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44 十方來十方去

文藝作家佛光山巡禮座談會(摘錄)

時間:一九八五年八月廿九日

地點:佛光山麻竹園雙圓堂

人員:宋膺、郭嗣汾、陸震廷、程其恆、趙淑敏、陳其茂

   上官予、薛松茂、應未遲、童言、魏子雲、徐厚鈺

中國文藝協會常務理事郭嗣汾先生,與隨行的作家團員們吉祥,大家平安!   

歡迎中國文藝協會作家團蒞臨參訪,在依空法師、慧開法師等人陪同下參觀佛光山。希望各位對本山的建設及發展,尤其是文化教育發展上多給予建言。下午這場座談會,就發展文藝和弘揚佛教,大家可以廣泛交換意見。

佛光山由五山所成

上官予:佛光山能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建設達到如此的成就,可見信徒對佛光山信心的堅強。這次來到此地,真有一見如故的感覺,雖然沒有去參觀養老院,但可以留待下次再來。從剛才的巡禮中,雖是走馬看花,但可以體會到佛光山在許多設計的結構上,已將佛法的架構巧妙地表現出來,請大師為我們講話。

大師:各位都是文化人,要我在各位面前說話,實在是班門弄斧。佛光山在設計的構想上,是想將抽象的佛法以具體的方式表現出來。

上官予:西方教會均設有一個懺悔的地方,用來反省自己的罪。佛光山的建築物及布局,不知其意義如何?

大師:佛光山是由五座小山所組成,在設計上是仿大陸四大名山而建設的。

一、第一座是東山,男眾住的地方。此山建設包括地藏殿、大佛城、大智殿、男眾學部。因為男眾須要像文殊菩薩一樣展現智慧,故大智殿供奉的是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二、第二座山是供信徒朝山禮佛的,內容包括有放生池、不二門、淨土洞窟、佛教文物陳列館、朝山會舘及大雄寶殿。

三、第三座山是女眾住的地方,內容包括有寶橋、大悲殿、東方佛教學院、中國佛教研究院女眾學部。大悲殿屬於女眾部,因為女眾須要像觀音菩薩一樣的慈悲,所以大悲殿供奉的是觀世音菩薩。

四、第四座山是普門中學,屬於社會教育校區。

五、第五座山是大慈育幼院、佛光精舍,以及正在興建中之峨嵋金頂──普賢殿,那是育幼、安養的慈善社區。

佛光山分為結界區與開放區:

一、結界區:屬於男眾部及女眾部的修學區域,是佛光山弟子專屬的修行區,在佛門中稱為結界。所以佛光山弟子雖多,但平時很少看到人,也很少被人看到。

本山弟子修行的方式,除了共修之外,尚有自己的密行。

共修,如古代叢林中之五堂功課,早、晚課上殿,吃飯要過堂,乃至於參禪、念佛等等。

密行,本山弟子除了共修外,有許多由個人自訂的功課。如每天念佛幾聲、拜多少佛,更有人練習不倒單,即只打坐不臥著睡覺的。在佛光山非常注重生活上的修行,生活一段時期,雖沒有大徹大悟,也會對人生有所體悟。可以說,每一座殿堂都是供給懺悔發願的地方。

二、開放區:這是專為信徒大眾設的禮佛懺悔區,如大雄寶殿、大悲殿,常有信徒合掌長跪於佛前虔誠禱告。

建築上處處為人設想

宋膺:這種懺悔方式在天主教稱為「告解」,在基督教則稱為「禱告」。我在佛光山印證了「任勞任怨」這句話,任勞不用說,當然是指體能上的勞動;任怨,我認為想使天下無怨是不可能的,但只能說使怨降至最低。

以所見麻竹園之設計為例:

一、中國式風格就有中國式的氣氛,日本式風格就有日本式的氣氛,歐美式風格就有歐美式之氣氛,絕不會在中國式中找到日本式之格局、陳設或線條。

二、就以我們現在會談的雙圓堂為例,會議桌和椅子的顏色上就與整個主系統不衝突,而且有襯托出和諧的感受。

三、從質料上看,桌面就是這麼平整,找不出有凹凸的現象,而且據我的經驗,這種材質絕對可以用上二十年不成問題。可見大師在建材的選擇上,也費了一番心思。就我所知,這些設備的目的不是為佛光山弟子所使用,而是為了方便度眾,提供給大家使用。可見在設計的動機上處處為他人設想,所以佛光山能有今天的成就絕非偶然。

我以剛才巡山時所發現為例,信徒在巡山的時候,走累了需要休息、喝茶,就近就有供應佛光茶的場所,讓大家略事休息。在東禪客堂除了供應佛光茶以外,尚有值班法師,以佛法與大眾結緣。

大師:我們之所以會以現代的文明,配合中國古典建築的特色建設佛光山,主要目的在度眾上含有「不言而教」的意義。佛光山每天都有外國貴賓慕名而來朝禮,我們總不能以落後的景象來面對這些貴賓,況且這也是國民外交的一環。

社會上,對佛光山現代化的設備常有誤會、責怪之言。例如,和尚也坐汽車、和尚也打電話、和尚也戴手錶之類的言詞。我現在常到台北弘法,總不能要我從一個月前開始行腳到台北,再走路回來吧?現在常有人與我約定時間見面,手錶已是指引我守時、守信的工具了。在這些言論中,最令我們遺憾的是批評佛光山太商業化、佛光山在做生意。佛光山每到例假日,信徒遊客大量地湧上山來。為了提供大家在食宿上的方便,全山徒眾從早到晚忙個不停,經常忙到深夜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寮。就以廚房為例,要那麼大鍋大鍋地炒麵很辛苦,但當看到上桌的炒麵,一下子就分出去與信徒結緣時,內心的喜悅已取代了腰痠背痛。然後又回廚房再接再厲地一鍋又一鍋與大眾結緣。

有時候,我也會下去與大眾一起工作。每當看到自己的弟子被噴出來的油燙到手、切菜時被刀傷到手,我就要他們裹傷之後去休息,但他們卻說忙得很實在,心裡很愉快,而又繼續工作。我這個師父,看在眼裡實在是心疼,但看到他們浮在臉上的法喜,我又被這種奉獻的精神所感動。這就是修行!

十方來,十方去

大家常覺得奇怪,佛光山為什麼能在短短的十八年內,建設到如此的成果?這些經費是怎麼來的呢?其實,佛光山有今天的建設,除了十方信眾布施之外,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大家的無私奉獻。佛光山弟子是無人事費用的,佛光人是不私蓄金錢、不私收徒眾、不私建道場的。這種「無我」的精神,做起事才更有力量。大家都「不為我」,力量才能集中於建設佛光山。

「十方來,十方去」,是佛光山的信條,套句世俗用語,就是「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目前佛光山回饋給社會的慈善事業,舉例來說有:

一、佛光醫療隊:

1.送醫療到偏遠地區,這是我們醫療隊的理想。

2.健康者出錢、出力照顧有病的人,是我們努力的目標。目前,有兩部醫療車巡迴施診,平均每天看三百名患者。

一般而言,目前社會靠所得維生的人,還是占大多數。若不幸患病,非但失去所得,那筆龐大的醫藥費更足以讓一般家庭坐困愁城。

3.生理治療與心理治療並重。我們的醫療隊中,除有合格的中醫師和西醫師外,均有法師隨行。隨時為大家開示佛法,解開患者心中的迷惑。

二、大慈育幼院:

為了讓院童身心得到健康、人格健全地發展,我們聘請專職老師與院童生活在一起。除了輔導他們的功課外,還照顧孩子們的生活起居,讓他們感受到生活在一個溫暖的大家庭。為了保護這些孩子心理上不被損傷,非特殊原因不讓人參觀院區,並且放棄求學中可以減免學雜費的機會。我們會替他們準備全額的註冊費,及整潔的服裝,務必讓他們在同學面前跟一般孩子一樣能揚眉吐氣。

