堅持做下去。

像各位老師,當初也是立志以教育造就人才,為人師範。在我們中國社會裡,教師的生涯都是很清苦淡泊,不像政商人物賺錢快速。薄薄的待遇,一年又一年,沒有「不忘初心」的理念,就不容易堅守崗位。

我自己感到讀書的不容易,所以對讀書人,尤其是教師,覺得非常佩服。人一生的遭遇,有幸與不幸,當因緣來找我們的時候,什麼事都很容易做,當因緣不夠的時候,我們要去找因緣、找條件,就覺得好難、好難。所以,如果我們能可以「廣結善緣」,人和人之間,就會多培養一些因緣關係。

當初南華大學第一屆學生畢業的時候,校長要我致辭講話。我對學生說:「多少人給我們因緣,父母、老師甚至信徒……『百萬人興學』創辦了這所學校,給了我們好因好緣,現在大家畢業了,要想到:『我今後要給人一些什麼因緣?』」

我覺得,做人要時時想到給人一點方便,給人一點因緣,給人一點幫助,給人一點服務,「給」是很美妙的。一直接受,接受是貧窮,因為我不夠,才要接受別人的賜予;我如果擁有,就能給人。比方,我可以給人一個笑容,是因為我高興,心裡歡喜;我可以給人一點歡喜,表示我心情愉快。

常常有人問:「佛光山是怎麼建起來的?」不了解的人,以為我星雲某人很會做生意,有商業的頭腦,這完全是錯誤的。就是因為沒有商業頭腦,不會做生意,我一生做什麼事,都不想人家給我。

「給」的人生美妙無比,像我們倡導「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給得多、給得久,人與人之間才會和諧。

說到「不忘初心」,可能也有好的大學請各位老師去教書,或者有好的職務等著你們,可是你們都放棄了,跑到這麼一個荒山、交通又不便的佛光大學來,「既來之,則安之」。

我出家在南京棲霞山,棲霞山頂有一尊佛像,那座山頂,一般人是爬不上去的,但是有一塊石頭做的佛像站在那裡,就令人感到奇怪。那尊佛像叫「飛來佛」,是飛來的,有人問:「既然是飛來的,不會飛走嗎?」寺院裡的老和尚回答:「既來之,則安之,就不走了。」

承蒙各位老師看得起佛光大學,校長也提起有你們這許多的教師、職員是我們大學的榮耀,所以我就想到以「不忘初心」和大家勉勵,「既來之,則安之」。

二、不請之友

這句話出自於《維摩詰經》,我們知道維摩居士這個人很瀟灑,解脫自在、靈巧智慧,有奔放的感情,有擴大的胸懷,很多羅漢、菩薩論起佛法來都不是他的對手。這部經具有文學的美,又富有哲思,胡適博士曾讚譽這部經是世界上最長的新詩,共有二萬五千多字。

經文裡,維摩居士勉勵人要做「不請之友」。朋友之間常會說:「你怎麼沒有請我?」表示你請我,我才要幫忙,你沒有請我,就不幫忙了。但是維摩居士認為好朋友不用我請你,你自己就會來,你有心,你自己就會發心,做不邀請的朋友。我和我的家人有什麼苦難,你能聞風而來,探望我、給我安慰,或有什麼困難,我沒有要求,你就能給我幫助,這種朋友都是患難之交。

「不請之友」是指菩薩,因為菩薩才做得到。凡夫大多我慢、自大,都是要求尊重我、看得起我、對我好,我才要跟你來往。菩薩不是,他從內在興起慈悲、智慧,覺得你有需要,我就來了。俗話說:「窮在都市無人問,富在深山常人去」,說明社會、人情之間的勢利。假如我們對團體、國家、社會、對欣賞的團體機構能夠當不請之友,也就是你不必請我,我都願意加入你的行列。

到佛光大學來,實在說,沒有莊嚴堂皇的校舍,也沒有樹木花草、美麗的校園,簡陋初創的學校,一定有很多的不便。在我知道的,一棟房子裡經常會有水道不通、電燈不亮、電梯不靈種種事情,各位老師不嫌棄,願意到佛光來,認同我們,彌補我們的缺點,大家把精神、時光、力氣用在這裡教學,很感謝。

