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90 十分用力

為佛光山東方佛教學院學生出坡開示

時間:一九八○年五月十二日

地點:佛光山

所謂「十分用力」者:

第一分力為自制力

一般人情緒如不穩定,就容易患上喜怒哀樂無常的病症。比方說:思親、疾病、得失、毀謗、誘惑、煩惱等;吾人若無自制力控制這些情緒,怎能安住自己,福利他人呢?所以養成足夠的自制力,這是修道者必備的第一力量。

第二分力為忍耐力

所謂「忍字頭上一把刀」,可見得忍耐的不易。但是若無忍耐力則凡事容易半途而廢,前功盡棄,所以忍耐實為第一重要的美德。在日常生活中,師長的訓誨,同參的意見,難免違逆己意,這時候必當忍耐。又忍耐的範圍很廣:有時忍飢耐寒,有時忍貧耐苦,有時忍艱耐難,有時忍挫耐折,但最主要者為忍氣吞聲。佛說持戒、布施皆無忍耐的功德大,此即難忍而能忍,難行而能行之謂也。

第三分力為慈悲力

平常每日學佛,事實上佛就是慈悲的體現者,若無慈悲心,又怎能與佛法相應呢?古德亦云:「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佛法之最根本者乃是「予樂」與「拔苦」,而慈便是予樂,悲便是拔苦,學佛若未能慈悲,則空有學佛之名耳!所以應有「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的悲心,如此才能趨向大乘之菩薩道。

第四分力為道德力

學佛者,身心都要表現出道德的力量來,才不失學佛的意義。就以佛教的三皈五戒、十善六度,以及戒定慧三學的行持來說,都是屬於道德的規範。今日社會風氣的衰敗,人心的不古,皆因道德於群眾中未能生根之故。我們是宗教的工作者,負有化導社會的責任,舉心動念若不能符合道德的準則,實愧對三寶和十方大眾。所以我們把所行所為配合道德的要領,便是最好的修持。

第五分力為擔當力

今日的青年,由於過慣了養尊處優的生活,未曾經歷風霜雨雪的洗練,就好比溫室裡的花朵一般,只知享受他人的賜予,而不知施捨、擔當。應知創業維艱,守成也不易;若無擔當力,又如何創業與守成呢?所謂荷擔如來家業,就是要我們擔起「弘法是家務,利生為事業」的擔子啊!時下一般的青年,所以對任何事漠不關心,主要也是由於缺乏擔當力的緣故,若具有足夠的擔當力,那又何愁無光明的前途與錦繡的前程呢?

第六分力為信仰力

《華嚴經》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可見得信仰力的重要。國父也曾說「信仰就是力量」,同學們出家學道,出外求學,遭遇挫折時,曾經退過道心嗎?是否於此發揮了信仰的力量呢?〈信心門之歌〉云:「世間的財富,要用信心的手去取;遼闊的江海,要用信心的船來渡;豐碩的果實,要用信心的根生長;無盡的寶藏,要從信心的門進入。有信心就有希望,有信心就有力量。信心是道德的根源,信心是智慧的保母,信心門裡有無盡的寶藏。」信仰,源自於堅定的信心,有了堅定的信心,就能發揮信仰的力量!

第七分力為精進力

所謂「勤有功,戲無益」,勤即精進之義。無論是世間法的事業,或是出世法的佛道,若無精進與勤勞,則凡事皆難有所成就。一般人總以為精進勤勞是吃虧,懈怠偷懶是討便宜;實際上,若該做的事沒做,該完成的計畫,因為苟且拖延而未完成,換來的卻是更多的懊惱與悔恨,那不是更加得不償失嗎?

第八分力為禪定力

吾等常云:要有定力、勿輕浮、勿衝動、勿速成。但是能真正做到的人又有幾個呢?於此,容易看出一個人修持的道行來。儒家亦曰:「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世間法尚且要具有如此修養,何況學出世法的我們呢?所謂禪定力是指:不為五欲所牽,不為六塵所動,不為喜怒哀樂所左右,或忘失菩提修道的一種堅定力量。

第九分力為辨別力

慎思明辨,實為任何人處世皆不可缺少的一種力量,若無此力則容易無操守、無作為,隨波逐流、隨風而倒。眼看著今日的青年不知權衡利害,不知分辨是非,不明白善惡,以致於盲目地跟隨潮流,追逐時尚,反而把當務之急忽視一旁,不知道要為眾生出力,為佛教效勞,豈不令人痛心乎?

第十分力為教化力

學佛,這是個神聖的任務,並非光圖個己的安逸,乃是為了教化人間,將佛法的甘露遍灑寰宇。試問,我們學了佛,具備了教化的力量了嗎?如果自己還經常流淚,又怎能拭乾眾生的淚痕呢?如果自己經常有煩惱,又怎能拔除眾生的愁苦呢?佛陀來到人間,主要是為了示教利喜,身為佛弟子若不能稟承佛志,福利眾生,則愧對聖教者,甚矣!

既然大家常將「十分用力」掛在口頭,就該知道所謂「十分」者為何,然後再算算到底自己盡了幾分的力呢?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