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12 大專青年學佛運動的緣起

為各大專院校香海社團學生開示

時間:二○○七年一月二十日

地點:佛光山傳燈樓集會堂

佛光大學翁政義校長、屏東師範大學劉慶中校長,各位法師、老師、同學們,大家晚安!

佛教是一個青年的宗教,從釋迦牟尼佛到所有的佛菩薩都沒有鬍鬚,不像神明,如關雲長、王爺有鬍鬚。佛菩薩不但沒有鬍鬚,也沒有拿武器,是慈悲、和平的象徵。佛教在歷史上,從未參與政治革命,或主張打倒哪個人。所以,佛教是個和平、慈悲的宗教。

在佛教裡,有很多傑出人物都是青年時期成就事業的,例如釋迦牟尼佛三十一歲成道;唐三藏玄奘大師二十六歲到西天(印度)求法,溝通中印文化,做了中國第一位留學生,是中華民族在國際上揚眉吐氣的第一人;六祖惠能大師二十六歲開悟,作了一首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他以「無住生心」,找到人生的安心處,更成就了禪宗「一花開五葉」的繁榮景象。

對於中國文化影響至深的錢穆博士,曾推崇《六祖壇經》為研究中國文化必讀的九本書之一。僧肇大師三十歲作《肇論》,被公認為中國著名的哲學家,目前各大學圖書館都收藏有《肇論》這本書。

佛教傳入中國,到了明朝,明太祖朱洪武,以自己曾是和尚,登基做皇帝為鑑,深怕又有和尚想做皇帝,便將出家人集中到深山叢林裡,由國家統一來供養,佛教自此脫離社會。

佛教原本是在人間的,例如佛世時代,每天早上,佛陀帶領著一千二百五十位羅漢弟子外出托缽乞食,藉此宣揚佛法。興建在五世紀的那爛陀大學,是世界第一所大學,中國大乘八宗共祖的龍樹菩薩曾經在那裡擔任校長,一千三百年前,玄奘大師也曾到那裡求學。其實,過去的「叢林」就是大學的意思,但到了現在,意義已經改變,殊為可惜。

五十年前,台灣首次舉辦的大專青年學佛活動,是當時三十歲的我星雲發起的,也是受到救國團執行長宋時選先生的鼓勵而辦的,他說:「佛教太老邁了,可以舉辦一些青年活動,帶動生氣。」當時蔣經國先生主持的大專院校活動──青年救國團,正如火如荼地展開。那時我年紀輕,心想:我一無所有,連掛單都困難,怎麼辦大專青年活動?但是又想:不妨試一試!

那時候,我經常在《自由青年》、台大學生雜誌投稿,因而認識一些青年。如以寫《野鴿子的黃昏》聞名的王尚義;翻譯《禪學的黃金時代》,現在在美國三藩市大學教書的吳怡教授;曾任中國文化大學教授的張尚德等。我約他們到台北善導寺,商討舉辦青年學佛活動事宜。他們告訴我:「青年不喜歡佛教,因為佛教徒在殿堂裡,總是閉起眼睛,一副老僧入定的樣子,不符合青年活潑的性格。」我說:「我們可以改變方式,舉辦一些活動。」商討結果,決定下個星期天開始籌劃。那時沒有聚會的場所,也沒有遊覽車、交通車,乘車不方便,於是大家商量好星期天上午十點,到台北郊區的名勝圓通寺聚會。

解散後,正當大家歡喜地準備離開,善導寺一位當家師跑來找我,他說:「我告訴你,下次你不可以把年輕人帶到善導寺。」我一聽,心想:這麼好的事,為什麼你不喜歡?接著他說:「現在佛教很窮,青年人只會花錢,我們應付不了。」我一聽,「唉!這的確是事實,總不能為難人家。」正當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台糖公司人事室周宣德主任,正巧朝這邊走來,我和他是知交,一看到他,我很歡喜地對他說:「這個星期天,我邀了許多年輕人到圓通寺參觀、禮佛,但我臨時有事要回宜蘭,拜託你好嗎?」他說:「沒有問題,交給我辦。」我見他這麼爽快,就跟他說:「對不起!那些青年人抵達的時候,希望能有一點糖果跟他們結緣。」他也說:「沒有問題、沒有問題。」我想他是台糖公司的人事主任,應該有能力做到,心裡也很高興。從此,舉辦大專青年學佛活動就由他接手了。

後來加拿大多倫多華僑詹勵吾先生知道這個消息,非常高興,「佛教有救了!佛教有青年了!」他把位於重慶南路的一棟四層樓房子奉獻出來,做為大專青年學佛的活動基金,周宣德先生知道後,如魚得水,很是高興。

周先生後來又辦了慧炬雜誌社,也在學校設立講座、獎學金。

時光迅速,不覺五十年就過去了(一九五七~二○○七)。有人願意成就這個活動,讓我沒有負擔和困難,當然很歡喜,但也覺得可惜,我一心想辦好青年活動,結果在台北辦不成,只有再回去宜蘭。

