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14 怎樣為學與做人

中國佛教研究院暨東方佛教學院開學典禮

時間:一九八○年九月十一日

地點:佛光山朝山會舘龍廳

各位同學到佛光山是為了什麼而來?既不是為了功名富貴,也不是為了衣食問題。從大處來講,是為了一件大事而來,什麼大事呢?就是了脫煩惱、解脫生死的大事。從小處來講,便是為學與做人。現在,我們先從小處講起:自懂得人事以後,父母長輩一再地指導我們怎麼做人,到了學校,老師不但教導做人,還指導做學問,雖然為學與做人已經是老生常談,我仍不惜在此饒舌一番,將我的看法提供給各位,但是最主要的關鍵,還是在於個人的實踐。

一、放下萬緣,全都接受

在過去的生活中,各位一定有個人與家庭、與社會的因緣關係,但是來到了佛光山,進入了佛學院念書,最要緊的第一步,就是對過去的一切放下,無論什麼榮譽、地位、財富、親情、愛情、友情……都不要帶到山上來;如此放下萬緣,把煩惱障礙先空掉了之後,才能「提起」,也唯有放下舊有的習氣,才能接受容納新的東西。雖然這兒的生活習慣不一樣,但是最要緊的就是各位要能接受這裡的「不一樣」!

也許在各位當中,有人愛衣物、重感情、慕虛榮、講面子,但是我們這兒不重這一切,所以如果未能放下這一些,勢必就會在心理上起了衝突,不可能感到安定或快樂,甚至這裡的做人與為學的方法,你們就更不知道怎樣接受了。

我們平時在社會或家庭裡,貪瞋煩惱染汙了我們的身心,舉凡思想上的傳染病、心理上的愚痴病,一概都會影響到心理生活的寧靜,所以來山之後,看你們能放下多少,就能獲得多少。

從歷史往事中,或我們現在生活的事例中,一個進入佛門的弟子,放不下萬緣,而又能獲得佛法的,可以說無有是處。所以從現在起,我要求各位放下一切,拋開一切!也許有人要問:「難道我們對父母親的一片孝思,也該拋開嗎?」或是「我們對佛教的熱忱、理想也該放下嗎?」關於這一些,可以把它儲藏起來,此處是暫時用不著這些的!孔子說:「人不患無位,患所以立。」要能憂道而不憂貧,要能先縮小自己,才能有正確的為學與做人的態度。

二、自己無理,別人都對

在今天以前,各位是「自己有理,別人不對」,天下人都辜負了自己,覺得自己在世間是懷才不遇,而所有的人都不了解自己!但各位現在既要來山學佛、研究學問與做人,就要承認「自己無理,別人都對」。

我從事教育三十餘年來,所見到的學生,有些人進步很快,但是另外一些人,不管你是如何苦口婆心、諄諄教誨,還是無可改變;因為只要你一勸誡他,他便能振振有辭、自以為是,拿出一套理由來。由於他的心中裝滿了這一大堆頑固的「道理」、一大堆自以為是的「我執」,所以也就沒有辦法容納得下像真理這麼美好、光明的東西。

佛經裡有個比喻說:如果是一匹良馬,不要鞭策,自然往前奔馳;如果是一匹普通的馬,牠要見鞭影才會奔馳;但如是劣馬的話,即使皮鞭抽在身上,牠不但不跑,甚至睡下來耍賴了。頑固執著的人,雖不一定是劣馬,但在學習過程中比劣馬也好不到哪裡去。

許多人在佛門裡面待了幾年而沒能獲得佛法,這是為什麼呢?就是由於那些人老是自以為比他人聰明,想出歪理、邪理太多了,結果卻是顯得加倍的愚痴,也由於這種自以為聰明的愚痴,使其在無形中失去了多少為學與做人的法寶。佛法把世智辯聰列為三災八難之一,世間上聰明反被聰明誤的人很多,所以,以為聰明有理,也是人的劣根性!

抗戰勝利後,杭州武林佛學院院長會覺長老在開學典禮致詞時,第一句話就說:「我最討厭聰明的學生。」初聽,我們覺得長者的話過分了,但仔細想想,長者的話,是從經驗閱歷裡所體會一句有感而發的佳言。因為「知」之一字生病以後就是愚痴!

在以前的叢林中,有所謂「有理三扁擔,無理扁擔三」的教育方式,就是為了使人去掉無明的我執,學習承認「我沒有理」!由此「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並非無理、更非獨裁,只因眾生頑強,難以調伏!直到能承認「我錯了,我無理,你的才對!」如此才能以空白、純真的心來接受佛法,也才於此得大利益。

我曾經說過一個不信受奉行,一定不能獲得利益的例子:有一個人去爬山,一不小心,腳下一滑,忽然摔下了萬丈懸崖,在無意中,雙手攀住了一根藤,上也不得,下也不得,只得高聲求救於偉大的佛陀。佛陀來了:「救你當然可以,問題是你不聽我的話呀!」那人一聽,滿口答應了,不管什麼吩咐都會照做。於是佛陀:「我現在就救你,那就請你先把雙手放下來吧!」那人一聽:「……」。你們各位問問自己,果真肯把雙手放下嗎?但不能放下,又怎麼能得救呢?

有了一念情執的存在,對於生死就放不開,當然也救不了。要如何救自己呢?放下、承認自己無理!這便是妙方,這就是我幾十年來體驗到最好的為學與做人的方法。如果自覺為何須到佛光山來?在世俗就能追求到這一切。那就錯了!來此,乃是為了追尋可以美化人生、提升性靈的宇宙真理,為了追尋超脫世俗、解救眾苦的佛法妙諦!

