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14 情與思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佛法情與思」座談會

時間:二○○五年十一月三十日

地點:香港大學王賡武講堂

星展銀行財資部董事總經理馮孝忠先生:自從深信佛教後,比較能夠隨緣,但當工作遇到困難時,例如預測股票市場錯誤,使客戶蒙受損失,就始終未能放下。工作壓力很大,心感惶恐。請問大師,如何面對患得患失的心情?

演藝界顧紀筠女士:因為學佛的關係,性格變得與世無爭。在禮讓下,演出的機會慢慢被人替代,要人氣無人氣,要地位無地位,跟著沒有人找我,這些問題很想請教大師。

凱基證券亞洲有限公司董事、股票分析評論員鄺民彬先生:請大師為我們開示,如何看待財富?如何看待得失?

大師:各位嘉賓,大家晚安,大家好!

佛教也是很重視人間生活的。佛教不單重視私有金錢,也重視共有財富,屬於國家及大家的東西,例如公園、森林、自然界等等。佛教不但重視現世的財富,還重視未來、來生的財富。佛教不是只重視一世的財富,而是最後要令這些財富永遠享有。佛教的財富不單只是股票、金銀、鈔票,而是要將這些財富擴大起來。甚至健康、安全、滿足、平安,也都是我們的財富。

剛才財務專家馮孝忠先生講到得失的問題。其實這個世界有得就有失,有失就有得,得而復失,失又復得,得得失失,失失得得,是一個循環。經營財務,不要太掛念,有時候得,有時候失,總之要有一個平常心。

財富多不一定快樂,你看有錢人,住在高樓大廈,每天數股票、數鈔票,但不一定快樂。反而一些小市民到市場買菜、買東西,數數十元、百元,他們會覺得有趣味。不要計較多少金錢,滿足就好了。金錢用了才是自己的,不用都是別人的。有錢是福報,用錢是智慧。

鄺民彬先生:感謝大師開示甚深的智慧。佛法的智慧不會使人虧本,更能增值。我教人投資股票,有時別人不會因為我的建議而高興,因為可能虧本,有時我懷疑自己的職業是否正當。

馮孝忠先生:日常生活中,我只可在睡前或上班爬樓梯時念佛,可能一天只有五至十分鐘是清明的。金融市場二十四小時運作,又受到全球化的影響,我們如何取得平衡?如何修行出世間法?股票、金融價格七上八落,我除了偷少少時間念佛外,如何安心呢?

大師:鄺先生教人炒股票,馮先生教人炒外滙,我覺得他們更應該教人念佛。以前來到香港,每次講座時,都有人要求我講怎樣才可以發財。但是現在的香港人要求我講怎樣安心、怎樣得到自在。我覺得你現在教人念佛,比教人發財來得重要呀!

醫師高永文先生:我有一個深層困擾的問題,SARS期間和之後,我們被無數人指責做得不好,以致香港死了很多人。雖然我覺得已盡了全力,但是盡了全力就表示我做得好,一點也沒有錯誤嗎?我自己都不能回答這個問題。離開醫管局後,有人認為我是引咎辭職。其實我未必真的是引咎辭職,不過當我面對死者家屬時,我確實有歉意。雖然我覺得已盡了全力,仍無法走出來堂而皇之地表示我已做到最好,不要說我做錯。大師能否給我指示?

大師:世事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於心。做人能夠不愧於天,不愧於地,無負於人情,得失就由他去了。SARS死了很多人,我覺得不是哪一個人的責任,而是業力的問題,乃人生重要的課題。好像在銀行存款一樣,我們也會儲存一些新的業力。如果將一把鹽放在水杯裡飲用,會覺得好鹹,但是放在大缸裡面,就沒有那麼鹹。

佛法勝於金錢,有佛法就有辦法。如果有懺悔的法水,有很多的功德水,即使有些許業力,是影響不到我們的。等於田裡的禾苗,長大了以後,下面縱使有一些小草,也不會受到影響。今生如果我們能累積功德,功德大了,法水多了,「雜草」就不能影響我們的人生。做善事要積極,不要太掛念其他事情。

今日座談的題目是「情與思」,好像還未講到主題。

鄺民彬先生:謝謝大師!今天的題目是「情與思」。情是對人的態度,即悲情;思是思考,即智慧,正是佛教時常提及的慈悲和智慧。人在世間很矛盾,有很多煩惱及名利的引誘,我們怎樣可以在這個大染缸內,找到一片淨土、樂土?

