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64 自我要求

本栖寺徒眾講習會(摘錄)

時間:二○○二年八月一日 

地點:日本佛光山本栖寺大講堂

我們教育發展的項目當然是以「僧伽教育」為主,但「社會教育」也很重要。「社會教育」包括大學、中學、小學,我們現在更要強調的是「信徒教育」。過去的佛教信徒缺乏教育,所以現在強調信徒教育,要編一套信徒的教科書。

做為一個信徒,不要跑寺廟、不能正邪不分、不只是祈禱式的佛教信仰,或只為求財、求富貴,我們要將他們的信仰導正為因緣、因果、業報及正確的人生觀。

還有兒童教育,兒童時期的基礎打得不好,後面大專的教育就不好。在教育界我非常欽佩兩個人,一個是夏丏尊老師,另一個是葉聖陶先生。他們兩個人本來是大學教授,後來感到中等教育比大學重要,毅然辭去大學教授一職,開辦「開明書店」,印了許多的教材書籍,它的教材過去在大陸上曾發生無比的力量。像「商務印書館」,原本只是一個小工廠,後來有很多大學者,包括蔡元培等,捨去世間功名、高官厚祿,開了這個印書館,有計畫地編印地理、歷史叢書,真是功德無量。

今天對佛教的發揚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項目──語言學校。無論出家或在家,有語言天才的,給予特殊的訓練,讓他成為翻譯,像文字翻譯、口頭翻譯或搜集資料編輯。在佛光山,像妙光等,能用英文講佛學的算一算有五十人以上,但都散在各地,我很希望能開一次英語的會議。「英語」今後必定成為國際弘法最重要的工具,沒有語言就談不上國際化、弘揚佛法遍天下。當然,會外語的人要發心更進一步,世俗的語言並沒有了不起,現在我們需要佛教的語言。

我們的「社會教育」就依照社會的方式辦,要掌握的只是學校的道德觀念、信義觀念、慈悲的行為以及人格的培養。

日本慶應大學的校長曾提醒我們佛教大學應走的方向──可以創新,但不能隨波逐流、討好現世。我們要真正地為國家、社會造就出人才。

教育的成功都在幾十年之後,所以我們每個人要有「我雖不能,但有願心」的毅力。雖然不能做到大學教授、辦大學,但我可以用自己的理念、想法影響大學。‭ ‬

「僧伽教育」看起來愈來愈困難,這是因為社會太自由,認為道德人格沒有價值,人生的信義不值錢,真理不重要,現實的利益最要緊。既然我在「量」上不能要求,那就要重視「素質」的訓練。教育要嚴厲、嚴格才能成材。

希望今後僧伽教育有兩個重點:一個是「生活教育」,一個是「思想教育」。生活教育是要養成自己的氣質、威儀、氣派,要養成學者、禪者、修道者的樣子,一舉一動都要教育。所謂思想教育又可分為「社會的思想」與「佛法的思想」,前者只要不牴觸佛法,我們是准許自由的;但「佛法的思想」是真理,要建立在毫無懷疑的條件之下,也就是要有絕對的信心,假如你認為不當,那是因為你自己不了解。

教育的發展還有「網路教育」。現在網路的影響太大,如何擴大我們的網路教育?要用辦大學一樣的心情來辦,這是很重要的。

有一件事令我感到無可奈何。現在佛光山慢慢地道場有了,出家人的價值地位提高了,昨天有一位先生寫信給我,說《迷悟之間》寫得很好,但是為什麼佛光山的徒眾不能去迷開悟呢?官僚、自私、傲慢、教訓人、罵人,在我們看起來他們什麼都不懂,難道這就是未來佛教發展的方式嗎?

我聽了這個話很慚愧。一個出家人為什麼基本的道德良知都沒有,只以暴發戶、流氓的樣子來教訓信徒?我們也有出家人的謙卑、柔和、溫文儒雅,待人如沐春風、慈悲溫和,這些法寶為什麼用不上呢?所以,以後凡是出口罵人的徒眾,即刻請傳燈會將他調回來。我們要實踐一個運動──佛光山的弟子不罵信徒。信徒也不必要你來教訓,要到某個程度的人才能開示信徒,你現在憑什麼開示,還是自己先開示自己吧!

教育養成的時間,究竟兩年、四年、六年、八年,時間如何算?要長?要短?生活可以再好或是再苦一點嗎?我們應該要有原則、要有統一的思想認識。

我們現在慢慢地在全世界都設立僧伽教育的點,有的人可以在某一個地方學個十年、八年不動,一動不如一靜;有的人卻必須要轉校。什麼才是標準?大家也經過叢林學院及社會教育,回頭看看我們過去的教育,想想未來怎麼發展?例如:在佛教學院全部都不准出家,教育受完後要經過同意才可以出家;或是你一來了,就全部一起出家。既然到佛學院來讀書,必定是想出家,不然要做什麼?