三、事事好奇,處處學習

我常覺得,現在的青年們,多半對一件事情的學習精神太差,原因就在於對任何好事善事都不感興趣,所以提不起勁兒來學習。

舉個例子來說,佛光山的青年徒眾們,常常也很喜歡聚集在慧明堂聽我講話,一會兒客人來了,拿了張建築圖樣攤開來和我研究,此時在座的年輕人一個個就都沒興趣了,不是流露出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便是藉故離去。事實上,不管你要做文化、慈善、教育等等一切的事業,不都是要用到建築嗎?從一間托兒所、一棟圖書館到一所學校,不都全是需要建築房子嗎?

在這學習的階段,如果凡事漫不經心,以後畢業了,才大嘆「書到用時方恨少」而去臨渴掘井,臨急造箭,那不是太慢了嗎?有些人在廚房一待就是一年、兩年,出來了居然還不會煮菜,也有一些人天天參加早晚課誦,幾年下來,竟然不會楗槌法器,你說他們天資愚笨嗎?不見得,只不過凡事缺少用心罷了!

我個人從小受教育不多,但到現在我仍然不斷地向很多人求教。所以,你們都知道,和我來往的各界人士很多,一個將軍訪問我的時候,我很耐煩而又很歡喜地聽他暢談軍事學,一個從政的官員,我聽他講說政治學,其他經濟學者、教育家,甚至水電工人、計程車司機,我都會傾聽他們的心得;所以,有人說我雖然是一個出家人,但知道的東西,非常博雜。一切的一切,點點滴滴的知識,都是我以耐心、好奇心,處處抱著學習的態度,所獲得的心得。

沒有學習的精神,則大好時光也會年復一年悄悄地逝去,所以不管是典座也好,行堂也好,甚至開門、關門、上課、下課……都要處處用心,把我們的心量發揮在一事一物上,如此才能體會到什麼是「心力無限,量周沙界」。

四、眼光要遠,腳步要近

雖然由於科學的發達,縮短了時空,給人類帶來了很多方便,但是卻也使人眼光變得短淺,凡事看近,不知看遠;看到了現在,就不能看到將來,只是急躁地想要超越,想要一步登天,還不會走路,就先要學跑,不知要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去走,到最後摔跤了,跌倒了,就不容易爬起來了。

有人來到本山念書,念了一些時間,便自覺不受重視,感到前途渺茫。什麼前途?還不是打掃、煮飯、課誦等雜務而已?試問問自己,當你還沒充實茁壯以前,你想要做什麼?人若不肯照顧腳下,路便走不遠,若沒有遠大的眼光,心便不能安住。所謂「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鐘」,能從最基層做起,根基才會牢固!

要立大願,發長遠心,努力修福修慧,直至水到渠成,因緣具足,自然龍天推出,那時,什麼障礙也阻擋不了你的!

五、求精求全,顧前顧後

學院辦了這些年的教育,不容易見到精美、工整的筆記,有時是天地格安排得不妥,有時是字跡凌亂,有時是空間利用得不巧妙。由寫筆記當中就可看出各位同學是否能求精求全,是否能掌握住整個大局來!

記得以前慈惠法師曾經向我提過了好幾次,他不明白何以當法會開始,由我站在中間拈香時,何以有時要懊惱得皺眉。如今慈惠法師當了住持,也親自站在佛壇的中間拈了許多次香,這才發覺到,若非供桌排列得不如法,便是蠟燭歪了,或是熄了,你說為何不召集負責的香燈說明這些缺點呢?說過了,毛病還是一樣,因為他們不懂得站到中間去審察全局,只站在旁邊的一角,就自以為萬無一失了,結果還是毛病一大堆。我們所懊惱的,便是徒眾們不懂得瞻前顧後、多加用心啊!連日常瑣事都照顧不來,又怎樣去成就道業呢?

以前大陸叢林,曾經流行這麼一句話:「要當和尚,先學三年婆娘。」因為煮飯、做衣服、洗衣等等,這些工作不能不會呀!就像現在的出家女眾,現了大丈夫相,不管水電、開車、修理門窗等,一切生活瑣事都能親自動手一般,四十八單職事,樣樣都難不倒我們,這才配稱人天師表啊!

六、委屈做人,忍耐辦事

做人勿要求處處都一帆風順,唯有在艱難困苦的環境裡面,衝破處處委屈的難關,才能成長。一個人是否成功,是否具足道德、學問、修養,那就全看個人能領受多少委屈而定。也唯有學會了領受委屈,才能同時學會承擔艱難與困苦。接著我們說到和能領受委屈很有關係的忍耐功夫,這也是非常重要的修養。當前由於許多人太愛惜自己了,捨不得自己受任何苦,所以就變得沒有耐心,不懂得忍耐,結果到頭來,反而讓自己吃了大虧,這時才來怨天尤人,那又於事無補,又能怪誰呢?

一個人對一件事能完成到什麼程度?能不能擔當重任?其實要全看個人的耐心而定的!能忍耐的人,才能具足完美的人格;能忍耐的人,才會有深厚的道德。我們就拿六度來說,其中布施、持戒的功德都不及忍耐來得大,由此可見忍耐的功夫是多麼重要。

最後,願大家放下萬緣,虛心學習,出語溫軟,把光榮歸於別人,錯誤由自己承擔,則學佛求道,為學做人都已成功一大半。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