馮孝忠先生:我每日只可以抽到少少時間念佛。不過,今天聽了大師的開示後,我會多勸人念佛,儘量拋開世俗事,取得平衡。

高永文先生:身邊的人叫我從政,做大事,但我現在只做醫生及參與義務工作。聽完大師的話,我覺得平安,大師在支持我繼續做這些小事。

顧紀筠女士:我的心態和高醫生一樣。大師說心胸要放遠些,如果我們放眼望著這個世界,其實,很容易找到平安和快樂。

大師:顧小姐,演藝人員不要顧慮是非,只要帶給每個人、每個家庭快樂,不要太在意是非,給人開心滿足就好了。特別是你現在與佛有緣,應該要放得下,要做到八風吹不動。

高醫師,在這個世間上,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是一半人歡喜,一半人不歡喜,不會每一個人都歡喜、贊同,人都會看利益的。現在你是醫師,那更好了,一定全家歡喜,所有人歡喜。救命是醫師的職務,不是政治家的情操。

馮先生教人念佛,現在我提供一些意見。教人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亂,才可以去到淨土;念到無心、無我、忘我,才可以成事。不要以為念「阿彌陀佛」是迷信,其實,「阿彌陀佛」在宇宙之間是最好的語言。你從外面來到這裡,我要表示歡迎,但不知道怎麼歡迎,就說:「阿彌陀佛!」你要走了,我要歡送你,不知道怎麼歡送,也說:「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再見的意思。他股票賺錢了,「阿彌陀佛!」是替他感到高興。股票下跌了,「哎呀!阿彌陀佛!」表示好可惜。升官,「阿彌陀佛!」不做官,也「阿彌陀佛!」你送東西給我,我說:「謝謝,阿彌陀佛!」你說不用感謝,也說:「阿彌陀佛!」甚至跌了一跤,「阿彌陀佛!」跌倒不痛,反而撿到十塊錢,還要說:「阿彌陀佛!」所以,在這個世間上,這也「阿彌陀佛」,那也「阿彌陀佛」,一切就都很好了,全都有阿彌陀佛。

怎麼念佛念到順暢呢?一定要念出自己心中的佛。

第一、歡歡喜喜的念:假如你很開心,可以如同唱歌跳舞般,歡喜地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把情感念出來,那麼阿彌陀佛就在你的心裡。

第二、悲悲切切的念:假如你好悲傷,那就悲悲切切地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得好似說:「媽媽呀、媽媽呀!」這個悲情就會將自己心裡的佛引導出來。

第三、實實在在的念:我既不歡喜,也不悲傷,那就實實在在地念「阿彌陀佛」,念得清清楚楚,想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那麼身心就好似與佛合而為一,能感受到現生世界的變化。

第四、空空虛虛的念:念到天也空,地也空,你也空,我也空,手也空,腳也空,什麼都沒有了,無心了,這時候,佛就在無心中出現了。佛不需要我們念,是我們要為自己而念。

有人問我:「你這一串念珠有什麼用途呀?」

我說:「念阿彌陀佛。」

「那麼我們看見阿彌陀佛手上也拿了一串念珠,他又在念什麼呢?」

「他也是在念阿彌陀佛呀!」

「為什麼他要念自己呢?」

「因為求人不如求己呀!」

馮先生過去教人發財,現在教人念佛,教人找回自己,我覺得教人念佛,比教人發財更有功德!

鄺民彬先生:阿彌陀佛!多謝大師!真沒想到一句「阿彌陀佛」,是這麼有用,可以靈活運用。

馮孝忠先生:真使我茅塞頓開,以前我只會在由輸變為不輸的情況下才念佛。現在知道很多念佛的用途。

高永文先生:醫生常常面對生老病死的問題。一方面,我覺得我們要理性,因為病人及家人都是依靠我們的指引。另一方面,如果醫生無法體會病人及家人的痛苦、無助,便無法幫到他們。有時候,我害怕向病人說出太多的憂慮、恐懼,會導致病人對我沒有信心。上次面對SARS,很多醫護人員很恐懼、很激動,甚至不敢回家。我們習慣處於很客觀的位置,生死是病人的事,但SARS卻會影響我們的生命,甚至家人。所以,那一次對醫護人員是最大的挑戰。

