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26 傳承與開展——佛光山未來的方向與思想準則

為全山大眾開示

時間:二○○三年五月廿五、廿六、三十日

地點:佛光山如來殿大會堂

佛光山自一九六七年開山迄今,已經邁入第三十八個年頭,也是我弘法整整五十年的紀念。佛光山能有今天遍及世界各地的道場,成就許多弘法利生的事業,除了要感謝信徒護持、人眾和諧等諸多因緣,最重要的還是要強調觀念的建立和執行。

什麼是我們應該要重視的觀念,以及應該重視的看法和作為?我一共有八點意見貢獻給你們。這八點意見,也是佛光山未來何去何從的一個準則。這是一條光明的道路,也是我們身口意行為的目標,希望大家不要疏忽這許多老生常談,卻是有利於佛教、有利於常住、有利於自己的事情。

一、繼承觀念發展思想

佛光山最重要的就是,我們所有人的觀念是一致的,信仰、共識也是一致的。

在我們的團體裡,每一個人都是好人,都是善人。我們講究勤勞淡泊,我們寧可自己吃虧,讓別人討便宜。我們的觀念不是鬥爭,不是嫉妒,不是瞋恨。我們不是在道場裡發展個人的欲望,更不是繼承「名位」、繼承「好的待遇」,甚至「安逸鬼混」。我們要繼承的是信仰的、淨化的、團體的、尊重的、包容的的觀念。

人我之間的紛爭,要像哭婆變笑婆一樣,用佛法的觀念一改,讓心情有個美好的轉換。你們有建設新的觀念嗎?有建設善美的共識嗎?有建立淨化的信仰嗎?假如有,大家生活在這裡真是天堂、極樂淨土。但是只有觀念還不夠,我們要將觀念發展成為我們的思想,要開智慧、要開悟。當然,學佛講究不分別、不思想,但是我們現在是在人間,人成即佛成。

我們做人要有思想,正派的思想是八正道、三法印。所以我們要認識真理,用智慧見解改善自己,改善身邊的人事,乃至改善我們的團體,改善我們的國家社會。要知道自己在團體裡何去何從,知道自己如何出人頭地,知道自己怎樣給人歡喜,知道怎樣和大眾溝通結緣。

常住要大家建立新觀念,閱讀《般若心經》,這是代表空宗最簡單的義理;閱讀《八識規矩頌》,是基本的有宗思想;閱讀《百法明門論》是基本的佛法名詞,大家必須熟背。唯有從佛法建立我們的知識,建立我們的思想,人生才有用處。常住也叫我們寫論文訓練思想,如果思想不用,沒有是非分別,就不像個人。

佛陀之所以被世人讚頌為大教育家,就是因為佛陀有超越的思想。你們不也是希望自己將來能從事文教工作嗎?但是你沒有思想,怎麼可以從事文教呢?綜觀古今歷代的思想家,哪一個不是在中國文化思想裡面承先啟後?因此,佛光人要如蓮池大師所說:「我們不是痴聚。」我們是受過現代教育的人,我們能放棄我們的任務嗎?我們能不建設我們的新觀念嗎?佛光人應該建立什麼觀念呢?

1.為信徒添油香

我們都喜歡信徒到寺廟添油香,現在我們要反過來為信徒添油香。也就是要給信徒慈悲、讚美、親切、鼓勵,讓信徒心生歡喜,心開意解,這是我們佛光人應該要做到的。

2.錢用了才是自己的

佛光山不可以有錢,各個單位不要積聚金錢,更不可與信徒共金錢往來。我們不怕沒有錢,就怕沒有信心、沒有道德。古人說:「不患無位,患所以立。」布施不是叫信徒布施給我們,而是要我們每個信佛的人布施喜捨給人。我們佛光人要用智慧、思想、巧妙,來莊嚴我們的事業,不一定用金錢來裝修和購買。

出家人儲蓄道德、信用、智慧、般若才是重要的,或有個人因父母或是其他因緣所擁有的金錢,可以把它存到福田庫,沒有人會檢查,很清淨,無得無失;常住富有,我也就富有。更不可以私自化緣,私自化緣很嚴重。記得我第一天出家,師父叫我在小房子裡面念〈供養咒〉,沒念幾遍,客堂就傳來哭鬧的聲音,開門偷看,不得了!只見知客師拳打腳踢,用門閂打人,打到門閂都斷掉。後來才知道,因為殿主私自跟信徒化緣五塊錢,打過之後還要遷單,這給我出家後一個很好的教訓。

世間一切都是因緣所成,我們佛光人向信徒化緣要化心,能化人心才是傳教成功,再說,化緣做什麼?該是你的,自然會送給你。所以我們佛光人要提倡「樂捐」,不樂之捐,不是結善緣,而是結惡緣。‭ ‬

3.給人利用才有價值

有的人很怕給人利用,我覺得給國家利用,給社會利用,給別人利用,給佛教利用,給常住利用,才有價值。一個有為的人,就怕人家不用我。記得我還年輕的時候,兩個眼睛都是瞪得大大的,等著長輩什麼時候來用我。有人利用,表示自己有用。

4.真心待人好

你們想要有前途,有辦法嗎?要真心待人好。不要以為「待人好」,自己會吃虧;「待人好」其實是為自己好。只要我們真心待人好,別人自然感受得到,自然願意為你服務。比如「布施」,對別人說些體貼、同情、讚美的話,看起來是給人,其實最大的歡喜是自己得到;「持戒」是自由,不是束縛;「忍耐」是討便宜,不是吃虧;「精進」是快樂,不是辛苦。所以我們要有新的觀念來接受佛法。

