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34 關於《佛光菜根譚》

《佛光菜根譚》新書發表會

時間:二○○七年五月十四日

地點:江蘇新華書店

昨天我在南京博物院「覺有情」開幕典禮致詞時說,八十年前,我出生在「天下三分明月夜,倒有二分在揚州」的江都;七十年前,我有幸來到「六朝勝地」南京,並且在有「千佛名藍」之稱的棲霞山寺求學念書。揚州養育了我的色身,南京成長了我的慧命。由於對南京的不勝依戀,幾十年後,我每次回到中國大陸,必定會到南京。

這次承蒙北京現代出版社出版了兩本與我有關的書,一本是《雲水日月》,一本是《佛光菜根譚》,並承新華書店召開新書發表會給予推廣,除了感到榮幸,還感謝不盡。尤其各位記者先生、小姐的光臨,更是我的榮幸。

為了在我八十歲生日前完成《雲水日月》,作者符芝瑛小姐也跟著過「雲水日月」般的日子。

十五年前,他奉天下文化公司主管指派,著手撰寫我的傳記。還記得當時他對我說:「我到佛光山之後,你不必請我喝茶,也不必招待我,我不是佛教徒,我只是奉命來寫你的傳記。」我一聽,心想:「這位小姐個性那麼強烈,真能替我寫傳記嗎?再說,我有一些舞文弄墨的徒弟,並不主張由別人為我寫傳記,他們都認為師父的傳記應該由徒弟寫,比較真實。」不過,對此我也不感到畏懼,因為做一個出家人,一舉一動本來就是攤在陽光下。

他又說:「往後如果我出現在你的集會場合,或偶爾找你問一些問題,請不要見怪。」我說:「隨時候教。」也因此,十二年前,才有《傳燈》這本書的出版。

佛法的感召力很大。他撰寫未滿一年時,我在美國西來寺主持一場皈依三寶典禮,遠遠地見到他跪在人群中,心裡很疑惑:「符芝瑛會皈信佛教嗎?真是難以預料!」待大眾解散之後,他走在前,我走在後,我朝著他的背後說:「符小姐,恭喜、恭喜,你成為佛教徒了!」他轉過頭回應我:「我等不及了!」皈依不是拜師父,是證明自己有了信仰,他有了信仰,我也為他感到放心。

向各位報告,無論是《傳燈》或是《雲水日月》,我沒看過,也不敢看。不但如此,自從台灣有電視台開始,我是第一位遊走三台的人,那時我每天都會在電視上講三分鐘的話,不過對於自己在電視上的講話,我沒看過,也不敢看,因為連我都聽不懂自己的發音,不曉得在講些什麼。

我這一生最大的缺點就是五音不全,不僅說的話不是道地的揚州話或南京話,倒像是兩者的混合話,而且身為出家人,我不會念經、不會唱讚,這在佛教裡是很難有成就的。因為自覺到這一點,於是我在文字上尋找弘法的出路。

中日抗戰開始,很多人逃到大後方,棲霞鄉村學校的圖書館沒人管理,我們便把裡頭的藏書搬到棲霞寺內。那時我對小說有興趣,經常會胡亂地翻閱古典小說、文藝小說、現代小說、外國小說……偶爾心有所感,也會寫些短文。

解放前,我開始投稿到鎮江各個報社,沒想到受到新聞界的青睞,各方邀請擔任編輯者,不勝枚舉。後來我分別在鎮江《新江蘇報》、徐州《霞光》半月刊擔任副刊編輯。

之後在種種因緣下,我來到台灣。當時台灣對於大陸人,尤其是年輕人,防患甚嚴。一時之間我沒有出路,連掛單都被拒於門外,在生活上面臨了很大的困難,只好想辦法在報紙、刊物上投稿,將獲得的一些稿費,用來解決吃飯、穿衣、交通等問題。

我雖然是出家人,除了辦教育、做慈善,從過去到現在所寫的文章,也已經不只千萬字。我一天可以寫兩萬字以上的文章,為什麼能寫這麼多?因為我不打草稿,也不太去翻書。過去沒有錄音機,看過的書都得記在腦海裡,腦袋就是我的錄音機。