馮孝忠先生:我修淨土法門,專心念佛,簡單說,想買往生保險。但又擔心突然往生時,不能一心不亂,見不到阿彌陀佛來接引,又未能預知生死,我總是患得患失。

大師:關於處理金錢和身體,我都不如你們。但是,講到生死,我比較在意一點。

生就是死,死就是生。一個老人家,老年得子,有一個人卻在他家門口哭。主人不高興,就說:「生孩子是開心事,你為什麼哭呀?」那個人說:「我之所以哭,是因為你們家多了一個死人!」

各位的眼光應該放遠一點,人有生就有死,死亡就好像移民一樣,死了以後還會再生。就如同氣候有春夏秋冬,會輪轉;地球有成住壞空,會輪轉;人有生老病死,也會輪迴。所以,人是死不了的,死的只不過是身體,是物質的毀壞,而生命是會再來的。

又如同茶杯打破,不可以恢復,但是水流到地上,你把地毯裡所含的水擠出來,集合在一起,水是不會減少的。我在佛教裡已經六、七十年,經常與生死接觸,對於生死都看得好平淡。但是信徒見到我,都說:「你要好好保重身體啊!」我突然間想到,過去很少聽到這些話,現在卻常常聽到,「啊!老了,大概快死了吧。」也有人關心地說:「啊!你好重要,要活到一百二十歲。」我說:「不要這麼辛苦呀!我如果活到一百二十歲,一百歲的徒弟快要死了,我就要去送他;八十歲的徒孫也快要死了,我又要去送他。」在佛教中,白頭人送黑頭人,也不是一件好事。生死自然就好,活的讓他活,死的讓他死。我們生的時候要活得有意義,死的時候要含笑歸去。身體老了好像壞掉的車子,報銷換一個新的,也很好啊!

中國人很怕死,這不值得鼓勵。我們要鼓勵念佛,念佛往生不是死呀!我在台灣創辦的南華大學,建立的第一個學系就是生死學系,希望讓人們看到生和死是一個,不是兩個。

顧紀筠女士:在娛樂圈,不表現自己,機會就讓給別人了。大師曾說「老二哲學」,我應以什麼樣的心態做老二?

大師:即使是老二,做久了,就會升上做老大,這是很自然的事,大家也不會覺得奇怪。在家的時候,我是老二,從不會缺少衣服穿,因為哥哥不穿的衣服都給了我。我出家以後,又是老二,師兄用過的東西,也會給我,我經常得到很多驚喜。所以老二也有許多利益、許多巧妙。

過去外出念經,我經常想:「糟糕了,這個我不會念。但沒有關係,因為有老大在前面,我跟著他就好了。」有能力做老大,當然是好的,但是當老二也滿有趣味。我雖然是一個出家人,不過現在好遺憾不能做老二。你們安排我坐在中間的位子,好辛苦,如果我能坐在旁邊,比較快樂。

高永文先生:我不是佛家弟子,但我很認同佛家悲天憫人的事,我現在做事都是基於同情心。甚至在佛教以外的宗教,我也認同這個元素。所以,有人取笑我,在基督教開會見到我,講佛法的地方又見到我。到底我是個什麼樣的人?我覺得什麼宗教對我來說都是不重要的,我見到他們都很有親切感。但是,他們總希望我加入他們的宗教。

大師:宗教與宗教之間是朋友,不是敵人。人和人都應該互相尊重,為什麼要對不同宗教的人士不尊重呢?即使我在香港大學讀醫學,也可以學習歷史、眼科、耳科,多學一些,也很好嘛。讀文學系的,也可以學習歷史,聽聽也好呀!

