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04 人生四階段

與香港中文大學沈祖堯校長、各系系主任等會面

時間:二○一一年四月十一日

地點:香港佛光道場十五樓

提問一:大師曾提出「環保與心保」的理念,在此想請大師為我們做進一步說明,什麼是「心保」?

大師: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顆心,雖然別人看不到,但可以感覺得到。心如工廠,好工廠出產好產品,壞工廠只會汙染環境。一般來說,心的工廠生產貪欲、瞋恨、邪見、愚痴、嫉妒,我們稱之為「煩惱」,若能淨化心靈,清淨的心就能生產智慧、道德、慈悲、服務等。因此,把心照顧好,就是心靈環保。

每個人的身體猶如一個村莊,村莊裡住著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四肢,心就是它們的領導。心要看,眼睛立刻去看,心要聽,耳朵立刻去聽,總之,心一動念,身體立刻跟著行動。心如盜賊,如果心不好,即所謂的「擒山中之賊易,捉心中之賊難」;如果心好,所領導的眼、耳、鼻、舌、身,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念,這就是「心保」。

提問二:現在香港每星期日都有遊行、抗議,可見香港有許多人心中不平,感覺世界對他不好、政府做的事情不對,其中有不少大學生參與。請問大師,在大學教育裡,我們應該如何幫助香港的年輕人?香港人對國家社會有許多意見及不平,又該如何處理?

大師:這次日本大地震,造成海嘯、核能外洩,但是大家從報章雜誌上都看到了一件事‭ ‬──日本人不怨天尤人,默默地堅強面對。因為大家心中明白,發生天災,責怪誰都無補於事。反觀台灣,一場大雨、路上積水,就會有民眾責怪總統辦事不力,甚至向總統提出調派軍人處理積水等無理要求。

要求別人,就會產生計較、比較。因此現在年輕人最重要、最需要就是「自覺的教育」,自己覺悟、自我反省,不要完全依賴老師。如西方的教育,不只是靠老師講學,更要求學生要讀書、發表;中國教育則是老師在台上講得眉飛色舞,卻不管台下的學生是否聽得懂。

年輕人需要自覺,釋迦牟尼佛之所以成佛,就是因為他自覺、覺他,不但自己覺悟,更讓別人覺悟。因此,自我覺悟、自我反省、自我責怪、自我慚愧、自我要求很重要。現在年輕人找不到職業,是因為沒有條件,如果你有技術、智慧、能力、能策劃、勤勞、忍耐,別人自然會搶著要;基本功不夠,人家怎會要你?所以年輕人要自覺。

比方說,我平常不用功,但覺得不用功就沒有前途,因此發憤圖強;我平常待人沒有禮貌,但覺悟到自己沒有人緣、讓人討厭,從此待人有禮,這些都是自覺。自己明白、懂得、自動自發去做該做的事,不需要等到別人講了才去做,這就是自覺。

所以現代學子,普遍需要自我提升、自我擴展、自我成長,自覺要愛國、愛社會,自覺要做好人、好好讀書、健全自己,不能只靠父母、師長教導,外在能影響我們的力量有限,但是自覺以後所產生的力量,就會很大。

提問三:有的宗教認為,現世承受苦難,來生就能上升天堂。但人總想解決現在的問題,而不是等到以後才解脫。請問大師,佛教是如何處理人現世的苦難?‭ ‬

大師:這個世間苦難很多,太辛苦、壓力太沉重,讓人承受不了。例如兩人太相愛,分別後很苦;兩人合不來,相聚很痛苦;面對無法抗拒的天然災害,很苦;承受社會上的人情冷暖、是是非非,也很苦。不但有生老病死之苦,好壞冷熱之苦,有時候人也會自找苦吃、自找煩惱,庸人自擾。

面對苦,重要的是如何訓練自己「不苦」。有的人貧窮,但心中滿足,不以貧窮為苦,所以苦而不苦;有的人生病,但與病為友,不以病為苦,也是苦而不苦。其實,很多苦是由於執著、放不下所造成。

有一個年輕人爬山,不小心失足滑落,幸好半山腰有一棵小樹,他緊緊抓住它,才沒有掉到深坑裡。驚魂甫定,往上看是懸崖峭壁,往下看是萬丈深坑,怎麼辦?他趕緊大叫:「佛祖啊!趕快來救我喔!」

這時佛祖出現了,說:「我想要救你,只怕你不聽話。」

年輕人說:「佛祖啊,到這個時候,我還敢不聽你的話嗎?」

佛祖說:「好,既然你聽我的話,我救你。現在,你把手放下來。」

年輕人不但不放手,反而抓得更緊。

佛祖說:「你不放下,我怎麼救你呢?」

有的人的人生像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但是這不容易做到。不過最起碼人生要像皮箱,有用時提起,不用時放下,如果有用時不提起,是不負責任、沒有使命感;沒有用時提起,則顯得繁重、累贅。所以,當提起時提起,當放下時則放下。

提問四:佛教的「無」,指的是什麼?世間明明是有,為什麼又說「無」呢?