老而彌堅的佛光老人

三、佛光精舍:

我們不稱為「養老院」、「仁愛之家」,而命名為「精舍」。因為這些老人,在此頤養天年、禮佛修行,沒有一般仁愛之家、養老院接受同情性之救援,所以他們均以住精舍而自豪。精舍成立以來,已發揮了預期的功能。例如:

1.改變人生觀:精舍老人大多準備到這裡度過餘生,甚至於認為是歸宿點。他們每天在晨鐘暮鼓中禮佛、念佛,或清晨、黃昏在山上散步一圈。由於他們每天遇到的人臉上均掛著微笑,四周充滿和氣,漸漸就改變了許多人對這個世界的看法,重新愛這個世界,對生命、生存的權利產生了信心。

2.解決代溝的問題:有許多與兒女、媳婦意見不合的老人,來到精舍以後,由於分離,思念骨肉之情油然而生。我們常看到許多子女,帶著孫子、禮品開車上山來看老人家。甚至,接回去住幾天,無形中解決許多代溝問題。

3.壽命延長:由於山上空氣清新、無俗事煩擾,兒女親情增加,讓老年人重燃生命的火花而身體轉佳。再加上三寶加被,無形中壽命自然延長。許多人以為只有兩三年歲月在佛光山上度過,沒想到一住就是十年以上,而且生活得相當充實。

我們認為,要往生極樂世界,應該先要對這個世界充滿樂觀進取,要布施大家歡喜的健康人生觀,才夠資格生到極樂淨土,而不是認為娑婆如苦海之怨世逃避心理。

中國人的民族性中,優點很多,缺點也不能說沒有。例如常有自私、幸災樂禍、酸葡萄心理。多少年來,佛光山對外結了不少善緣,但也有不少的困擾。佛經云:「轉煩惱為菩提。」我們不能求完全無怨,但可以當作我們的逆增上緣。故云:「轉娑婆為淨土。」我們求其盡心而已。

學佛可防止犯罪

趙淑敏:大師是否想過使佛教更走向社會,更多入世一點?因為宗教可以防治社會人心之腐化,及防止犯罪年齡持續降低。

大師:過去常有人說,舉頭三尺有神明。以前的人因果觀念極強,在防非止惡上有極大的功能。以我的故鄉揚州為例,方圓幾公里內都找不到公安、警察局,一有糾紛,就帶到村外的小廟發誓或協調,就沒事了。

現在傳播媒體大力倡導科學,卻誤導社會大眾,以為相信因果就是迷信,無形中破壞了因果觀念在大家心理上防非止惡的功能,所以造成社會問題日益嚴重。我認為危害社會治安,最可怕的因素,是不良青少年,及剛退伍又找不到工作的失業青年,因為他們年輕氣盛,容易與人起衝突、打架鬧事,甚至都會玩槍。

趙淑敏:但是,不良少年是不會看文藝作品的。

大師:我常到監獄去弘法,在管訓隊中常看到許多年輕、剃光頭的重刑犯。我心裡想,如果他們都是出家修行的和尚,那佛教在布教淨化人心上,就會增加不可計數的力量。

我常在監獄中收皈依弟子,而且很有效果。我曾在火車上,有一位不認識的人讓位給我,當時我以為自己再怎麼樣,也還不到被讓位的年齡,因此婉謝他。他卻輕輕地告訴我:「師父,我是您在某某監獄的皈依弟子。」我也曾收到,寄來一份裝有二十元的紅包,裡面寫著:「供養師父。某某監獄的弟子○○○頂禮。」我對這個很看重,錢雖不多,意義卻不尋常啊!