5.吃苦受委屈

多跌幾次跤,就會長大;多受一點委屈,才能增加福報。你要快樂嗎?吃苦才會有快樂。所謂「吃得苦中苦,才有樂中樂」。現在的人都怕吃苦,怕吃苦也就沒有快樂。

6.說 YES,不要說 NO

人生有許多大好的福德因緣,就是給你們‭ ‬NO、NO、NO,NO‭ 到沒有了。因此,不要輕易拒絕人,要感謝人家看得起我,感謝人家給我機會,讓我有服務的因緣。信徒到寺廟打齋供眾,還要向我們禮拜,感謝大家接受供養,我們也一樣要感謝好因好緣,感謝有人肯來用我。

7.以眾為我

凡事不要只想個人,獨木不能成林,自私自利是不能成功的。難道你們不懂半噸黃金,也抵不上可以用來建房子的兩噸砂石、鋼筋、混凝土嗎?現在學佛的年輕人,都不喜歡大眾,但是要與大眾在一起,才能得到佛法的喜樂。一個人要先建立起獨立的人格,有了獨立的人格之後,就要合群。做個合群的人,然後再做社會人、地球人,一步一步地昇華人格,才能成佛,才能世界大同。

8.要爭氣不要生氣

佛光山的徒眾,有好高者、好神氣者、怨天尤人者,當然也有忍耐者、堅強者,但是好鬧情緒者比較多。我曾說過人際相處之道:「你大我小、你對我錯、你有我無、你樂我苦。」這是至理名言,要改變觀念,就要接受新知,甚至要逆向思考。

佛光山的徒眾,不要賣弄年資,更不要自以為是「長老」。如果你在佛光山二、三十年都沒有進步,你還能賣老嗎?豈不聞孔夫子云:「老而不死是為賊。」人生要不斷地更新,佛光山的事業成就不是個人的,「成就」是從智慧、道德、慈悲心而得,怎麼能用「年齡」來倚老賣老呢?我常聽到佛光山有些人說:「我來佛光山已經二十年以上了,我在這裡怎麼樣……你這個小的懂什麼?」唉!真不知慚愧啊!「老」是人家尊敬我們,不是自我「賣老」而得。

9.人生三百歲

我們在行菩薩道的道場裡,大家應該要有﹁人生三百歲﹂的觀念。我十二歲出家,今年已經七十七歲,這中間不曾放過假,也不知放假是何滋味。從我二十歲擔任白塔國小校長起,再過三年,就八十歲,這期間我就工作了六十年。這六十年的工作生涯,每天的工作量,可以抵得過五個人,這樣算起來,我的壽命就有三百歲了。

一個人如果怕做事、偷懶,如何會有成就?出了家,就要將身心奉獻給芸芸眾生及常住,盡心盡力去工作。人之所以會有煩惱、不安,都是因為不懂得用功,時間太多所造成。

10.做義工的義工

我們有很多信徒都很發心,但是我們更要做義工的義工,否則都是信徒在做事,我們豈不殘廢了?

11.不買最富有

有時候我也想要買一本書,但是找不到錢就算了。你說我會這麼窮嗎?雖然常住也有一些錢,但那是將來給大眾用的,我也不去動它,不買最富有。

我不貪圖擁有,生活簡單樸素,當然我也不主張貧窮。過去大陸的出家人,在很冷的天氣裡把皮襖穿在裡面,將普通的衣服穿在外面裝窮、裝苦,實在不必要。簡單、樸素、無華的人生才會長久,大富大貴來得快,去得也快啊!我們現在學佛,心中富有三千大千世界,還要買什麼呢?如果是大眾需要的,可以買;個人的,則可不必。

12.不要隨意外出

我經常打電話到各別分院去,十個別分院,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住持不在家。為什麼喜歡外出?因為有權力、會開車,這是不可以發展的陋習。慧遠大師三十年不出廬山,慧忠國師四十年不出寺廟,古代禪宗大師都是發長遠心修行悟道的,難道我們不能學習法界都在我們的心裡嗎?

13.沒有私有,只有團體

佛光山個人不可貪圖私有。例如道場是用來安僧辦道、弘法利生的地方,不是用來安逸、享清閒的地方,因此,只有常住可以建道場,個人不可以私建道場。

不可私收徒眾。將來只有宗長可以代表常住收徒眾。佛門的徒眾不是我們的,是佛教的。你以為師父那麼好做嗎?把徒弟做好就很不容易了。

不可私交信徒。與信徒只共「道」的來往,不可共物質的往來。信徒可以送東西,但必須供眾,讓大家都有,我才能有一份。

不可私自請託。請信徒代買東西,對方會不好意思跟我們要錢,所以我明明想要什麼東西,即使知道信徒要出門也不能講,不能讓人為難。

我的一生,有很多人要送我汽車,但是我不要,我都是自己買。潘孝銳先生也曾勸我:「大師啊!你的資格應該坐好一點的汽車,才不會跳動那麼強烈,到了台北才有精神可以辦事。」但是我沒有聽他的話,我的車子就是「載卡多」,我喜歡很多人一起坐車,我也從來沒有一個人出門。因此,在團體裡,我約束得很好,從沒有私自的行動。甚至我才從佛光山出門,台北就知道師父三點鐘離開,應該八點鐘就會到,如果我八點還沒到達,他們就會問怎麼慢了,我還要向他們解釋今天塞車、車子在哪裡拋錨。我這一生很可憐嗎?不會,我很逍遙自在,有很多人關心。

14.寧吃萬家飯,不吃一家飯

直到今天,沒有一個信徒對我特別好;但是你說台灣有哪一個信徒對我不好嗎?沒有。這是很有道理的。老實說一句,我創建佛光山、創建國際的佛教,如果沒有一些新觀念,你以為這麼簡單就能從天上掉下來嗎?