大師:無,就是「空」。有,是有限、有量、有窮、有盡;無,是無限、無量、無窮、無盡。無,不是沒有,而是更多。

過去有一位道樹禪師,他建了一座寺院,與道士的廟觀為鄰,道士很不高興,由於他們有法術,就時而撒豆成兵,時而呼風喚雨,把寺廟裡的小沙彌都嚇跑了,道樹禪師卻一住二十年。最後,道士們再也拿禪師沒辦法,只好自己搬家。有人問道樹禪師:「道士們都有神通法術,你是怎麼取勝的呢?」

道樹禪師說:「我沒有神通,也沒有法術,不過我有一個字  ──『無』。」

「『無』怎麼能贏?」

禪師說:「他有法術,有窮有盡,所以到最後就沒有了。我沒有法術,所以我無窮無盡。」

所謂「無中生有」、「進步哪有退步高」,可見「無」比「有」高明,「無」比「有」更好。

「空中生妙有」,因為空無,就能擁有。如桌上的茶杯,不空就無法添加飲料;房間不空,我們就無法聚會;人的身體,鼻孔、口腔、耳朵、腸胃都要空,如果堵塞,就活不下去了。所以「空」不是沒有,「空」能建設「有」,「空」和「有」不是二,而是一,如一紙之兩面,因此不要在「空」與「有」之間劃一道鴻溝,「空」與「有」不是對立的。

「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因此,以無為有,無,會有更多。

提問五:如何解釋「緣分」?

大師:今天我和你見面,是緣分,你提出問題,也是緣分,緣分就是條件。釋迦牟尼佛過去在金剛座上,菩提樹下悟道,悟到的真理,就是緣起、緣分。有人說,緣分不就是「有緣千里來相會」那麼簡單嗎?不是的,緣起說來很複雜。

比方說,我問各位,在我前面的是什麼?你說是講台。錯了,講台是假相,它的真相是木材。再問這是什麼?你說是木材。錯了,木材也是假相,它的真相是一棵大樹。再問這是什麼?你說是一棵大樹。錯了,大樹當初是一顆種子,在土地裡慢慢生長,仰賴陽光、空氣、水分,集合宇宙萬有、各種因緣條件,才成為大樹、木材、講台。所以,當追查下去,一砂一石都包含了宇宙大千世界。

在佛教裡,因緣有三個意義,所謂「三重因緣」:

一、果從因生: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什麼因,得什麼果。

二、事待理成:一切事情需要有理則才能成立,才會成功。

三、有依空立:一切事物從空開始,例如:有空間才能建房子。我們要從「有」看到「空」,從「空」看到「有」,空有不二,空即是有,有即是空。

提問六:年輕人現在最重要的是闖一番事業,但佛教叫人打坐、放下,就有年輕人說,要等退休以後再來學佛。針對這一點,我們要如何向年輕學生說明?

大師:放下只是一半,另一半是提起。不能只知道放下,還要了解提起,如剛才所說,「當提起則提起,當放下則放下」。

對於人生道理,不容易窮究其極。各位教授也一樣,各有專精,但仍需要不斷研究、學習。學校獎勵學生,政府獎勵老師,就是鼓勵大家再進步。要進步,有一點很重要,就是必須放棄後面一步,才能向前跨出一步;這一步不放棄,後面一步就不能動,就不能向前。現在科技發達,正由於大家不斷改良、改進,像沈校長是醫科出身,也會不斷改進醫學,不但醫學是無止盡的,各宗教也是無止盡的。

如果要通達佛教的空無道理,的確很不容易,但不是沒有辦法。過去的聖賢如孔子、耶穌、釋迦牟尼佛,他們在宇宙萬有、大化之間,調和了「空」和「有」、「事」和「理」、「前生」和「來世」,對於世間上森羅萬象、是是非非都能調和,甚至調和了「煩惱」和「菩提」。

平常生氣、憂愁、鬱悶,就是煩惱,若能改變煩惱,煩惱即是菩提。像還沒有成熟的鳳梨,味道酸澀,但經過陽光的照耀、和風的吹拂,就會變得甜美。甜從哪裡來?甜從酸澀而來。意思是,只要你會轉,煩惱會轉成菩提的。