我喜好閱讀,尤以中國古籍為甚,例如明朝大儒洪自誠先生的《菜根譚》,我拜讀了無數次。我的人生觀也受其影響。它勸人要有品德、有志節,要做好人、常行善,尤其書中的一段話令我感受深刻:「為善不見其益,如草裡冬瓜,自應暗長;為惡不見其損,如庭前春雪,當必潛消。」做人確實要為善,不能為惡,尤其出了家,更應該要奉行。

在佛教裡,佛經乃至過去高僧大德的著作,也有很多格言。例如《禪林寶訓》裡就有許多訓勉如何做好一個出家人的法語。它的形式和《菜根譚》類似,裡頭有句話說:「煦之嫗之,春夏所以生育也;霜之雪之,秋冬所以成熟也。」春風夏雨、秋霜冬雪能使萬物成長、成熟,人生亦是如此,堪受得起世間的人情冷暖,便能有所成就。

《佛光菜根譚》是我平時偶爾想到一、兩個好句子,就請書記替我記下來,最後結集而成的。我很勤於寫作,利用搭飛機、坐火車、走路,都在用「心」打腹稿,不輕易空過任何時間。

由於到處弘法,我每天必須會客、講演。有時也有臨到講演,還不知道自己要講些什麼的情況,但上了台總要開口,只好像擠牛奶、擠牙膏般,訓練自己「急中生智」的功夫,沒有話也要想出話來講。幾十年訓練下來,我也有了一點經驗。所謂「大塊假我以文章」,許多事情信手拈來都可以成為一篇講稿。這些講稿的內容,都是人間勸善的好話,自覺能以此貢獻人間。

我倡導「人間佛教」,推動人間的歡喜,推動人間的幸福快樂。我不認為出家人一定要修苦行,佛教講「極樂世界」,就是主張人要活得快樂,「苦」只是一個階段,只是一個上進的過程,它不是修行的目的。

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不時處於戰爭中。由於戰爭,文化、物質、經濟、人命……不斷地被犧牲、消耗。不過我想,現在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先生提倡「和諧社會」,未來的中國必定是希望無窮。

人與人、人與萬物、人與大自然,甚至國與國之間能和諧,就有和氣,就會互相尊重、包容,那麼,締造太平盛世也就不難了。

「和諧」這兩個字,可以說,和釋迦牟尼佛建立的「六和僧團」相互輝映。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建立佛教僧團,提倡「六和敬」,主張比丘、比丘尼僧團,除了要有組織,還要有法制、綱領。「六和敬」就是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法制的平等)、見和同解(思想的統一)、利和同均(經濟的均衡)。

釋迦牟尼佛到底是一位宗教家,二千五百年來,佛弟子幫他宣揚教義,不見得能普遍,但是總書記一提出「和諧社會」的理念,便獲得各界響應。和諧就是慈悲、忍耐、智慧、尊重、包容,它是救國主義,不但能救現在的中國社會,更能救未來的中國社會。我想中國將因「和諧」而社會太平,人民安樂,經濟成長……是「和諧」讓二十一世紀成為中國人的世紀。‭ ‬

不可以小看「和諧」兩個字,如同不能小看一個小沙彌,例如當初的我,只是棲霞佛學院裡的小沙彌,但現在已經走遍世界,還蒙受各位看重。人不怕「小」,小小的砂石,跟水泥混合在一起,就能建造大樓;小小的兒童,長大以後,可能成為國家的領導,甚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滴水也能幫助萬物成長。

今天雖名為「新書發表會」,也談不上是新書發表,只希望大家看過這本書之後,能給我批評指教,謝謝大家。

提問一:現代的網路和電視,對宣傳佛教起了什麼作用?您會看電視、上網嗎?

大師:佛經的內容有兩個主要條件,一是合乎真理,二是對機。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教導弟子,對眾生說法要能觀機逗教,契理契機;不對機,別人就不聽、不信了。因此佛教的發展,要因應時代的發展、人心的需要。我想未來透過網路、電視,更容易將佛教弘傳到全世界。

不過,我老了,不看電視了。其實也不一定要用眼睛看、耳朵聽,可以用「心」感受,每個人都具備這種能力。這就好比想要知道房裡有沒有人,不一定要用眼睛看、耳朵聽,只要開了門就曉得裡頭有沒有人了。人要能六根互用,尤其透過修行,也會產生這種特殊的經驗和感受。

提問二:大師回到南京,對南京有什麼感覺?