15.只要有陽光的地方,就有佛法

「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只要有陽光的地方,都是我們佛光人行菩薩道的地方。

二、繼承制度改進規約

佛光山沒有制度嗎?男眾住東山,女眾住西山,這不就是制度嗎?早上五點半起床,六點早課,這不就是制度嗎?封山不准外出,這不就是制度嗎?早殿要上,晚殿要上,這不就是制度嗎?哪裡沒有制度?是部分的人不遵守制度,反而怪佛光山沒有制度。

我們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團,這就是繼承制度;當年我從佛光山退位也是在遵守制度,未來你們也要繼承這個制度。制度要我們不准跟人家吵架,不准跟人家生氣,不准責怪信徒,不准講壞話,大家都有遵守嗎?

過去張忠謀先生說:「在這個大時代,我要愛國,我要奮鬥,我要為社會奉獻,我要吃苦耐勞。」現在沒有人講「大時代」,而是講資訊時代,甚至是一個自私的時代。過去在「大時代」的時候,長官對部下教訓:「你沒有用!你混蛋!」部下乖乖的,心想:「長官罵我沒有用,我要加油,我要改進,我不能混蛋。」那是那個「大時代」的人生。現在要是長官罵你「沒有用!混蛋!」馬上辭職不幹,或者哭鬧長官不給面子,怎麼在人前罵我呢?這個叫做是非不分、善惡不明的自私時代。

關於戒律,佛教流傳一句話:「已制戒律不可更改,未制戒律不可增加。」然而時代不一樣,文化、思想不一樣了,我們不跟隨時代,不適應當代潮流能存在嗎?難道讓佛教停滯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印度社會嗎?所以,佛光山的徒眾不要認為佛光山是開山大師創建的,就什麼都不能改。不是的!但是你們也要改得更好,不能「麻布袋、草布袋,一代不如一代」,「青出於藍,更勝於藍」才重要。

國家有法律維繫國家的安全,制度會保障我們大家的利益。制度能防腐除垢,一個人守制度,一個人安全;一個團體守制度,則團體的大眾都安全。所以,如果佛光山有人不守制度、不守規矩,那就是佛光山的敵人。哪一個人違背了制度,要不客氣地檢舉他。

現在我們來談談佛光山有哪些制度。

1.醫療制度

佛光山有醫療制度。如果佛光山的徒眾生病了,應該到佛光診所看病,不應該看江湖郎中、吃祕方。過去帝王怕死,求仙丹、長生不老之藥,不知死了多少人,學佛的人也這樣貪生怕死嗎?帶一點病痛,知道世事無常,就會更發心修道。遵守佛光山的醫療制度,常住會照顧你,這是過去的寺廟所沒有的。

還有,出家人有病,不應該請假回家、給父母親照顧,要為佛教留面子,為常住留面子。當然,你生病的時候,常住會為你醫療,可是你自己也要振作,不能因害病而害病啊!古德曾說,出家人要帶三分病,才知道發道心,不能因為帶三分病就希望什麼事都不要做。最近傳燈會請營養師在本山做一個月的飲食評鑑,報告上說,佛光山的飲食超過營養的標準,可見常住並沒有虧待我們。

回想當年我在宜蘭弘法的時候,有一天吃飯,一個信徒很沒有禮貌地走進來,看著桌上的菜說:「你們出家人吃得這麼好啊!」事實上並沒有好,只是一般的蔬菜水果而已,但是他竟然走到我們的飯桌旁說我們出家人吃得這麼好,當時的台灣佛教就是這個樣子。過去,一個信徒來了,要趕快替他拿皮包,趕快弄水給他洗臉。而現在佛光山的出家人,有哪一個信徒對你們不恭敬、教訓你們或是罵你們?佛教在社會上的名譽、地位,不是要來的,是先自尊自重,別人才會尊重的。

2.進修制度

進修,不論是學習開車、電腦、唱誦、烹飪,或是從大學進修到碩士、博士,都有標準。首先要向傳燈會申請允許,並且通過考試。進修不是你要不要,也不要以為有了博士學位就很了不起,可能有了博士學位就沒有了人緣,就沒有飯吃。博士不是人人能做的,高處不勝寒啊!進修要先考慮自己的能力,常住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只是要透過管道申請才合法。

3.調職制度

滾石不生苔,流動的水不會發臭。凡是一個偉大的人物,一生必須經歷多次的人事異動,才能有成就。不要上台容易,下台難。

4.序級制度

國家的考試也不一定公平,但這是不得已的比較公平,佛光山的序級也是一樣。世間哪裡有公平?但是我的心中要有平等心。

5.養老制度

佛光山不僅要建立養老制度,甚至為徒眾的父母規劃養老的地方。未來,佛光山養老的地方是安養中心,老人不可住在專事弘法的道場。

6.訪視制度

訪視制度是給大家申訴的管道,但是對於不足的人也要給他進取,讓大家攤在陽光下,禁得起評鑑考驗。

7.退休制度

退休只是從第一線退下,從名位權力退下,從事務性的工作退下,不是從此以後都沒有事了,而是要將智慧、經驗傳承給後人,自己仍然要繼續用功精進,或是著書立說、遊化四方;或把歡喜布施給人,在精神上關心常住大眾。退休要視其功績,優待辦法自有不同,請傳燈會制定一套辦法公告大眾。

