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64 佛門百事

為佛學院師生開示

時間:一九八一年暑假

地點:佛光山東方佛教學院圓門

禮拜禮儀

「佛門百事」,是將叢林規矩、禮節濃縮而成百件。當然佛門僧團必須學習的事,何止百件?這些只不過是身為一個出家人,最起碼應具備的知識。

先從最平常的儀禮「禮拜」說起。一拜,用於頂禮長老、大德、法師,禮拜者雖說是頂禮三拜,但當長老大德說「一拜」、「問訊」或「不拜」,後學皆以服從為恭敬,照著去做。大德如未回答說一拜問訊等,禮拜者也可一拜。

三拜:一、拜佛時需三拜;二、受戒之後回常住禮師拜祖時三拜;三、朔望朝課頂禮方丈和尚時三拜;四、高壽祝賀時,或圓寂後祭禮時均可三拜。

九拜:傳法時,入法卷授記典禮時,法子拜師要叩九個頭。

拜人要在佛殿裡拜,除非特殊情況另當別論。路上、客廳、吃飯、剃頭、公共場所、會客時均不宜禮拜。若於路上遇見大德,先合掌為禮,然後可請大德到佛殿接受頂禮。

學佛者,若懂得規矩,到寺院時,要先向佛菩薩頂禮,然後才向大德頂禮。

拜佛,在拜墊上拜;拜人,彼此頂禮,在地上拜。拜完佛,後退或斜左右退,然後禮拜,表示平等法。

團體到某寺院拜訪,要事先通知,準時到達,抵達時先到客堂報到,然後向主事者頂禮,才算禮貌。

如何迎接大德

在大陸叢林,有諸山長老、大德來訪,乃平常之事,他們對彼此的見面禮節、規矩,都有一定的準則。

如何迎接大德,在佛門是件大事,來者是客,住眾如能接待有禮,應對得體,相信在賓客心裡一定會讚歎師承、家教之嚴謹。再說,長老大德多是住持一方、德高望重之士,能被他們誇稱「住眾懂規矩」,這在佛教界不僅是體面之事,在無形中也為常住掛起了金字招牌。如大陸的寶華山,就以持戒嚴謹而名噪於教界,成為當時出家人心目中的精神楷模。迎接大德的禮節:

(一)長老大德來時,見面應先合掌問好,不得隨地禮拜,應先將長老大德迎至客堂,稟告職事,告知大眾集合,全體搭衣持具到佛殿禮佛。

(二)大德來訪,而你是一方住持時,大眾先接駕,班首或班長(最大的職事)呼:「全體大眾一齊向上排班,為上某下某上人接駕,頂禮三拜。」大德回說「一拜」,大眾應遵照作禮一拜,接著起來問訊,不答阿彌陀佛。戒場才回答阿彌陀佛。如單獨一人時,可呼:「法師您來了,請到佛殿,我為法師接駕。」

其次是住持與賓客之間的呼班:

住持(主):「我為老法師(或某老上人)接駕。」接著一拜。

長老(客):「我向您禮座。」一拜。

住持、大眾師頂禮大德後,視佛殿空間而定,可對面站或向上排班,聆聽其開示。開示結束,班首呼:「全體大眾禮謝老和尚開示,頂禮三拜!」

佛殿的中間蒲團是住持大和尚的位子,住持在寺時,若晚輩大德來寺,住持可堅持請其在中間蒲團禮佛;若住持不在,當家師或知客師不可勉強請諸山大德在中間蒲團拜佛,此時可在:

(一)老班首位子(西單)

(二)維那師位子(東單)

(三)糾察師位子(東單)

另一點,如長老大德來寺掛單過夜,住眾應懂規矩,不得請其隨常住大眾上早晚殿,或告示他們上殿時間。不能以一般信徒視之。

進入佛殿的禮儀

僧團的日常作息,沒有一天不進佛殿的,舉凡早晚課誦、用齋或閒餘時的自行修持。一天進出好幾趟,也由於太頻繁之故,往往我們會流於疏忽。例如有時為了爭取時間,將殿堂當過道,穿梭而過,或是當作談話方便之處。在叢林裡,這是犯了大不敬的。

佛菩薩像雖是紙繪、銅鑄、石雕的,不是真佛身,但在真有信仰的佛子眼裡,他是栩栩如生,佇立於前的。再說,平常如果沒有培養無論何時何地看見佛菩薩像,即起恭敬禮拜心,反起我慢輕心,將是學佛一大障礙。佛經記載「佛法在恭敬中求」,正是如此也!