在台灣,我與所有宗教都有來往,不單是佛教、基督教,而是十七個宗教。我這個宗教主任委員,每一年與大家都有聚會。

二十年前,馬來西亞華人希望大家團結,而組織宗親會,但是有的人來自廣東、有的人來自福建……反而因此更加不團結。後來又想到大家都是佛教徒,不如找我演講十場。每次演講後,我都會為大家祈福,第一天,我祈福的時候說:「慈悲偉大的佛陀,請您賜給我們什麼……」當時我看到許多委員、部長、副部長因為是回教徒,或者信仰其他宗教,而不願合掌。頓時間我覺得很慚愧:「他們不是佛教徒,怎麼能跟我一樣說『偉大的釋迦牟尼佛』?」不可以的。

第二天,我改為:「偉大的釋迦牟尼佛、偉大的穆罕默德、偉大的耶穌、偉大的天主,這裡所有人都是您要賜福的,請您賜福給他們吧!」我講完後,那些部長、委員趨前擁抱我,說:「你講得很好啊!」這就是包容,對於現今社會是很重要的。高醫生請放心,至少我會欣賞你!

高永文醫生:多謝星雲大師,我非常尊敬您的包容。多謝!

馮孝忠先生:我是金融從業員,又是佛教徒,有時遇到權力競爭、辦公室政治時,我的同事說我野心不夠大。因為我是佛教徒,不願向上爬,也使他們跟著我而不能升職。經濟不景氣,我需要裁員,他們又指我是佛教徒,「怎麼這麼殘忍,慈悲心去了哪裡?為什麼裁減我而不裁減他?有分別心。」我面對這些問題,覺得很矛盾,睡也睡不著。我怕汙染佛教,讓人覺得佛教徒沒有慈悲心,有分別心。

顧紀筠女士:我也遇到同樣的問題,做了佛教徒後,有很多人批評我戴鑽石、穿著名牌。又由於身體問題不能茹素,身邊的佛教徒便說我退步。

大師:阿彌陀佛雖然慈悲,但不度無緣人。錢財的獲得有因有緣,只要緣分具足,你不去找它,它也會來找你。如果缺少福德因緣,沒有因果觀念,你去找錢財,錢財也不會來見你的。馮先生從事金融分析,重要的是真心、真誠、公平的心,而不是黑心。我現在看到你的樣子,就知道你是一個真誠的好人,值得信任。沒有關係的,繼續做吧!

顧小姐說人家批評你,但是世界上哪個人不會被人批評?無論好壞都有人批評。我是出家人,從過去到現在,經常被人批評。例如:我在火車、飛機上看報紙,旁人說:「和尚看報紙呀!」有人看到我吃飯,說:「星雲大師,我以後不再相信他,我見到他吃飯。」「哎呀!和尚用鋼筆。」「哎呀!和尚戴手錶。」從高雄到台北有三百八十多公里路,我中午必須乘車,才能來得及晚上講經。但是下車時,卻有人說:「哼!和尚坐車。」如果我不坐車,要走路一星期才能到達啊!

許多的批評,我們都要聽。剛才我說:「但求無愧於心,豈能盡如人意。」大家不要被表面的假相、語言壓倒,變成自己沒有抗拒力。在社會上,人家要說什麼,任他們自由,他給你難看的臉色,也是很自然的,都要能接受。訓練自己,加強力量,才能面對社會。能夠做到金錢買不動,愛情誘惑不動,威力也恐嚇不動,自己的真如佛性就會顯現出來。

現在就讓台下的朋友提出問題。

提問一:我不是佛教徒,剛才聽到大師的話,知道您有大智慧。佛教可以讓人離苦得樂,但是,世間上還有這麼多痛苦,是否他們沒有大師的大智慧?大師不常在香港,我們的煩惱可以跟誰講?有什麼方法處理?

大師:最重要是找出原因來。苦是一個結果,就好像病是一個結果,但病有病的原因,那個原因不解除,苦就不會離去。一般世間的聰明人,不一定懂得因果關係,「啊!那個人一直念阿彌陀佛,為什麼一直不發財呢?」阿彌陀佛不是保險公司啊!「那個人一直念阿彌陀佛,但身體愈來愈不健康。」阿彌陀佛不是你的保健師呀!凡事都有因果,就像你在銀行裡有多少存款,就只能用多少,用多了或用到沒有了,跟著就麻煩了。

有一個青年人,去寺廟裡拜拜,向王爺祈求,希望可以發財。拜完後,前往上班的路上,由於騎車騎得太快,不小心撞到電線桿,車毀人亡。年輕人的父親不能接受,「我的兒子不拜王爺,活得很好,去拜了你,你非但不保佑他,還讓他車毀人亡,要你這個王爺有何用處?」就要把神像打壞。正當他要做出動作的時候,廟祝說:「老先生,你不能怪王爺呀!是你兒子的摩托車騎得太快,王爺一心想救他,可是祂騎的是馬,馬在後面一直追,追不上,轟地一聲就發生車禍啦!」

快有快的因果,無論什麼人,都不能違背因果。所以,苦究竟從何來?我們要仔細研究,找出苦因在哪裡。

提問二:如果我把六祖惠能大師的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變為「菩提本是光,明鏡亦是光;本來都是光,何必眼光光?」請問大師有何高見?