8.獎懲制度

過去有人到外國留學,在國外批評佛光山沒有制度。或許佛光山的制度尚不健全,所以才能讓他去留學,假如制度健全,說不定就輪不到他了。我也感到佛光山的制度不完美,比如賞罰不均,應該賞的沒有賞,而獅子蟲在那裡食獅子肉也沒有人問。因此,請傳燈會儘快制定「獎懲制度」。

9.弘講制度

本山弘講師出外弘講,應該向常住報告;在外面收到的供養也應交回常住。弘講師堅守常住制度,常住會向上提升;如果常住沒有制度,弘講師就沒有成就。

10.生活規約

佛光山的出家眾每逢第二個星期六剃頭一次,要堅守這個日期,不可違期剃染,改變規矩。不要夜宿俗家,要和紅塵保持距離,要住在別分院道場。如果那個地方沒有別分院,住個一、二天,就要趕快回到別分院道場。凡事守制度,不要有特權。

聽說有人一、二年都沒有向常住領職,也自認為住得很安心。一個人不肯結緣,將來有一天生病,看誰願意來幫忙?你不奉行生活規約,不要大眾,大眾也不要你啊!

三、繼承宗風認知歷史

佛光山的四大宗旨:一、以文化弘揚佛法;二、以教育培養人才;三、以慈善福利社會;四、以共修淨化人心。你們大家有文化嗎?有以教育幫忙朋友、幫忙師兄弟嗎?佛光山的宗風:常住第一,自己第二;大眾第一,自己第二……你都有做到嗎?佛光山講究「集體創作」,你能和大家合作嗎?你能實踐《怎樣做個佛光人十八講》嗎?

佛光人七眾弟子要互相尊敬;佛光人用功讀書,做人的模範;佛光人享受淡泊,待人寬厚……都是宗風。但是對於沒有宗風的人,要自我反省,大眾要幫助他、管理他、教訓他。甚至我們來研究一下整個佛光山的徒眾,有幾個能和派出所、鄉公所打交道?碰到教育部、內政部要開會,男眾能派得出人嗎?

現在時代不同了,社會到處都要我們參與,我們能躲在佛光山嗎?能躲在禪堂、佛學院裡面嗎?因此,每個月不能寫出一萬字的文章,不可以做老師;每個月不能寫出五千字以上的報告、意見,不可以當職事;每個月不能有一、兩萬字的講題、演講,不可以做弘講師。

繼承宗風,首先要認知歷史。佛光山是怎麼開山的?是怎麼建設的?是怎樣發展的?佛光山的這許多的歷史,你認識嗎?你了解嗎?譬如,心定和尚是我們的領袖,你認識他的歷史嗎?

過去大雄寶殿、大悲殿要啟建落成,心定和尚幾乎幾個月都沒有睡覺,他就是這樣忍耐出來的,所以他今天才能做佛光山的宗長。你們對於別人的歷史不知道,就沒有辦法學習。

佛光山的一草一木都有它的歷史。例如從大悲殿寶橋出來右轉的那棵菩提樹,應該叫做無根菩提樹,那是一棵菩提樹的枝幹,既沒有根也沒有葉子。我在路上看到,覺得很可惜,就把它插到土裡去,用土蓋起來。龍亭那棵菩提樹也是,我天天跑去澆水,澆到草叢裡長出了葉子,知道它活了。這會沒有價值嗎?因此,我們的一點慈悲心、關心、細心,都是歷史。

有歷史觀念的人,生命是長久的。譬如我今年三十歲,但是一百年以前的事情我都知道,我就多活了一百歲,既然如此,為什麼不把生命延長一些呢?再說,歷史是一面鏡子,歷史的好壞可以做為我們的龜鑑。我們要效法一個人成功的歷史,但是對別人失敗的歷史,也要用來做為借鏡而改正。

佛光山的信徒每次上山之後,都很歡喜地回去。他們對本山護持、護法,大心喜捨,如果沒有宗風,他們會感動嗎?才四十年,幾乎都不知道佛光山過去的歷史了,你們還能知道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嗎?真是慚愧!我們不但對自己父母的歷史不知道,對祖父母更不知道;三代以前我們是什麼都搞不清楚,更別說是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了。我們批評印度的民族是沒有歷史的民族,其實中國人何嘗不是?甚至中國人都是錯誤地認識歷史。今後佛光山的職事、學生都要考試,佛光山的歷史你都不知道,你還會知道佛教的歷史嗎?佛教的歷史你都不知道,你還會知道國家民族的歷史嗎?一個沒有歷史觀念的人怎麼能活得下去呢?

希望今後我們不但要認識歷史,更要一起來創造歷史。用我們的精神、毅力,為佛光山寫歷史,這是大家要努力的。佛陀說,我已經給眾生一個得度的因緣了。我也可以說,我創建佛光山到現在,我也給你們很多因緣了,下面你們要自己來,要發揚宗風,創造歷史。

佛光山的宗風是什麼?