佛教裡有一句話說:「一佛出世,千佛護持。」大家也要像千佛一樣護持校長、護持佛光大學。現代無論什麼事業,都不是一個人或幾個人能完成,所以我倡導「集體創作」。佛光山創建至今快四十年了,二十多年前,我還沒有六十歲,許多人問:「你把佛光山建得那麼大,將來繼承人怎麼辦?」我也相信,歷史上偉大的人物不是自己能創造事業就好,也要找一個繼承人,事業才能長久。但是事業只交給某一個繼承人也不是很好,「獨木難成林」,我認為應該要集體創作。

所以,在佛光山,我和那麼多的徒眾之間,我不認為我比他們優秀,比他們好。像慈惠法師,當初我只是以歌詠隊唱歌的方式,把他唱進佛門。甚至他喜好文學,我就教國文,他也喜聽我講國文。

就這樣,有一班的青年跟隨我,有的人幫忙我從事建築,有的人幫忙我制定章程,有的人幫忙我辦僧伽教育、社會教育,像慈惠法師,除了佛光大學、南華大學、西來大學,還有多少的佛教學院,一個一個把它成立起來,尤其他功成不居,不覺得自己有貢獻、有功勞。

我很感謝他們在青春年華的時候,就到佛門來跟著我。不過,他們自己也說:「如果不跟著你,現在也只是一個老太婆而已,也不一定受人尊重、恭敬。做一個比丘尼,今天在佛門裡才有一個名號,是一份可貴的因緣。」

今天國家社會有很多人爭權爭利,為了個人的利益,什麼好事他都推得很遠。事實上,今天的社會,對於有意義的事業,每一個人都要能做「不請之友」,所謂「捨我其誰」。

我童年出家的時候,連一雙新鞋子也沒有、一件新衣服也沒有,但是心裡非常歡喜。來到台灣之後,我在寺廟裡服務,擔水、做工、打柴、看山,本省的同胞看到一個外省來的年輕人能勞動、服務,也都歡喜接受我。他叫我做事,我就做,他沒有叫我做,我也願意「在一家保一家,在一國保一國」。

現在社會慢慢進步,幾十年前,你要出家,要自己拿錢供養寺院裡的師父,他才接受你,但現在不一樣了,出家人到哪裡教授一堂課,對方會給你鐘點費;你寫一篇文章,他也會給你稿費。我自己感覺到,我在佛教裡是有一點力量、辦法的,但我不是看到那些鐘點費、稿費,我也沒看過這許多東西,因為我感覺到自己內心的寶藏,源源不斷地流露,用都用不完。例如,剛才所說「不忘初心、不請之友」,這也要許多忍耐的功夫。

說到「忍耐」,現代的青年,這一點寶藏都沒有,同學之間有一點意見,就不能忍耐。其他同學相勸:「忍耐一點嘛!不要計較。」他不服氣,就去告訴老師:「報告老師,某某人欺負我,不公平、不合理。」老師也沒有辦法,告訴他:「你忍耐一點,都是同學。」

「怎麼又叫我忍耐?不服氣,我去找師父。」他跑到我這裡來,告訴我如何如何,我也還是告訴他:「你忍耐一點。」他就生氣:「忍耐、忍耐,人生除了忍耐,就沒有別的東西嗎?」對的,沒有再比忍耐更好的力量了。

忍耐,是力量。「忍」字,是一把刀刃插在心上,能不皺眉,不叫苦,表示「忍」。像三國時代,關公留著鬍子,一邊看《春秋》,一邊讓醫生開刀手術,眉毛都不皺一下,就是能忍。

忍,真好。有一些有風格的人,被人辱罵,也不動聲色。有一個教授和兒子去買水果。買水果當然要挑選,挑著、挑著,賣水果的店家看他挑了好久,就不高興:「喂!你到底買不買啊?老是挑什麼?」教授說:「買、買、買。」然後繼續挑選。

店家又不高興,說:「你要挑多久啊?不買就算了,你走吧!」教授還是回答:「買、買。」最後,買了一些水果帶回去。

走在路上,他的兒子一臉不高興。教授問兒子:「孩子,你有什麼不高興?」孩子說:「我以有你這樣的爸爸覺得丟人。」「為什麼?你爸爸是教授耶!怎麼還會給你丟人?」「你看,你在買水果的時候,給那個商家吆喝,那樣傷害你,你都不能回他嗎?」

