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76 佛學是生命之學

第六屆國際傑出青年英文禪學營 

時間:二○○七年七月廿七日

地點:佛光山台北道場法堂

大家不是為了台灣的美麗風景、佛光山的飯菜好吃而來,是為佛法而來。人生是個「迷」,不容易解開、不容易明白,或許各位會想藉助佛法,解開人生的迷惑。人生到底有什麼迷惑呢?比方:人從哪裡來?將來又會到什麼地方?生死是人生千古以來解不開的迷惑。

佛學是「心」的學問,它不僅要解開現象界的迷,還要解決人在時空、人我關係中的發展問題。以時間來說,生命不只有現在,還有過去及未來。在這時間之流裡,生命的情況如何?以空間來說,人的身體高六、七尺,要有容身之地;睡覺,要有一方之地;走動,從西方走到東方,東方走到西方,也在地球的一角。其實宇宙虛空不只這麼一角、一方之地,而是無邊寬廣的世界。因此,科學家們對此也正極盡全力地在研究。

佛教對於時間、空間的看法如何?所謂「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在時間之流裡,雖然過去、現在、未來是連貫的,但還要超越它;在空間上,雖有東南西北各種不同方位,也要從中解脫。超越時空是佛教對人生未來的一種追求。

佛教除了說明時間及空間觀念,尤其重視現實人間的人際往來、溝通。佛教不認為你、我是兩個,而是一體。好比一盆花,除了花朵,還有葉片的陪襯,乃至要有陽光、空氣、水分,種種因緣和合,才能成就一盆花。所以,以佛教來看,它不再只是一盆花,而是和宇宙一體,是因緣的存在。又好比一棟房子,它不只是木柴、鋼筋、水泥的結合,而是眾多因緣和合而成,離開了因緣,它就無法存在。

佛學是生命之學,以解決人生之迷為主旨。大家不遠千里來到台灣,找到人生的答案了嗎?中國禪門第六代祖師惠能大師,在廣東曹溪居住,去世以後,他的一個年輕小弟子石頭希遷,從廣東輾轉到了湖南,向大師兄青原行思求法。師兄問他:「你從哪裡來?」石頭答道:「我從曹溪來。」意思就是他從師父惠能大師那裡來的。師兄再問:「你在那裡得到什麼?」有所得、無所得,是對待的問題,於是小師弟回答:「我未到曹溪,也沒有失去什麼!」師兄又問:「既然你沒有失去什麼,何必到曹溪呢?」他說:「如果我不到曹溪,怎麼知道我沒有失去呢?」同樣地,我也問各位:「大家為什麼要上佛光山?在佛光山得到什麼?」其實,無論各位生在歐洲或美洲,人本來具足佛性,真心本性本來如此,不須上佛光山也能得到。

既然大家什麼都具備,何必大老遠辛苦來到台灣佛光山?因為不上佛光山,就不知道自己的生命裡還有一樣寶貴的,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避開玄妙、形而上的問題不談,大家一定還有一些問題,諸如對人生的迷惑,人我相處、穿衣吃飯、金錢愛情等現實問題,乃至對佛光山的疑惑等。藉此時間,大家自由發問,我盡力為大家解答。

提問一:我來自韓國,請問大師,如何培養慈悲心和菩提心?

大師:人要有慈悲心和菩提心,至於如何培養,我無法告訴你。即使告訴你了,慈悲心和菩提心還是我的,與你並沒有關係。因此,培養慈悲心和菩提心,必須靠自己。

禪宗有一則公案。有位信徒問趙州禪師:「如何開悟?」趙州禪師理應回答他的問題,但他卻說:「我現在沒有時間回答。」接著還說:「我要去廁所小便!」禪師走了幾步路,停下來,反問這位信徒:「小便這件小事,你能代替我去嗎?」也就是說慈悲心、菩提心的養成,是別人不能代替的。

各位在佛光山的這段期間,多少還是培養了一點慈悲心、菩提心。所謂「慈悲心」,就是視人如己。不過,對自私的人來說,他會想:「我為什麼要對你慈悲?」不但不會把別人看作自己,更不願把自己的利益和別人分享。所以,想要培養慈悲心,必先建立「人我互換」的觀念,要設想:假如那個人是我,我的感受,我要怎麼做?