大師:禪門的話,有時候不能在字面上解釋,要從另一個角度去會意。

有一位青年人正在打坐,老禪師從他旁邊經過。老禪師跟他說:「年輕人,看到老師父,為什麼不站起來迎接呢?」這位青年人學著禪師的話,似是而非地說︰「我坐著迎接你,就是站著迎接你。」這個禪師舉起手,就摑了他耳光一下。青年人說:「你怎麼打我?」老禪師回答:「我打你就是不打你。」你剛才說樹也好、光也好,全都是好。

提問三:我雖然信佛,但在日常生活中,總遇到許多誘惑,不管是美食、美女、聲色等都會遇到。怎樣才可以抵禦這些誘惑,讓自己的心穩定下來呢?

大師:美,人人都喜歡看呀!美女、美術、美好的東西大家都歡喜看,只要是正念,也不是不好。「你看這尊佛像,線條好美呀!」站在欣賞的立場,這很有意義。不過,平常看人的美,用兩隻眼睛看是不要緊,如果你結了婚,就不可以用兩隻眼睛看,只可以用一隻眼睛看。就像木工雕刻直線,總是閉起一隻眼睛來看,因為用一隻眼睛看,才能看得準。當然,結婚以後,最好是閉起眼睛來,因為不看,夫妻的感情才會更加好;如果你要看,那就要看遠的,不要看近的;要看長處,不要看短處。

有一個青年人結婚後經常說:「結婚真好。」人家問他怎樣好?「我現在下班回家,門一敲,太太幫我開門,拿拖鞋給我穿。我進入屋內,小狗對著我汪汪叫,家真是很有氣氛呀!」但是一年後,他逢人就說結婚不好,為什麼不好呢?他說:「現在我回家敲門,門打開了,太太不再拿拖鞋給我穿,而是小狗銜拖鞋來給我穿。進入房內,小狗不向我汪汪叫,而是太太對著我汪汪叫:「我們沒有大洋房啊、沒有車子啊、沒有升官啊!」

有一位師父聽見了就說:「青年朋友,你應該繼續歡喜才對呀!現在回家雖然沒有太太拿拖鞋給你穿,但是小狗拿給你,你還是有拖鞋穿。入到屋子裡面,小狗沒有繞著你汪汪叫,但太太圍著你汪汪叫,不是一樣嗎?」青年人想想這個師父的話好像蠻不錯。這位師父又跟他說:「年輕人,這個世界總會變化的,要它不變是沒可能的,最重要是無論世間怎樣變化,我們的心情都不變。只要心情不變,一切東西隨它怎樣變都不要緊。」

今晚講題「情與思」,我們總結︰不變的情,不變的思。大家能做到就最好啦!

提問四:請大師再講述「因果業報」好嗎?身口意做錯了,怎麼辦呢?

大師:因果業報,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身體造作、口說出來、心裡動念,叫做身口意「三業」,而我現在提倡身做好事、口說好話、心存好念,也就是所謂「三好運動」。萬一身口意犯錯了,沒有關係,在佛教裡,業不是定性的,可以懺悔消除。就如同衣服髒了,可以用水來清洗,犯了錯,則可以用懺悔的法水來洗淨。有時候用功德、用功勞,能將功贖罪,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縱然過去有一點罪業,也會不起作用。

《華嚴經》說:「罪業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所有罪業都是由於我們的心念造作,才犯下過錯。如果你們可以念到一心不亂,念到無心,空無所有,什麼都不計較,就是「大圓鏡智」。這時候,你的罪業會因為你的心停止造作,而慢慢除去。所以,佛教有一句很重要的話:過去不是重要的問題,未來才是非常重要的。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