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32 佛教青年之人生觀

為第二屆佛光山東方佛教學院畢業生開示

時間:一九六九年二月九日

地點:佛光山

各位同學:

時間不住的向前奔流,三年時光,到了今日,雖和各位同學初進東院時相同;但夏去冬來,秋往春至;瞬息間,已是各位畢業的時候了!

如今,各位的學業,在本院告一段落。離院後,各自負荷著弘法利生的如來家業,而奔向不同的前程。在此「惜別」之際,我只感到心情沉重,欲語無言!但是,當你們抬頭邁步而踏向征途之際,又怎忍不說句「珍重」的話呢?以是,拈出幾句有關「人生觀」的意見,給你們作為今後的參考資料。   

一、以退為進的人生觀:所謂以退為進,是待人處世的一種行為,也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應有態度。佛教以「忍辱」為六波羅蜜之一,道家以「人棄我取」為最高原則,儒家以「揖讓無爭」為立德之基礎,都是「以退為進」的另一種說法。例如,孔子稱:「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後也,馬不進也』。」想當年的孟之反,必因此而獲得社會人士的讚美與景仰。當然,也是以退為進的最佳說明。

再就一般情形而論,所謂「進一步,懸崖峭壁;退一步,天寬地闊」,無人不曉的諺語,也說明了人與人之間必須「以退為進」的觀念,才是和平與安全的唯一途徑。倘使兩個人正爭執得劍拔弩張的時候,若其中一人能作退一步的想,即可化干戈為玉帛,而且獲得善知識的稱譽與青睞,其間的得失,實不可以道里計了。

二、以無為有的人生觀:數千年來,社會人士的觀念,都著重於利祿和權勢,有利祿權勢的,叫做富貴;反之,即是貧賤。簡單地說,前者叫做「有」,後者叫做「無」,這種一貫的世偽觀念,完全是一偏之見,實為道德人士所不齒,佛說「眾生顛倒」,也與這種錯誤觀念有關。

正因為眾生顛倒,每況愈下,才會道德淪亡,廉恥喪盡,甚至形成了國無寧日,民無安時的「悲慘世界」,凡有遠識的人們,無不搤腕咨嗟。然而,履霜之漸,非一旦一夕之故,相習成風,積非成是,安能一蹴而趨正軌呢?

凡是佛教徒,都知道有「迦葉尊者」的,凡是中國的讀書人,也都知道有「顏回」其人的。當年的迦葉尊者,雖然家庭富有,但出家之後,即修持頭陀苦行,一缽之外,只蓄三衣,既沒有利祿,也沒有權勢;然而,他胸藏萬有,佛法無邊,成為佛陀的第一傳人,也是禪宗的初祖,人天推出,萬代師表。談到顏回,算是孔門弟子中最「貧」的一個,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孔子常稱讚他的長處說:「不遷怒,不貳過,得一善而拳拳服膺。」雖然「不幸短命死矣」,但亦被尊稱為「復聖」,坐上了儒家的第二把交椅,永遠陪侍著「至聖先師」的孔子而廟祀千秋,皿食萬世,成為讀書人所崇拜的偶像。

反觀那些利祿之徒,則盛稱於「鄧氏銅山,石家金谷」,可是,鄧通終於餓死,石崇難免滿門抄斬。至於權勢之強,莫如秦皇、漢武,然而,「固一時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兩相比較,究竟誰「有」、誰「無」?即可一覽無遺了。

三、以空為樂的人生觀:在佛教的萬經千典中,對於「空」字的釋義很多,也可以說,萬經千典,都是「空」字的註腳,因為修持佛道的終極目的是:「得大涅槃」,而涅槃的真義,就是安樂、解脫,也就是「空」。