1.生活是團隊的

我們沒有個人的自由,只有團隊的自由。凡事只要合乎佛教、正知正見,都符合思想的自由,甚至佛學、文學、詩歌、梵唄、法務,也都是自由的。我們要強化信仰佛教的教性,對於我們的佛教、我們的常住、我們的師兄弟、我們的佛光山、我們的佛光會,要有強烈的教性來維護、保護。方便是有限的,方便要在節制、智慧、理性、慈悲之下,才能有大方便,今後佛光山的大家,每一個人都要節制自己的方便,強調生活的一致性。

我們出家人要重視傳統的五堂功課,每天排班過堂,訓練威儀,走出道心。我們要化社會,不要為社會所化。

2.不可發展個人

在大眾中,不要過分於名位、權力的計較;在發心、道行上,則可多加努力。佛光山未來的發展,要強調「不要太表現個人」。若要創新,需要結集意見,達成共識,才會有力量。

像我們心定和尚每週在中山大學授課,上完了課就回寺廟,可是我們有一些人在外面逗留都不回常住。在外面逗留的人很危險,一個不回常住的人,別說將來選宗長必定沒有份,就是都監院、常住大眾,也一定不會認同,所以出家人不可以離開大眾。

在團體裡面,每一個人都是我的因緣。要是沒有大眾在裡面,我個人是無法得到利益的。所以在大眾當中,有人敲法器,你就要能念經。不要以為不敲法器、不做早課,這十方來的飯能吃得長久。因此,每一個人都要發心,發心就是我們的宗風。

3.制度領導

我們大家要鞏固領導中心,以人來說,目前心定和尚是我們佛光山的代表;以制度來說,制度是我們的領導。制度是公平的,就是不公平,也要接受。難道你要向權威的制度挑戰嗎?你以為你可以打倒制度、打倒權威嗎?雖然佛光山的制度不完美,但是美國自由民主的制度也是不完美啊!

4.非佛不作

曾有人鼓勵我開遊覽公司,因為我們的別分院很多,南來北往經常要用到車子。但是,我說不必,一部交通車就夠了。又說這麼多人出國,來來去去,應該開個旅行社,我認為佛光山給信徒方便,鼓勵信徒開旅行社未嘗不可,但是本山不能以開旅行社賺錢為主要工作。本山的流通處也不可以賣一些與佛教無關的紀念品,我們不是社會人士以開百貨公司賺錢,我們要賺的是佛法和人緣。

5.親情淡化

我們大家都有父母,怎能不孝順父母呢?可是我們學佛了,就不能太世俗。你認為回家就是愛護家庭嗎?你以為天天和家裡通電話,就是愛護家庭嗎?不是的。要為佛法、為眾生貢獻,等到你將來功成名就,祖上有光,才能為父母爭光,才是真正孝順父母。所以,你自己要在佛教裡有成就,將來你的父母因為你的成就,到佛光山做客才會有面子。如果佛光山的宗風你都不認同,這些利益,你怎麼能享受得到呢?

四、繼承傳統重視人間

傳統就是過去,大的傳統是兩千五百年來的佛教,再大的傳統是五千年的中國文化歷史;我們現在的傳統是佛光山開山以來所樹立的傳統。佛教自從佛陀創教以來,就是人間佛教,唐朝六祖惠能大師、近代太虛大師,都是人間佛教,我也是一直在提倡人間佛教,當然我們要繼續宣揚人間佛教。

我們要推動人間佛教,人間佛教是傳統的佛教,也是新的佛教。但過去不懂人間佛教的人,聽說星雲大師在倡導人間佛教,就批評佛光山是外道、沒有學問、世俗化,什麼惡毒的批評都有。但放眼今日,舉世滔滔,哪一個佛教徒不要人間佛教?所以,我們要繼承什麼傳統的佛教呢?

1.繼承「以人為本」的人間佛教

人間佛教是未來佛教的一道光明,人間佛教是我們新的指標、新的路向,你們一定要深入研究。人間的問題你都不了解,你怎麼會教化呢?佛法無量義,以人為本。人本的佛教,怎麼能離開人間佛教呢?過去的佛教重視生死,是死人的佛教,現在我們重視的是人間佛教。所以,我們全山大眾要確實懂得佛光山的宗風。

有一天清晨在台北普門寺,我要去殯儀館參加告別式,剛好在客堂看到二十幾個剛出家的男眾,我就叫他們跟我一起去做告別式。也許有人心裡會想:怎麼昨天才出家,今天就趕經懺了?其實,哪裡是趕經懺?趕經懺是拿錢的,而我們是去結緣,去讓信徒的後代子孫看到我們,帶給他們歡喜而已。讓生者快樂,亡者安樂,這不就是了生脫死嗎?慈航法師說:「只要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這就是我們的慈心悲願。溈山禪師說:「出家為僧,非為安養色身也,非為享受也,乃為斷煩惱也,為弘法度眾生也。」希望我們佛光人都能念茲在茲。

2.繼承「義理經證」的人間佛教

佛教的《維摩經》是人間佛教;《法華經》、《華嚴經》是人間佛教;《勝鬘經》是人間佛教;大乘菩提行是人間佛教。此外,還有很多的方便法門,例如往生淨土,正行是念佛,但也不可少福德因緣啊!現在常有人問:什麼是人間佛教?我說:「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這短短的幾句話,已經包含了許多的內容。