我也常在想,儒家教育很偉大,但四書並無信仰,無信仰就不能產生力量。社會上常有一些宮廟喜歡以辦慈善為名,而目的卻只是想得到政府有關單位的獎勵。防微杜漸,並不止於消極的事後補救之慈善工作,可惜的是,政府有關單位卻只表揚慈善工作,而忽略了佛教在文化教育上淨化人心的積極面。

以佛法解答疑難

薛茂松:佛光山每年在發展上,有不同的創新,表現了佛教的精進精神。佛光山是否有成立類似「張老師」性質的活動?

大師:其實像「張老師」性質的工作,我們早已在做了。例如我們台北別院普門寺的住持慈容法師,在日本留學時就是專攻「社會福利」。所以我們在做這方面工作時,知道如何去保護對方,尊重對方的隱私權;另一方面,也要避免這些單位對外發言時,由於舉證疏忽,而造成對當事者難以彌補之傷害。基於上述考慮,我們對處理個案,對外均絕口不提,所以各位才不知道我們也有這種服務。

宋膺:宗教在目前社會上所扮演的角色,應該積極地喚回人性,拯救靈魂。我確信「因果」是非常科學的,正如大師所言「種此因必得此果」的因果觀。宗教應該發揮此種威力,以拯救社會上權利、義務對立之現實觀念。我舉一個故事向大家說明:

有一對相依為命的老夫妻,在兒子大學畢業後,用盡各種方法,將兒子送到美國。有一天,這位老先生患重病進入彌留狀態,老太太急發電報給在美國的兒子,兒子也匆匆趕回來。哪知道,老先生看到兒子回來,精神為之一振,不死啦!誰知道兒子看到父親不死,心裡卻急了,三天假期一到即刻就飛回美國上班。老父親看到兒子回去,心裡一沉,真的魂歸西方。這次兒子接到電報,只有寫信告訴母親,上次返鄉三天已失去所得多少,這次再請假將失去這份工作。老太太接到信後,心裡想,當初送兒子到美國的目的是為了什麼?現在社會教育將我們的下一代愈教愈現實,又加上某些傳播媒體之誤,導致問題愈來愈嚴重。

童言:我已在電視上看過大師《六祖壇經》講座三至四次,我覺得大師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將佛法中平常人不易了解的哲理,解釋得很語體化,實在很好。

上官予:我認為大師弘法勸善之功能,可以多加強廣度。例如佛光山可聯繫社會善心人士,由點成線、由線成面,彼此合作,服務更多弱勢。儒家講「有教無類」,佛教是「有救無類」。如果能聯合各善心人士,一起推動,將會使佛陀的慈光更放大些。

世界性的佛光山

應未遲:大師!我個人比較直爽暢言,就簡單明了地提出幾點具體的意見,請大家參考。

1.今後佛光山應以世界佛光山自居,不只是高雄縣佛光山,應跨出地區性。

2.佛光山是否有標誌(佛光山徽)?我們想要向外國友人介紹,以建立世界性的佛光山。

3.佛光山應製作旗子,每天升旗。

4.佛光茶應在社會普遍設置,值得大力推廣。

5.淨土洞窟的地板,應可重新規劃。

郭嗣汾:在三小時的參觀與座談當中,已澄清許多外界對大師之誤解,可謂收穫相當多。所謂「為善不欲人知」,心地坦然即可。

金鐘獎雖是一種肯定,即使未得獎也並不是對社會無貢獻。足以安慰的是,佛光山信眾愈來愈多,這正應驗了「得道者多助」之言。而且,台灣已有十多個佛光山道場(別分院),美國也有一座佛光山道場──西來寺。佛光山確已做到「為善不欲人知」,例如醫療隊,邀請到心理和生理方面的醫師,共同送醫療到偏遠地區等。

大師:佛經云:「諸供養中,法供養第一。」我希望藉各位的筆,告訴大家來喝「佛光茶」。若有為人父母到美國探望兒女,途經洛杉磯時,若有語文、書信、或交通、落腳等不方便之處,可以通知我們西來寺,讓我們有服務的機會。

(刊於一九八五年十一月

《普門雜誌》七四期)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