如何才能擁有菩提心?菩提心是結合智慧、慈悲、勇敢為一體的心。人生如何向高處攀登、向遠處邁進,與如何訓練運動員達到最佳體能的問題一樣。想要擁有菩提心,就要使盡全力找回自己、認識自己,明白原來我和佛陀是一樣的。

菩提心就是正覺的心,正當的覺心、覺悟,也就是正確的認識宇宙人生,正確的認知生命,原來生命不死,原來宇宙虛空之中,還有一個奇大無比的生命本體。這完全是一種修行上的體驗,不是知識裡的有限世界。

惟願各位這一次來到佛光山,都能將慈悲心、菩提心帶回生活之中。

提問二:我來自美國三藩市,首先感謝大師給我們這樣的機會和體驗。我沒有要提問題,只是想和大師分享心得。最近我們參觀大慈育幼院,也和孩子們談話,我問其中的一位孩子:「你對師公的看法如何?」那個孩子不加思索,立刻就說:「沒有師公,就沒有我們。」剛剛大師問我們為什麼來這裡,不管我們各自的原因為何,總之,沒有大師,我們就不可能坐在這裡,沒有大師就沒有我們。感謝大師的成就!

大師:你說得很動聽。事實上,所謂「當我們同在一起」,我和大家是同在的。

現在的年輕人只想到自己,很少想到別人。其實,人在種族上,雖有東西方的分別;在形相上,雖有男女老少的不同,但真心只有一個。沒有我,你們就不會在這裡;沒有你們,我也不會來到這裡,所以我們彼此是共同存在的。

提問三:如何延伸在佛光山所學?   

大師:「國際傑出青年英文禪學營」舉辦至今已經是第六屆,每一次都留給大家美好的回憶。站在佛光山的立場,希望各位經過這一次活動的洗禮,人生能變得更歡喜、更積極、更光明。大家擁有歡喜,要再與別人分享歡喜;大家對人生有了正確認識,要傳播給更多人知道。更希望各位也能在西方宣揚佛法、真理,讓更多的年輕人受到佛法的利益。

提問四:當我們真心想要幫助別人,但是卻被對方誤解時,該怎麼辦?

大師:假如我們真有修為,就不必擔心被誤解,即使被誤解了,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日後別人也會了解。甚至以佛法來說,別人的毀謗、批評,都是在為我們消除業障,增加力量。

當初釋迦牟尼佛弘揚佛法時,有一個叛逆的弟子提婆達多,處處批評、毀謗、反叛佛陀,但最後他失敗了。儘管提婆達多的態度如此惡劣,佛陀仍然感謝說:「沒有黑暗,哪有光明?沒有罪惡,哪有善美?沒有提婆達多,怎麼會有佛陀?」

外在的境界要能完全合乎我們的心意,是不可能的,唯有增強自己的力量,不介意外境的干擾,才能心安。如同坐在一艘小舟上,只要它的安全性可靠,即使海浪撲打,也不必害怕。

提問五:我一直在思考,應該問您什麼問題,才是最好的問題。對於這樣的問題,大師的答案又是什麼?

大師:你問的問題,不但對自己有利益,對大家也有幫助。對於你的提問,我沒有什麼特殊的想法,就像叩鐘,你用多少力氣叩它,它的響聲就有多大。

在佛教,「問答」從釋迦牟尼佛的時代就有了,例如佛經開頭的「如是我聞」,便含有問答的意思。「問答」在佛教裡又叫做「接心」,但看兩人的境界能否心心相印的意思。假如大家心裡有疑難,都可以提出來。

我是很平凡的人,出生在中國一個窮苦鄉村,貧窮的家庭裡,一生沒有進過學校,就連小學長什麼樣也沒見過,但由於我在叢林、寺院裡長大,佛教的經書告訴我,這個世界有雲遊參學的價值。所以,我也曾像各位一樣,不辭路途遙遠,向一些大善知識、老師請教、學習。

我記得,過去有一位老師訓勉一個年輕人:「效善財之南詢,學玄奘之西行。」觀世音菩薩身旁有一個小孩,叫做善財童子,他曾經五十三參。過去玄奘大師為了到印度求學,從中國出發,途經八百里流沙,歷經多少艱難困苦才抵達。他在沙暴的旅途上,幾度面臨危險,瀕臨死亡,但心中始終懷著「寧向西天一步死,不往東土一步生」的願力。

在我的故鄉,有一位前輩,叫做鑑真大師。他為了前往日本弘法,歷經十二年的艱辛,五次在大海裡漂流後,終於到達。他有一句流傳後世的名言:「為大事也,何惜生命!」為了弘揚佛法,縱有生命危險,也不算什麼。

各位青年朋友,未來的人生,大家要「走出去」,與時俱進。你們跟佛法有緣,要能再深入研究,以佛法作中心,昇華自己、擴大自己。

提問六:我來自中國大陸上海,離南京也不遠,現在在美國哈佛大學就讀,對政治很感興趣。請問大師,您或佛光山對政治世界有什麼看法?比如台灣的政治、中國大陸與台灣的關係,或是美國與台灣的關係。同時我聽說佛光山正在大陸發展,很想知道佛光山在改善兩岸關係上有沒有什麼計畫?