3.繼承「發菩提心」的人間佛教

繼承傳統要以發菩提心為根本,以佛陀的言教為根本。從根本裡,還要重視人間的生活,以及利他的行為。

4.繼承「行佛運動」的人間佛教

傳統的佛教徒,只有信佛、拜佛,現在我們繼承傳統之外,還要進一步重視人間的「行佛」。人間化的行佛運動包括:參加短期出家、五戒菩薩戒戒會、佛學夏令營、童子軍、青年團、青年會、婦女會、國際佛光會等等,這些都是人間佛教利他的實際行動。此外,生活中的灑掃、燒飯、煮菜,淡泊、謙虛、解脫自在……也都是落實人間佛教的行佛運動。

我們傳承佛陀的人間佛教,不是繼承傳位,不是繼承名利,不是繼承享受,是繼承佛陀的遺志,佛法的使命,依法而行。我在傳燈樓法堂書記室門口寫了三個字「法同舍」,意思是要大家以佛法為家。如果你出了家,卻沒有享受到佛法的清淨、快樂、解脫自在,人生豈不白走一趟?因此,你們要經常注意自己的言行──常住有理、自己無理。在傳統叢林裡,常住說:「生薑是樹上長的,皂角是地下生的。」你不可以改變。因為傳統的佛法叫你要在無理之下服從,在無情裡面體會佛法的大慈悲。

繼承,不是繼承那個人有一個房間,為什麼我不能繼承一個房間?那個人過去是多少單銀,怎麼我不能繼承?那個人用什麼名義,為什麼我不能用這個名義?繼承那些都沒什麼用。如果自己有辦法,是可以創造的,所謂實至名歸。

五、繼承集體團結大眾

佛光山寧重本山,不重分院。現在有一些人眾調到別分院就不想回來,怕回來沒有表現的機會。大家不要以為在台北都市,車子一開,開到百貨公司找哪個信徒很愜意。實際上很可憐!出家人千萬不要在袈裟下失卻人身。‭  ‬

我們現在的出家人歡喜孤單或是歡喜都市都不好。例如,在都市別分院住習慣的人,不喜歡佛光山,因為都市做什麼都方便,但這是很危險的;當然,住在佛光山,一個人、孤單、不發心也不行。

一個出家人入佛門,在山林裡住個二十年,再到都市去,才不會為社會所牽引。

有一個年輕的比丘見到老比丘在街上走,心中很不以為然。佛陀就說:「年老的比丘如大象,到荷花池咬一個藕,不會連汙泥都吃下去;但是小象不懂,會將骯髒的汙泥都吃進去,引發病痛。」因此,五欲塵勞不是人人能去,當自己道心還不是很穩定的時候,不當的地方就不要去,出家人要善於保護自己的法身慧命。我們要繼承集體,團結大眾。

1.重視集體創作

佛光山的大家不要單打獨鬥,所有的一切建設,沒有屬於個人的權利或是擁有,佛光山只有大眾共同的發心。

2.重視集體領導

過去信徒對僧團只有奉獻和供養,現在佛光山是僧信共有。在佛光山宗務委員會中,有一個保障名額是由在家眾擔任,這在佛教裡是史無前例的。世間所有皆因緣所成,所以,我們要重視大眾的因緣。

佛光山重視集體領導。常有人說為「常住」,誰是常住?常住代表大眾、制度。比如過堂,有人提出「不可違背」的說法,因為過堂是常住的規矩。我們要鞏固領導中心,還要團結螞蟻雄兵,但是有時候很多的螞蟻雄兵也沒有力量,所以佛光山是「寧重本山,不重分院」;而佛光會是「寧重地方,不重中央」。

3.沒有特殊權利

即使是住持大和尚,也要跟著我們一起過堂、上殿,一起為佛法做種種的努力。大和尚、小沙彌,在名義上有差別,但是在人格、發心上面是平等的。

4.四眾平等發展

過去的中國佛教,男眾走前面,女眾跟在後面。佛光山開山之初,男眾有優越感,也常常很自然地就會說:「給我們男眾!」但是經過幾十年到現在,已經沒有男女不平等的情況。佛光山的四眾弟子要彼此尊重,平等互助。

5.制度保障大家

即使有人說:「大師很重視某人,要某人擔任住持、當家,承擔高職位。」但是大家不贊成,那也沒有用,所以我也不是權威。如果說我不喜歡他,但是有人說:「師父,我覺得他很優秀!」那我也沒有辦法,因為他的形象已經在佛光山形成。在佛光山,不是權力決定事情,而是制度,只要守規矩,不怕在佛光山沒有辦法。我曾說過,要進佛光山很容易,要出去也很容易,但是假如出去要再回來,就很困難了。

6.少數服從多數

多數為贏,少數要放下執著。開會表達在我,執行由眾。依著大眾的表決,個人不能唱反調、有意見。一個人是很危險的,沒有人緣,大眾不敢靠近,或常住認為異議太多,不予重用,非常划不來。

7.團結分工合作

佛光山有叢林四十八單職事,各自分工。但分工之後要合作,不是分裂、分開。就像足球隊有後衛、前鋒之分,其主要目的還是取得勝利。所以分工就是團結,團結就必須要分工。

六、繼承善美淘汰陋習

人類的貪瞋、愚痴、嫉妒、傲慢,不為人喜;而世間善美的東西卻是人人喜歡,因為善美才有清淨。什麼是善美?不重名位、計較,但是要發心、認真。名利如過眼雲煙,唯有佛法生生世世受用無窮。佛光人講究勤勞、耐煩、發長遠心;重視對常住的忠誠;寧可什麼都沒有,不可沒有慈悲心。所謂「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不要忘記慈悲的一念,將來必定會成功。