因此,希望大家能如法地遵照行事:

(一)不可以隨心所欲地進出佛殿,更不可以衣冠不整,不要將不必要的東西帶入,在叢林裡,甚至連課誦本都不准帶入。

(二)進入佛殿時,應以靠近門邊的腳先跨入,進入佛殿後應先禮佛。大眾禮佛,應求整齊一致,不要此起彼落。有空位應往前遞補,於前不得有空。

(三)進佛殿應操手前行,以表威儀。

(四)看到出家人,應互相合掌為禮。

(五)在佛殿裡唱誦時不可坐下,以示尊重。若借用佛殿為念佛堂、禪堂或是開示,此時可坐下。

(六)佛殿內不可大聲講話,不可嬉笑。但香燈師可以為信徒介紹功德。

(七)進入佛殿不可橫行、斜行,應靠右行或靠邊行。

(八)他人拜佛時,不可從其前經過。

(九)他人誦經時,也不可從案桌前經過。

(十)不可在殿內吃東西。

(十一)不可倚牆靠壁、吐痰。

(十二)不能打呵欠、咳嗽,不得已時要用袖子掩遮。

(十三)要供佛的香花果,不可以用鼻子去聞,蠟燭之光亦不可用嘴去吹熄,應用手去搧熄。

(十四)佛殿裡的水桶、毛巾、雞毛撢,不可與其他地方共用。打掃時,佛前的抹布要保持清潔,可以爬上佛桌枱面擦拭。

四威儀

戒律云:「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細行不出行住坐臥,皆有一定之模範。所謂行如風、坐如鐘、立如松、臥如弓,此四威儀最為注重。

四威儀中,首談「行」。走路還得教,我們並不是小孩,難道還不會走路嗎?話雖這麼說,但事實上,我們很多人都走得不如法,不具備出家人走路應有的威儀。

(一)行如風

1.行走時,身體要平穩大方,抬頭挺胸,雙眼正視前方,不可左顧右盼,腦後要靠衣領,上身不動,收下顎,縮小腹,聽人講話也要如此,才顯得有精神。兩臂自然地搖擺,約在三十度左右,腳步輕穩,不拖泥帶水、無精打采,亦不奔跑,失去威儀。行如風,風是直吹,意即走路轉彎要直轉,走四方步。

2.要尊敬長輩、老戒師兄,樹立長幼有序的風範,見到長輩、學長要合掌作禮,若長輩迎面而來,則下輩要讓道,立正合掌,等候長輩經過才走。

3.出家人走路,原則上速度要慢,從容不迫。尤其出門在外走路時,不要東張西望,不管有多好看,多引人注目的事,也不能立足而觀;須乘車時,縱使時間不夠,亦不拔腿奔跑趕車,寧可乘坐下一班車,以保威儀;出外除衣衫齊整外,不能手夾包袱走路。

4.與大德師長同行,應行左後方約半步,距離一個肩膀的寬度,不可離太遠。大德若與我們談話時,要靠近,但不可平行。若有事須先離去,或上前開燈、關門,應先說明一聲,才可離去,不可奔跑。