大師:佛教對政治的看法是「問政不干治」。佛教為了度眾生,對於國家、社會的事情不能不關懷。至於「治」,是官僚去管理社會、訂定賞罰等,佛教徒則不參與。

你來自上海,一定非常關心兩岸的往來。我希望全世界所有國家、民族能和平,即使不能統一,也要互相尊重、包容。

對於政治問題,我採取「異中求同,同中存異」的方法,也就是在彼此的「不同」裡,求得一個「共同」的和平相處方法;在「相同」裡,也容許「不同」的存在。

現在中國大陸的領導人,愈來愈開放了。非常感謝他們為中國人在世界上,爭取到一點地位,也讓台灣百萬以上的商人,能到大陸經營事業。當然,也很感謝中國政府准許我重建祖庭,讓我能為我的「根本」效力。希望以後有機會,也可以到宜興祖庭舉辦禪學營。目前那裡已能容納得下你們這麼多人了,只是過去中國大陸多少年來對外保守、封閉,不知是否願意接受宗教所舉辦的這類活動。你也算是學者了,可以幫忙呼籲,讓活動成功的舉辦。

我多次帶領台灣佛光山梵唄讚頌團到中國大陸演出,也曾在上海大劇院表演。今年五月他們剛從南京表演回來。我想,還有很多盛事,有待大家共同促進,讓不認識我們的人,能進一步的了解。

很高興你能用中英文提問。假如你想再詳細知道我的政治觀,我有幾篇用中文發表的文章,例如〈佛教的政治觀〉等,可以提供給你參考。

提問七:請問大師,您對促進世界和平,有什麼具體方案?另外,世界上有許多組織也在做這件事,大師會不會特別推薦某一個組織來促進?

大師:促進世界和平主要有三點,提供給大家參考。

第一要先建立平等觀念。你大我小,不能和平;我弱你強,也不能和平。大家要有我們都是人,不管貧富貴賤、種族差異,人人具有平等本性的想法,雙方才比較好對話、溝通交流。

第二要有無我觀念。人太強調自我,就有執著、分別,不容易和平。如果能把我執去除,建設「大我」,就能和平。

第三要有慈悲心。人有個劣根性,凡事對自己慈悲,對別人殘忍。然而暴力或糾紛,皆無助於和平。要能促進和平,只有對所有生命慈悲。在你們年輕時就懂得關心世界和平,很好!大家一起努力,讓人民共生共榮,人人都做地球人!

提問八:在這個世界上,如何才能不執著?如何才能保持不動心?

大師:人一旦有了執著,得到了,就不肯放下。不過,如同揹著一個行李,走來走去,不肯放下,總是很辛苦。所以,人生當提起時要提起,當放下就要放下。

有一個年輕人去爬山,不慎滑落山谷,幸好被一棵小樹絆住,不致掉落。但是身子懸在半空中,向上一看,峭壁懸崖;向下一看,萬丈深坑,年輕人頓時感到恐慌,不覺驚聲尖叫:「佛祖,快來救我啊!」

這時,佛陀真的出現了。佛陀說:「我是來救你的,恐怕你不會相信我。」年輕人一聽,就說:「佛祖,到這個生死關頭,我怎麼會不相信你?」佛陀說道:「既然你相信我的話,把你的手放下!」年輕人聽了,叫道:「手怎麼能放下來?」只見他手抓得更緊,佛陀便說:「你不肯把手放下,我怎麼能救你呢?」

面對如紅塵白浪般形形色色的人間,要對金錢、愛情、酒色、名利不動心,並不容易。所謂「講時似悟,對境生迷」,有的人嘴巴會說不動心,但境界一來,還是把持不住自己。人的心好比猴子跳動不停,即便是用鍊子,也扣不住牠,只有等到牠沒力氣跳了,自然會被降伏。

佛教主要在訓練我們不動心。例如《金剛經》就在說明如何降伏其心,也就是不動心的道理。無所求,才能不動心;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才能不動心;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不被塵勞誘惑,不為別人牽動,才能不動心。有的人窮畢生之力,就是為了降伏其心、不動心,然而這卻不容易做到。

對於世間一切,我動不動心?我在佛教裡修行將近七十年,自我反觀,也才只有六十分的程度,是到了最近這幾年,年過八十,才有了一些不動心的心得。不動心很難做到,但是不能因為困難,就不去努力。

提問九:請問佛教是否與其他宗教不一樣,不主張萬物是由一個特別的人物創造,例如上帝或是阿拉?