佛光山提倡「三好運動」:身做好事、口說好話、心存好念。首先要勤修戒定慧,革除貪瞋愚痴等無明陋習,因為陋習會不自覺地產生不如法的行為。陋習要自己發現,不要護短。

佛光山徒眾如果有以下的陋習,應當自我檢討。例如:‭ ‬

1.喜歡獨居

「僧」是和合眾的意思,但是很多出家人都喜歡一個人。我一生不出問題就是因為都和大眾在一起,豈不聞「小人閒居為不善」?尤其男眾好單打獨鬥,這是不對的,應該要學習在團體當中接受考驗。叢林是集體修行,佛光山的人不可以有獨居的觀念和思想。古德云:「不開悟,不閉關;不破參,不住山。」

2.不喜歡讀書

不喜歡讀書,沒有大志。只想人家給我,自己卻不知拿什麼給人。布施不是叫人家做,而是要自己實行。

3.安於現狀

有的人,在一個地方待久了,習慣於目前的生活步調,安於現前的成就,不想再進步、再學習。幾年下來,不但常住無法調動他,他自己也安於現狀,真是非常可惜。

4.懶惰不發心

月基法師說過:「現在的出家人,遇齋頸如鶴,遇事頭如鱉。」遇到善人,不容易相交,因為善人早晚課正常、三餐正常,不跟他來往;遇到壞人,更受不了,老是指責人家不好。我們和善人在一起,應該要效法;和惡人在一起,應該度化、影響他。

5.不能原諒惡人

做事,要做難做之事;處人,要處難處之人。禪堂裡有一個小偷,同參報告堂主,希望堂主能開除他,堂主只回應:「喔!」但沒有開除。小偷又再偷,大眾起鬨,再次報告堂主,堂主還是沒有開除他。爾後又偷,大眾實在不能容忍,高喊:「堂主不開除,我們大家都離開吧!」不得已,堂主答應他們統統都離開。堂主說:「你們都很好,到哪裡都可以生存,小偷不健全,出去會危害社會啊!」小偷聽了非常慚愧,從此以後改過自新。禪門教育很了不起,要用感動、包容、愛護的教育才能成功。

6.依賴心太重

我們不可以茶來伸手,飯來張口。所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佛教興亡,佛子有責。現在佛光山的徒眾多了,自愛的人不斷地進步,不自愛的人則不受教,如佛陀住世的六群比丘,不喜歡佛陀回到教團,嫌佛陀囉嗦,所以僧團就龍蛇混雜、五趣雜居。

7.喜歡積聚物品

過去有一個人,帶了一卡車的東西要來出家,我說不行。假如有人看了你帶來的電視,你上課的時候就會想:「是誰在看我的電視機?」這樣怎麼能安心學道?人要從物質中解脫,才會感到自在逍遙。

8.官僚心態

不學習謙虛、威儀,卻喜歡上、中、前,吆喝、指揮信徒;或是不看管自己的心,卻四處言談他人是非好壞。

七、繼承誓言光大願力

古時候有一個孝子,父母有病,好不容易有了錢,要買營養品替父母補身體。到了東街買豬肉,聽說一斤三塊錢,就想:「回來再買。」可是走到西街,又聽說豬肉一斤二塊半,他卻不能買了。為什麼?因為在東街時,心裡已經承諾要買那個豬肉了。承諾就是如此的重要。

皈依三寶、出家受戒也都要宣誓。像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藥師佛十二大願,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現在我們大家的願力到哪裡去了?現在的人不發願,都想「我要什麼,我不歡喜什麼」,這是錯誤的。儒家講立志、光宗耀祖;佛法的願力是犧牲奉獻,有願必成。

我自己也曾學習發願,十多歲出家到二十多歲之間,我祈求佛菩薩給我聰明、智慧。十多年後,心想天天都要佛陀給我,我怎麼那麼自私啊!三十歲後,我進步了,改變祈願的內容:「佛菩薩慈悲,給我的父母、信徒健康、平安。」這是為別人。到了四十歲,又覺得不對,天天都是我的朋友、信徒、師父,還是自私,重新再來:「佛菩薩!請您給世界和平、人民安樂、眾生離苦。」這個發願都是為人,不是自私,自己也感到很得意。六十歲,又覺得自己錯了,我為什麼要佛祖天天給我?佛祖那麼辛苦,我自己是做什麼的?重新再來:「佛菩薩慈悲,若眾生有苦難,由我來擔當,從中考驗弟子的信心、力量。」從發願中求進步,慢慢摸索,終於明白:有願力才能成功。

我出家的時候,根本不是真想出家或是斷煩惱,只是一句隨便的話而已,但是「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對承諾要負責任。前幾年,有人邀請我講演,當時我很忙,對方說沒有關係,明年也可以啊!「好吧!明年。」日子一下子就到了,我人在美國,不能失信於去年在台灣的承諾,於是坐了十幾個小時的飛機回到台灣講演,講完再坐飛機到美國去。為什麼要這樣?我不退票,我要維持承諾和信用。

發願,不是一時的,願力要堅持下去;發心,不是因為事情容易而來發心,發心要經過多少的艱難困苦,沒有願力,是不能通過的。難道我們不想更好、更大、更高、更有成就嗎?想,就要繼承願力。

