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74 恭迎佛指舍利的因緣

鳳凰衛視王尚智採訪

時間:二○○二年二月廿七日

地點:香港佛光緣展覽館會客室

提問一:可否談談觸發您這次恭迎佛指舍利到台灣的因緣?

大師:一九八九年四月初,到西安法門寺參訪,是中國佛教協會引導我們去的。我們一共有五個團,主要是第一團的人,有七十二位,包括教授、學者等。我們參拜了佛指舍利,當時是很激動的,所謂:「佛在世時我沉淪,佛滅度後我出生,懺悔此身多業障,不見如來金色身。」但是,二千五百年後,我們又能見到佛的真身舍利,感覺到福德因緣的殊勝。

想到這樣的歡喜,我不應該獨自享受,應該讓中國大陸方面肯得讓佛指舍利到台灣來。當時趙樸初會長也說要促成,但是後來求得共識不容易,一拖就拖到現在。現在能以「台灣佛教界」的名義迎請佛指舍利,就是在那個時候提出的,到現在還是用這個名字。

請到台灣來以後,可以說,感謝海峽兩岸雙方善意的協助,從台北開始,看到民眾瞻禮的虔誠,促進海峽兩岸的友好,我想,必定能對和平、友誼有一些幫助。我也希望海峽兩岸的領導人,不一定把事情都朝政治去設想,應該從精神面、宗教信仰上來溝通友誼,這是非常好的事。

提問二:這次迎請佛指舍利最困難在哪裡?

大師:最大的困難是不了解。我們想做一些溝通、了解,但也要有門路。一直到前年,有一位旅美慈善家李玉玲小姐,從中協助溝通,增進了解。等到大家有一點了解以後,事情比較好辦,情況急轉直下,就逐漸實現了。

提問三:李小姐說這件事情最後是由江澤民先生決定的,這事應該是事實?

大師:我們應該相信的,為什麼?這麼重大的事情,沒有最高領導人決定,是沒有人敢作主的。

提問四:這次迎請,您是主要因緣的促動者,談談您個人看到佛指舍利的心情及這件事對您人生的意義。

大師:我一生是「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我不計較什麼名分,也不計較什麼成就,只是想做一件好事,甚至成敗,我都看得不重要,只要我的心意到了就好。現在,看到民眾虔誠禮拜,我也很歡喜。

提問五:您從大陸來,談談在台灣佛教創建的過程。

大師:五十年前,台灣佛教受日本神道思想影響,佛教很可憐、藐小,不受重視,再加上過去蔣中正的時代,由於蔣宋美齡一直壓制佛教,可以說,佛教發展非常的困難。

但是,一件事情在不好的時候容易變好,所以當我們給台灣佛教注入人間佛教理念,積極促進人的幸福、安和樂利時,發現生活的佛教正合乎民眾的口味。因此過去很多走失的佛教徒,從其他的宗教、神道的信仰,漸漸又回到佛教來。

提問六:這件事情促進了大陸佛教發展的空間,他們發現,正信佛教起來,許多先前為了找佛教而轉入法輪功的人,也都回來佛教,整個事情都非常正面。

大師:所謂「以正對邪」,正信可以對治迷信。所以,佛教在歷史上從來沒有引起過戰爭,佛教在傳播當中,一再與當地的政治人物都是互相友好的,不會去干涉政治,佛教只是護國、淨化人心、改善社會風氣,真正的佛教徒並不想求官,也不想以信仰發財,他只是想心生慈悲、廣結善緣。

提問七:可是這幾十年來,您的角色很特殊的,政治人物不是很了解,可是在社會人心、信眾的需求當中,其實您是很辛苦的,談談您的心得。

大師:我也沒有感到很辛苦。因為有願心、有願力,就不覺得辛苦,如果不甘願,當然就會覺得辛苦。我心甘情願做這許多事情,一路走來不辛苦。

提問八:佛光山發展過程、對人才的訓練都有獨到之處,可否談談未來發展的願景,因為目前在大陸恐怕還不了解,可否介紹一些?

大師:我對世間上無論什麼理論、主義、作為的看法,主要是要讓人歡喜接受,讓他接受了以後,覺得這對他有用處。我的意思是,人間佛教是散播人間歡喜的種子,讓大家幸福、安樂。幸福安樂誰不會要?慈悲喜捨誰不要?因此,不管哪一個階層的人,我們主張的人間佛教都很合乎眾生性格的需要。

提問九:對僧才教育的考量為何?

大師:無論國家、團體、宗教、甚至一個家庭,一定要從教育培養。教育就好像種子播下去,有了肥料的滋長,成長會不一樣。我想,海峽兩岸對教育的投資要多用心,我們只是在宗教方面著手,力量還是有限。

像慈惠法師是十六個佛教學院的院長,美國、澳洲、香港、印度、馬來西亞、台灣等地區,都有佛光山辦的佛學院,社會大學則辦有四所:西來大學、佛光大學、南華大學、南天大學,還有中學、幼稚園等,我們不惜一切培養人才。

提問十:從台灣佛教界恭迎佛指舍利來台促進海峽兩岸關係等,今後您一定還會扮演重要的角色,您希望人們以後如何看待您?

大師:看我是一個普通和尚就好了,我只是一個出家人而已。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