談到「空」字的意義,簡單言之,即是「諸法究竟涅槃」,因為一切萬物,都是因緣所生,如果沒有因緣,即無所「生」;既是無生,更無所「滅」,這是必然的道理。故龍樹菩薩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智度論》云「觀一切法,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來不去。不一不異,不常不斷,非有非無……」豈不是「空」的定義嗎?二千六百多年前,佛陀在菩提樹下所證悟的,是證這個「空」字,得證之後的說法四十九年,也是說這個「空」字,其涅槃所得的果位,是得這個「空」字,後來歷代相傳的法要,是傳這個「空」字,歷代祖師和未來諸菩薩之所修,是修這個「空」字,我們只要能了解這個「空」字的真諦而力行修證,也就能「得大涅槃」之樂了!至於涅槃的境界,綜而言之,凡萬德皆備,諸障皆盡,清淨無為,安穩快樂,永不退轉,與天同壽,與地同年的,謂之涅槃。因此,我們必須具備「以空為樂」的堅強信念,才不致如汪洋大海中的無舵之舟,隨波逐流,毫無定向。                       

四、以眾為我的人生觀: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只因塵緣障蔽,迷失了本性,以致不斷輪迴,受盡無邊的痛苦。推原其始,無非「我執」過重,甩不掉浮華的窠臼,其實,「我」在何處?四大本空,怎可「認賊作父」?《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豈非明明告訴我們要「去四相,絕百非」了嗎?至於我們應有的正確的認識是什麼呢?即是「四弘誓願」,而四弘誓願中的目標是「眾生無邊誓願度」!離開了眾生,就沒有佛道,《維摩經》說:「眾生是菩薩淨土。」我們學佛,應把眾生看成自己,所謂「興平等慈,運同體悲」,沒有大眾,那是多麼孤獨的生命!

我們應該知道,個人是渺小的,大眾是無限的,所以我們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為眾生服務,地藏菩薩為人尊敬,因為他「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諸佛菩薩心胸包容天地,為什麼我們不能視眾生為己呢?

有一句話說,「欲學佛法先無我」,如果我們有「視眾生如己」的雅量,那就要先學習「無我」,我執自私的人那是沒有辦法視眾生為自己的!唯有「以眾為我」的僧信弟子,才不愧為佛陀的傳人。

五、以教為命的人生觀:二千多年來,佛教普度無數眾生,雖然在中國也有過「三武一宗」的災難,但雨過天晴之後,又是佛日當空,法輪常轉!佛教所以能夠歷久興隆的原因,都是因為歷代大德們有「以教為命」的悲心宏願。佛圖澄生當五胡亂華的時代,拚著老命去度那嗜殺的石虎、石勒;三國時代的僧會大師,虔誠冒險祈求佛陀的靈驗,以冀佛法能夠得到帝王的護持;唐朝四祖道信禪師,太宗三詔不赴,寧引頸受刄,也不願有辱僧格;智實大師為了不願列位在道士之後,太宗下詔譴責,大師為了比丘的尊嚴,抗章不屈;這不都是「以教為命」的寫真嗎?佛教是永恆的真理,是救世度人的寶筏;個人的色身,是因緣的偶合,是四大的幻化。兩相比較,前者,有如貴重的黃金,後者,等於輕浮的敗絮,普天之下,亘古迄今,那有愛敗絮而不愛黃金的人呢?所以凡是佛教徒,都必須具有「以教為命」的觀念,才是真正佛子!

上面所說,雖分為五個項目,但其中有連環的作用,再簡單地說:如果沒有「以退為進」的觀念,難免對人有急功好利的舉動;沒有「以無為有」的觀念,則必迷於五欲塵勞的物慾;沒有「以空為樂」的觀念,則必沉溺於邪見愚痴的深淵;沒有「以眾為我」的觀念,則必固執一己之私;沒有「以教為命」的觀念,則必成為忘恩負義之徒。倘而具備這五項觀念而合為整體的「人生觀」,則如鳥之雙翼,任翱翔於海闊天空之間,無往而不利了;願同學能夠共勉!

收錄於《東方佛教學院第二屆畢業紀念特刊》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