八、繼承過去開拓未來

佛光山開山以來都是節儉、樸素、淡泊、克難。以煮飯來說,過去都是燒柴、燒粗糠,過的是傳統的生活,當時的學生因為受了訓練,大多能吃苦耐勞,直到最近幾年有雲居樓以後才燒瓦斯。

雖然時代進步,各種設備都是科技化,不必再搬柴運水,但是我們自己的心中要有自我的價值,內心的苦行是永久的,如地藏菩薩發願在地獄度眾生,釋迦牟尼佛選擇娑婆世界成佛,他自找苦吃嗎?不是,是自我修行、自我期許。

我到台灣五十五年,五十四年前在新竹青草湖台灣佛教講習會教書,學生半年畢業一次。朝元寺距離台南有三十公里,是台南一個老和尚帶領徒弟挑磚、涉水、翻山所建的。四十幾年前要到朝元寺去看當年的畢業生,必須涉水而過才能到達。我記得從那個地方要到旗山,必須經過佛光山這一站才有車子,走路大概要四個小時,我經常走路到旗山。不只是在南部這樣走,我在台灣中部的后里、內埔、豐原、東勢,都是翻山越嶺。當時不但沒有腳踏車,也沒有路,路是靠人走出來的!

我也曾多方參學,與一位指南宮的老道長做朋友,他帶我到竹東五指山,在山洞裡住了好幾天。這不是享受,都是翻山越嶺的行腳。

甚至為了幫助煮雲法師到魚池鄉、集集等地弘法,把身上僅有的車錢都用完,到了晚上,兩個人有意見,不知要坐什麼車子到集集。他說:「現在十一點,晚班車已經不走了,先到寺廟去掛單。」我說:「不可以,寺廟十一點都睡覺了,怎麼可以去掛單?我們想辦法走到縱貫路有火車的地方,那邊的火車還是開啊!」他說:「要走你去走,我們還有好多人,我們不要走。」我說:「我要走,我沒有錢買車票,你們跟我走,都是我買的車票,現在叫我一個人回家,我也沒有錢。」

後來我把一枝用一百塊錢買來的二十一型派克鋼筆拿出來,我說:「這枝鋼筆賣給你。」他們也知道二十一型派克鋼筆多少錢,當然很願意,就拿了八十塊錢給我。就這樣,我去坐火車,從晚上二點坐到隔天早上的七、八點,終於到了中壢,我那時候住在中壢圓光寺。

我到台灣來,你以為我很會坐汽車、很會到外面去嗎?你能禁得起這樣的千辛萬苦嗎?

我很感謝慈惠法師為我翻譯,當時從高雄市西子灣登山路五十六號,走路到高雄市政府附近的圖書館講經,五點半就開始走路,要走到七點才能到達,每天晚上都不敢坐三輪車,就是公共汽車也不坐,反正有時間慢慢走。

我在台北善導寺住的時候,要到萬華大理街印刷廠校對雜誌,也是走路二、三個小時。雖說坐公車,轉車二次就到了,但是二次也要二塊錢啊!我這雙腿是用來做什麼的?運動一下嘛!不是捨不得二塊錢,即使有,也不會想要坐公共汽車,我有一雙腿可以用,可以解決問題的。

所以,儘管社會發展,物質豐富,人間富有,但是我們心中要自我規劃。人家坐飛機,我走路,我不會認為我不如他。個人的需求不一樣,價值觀念不一樣。記得幾十年前,很歡喜背一首詩來自我安慰:「你騎馬來我騎驢,看看眼前我不如,回頭一看推車漢,比上不足比下餘。」

我二十六歲到宜蘭,二十八歲那年,膝蓋罹患關節炎,疼痛到不能動,信徒很慈悲,找醫生來看診,醫生說要鋸斷,否則會感染全身。我一聽要鋸斷,心想:「很好!以後我就不用在外面跑了,爬山很辛苦,外面很熱,沒有腿也可以在家看書、寫文章。」一點悲傷都沒有。

二十幾年前,榮總醫生替我看病,不敢說出我的病情,後來乾脆就問我一句話:「出家人怕死嗎?」這句話問得好突然,後來他告訴我:「你背後長一個東西,壽命只剩二、三個月,你明天再來看診好嗎?」我說:「明天不行,我要到宜蘭,為一個出家人主持告別式。」他說:「後天?」我說:「不行,我要回高雄。」他繼續說:「你的身體不能不重視啊!」我說:「你說的沒錯,等我有時間會再來。」我就這樣回到普門寺。那時候普門寺的人都很緊張,今天師父去了一整天,不知道情況如何,我就開玩笑地說:「他替我切片檢查。」什麼叫切片,大家不懂。我說:「切片就是割下一塊肉來,把它切開檢查。」

回到高雄以後,我就忘記要到台北去。後來他們打電話來說榮民總醫院在找我,我說:「等有時間再去。」後來到了台北,多少的醫師看診,醫師說:「你跌過跤嗎?」我說:「沒有。」之後想起,有一次東禪樓旁邊的一棵樹倒下來,我要把它扶正,卻不小心跌倒了,當時沒有破皮,大概是體內有瘀血。我的意思是:生死沒有什麼了不起的!

總之,過去的傳統觀念,大家要學習,不然不像一個出家人。佛法的觀念、思想,才是一個修道人所應擁有的,我希望大家都能擁有。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