大師:十八年前,我回到南京,對南京很失望。為什麼?因為它依然蕭條、破爛,沒有進步。但是十八年後,再回到南京,它已經不同凡響。高速公路的發達、南京體育場的建設,都表現出它在經濟上的迅速成長。也不只有南京,中國好多城市,都煥然一新了。

再從最近將要興建琉璃塔的報恩寺,及腹地四十里方圓的棲霞古寺來看,南京需要有宗教地標,畢竟社會發展,還是要配合人民的需要。

提問三:您花了多久時間完成《佛光菜根譚》?

大師:這本《佛光菜根譚》是我利用零碎時間寫的,前前後後的時間加起來,大概經過十年才結集完成。

我自覺不是一位弘揚佛教的專業人士,但我自信是一位社會的教師。我不叫人一天到晚念佛、參禪,但希望能把人格、道德等做人的道理,送到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人的心裡。

在我的講演裡,並不著意於闡揚佛教的偉大、崇高,而是以人的需要為主。比方我對在家信徒就講「三好運動」:身做好事,口說好話,心存好心。

有時候,一、兩百人來到佛光山,臨時要我和他們講話,究竟講什麼好呢?尤其山上的員工,每當我一講話,他們都會來聽,我總不能老是講相同的內容,會給他們笑:「師父只有這兩招!」

山上有一座橋,我給它起名為「寶橋」,過去我從寶橋經過,每每想到幾句比較特殊的話。因此當我和他們講話時,就把這些想到的句子用上,例如「你大我小、你對我錯、你有我無、你樂我苦」。把這些想法告訴他們之後,漸漸地也就成為我的格言了。

提問四:現代年輕人,心比較浮躁,能夠安靜地看完一本書的人不多,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改善?

大師:這種情況也發生在台灣。針對這個問題,我曾提出相關的看法。在大陸,如隆相大和尚這一輩的中青年,早在二十年前就看過我的書。不過,海峽兩岸到底是一水之隔,文化的傳播並不是那麼快。雖然如此,宗教的交流還是比較快。現在兩岸的宗教幾乎是互相合作,有諸多互動。所以,今後我們也希望中國領導人,能夠將宗教的一些想法納入參考,甚至重新估定佛教的根本思想。將佛教的理念做為社會的教材,有益於淨化人心,並能助長社會的進步,促進人事的和諧。

我有一套著作,叫做《迷悟之間》,過去它曾經在報紙上刊載好多年。台灣有一對做過監察委員的夫婦,他們約定好早上收到報紙,誰都不可以先看,要等吃過早飯,再一起欣賞,否則匆匆忙忙閱讀,無法獲得閱讀的樂趣。

要完成一件事,需要有很多助緣。好比喝茶、吃飯,光是有美味還不夠,還要適時添加好話、笑容,做為佐料,乃至環境美化、氣氛和諧、空氣流通……各種條件具足,吃的人才能感受到食物的美味。

讀書不像看電視走馬看花,要帶有一點思惟。佛教有句話:「聞思修入三摩地。」透過聽聞、思想、實踐,方能進入真理的道路。

提問五:您對影星出家有什麼看法?

大師:奇哉,怪也,大家怎麼對這許多事情感到有興趣?現在坐在後面一排的慈莊法師、慈惠法師、慈容法師、依空法師……他們都是智慧型的才女,他們對佛教的貢獻,必定超過這些影星。

慈惠法師出家五十多年,幫我辦了三所大學、十六所佛學院,同時籌辦了這次在揚州鑑真圖書館舉辦的「佛教教育論壇」……慈容法師出家也五十幾年了,他走遍全世界,在一百七十多個國家的大城市成立佛光協會,目前已經擁有幾千個分會,幾百萬的信徒,他也是一介女流,但是他不要名位。我在香港、台灣的大型集會,都是由他一手策劃、集合群眾。不久,他還會帶領一千人到無錫大佛參訪,參加活動。慈莊法師在全世界興建兩百多個道場;依空法師是文學博士、大學教授;如常法師畢業於藝術研究所,近來在馬來西亞、香港、美國等地舉辦「覺有情」巡迴展。

我希望各位對佛教有更多的認識,眼光能放得更大。影星會出家,必定與佛教有因緣,實屬難得。當然,念佛、參禪很重要,但是普度眾生更重要,對這個社會,我們要奉獻更多的力量。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