過了十年,大專青年學佛活動在各個學校熱烈展開,雖然對政府而言,是個敏感問題,不過,由於是學校同意組織的社團,也就接受了。那時候有一些大專院校邀我去講演,我記得,有一次台北師範學院(現在的台北師範大學)已經貼出海報,告知大眾我何時要來講演,後來學校卻向我道歉:「對不起,國民黨中央黨部不答應。」這又是一個挫折。

民國五十六年(一九六七),我創建佛光山,草創的東方佛教學院尚未完成,就獲得救國團的鼓勵,與他們合作舉辦「大專佛學夏令營」。那時舉辦青年活動是很嚴肅的問題,所以救國團給了我幾面青年救國團的旗子,我將它掛在佛光山頭山門的彌勒佛像旁。有了這面旗子,如同「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警察不能來找麻煩,安全人員也沒來調查過,讓我能一期一期地辦下去,甚至有一期,竟然多達一萬三千多人報名。

辦了幾次後,有些不了解佛教的人警告我:「你不可以做青年工作,青年人不知道天高地厚,會帶來很多麻煩。」由於我在台灣沒有基礎,也剛開創佛光山,在這種強力壓迫下,不得不把它改成短期出家、佛學講座或其他活動。

那時周宣德先生怕人擾亂他的活動計畫,也不希望由寺廟僧侶來辦大專青年活動,佛教「以和為貴」,要做的事情很多,也就沒有和他相爭。但是五十年來,佛光山一再和大專院校結緣;台灣一百幾十所大專院校,我至少在一百所以上做過講演。

當初台灣大學明令指示,不可以讓出家人到學校講演。我心想,既然有這樣的硬性規定,也不必去喊冤,只要忍耐,總有一天會改變。不過,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我還是到日本請來一位和尚。水野弘元先生是駒澤大學名譽教授,著名的日本國寶級佛教學者。台大一聽到這號人物,非常歡迎他到學校講演。慚愧!中國和尚的我只能跟隨在他後面,到台灣大學繞一圈。雖然如此,幾年前,我還是受邀到台灣大學講演,甚至在那裡舉辦過一場「國際青年論壇」,還蒙總統召見。所以只要有志、有願,事情遲早都能完成。

今天這個活動的舉辦,除了要感謝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前任會長吳伯雄先生、現任會長心定和尚、署理會長慈容法師、祕書長覺培法師、香海社團執行長妙凡法師的努力,也要感謝佛光大學翁政義校長。雖然翁校長到佛光大學沒多久,但是對學校的貢獻很大。由於佛光大學距離佛光山很遙遠,過去學校發生事情,經常是鞭長莫及,尤其現在的記者喜歡挑撥,無故製造事端,更讓學校添增許多麻煩,但是自從翁校長駕臨,學校就非常安定、和諧。校長很關心同學,他問我:「佛教對於佛光大學學生畢業後的出路,有什麼辦法?」我說佛光山在世界各地有很多信徒,可以舉辦一個大學生求職護持會,讓所有學生都不會失業。

現在是一個交通便捷,資訊發達,人我往來很密切的時代,一個國家、一個社團,只要組織健全、團結合作,就能戰勝一切。所以,現在大專青年除了用心念書,也要重視做人。

前不久,佛光山舉行「功德主會議」,有一萬多人回山參加。會議開始,我稱大家「各位老師」,他們一聽,「今天大師怎麼稱我們『老師』?我們都是大師的弟子啊!」為什麼我這樣說?

五十八年前,我來到台灣時才二十多歲,經常要坐火車往返高雄、台北或宜蘭、台北,甚至為了編雜誌、編書,每星期都要到台北一次。我莊嚴地走在距離搭車地點約有二十分鐘路程的宜蘭中山路上,街道兩旁都是行人,很多眼睛在看,我務必要規矩、樹立形象,不能吃香菸、喝酒,也不能到商店裡買東西,如果提著大包、小包,會被人誤以為好吃。

我一生雖沒有進過正規學校,但是社會就是我的學校;我雖然沒有受過老師的指導,但是社會大眾,包括各位同學都是我的老師,處處都能學習。例如現在你們坐在我面前,我就不敢隨便,會提醒自己要坐端正。這也讓我想到儒家所說的,君子要「十目所視,十手所指」般的自我約束,做自己的老師。

佛教很重視內心的改變、自覺的教育、服務的熱忱、人格的提升、道德的超越及品德的昇華。其實佛教不僅是宗教,不只是講戒條、規矩,它還是一種教育。尤其我提倡人間佛教,更重視家庭夫妻的愛敬、兄弟的和諧、父母與兒女的相處及人際之間的相處往來。

我有個徒弟,獲得美國名校博士學位後回國,很高興地對我說:「師父,我已經拿到博士學位了,日後我要做什麼?」我跟他說:「學做人。」讀博士容易,學做人很難。希望香海社團的青年們,未來不但在學問上、交友上、事業上能有一番成就,更要在服務大眾裡,淨化身心、變化氣質、超越庸俗,使凡俗的人生更高、更大、更昇華。

我也走過青年階段,總覺得,我人雖老了,但是心還很年輕。年輕不在年齡,而在心境,只要心境年輕,永遠是個年輕人。所以,我願意追隨各位青年朋友,帶給人間喜樂,處處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所謂「但開風氣不為師」,人生不只在成就自己,自己有了成就,還要幫助別人成就。