大師:這可能是佛教和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西方基督教說,人和萬物是上帝所創造,但是在佛教看來,上帝也是人創造的。每個人都需要宗教,在台灣或中國大陸民間,人民崇信神明,想要獲得好成績,就拜文昌帝君;想要結婚、戀愛成功,就拜月下老人;想要發財,就拜財神爺;想要求得平安,就拜土地公;對司法的裁決有不平,就找城隍爺;想要生兒育女,就拜註生娘娘。這許多神明,都是由於人的需要而創造的。

釋迦牟尼佛不是神明,他是人,而且是一個覺悟的人,所以有人把佛祖看成跟神一樣萬能是錯誤的。但是我們尊重每一個人,也尊重人所創造的神。人和人都要和平相處了,人和神更應該和平相處。

我無意於摒除哪一個宗教,總覺得任何宗教都各有其用。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所有的神明,都是我們的心;我們的心可以創造世間萬物。

如此敏感的問題,我平時是不大解釋的,由於各位年輕朋友不遠千里而來,我也把這個宗教的根本問題做了上述的回答。

提問十:請問大師,未來佛教在世界上能扮演什麼角色?

大師:苦海中的慈航,黑暗中的一道光明。佛教是促進和平的動力,能為人間帶來幸福自在。未來必定是人間佛教的時代,當然我們不需要為佛教的未來妄言,但是依照歷史的軌跡,真理是永遠隨著時代進步的。

提問十一:請問師父,所謂「救度眾生」是什麼意思?

大師:眾生是我們的心,世界是我們心內的世界。每個人都是我的心上人,所以,救度眾生就是救度自己,眾生度盡了,自己還不能得度嗎?

提問十二:如何才能有神通?

大師:不可得到神通啊!得到神通很痛苦。例如:你沒有天耳通,即使隔壁有人罵你,也聽不到,日子就能過得快樂。有了天耳通,聽到那邊有人罵你,你就不會安心坐在這裡聽我說話,會想去跟他吵架、理論。假如你有天眼通,看到弱肉強食,種種淒慘的自然界現象,會自在嗎?再如明年我可能會死亡,就因為現在不知道,所以活得很自在,如果我知道明年會死亡,現在我也就活得不自在了。

神通是透過修行自然達到的境界,也唯有涵蓋戒律、禪定的神通,才不會讓神通成為苦難。

提問十三:站在科學家的角度,如何解釋神通的存在?倘若佛教與科學的觀點不同,又如何達到共識?

大師:神通是一種熟能生巧的事情。特技、魔術表演,神乎其技的演出,不就是神通嗎?口渴了,喝下一杯水,不渴了,不也很神奇嗎?一句話能令人歡喜或痛苦,這一句話不就是神通嗎?所以,神通不是科學的創造或哲學的思考,而是很自然的事情。甚至人類發明望遠鏡,不就是神通嗎?遠至歐洲、美洲的電視、電台廣播,我們都能收聽得到,不就是天耳通嗎?仔細體會,生活裡到處都有神通存在。

提問十四:身為一個在家人,如何在修行與世俗中取得平衡?比方我雖然想要不執著感情,但還是希望能夠談戀愛。當遇到這樣的情況時,請問如何求得平衡?

大師:中國的孟子曾說:「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所以要捨棄其中一個,才能得到另外一個。如同,剛才你所提的談戀愛,戀愛的對象不能同時有好幾個,只能一個,其他人可以做一般朋友。

佛教允許大家在世間上選擇一個最適合自己的生活,例如過出家的生活或是在家的生活。其實出家的生活裡,也能談戀愛,例如我愛佛陀,就是跟佛陀談戀愛。因為我愛了佛陀,就不會再愛耶穌;我愛了佛陀,就不會再愛穆罕默德。所以,信仰的本身就是愛。這個「愛」,在兩相比較之下,當然是同而不同。

提問十五:參加此次活動期間,我體會到幫助別人之前,必須先幫助自己。這段日子,我克服了很多恐懼,比方以前不敢在大眾面前說話,現在敢了;過去對人充滿恐懼,也有相當大的分別心,但是現在了解到我跟別人其實是一樣的,突然覺悟到原來我們都是平等的。自此之後,我的害怕減少了。這也是對真理有一點體悟嗎?

大師:真理是普遍、平等的,能體會到這個道理,你就會變得偉大。好比空氣任人呼吸、陽光普照大地、大地承載萬物,它們普遍、平等地給施眾生,不嫌棄也不分別,所以每個人的本性都是偉大的。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