人生,若懂得改心、換性、轉身、反省,世界會不一樣,道理也會不一樣。很多時候,如果只想到自己,道理會不通;道理不是一個人的,要想到別人、想到大眾。比方說,佛教講愛、慈悲,或許你覺得不公平,為什麼我要對人慈悲?但進一步想「假如我是他」,他很苦、很窮,假如你是他,就會找人幫忙他。因此,對換立場,就會生起慈悲心、愛心,一切自然會慢慢有所變化。

覺悟的教育不是念經、不是行善,與宗教也沒有關係,但是與自己有關係,要自覺改變自己。就如水管淤塞了,只要疏通了就暢通無阻;過去迷惑,現在覺悟了,就不再迷惑;如現在兩岸的問題,不但文化要通,政治、經濟也要通,最重要是心要通,心通,一切都通。

提問七:大師說「當提起則提起,當放下則放下」,一般人怎麼能知道什麼時候「當提起」?什麼時候「當放下」?

大師:這需要經驗、常識,多讀書會明理,勤學道能開悟,只要多讀書、能明理、有常識、懂人情、社會經驗豐富,對於什麼時候該放下,什麼時候該提起,心中自然會有分寸。

佛門裡有一首偈語:「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身心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農夫插秧,一株一株地往田裡種,他要一步一步地往後退,退步到最後,滿田的禾苗都種成功了。所以,人生的前面半個世界只是柵門,後面還有半個世界沒有人要。大家不妨再看看,回頭是岸。

提問八:在煩惱充斥、物欲橫流的社會中,如何安頓自己的心?如何活出自己的信仰及人生觀?又如何將佛法用之於社會,從而幫助社會?‭ ‬

大師:這裡問到了一個重要的問題──信仰。誰需要我們信仰?佛祖嗎?耶穌嗎?都不是。我們要自己信自己,如果連自己都不相信,相信別的東西又有什麼用?所謂「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因此,自己要信仰自己,相信自己能為國家服務、能為社會大眾做事、能給家裡的人幸福、能給朋友幫助,能讓工作的團體輝煌、奮發、起飛,要有這樣的信心,有自信最重要。

人的生命有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父母的生命。父母把我們生下來,慢慢長大、變化,就不能只依靠父母。

第二個階段,是社會的生命。我們要獨立生活,也要依賴社會:有農人種田,我才有飯吃;有工人織布,我才有衣服穿;有老師教導,我才有知識;有司機開車,我才能到達目的地;沒有社會大眾的因緣,我就不能活下去。從父母的生命到社會的生命還不夠,還有第三個階段。

第三個階段,是超越的生命。人總想要更好,然而別人沒有辦法讓你超越,唯有靠自己的信心才能超越。像奧林匹克選手,期許自己跳得更高、跳得更遠、跑得更快,但背後經過多少辛苦、多少歲月、多少的苦工,才能像各位教授一樣「十載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除了父母的生命、社會的生命、超越的生命,宗教還倡導第四個階段。

第四個階段,即永恆的生命。相信人的生命是無限的、永生的、有未來的,我身上一粒一粒的念珠,代表一段一段的生命,「業」會把它們串聯在一起,跑不了的,所以我們有過去、現在、未來,好好把握現在,才會有好的未來。因此,信仰很重要,其實不論在學校讀書、在家裡面對父母、在社會上交朋友,都要有信仰,做夫妻更要信仰,彼此互不信任,感情就不能增進。

信仰並不容易,一般人在碰到苦難,快要活不下去時,才明白信仰的重要。其實當我們健全時,信仰更重要,信仰不是和尚、牧師、神父的專利,信仰是屬於每一個人的。就如「禪」,並不是佛教徒所獨有,禪是每個人的心,有禪的生活才有藝術,有了信仰,就會有力量。各位在人生道路上,有時走得很辛苦,有時覺得很茫然,原因在於信心不足,信心具足,就不會辛苦、不會失望。

信仰如光明,照亮前途;信仰如甘露,解除熱惱;信仰如柺杖,給人安全。只要我有信心,就能感化別人,現在人和人之間,由於誠實、誠懇,才有信用、信譽,信譽不夠,就不能感動人,我們要感動別人,一定要有誠心、誠信。社會上有許多好人好事讓我們感動,我們也自我期許,要做多少好人好事給人感動,其中,「信」很重要,宗教可以發揮「信」的力量。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