爸爸說:「爸爸是教授啊!正因為我是教授,我不能和他一樣啊!和他一樣,我不也變成一個吆喝的小販子嗎?」

讀書修養,如同孟子講的「善養浩然之氣」。忍,不是消極,是有勇氣的人,「殺身成仁,捨生取義」,那是能忍啊!放棄自己的享受、利益,為國家、為社會、為大眾擔負責任,這都要有相當的力量。

佛教稱「忍」,不是說被打、被罵了,不還口、不還手,而是在我們遭遇任何苦難的時候,我要能可以擔當責任,能夠「忍辱負重」。

我沒有辦法常常來,我只有拜託校長照顧。大家在這裡,同吃一鍋飯,同住在一個屋簷下生活,有時候,彼此要相互容忍一點。

三、不念舊惡

有一部經叫《八大人覺經》,有八種法是大人所要遵守的。這個「大人」不是指大人、小人的分別,是指菩薩、聖賢。經文中有一句「不念舊惡」,家人、同事、朋友,接觸的人當中,有的人性情乖戾,有的人說話刺人,有的人態度、語言不雅,種種人等,好或不好都有。難道我要把他們一件一件事、一句一句話都記住嗎?那我的日子很難過啊!

或者是哪一個人,一句話傷害到我了,我就要為它久久難過嗎?尤其青年人,經常為了一句話不吃飯,也不出來做事,為了一句話,什麼理念、理想,統統都沒有了。我覺得,不要把外境的得失好壞太過銘記於心。一句話,說的人可能馬上就忘記了,可是我們把這句話記住,卻結為仇恨,這對自己划不來,是自己蝕本。

在佛教裡,我們叫人家:「你要看破,你要放下,你要忍耐……」都很容易說,但是到了要求自己的時候,就不會了;自己講,都懂得「要忍耐,要有修養」,但是「講時似悟,對境生迷」,境界來了,自己就迷惑了。所以我們在人間,面對各種境界的關,就過不了,名關、利關、種種關卡,一路都讓我們走得艱難辛苦。

朋友之間,如果常常計較:「我待你好,你待我不好。」我想,太計較,就不能算是好朋友。我們經常稱讚歷史上「管鮑之交」的那種不計較,鮑叔牙對管仲,認為:「你喜歡錢,是因為你家裡要用;作戰了,你做了逃兵,是因為家裡有母親,還有責任在。」他就是有這種體諒的心。

不念舊惡,在一個團體裡很重要。我從出家起,就沒有離開團體,都是幾十人、幾百人住在一起,所以,在團體裡要學習樂群,要歡喜大眾,要覺得大眾之於我們,真好!就像打籃球,要尊重敵方、對手,因為沒有他們,我們就不能玩球。過去看武俠小說人物,他們遇到敵手,所謂「棋逢敵手」,旗鼓相當,彼此都認為能遇到你這位武功高強的,是一生的榮幸!

我們為什麼不歡喜那個人,跟人處不好?都是由於我們能力不夠。如果自己有本領,自能化解許多人我之間的事情。所以我覺得《八大人覺經》的這一句「不念舊惡」,是很好的交友之道。

四、不變隨緣

佛教裡有一部論叫《大乘起信論》,是佛教講「真常唯心系」重要的一部論,說明人的真心本性不會滅亡,儘管身體有老病死生,但是我的本性真心是永恆不死的。所以,《大乘起信論》教我們信仰未來永恆的生命。

經文裡有一句話很好,叫「不變隨緣」。在今日五花八門的社會裡,我們怎麼樣立身在這個社會?不變隨緣!

所謂「不變」,就是擇善固執,但也不是因循守舊,一成不變。「隨緣」,也不是沒有原則,而是互換立場,隨順因緣。簡單來說,「不變隨緣」就是在真理面前要有不變的原則,但是在人情世故上要能圓融隨緣。

世間上所有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成,人與人之間也是相互依賴的關係。假如今天沒有農夫種田,我們怎麼會有米飯吃?沒有工人織布,我們怎麼會有衣服穿?沒有人蓋房子,我們怎麼有地方住?沒有人鋪路,我們怎麼有平整的路面可以行走?所以,在享用社會大眾給我們的方便的同時,我們也要以不變的善心、不變的慈悲心、不變的感恩心,隨順每一個可以幫助他人、成就他人、回饋他人的因緣。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