行,所包含的範圍甚廣,其他如經行、跑香、繞佛等,與一般走路略有不同,現在只介紹平常走路的方法,如果有機會,他日細加介紹。

(二)坐如鐘

坐椅子或沙發時,只可坐半座,上身挺直,衣下襬要蓋住腳尖,手放於膝蓋上。若時間久,則可靠背,但不可將腳前伸,顯出懈怠相。

如與大德同坐,大德說坐哪裡即坐哪裡,若叫你與他平坐,應禮貌遵行,不得違意。

大陸叢林,聽課、聽訓時可盤腿,使身體感覺輕安。

開會時,如遲到,可表抱歉,趕緊找個位子坐下。如有事須先退席,則不必去跟主席講或告別,以免驚動會場。

(三)立如松

有垂手、背手、操手的站法。穿羅漢褂可垂手或背手,著長衫時兩手垂下,若在佛殿就要放掌(操手)當胸。若著海青,則一律放掌。只要是在佛殿,無論穿著什麼衣服,除了工作之外,都要操手。

站立時必須身體正直,不可靠牆或兩腳交替站立。兩腳分開站立,腳尖約張八寸、後跟二寸,約與肩齊,分立而站;此法站久,亦不覺吃力。

(四)臥如弓

吉祥臥,不可四仰八叉。若不能臥睡,與其伏在桌上打盹,倒不如跏趺坐一下,效果更佳。

睡覺之處,在佛教中有幾點應當遵行的:

1.房裡不可燒煮,亦不可吃東西,吃東西應到客堂或齋堂。

2.房裡不可招待客人。

3.房間裡可誦經,但不可敲法器,聲音儘量不傳到外面,以免打擾到別人。

4.燈光亦不可傳於室外。

5.出家人不可與在家人同臥、同寢。

說話的藝術

說話是一種技巧、一種藝術,我們生長在今日時代裡,所接觸的生活是多方面的,但必須一一去適應它,許多的新知識需要去吸收理解,相對地,說話亦須學習與注意。

古今中外對說話的重要性有不少至理名言。例如: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論語》云:「一言以興邦。」西方諺云:「上天給人二目、二耳、一口,要人多見、多聞而少說。」孫子亦言:「贈人益言,貴比黃金;傷人之言,惡如利刃。」因此,說話要合乎身分,要恰到好處,適可而止,切勿失禮,勿話多而令人討厭,或說虛妄之言而被人瞧不起,或輕言而為人所辱。說話可以估量一個人的人格、個性和知識、觀點如何,在一次談話中,就幾乎可以完全了解,因此,說話的重要,它關係一個人的前途和事業。一句讚美人的話可使多少人愉快,終生為其效命;又一句傷害人之言,使知己朋友分離,乃至變成敵人。所以,我們學佛的人,必須修口德為要事也,並應學習說話的目的、技巧、藝術。

(一)說話的目的:能令人感動、發生興趣,得人贊助或行動。

(二)談話能促進你和對談者之間的關係,使他覺得你是一個有理智、觀點正確的人,給他一個良好印象。

(三)參加講話或討論,是對眾人的一種義務,要有話可說,但不可說得太長而令人討厭。

(四)與人說話時,要正面視人,看對方的鼻子至胸際之間,不可以一直盯著對方的雙目,亦不可左顧右盼、望上看下,且不可拉住別人的衣袖或肘臂講話。

(五)說話要誠懇,外表坦白而率直,內心謹慎而仔細,態度保持和善寬容與殷勤的精神,在談話中不可有驕傲獨斷、自大、盛氣凌人的態度及肯定的字眼,最好使用如「當然」、「好像」等以隨和眾人,使人樂意接受。

(六)不可說諷刺人的話,所謂話裡有骨頭,那將傷害人的感情和自尊心。

(七)說話不可主觀武斷、強詞奪理,就是你所講的話,對方表示接受,但也不可滔滔不絕地講個不休,阻礙了他人發言的機會。

(八)對方的話未告一段落,不可打斷搶說,如須發言則應先請求諒恕。

(九)如兩人同時發言,應讓年長者先講,旁人相互談話中不可插嘴。

(十)不可攻訐他人短處,尤不可做破壞性的批評,也不可誇張自己的長處。

(十一)所說的話,如與對方意見相左,要機智地轉變話題,幽默地彌補爭端與破綻。

(十二)在談話中,不可有倦怠與倨傲的情態,如打呵欠,是表示不耐聽了;屢屢看錶,等於下逐客令。

(十三)與多數人在一起,不可專與一、二人講話太多,而疏忽了其他的人。

(十四)不可說或問人家難以回答之言語。

(十五)既聽過的事,又聽人講時,仍應耐心的聽,不可表示拒絕。

客堂行事

叢林寺院的客堂,如用現代政府機關來譬喻的話,相當於政府的外交部和國務卿。一個國家機關的主要性莫過於內政部與外交部,其次是國防部;由此可見,身為一個客堂師父的重要地位與責任。