你們對剛才的理論贊成或不贊成?生活教育要嚴格的要求好?同事攝好?或特殊教育好?我們可以創新,但是不要隨波逐流,討好現實。我大致分了學歷、薪資、職業、文教幾點:

學歷

在佛光山,學歷並不重要。要做大學校長,需要博士學歷,還必須做過教務長、學務長、教授,從二十歲開始到四十歲左右要二十年,這不是人人都能做的。以佛光山現在的條件,十個人中有一個都不能。不僅做大學校長要學歷,辦一份報紙也要學歷,雜誌登記也要學歷,辦電台、辦文教、辦中學、辦小學都要學歷。在佛光山,假如你不做這些,為什麼要學歷?有學歷又有什麼用呢?有學歷反而沒人要你、害了你。

我曾經想到,佛教的地位低落,假如有幾個人能有社會的學歷到大學教書,社會的觀感就不同了。

我們有幾個人能走這條路?這不是人人能走的,我寧可你們把出家人做好。不一定要做教授、做學者,不一定要做社會事業的人,你必須讓常住評鑑:常住將來要我做校長嗎?擔任什麼嗎?如果沒有,就好好地把佛教的東西弄好,例如網路佛學院、人間福報、電視台、讀書會。只要發心、有智慧,什麼不能做?這是我對學歷的看法。‭ ‬

薪資

我一直感到在佛門服務的小姐要讓他很光榮,要有很好的待遇、很好的關心及生活。你們只想收進來,不想付出,沒有播種哪有結果?過去的佛教並沒有給人薪水的習慣,都是要人發心,所以大家只是來發心,業餘的,使得佛教沒有人才。如果有人將佛教的事業當職業來做,就有法師、信徒恥笑他拿錢,好像在佛教拿錢就是罪過,就是不發心,不是佛教徒。這種觀念不對,你們要有正義感!‭ ‬

領眾的人自私、心地狹小的觀念就是:「你是拿錢的,應該聽我的話,應該每天做多少。」我對這個很失望。我也不要你們當「散財」童子,隨便亂花,自身要節省,當用的要開銷。‭ ‬

過去不肯給薪水,佛教沒有人才、沒有專業;今後一定要改,要給薪水,要要求人家接受。這觀念不改,佛教不會有未來。

幾十年前,台南關子嶺的寺院曾要我去辦佛學院,我說:「我做教務主任要一千塊一個月,要找四位老師,另外,要有三十個學生,預算每人一千塊給學生吃、住,三十個人就三萬塊,一年要四十幾萬。你先將三年的錢存到銀行,我就替你辦。」他們的董事長卻說:「出家人還要錢?」不是不發心,而是沒有錢如何從事教育、落實我的理想、主張?我覺得勞資要溝通、要平衡。

佛教不要不肯給薪水,只曉得拿,不曉得給別人,分享大眾。我們也要給義工一些錢,要讓外面的人認為到佛教服務是一種榮譽。

我沒有錢的時候,就不要錢。沒有欲望,有哪一樣東西不是我的;有欲望才是貧窮。我如果要錢,絕對不能建設佛光山,絕對不可能有海外那麼多別分院。錢是十方的,十方的錢是用來實踐大眾的理想。

職業、文教

政府在三十年前就一面設立加工出口區,一面請人辦工商職業學校。職校學生畢業後,還要再加強職業的訓練,讓職業與加工出口配合,幫助台灣經濟起飛。出家人的職業是什麼?所謂的「職業」,是指我們出家人做些什麼事?譬如:法務、廚房、懺儀……這些都是出家人賴以生活的方法。

「佛光山叢林學院」的意思就是培養具備各種弘法能力的學校,類似「佛光山叢林職業學院」,例如培養文教的人才,舉凡訓練師資乃至報紙、編藏、學報、傳播、電視、網路、佛學院等弘法事業,都需要有人發心。另外宜蘭的光雲館就是「佛光山文教學院」,做大藏經研究、學報研究、寫論文。

「佛光山叢林學院」,所訓練的人才是要做住持、監院、執事,做佛門策畫、儀軌、清規、寺務法會、寺院行政的,總而言之就是做一個「出家人」。這裡面還要有幾個高手教師,一定要嚴格要求,如果五堂功課學不會,統統不能請假,評鑑通過之後再說;如果反彈者,就不共住。在叢林學院完成基礎教育(通識教育),之後才到光雲館去學習。

應該規定,學部的學生五年內不能選擇到哪裡去,但他們可以寫報告讓我來選擇、讓老師來評鑑。社團學習可以讓他們選擇,這會比老師安排的還要更活潑一點。過去的佛教學院教育不准外出、不准講話、不准動,但人是活的,看雜誌可以了解佛教的行情,看書可以知道世界的知識,甚至進禪堂、念佛堂,經過以後也要去感受那是什麼,不然來這裡幹什麼?

像日本人、西方人帶小孩出去參觀,會點點滴滴讓他認識這是什麼、那是什麼,而我們只是在教室裡靠教授給我們知識,幾乎得到一點就覺得滿足了,那是因為我們想的問題太少了。大家一定要學習擴大自己,要有膽量、建設、看法。

辦佛學院,我很重視精神教育。最早在壽山佛學院的時候,我教學生如何做一個出家人、為教犧牲,我聲嘶力竭地講了三年,結果畢業的時候,有一個外來的學生說:「我才不要給他利用。」同學們受到他的影響,也說:「不給院長利用。」他這句話竟然比我三年的培養還有用,他一句話就成功了。就像幼稚園小朋友聽老師的話,不聽媽媽的話,小學也是;初中、高中聽朋友的話,不聽老師的話;大學生聽男女朋友的話,不聽教授的話,這就是「愚痴」。所以,五年內應該替他規劃。學院很多規定都是我開放的,今後還是一個原則,有重要的事才下山,一年有一次、兩次准許請假下山。

一個出家人最重要的是「自我要求」。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