胡適博士說:「自古成功在嘗試。」五十年前的大專青年學佛活動,現在再度興起,尤其佛光山在世界一百多個國家都有寺院、信徒,希望各位香海社團的青年們,今後能以國際為舞台,將人間的歡喜帶到全世界。

我記得,新加坡有一位母親,女兒準備前往美國北卡念醫學系,由於路程遙遠,陪同前往實在不易,於是打了一通電話到佛光山位在北卡的道場,請求幫忙,當地的覺泉法師很快就替他解決問題了。

可見個人成就是有限的,要藉助團體、各種因緣來促成。好比一棟房子,光是一磚一瓦不能建成,要靠很多砂石、鋼筋,集合眾多因緣,才能發揮作用。

我們香海社團極願意為同學們服務。翁校長就任佛光大學校長後,教育部賜給佛教一個歷史上從來不曾有過的恩惠,為什麼稱為「恩惠」?過去我們辦叢林學院,教育部不認可,最後歸屬到內政部,而現在教育部已經核准佛光大學增設「佛教學院」,並授予畢業生正式學位。四年內可以有二百位學生,第一年招收碩士生十五人,學士生三十五人。我想是教育部要觀察我們辦得好不好。所以,希望校長非得要辦好不可(眾笑)。不過,必定能辦得好,因為現在已經有很多人支持了。

我們預計給學生獎學金,一年十萬元。或許也能比照南華大學創立之初的四年,不收學雜費。

我自己生長在貧窮的家庭,不要說高等教育,連幼稚園教育都沒有機會接受。不過沒關係,成功不必在我。至今我擁有世界十所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這一切都不是求到的,所以我心存感恩。

我很欣賞松下電器董事長松下幸之助的為人。每天公司幾萬個員工上、下班時,他都會向他們一一合掌道謝。他說:「做一個領導人要感謝員工。員工不辭辛苦把產品做好,做領導人的怎能不感謝呢?」慧傳法師是佛光山都監院院長,現場的年輕人,我也拜託你了。

絕不是向各位同學開支票,多少年來,佛光山確實經常在為青年人服務。出家人無兒無女,但不是絕子絕孫,我們的兒女就是所有的有緣人。老年人是我們的父母,年輕人是我們的兒女,和我們年紀相仿的是兄弟姊妹,大家都是一家人,四海之內皆兄弟。希望今後大家通力合作,共創美好的未來。今天佛光山香海社團以各位來參加為榮,更希望將來你們以參加香海社團為榮,期盼這一天的到來,謝謝大家。

提問一:信佛的人可以吃葷嗎?

大師:佛教不是素食的宗教,佛陀時代,印度有托缽乞食的風俗,僧人對於食物的精粗葷素不能揀擇,施主供養什麼就吃什麼。這種情況就好比各位同學,有時候無法做主要吃什麼,總是父母、學校、朋友給什麼就吃什麼。但是現在時代不同,不用托缽乞食,所以出家人應該素食。

素食不是佛教的主張,是儒家所提倡,儒家說:「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君子遠庖廚也。」不過,吃素也有好處,例如大象、馬、牛雖然吃草,但是很有力氣、耐力。我們不強迫一定要素食,簡單說就是「葷素兩便」。

提問二:佛教對男女感情的態度如何?學佛可以交男女朋友嗎?

大師:佛教有四眾弟子,其中出家的比丘、比丘尼,雖然割愛辭親,沒有家庭的牽絆,但不是沒有感情,而是將私情化為對大眾的感情、對信仰的感情,我愛佛祖、我愛常住、我愛師父、我愛大眾。同樣是愛,但不是私愛,是大眾的、淨化的、慈悲的愛。至於在家的年輕人,可以談情說愛,可以結婚成家,感情不好可以離婚,離了婚也可以再找一個結婚,但是有了一個對象,不可以再有第二個,「一夫一妻」制,這就是佛教的戒律,佛教的主張。

提問三:佛光山積極推動人間佛教,請問什麼是「人間佛教」?

大師:過去佛教在山林裡,就叫「山林佛教」;在寺院裡,就叫「寺院佛教」;以出家人為主,就叫「僧侶佛教」。其實佛教不是這樣,釋迦牟尼佛說法,從沒有這許多分別。

佛陀說法是對人說的,不是對畜生、鬼、神仙說的,所以佛教就是「人間佛教」。寺廟不在山林裡,不在郊區,是在十字路口,這就是「人間佛教」。

有一次,天下文化公司創辦人高希均先生問我什麼是人間佛教?我用十二個字解釋:

第一,佛說的:聖言量。第二,人要的:每個人都要歡喜、要榮譽、要成功、要和諧、要平安、要快樂。第三,淨化的:沒有汙染、不混亂,如同乾淨的水或衣服。第四,善美的:善的、美的、幫助人的、利益人的。所以,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就是人間佛教。

假如大家對人間佛教有興趣或社團需要書籍,可以向都監院、文化院、教育院提出需求,佛光山都能給予一些方便。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