叢林的客堂曾被人取笑勢利,因為來者的身分、地位不同,而有「坐、請坐、請上坐;茶、泡茶、泡好茶」的分別。在寺院的四十八單職事中,讓我們來看看知客行事範圍:

(一)寺廟職權最大的是客堂。

(二)除方丈室、監院寮、學院、禪堂外,管轄的單位最多。

(三)外交、糾察、人事獎懲、統計、進出堂等皆屬客堂管理。

(四)誰犯了規矩,把他送到客堂裡面,供養香板。

(五)大雄寶殿不接受油香,唯客堂、庫房才可接受。

(六)客堂亦處理糾紛,如同警察局。

(七)大陸叢林進出不經客堂不算數,無論大小職位,進出都要向客堂的知客師說明。大和尚要出去,也須經客堂,可由侍者搶先幾步來向知客師說:「大和尚要去某地,來向知客師請假。」此時知客師會說:「不敢當,向大和尚送駕。」

(八)常住的住眾請長假,出去後不知何時才會回來,要去告假時,必須著海青、披袈裟、持具,說:「知客師父慈悲,學人請假。」如果是短期半月、一月,口頭請假即可,不須搭衣持具。

知客師的名稱:知客、知賓、照客、茶房、道人(在家的服務員,一住都是好幾十年,大都是忠誠者)。

知客師的分位:頭單、二單……六單,頭單知客大都是常住重要職事。一個好的知客師,大多是將來住持當家的人才。

庫房行事

在大陸叢林裡有一句話:「金衣缽、銀客堂、珍珠瑪瑙下庫房。」在大陸叢林裡有三個地方為大家所嚮往:

(一)金衣缽:親近大和尚,替大和尚管理衣缽的,即衣缽侍者。

(二)銀客堂:執行人事、外交、執法等。

(三)珍珠瑪瑙:庫房也。

庫房人事:庫房有庫房當家,但不一定要使用「當家」這個稱呼。其階位由上而下,次序是:副寺、大庫、二庫、三庫、四庫、五庫、六庫。

副寺等於今日之總務主任。大庫就是庫頭師父,但大陸叢林一個庫頭是不夠的,所以有六個。收儲處,有庫房、倉庫、寶庫。

庫房除了當家、副寺、大庫等,還有莊主。莊主管收租,因為有些大陸叢林是國家敕建(國立),所以都有分發好多土地,而這些土地大都由寺院租給人民耕種。

庫房所管寺(事)務:

(一)儲藏道糧:蓄米至少可供給一年,油至少二年,鹽至少三年,其他儲藏之物至少要半年以上。

(二)年度預算:量入為出,備一年之需。

(三)分配單銀:叢林清眾不領單銀,以前不講錢,而以物質算之,如這人的單銀是一石米、八斗米,不像現在講一百元、二百元。

(四)發放生活必需品:如衛生紙半月十五張,若經濟好一點有二包牙粉。但在所有發放單位中,以學院為主。

(五)庫房犒賞大眾:如出坡或某人有特殊的成績時,具有鼓勵作用。

(六)營建修繕:建房子或哪裡損壞需要修理,皆屬庫房管理事務。

(七)庫房設備:

1.地點:庫房大都建於進入山門的不遠處,且與廚房相鄰。

2.設備:儲衣服、米、各種雜器,有規定的申領日期。

一個良好完整,物質豐富的庫房,加以有供養心的庫頭師,相信大眾必能專心辦道,安住身心,其功德實是難量。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