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08 難遭難遇

為北京中國佛學院學生開示

時間:二○○二年三月十日

地點:佛光山如來殿梯形會議室

各位同學大家好:

從上個月二十三日到今天,你們來台灣已經十多天了,很辛苦,我也非常掛念你們。你們能在北京法源寺的中國佛學院讀書,很有福氣。我曾在一九八九年去過,也和同學們講過話。佛法裡有一句話:「中國難生。」指的是不容易到一個國家的中心。北京,是首都、中心,你們能在那裡讀書,可以說,舉世的佛教徒都在關心你們,希望你們成長,將來弘法利生、有所成就,為中國佛教帶來一番新氣象。

辦教育不容易,我十二歲就進佛教學院讀書。那時,對日抗戰才開始,生活可以說是吃不飽、穿不暖,非常辛苦,沒有你們現在幸福。

我是主張海峽兩岸和平統一的人,只是,我們出家人雖然有心,但並不是有很大的力量。我出生在揚州,很榮幸地,與唐代鑑真大師同鄉,也與江澤民先生同鄉。我是在南京棲霞山念書,那個時候不叫「佛學院」,叫「律學院」。從我二十三歲到台灣,至今已經五十多年了。

初來台灣時沒有地方掛單,語言也不通,做什麼事都很難。不過,佛教還是了不起,佛陀說法,先是傳播到中國,再從中國傳到日本、韓國,不管是北傳的、南傳的、藏傳的,經典裡說,只要有袈裟一角,就不會餓死。的確如此,我們大家都是仗佛光明。

這一次佛指舍利能夠到台灣,是台灣人的福氣,我們沒有大力的宣傳,都是很自然地,民眾主動參與。我們到大陸去,也看得出老百姓心裡對宗教的需要,和台灣是一樣的,用宗教的話說,海峽兩岸真是在佛前一條心,同一個信仰。

我曾經到過馬來西亞,那裡幾乎一半的人口是中國人,但是他們不團結。他們也想要團結,後來就組織了同鄉會。例如:廣東同鄉會、福建同鄉會。但是沒想到,彼此更加不團結、互不來往。甚至組織宗親會,例如:張氏宗親會、王氏宗親會,結果還是不相往來。曾經,他們僑界的領袖邀請我去講說佛法,希望藉由佛教的力量來團結,我倒是感覺到,佛教有團結中國人的力量。

十年前左右,我到法國巴黎成立了二十三個佛光會。成立以後,大家相約聚餐,吃飯時,看到不少紳士掉淚,我就想,這很好的事,為什麼要流淚呢?他們說,我們在法國的這些中國人,本來都是好朋友,由於成立同鄉會、宗親會,彼此分隔,視如仇人,這一個宗親和那個宗親不能來往,這個同鄉和那個同鄉不可以講話。想不到今天佛光會成立,讓我們等同兄弟的人又可以相聚在一起,實在令人感動。

所以,中國那麼大、人口那麼多,尤其要團結海外的華人,需要佛教的力量。今後你們不可以小視自己,任重道遠,責任重大!

現在,中國在世界上的聲望很高,雖然我們離開大陸多年,但是在海外,還是思念中國故鄉。兩岸由於政治立場不同,幾十年互不來往,但那也只是表面,精神、心裡還是有來往的。舉一個例子:多年前,我們到美國弘法,看到大陸排球代表隊與日本隊、美國隊比賽,雖然那時台灣政府不准許提大陸的名字,但是看到中國隊勝利了,多少人還是報以熱烈的鼓掌。由此可見,台灣的心,還是希望中國強盛。所以,我常講,二十一世紀是太平洋的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最近,中國有許多成就,如商業經濟的成長、爭取奧運在北京舉行等,中國的強盛,是身在世界各地的每一個中國人都感到很高興的。台灣的民眾,不管他的看法如何,皮膚、臉型都是中國人的樣子,那是變不了的。

我想,你們在中國大陸成長,也會對台灣很好奇,甚至想:「台灣和大陸相隔兩地這麼多年不來往,有機會的話,我們要到台灣看看。」台灣和大陸是一樣的,一樣的土地、一樣的水、一樣的語言、一樣的生活習慣。

這一次對佛指舍利到台灣,台灣方面也有閒話說:「除了宗教價值以外,這是中國用來統戰台灣的方法。」事實上,講這些話的人都是在挑撥離間、分裂兩岸人民的感情。基本上,不管怎麼樣子的閒話、怎麼樣子的分裂法,民族間、信仰間的情感友誼,是沒有人能斷得了、破壞得了。我倒希望大陸方面能讓多一點青年人到台灣參學,也讓多一點的台灣青年到大陸學習,兩岸佛教青年多一些來往,對和平、交流、統一會有幫助。

在歷史上,宗教對國家社會的影響很大。例如:台灣過去對宗教的管制也是很嚴格,沒有自由。早期,有時候到鄉下、城鎮說法,警察都會來取締,不准我講經說法。後來慢慢地彼此了解,情況就比較好一點。現在兩岸的人民就是互相不了解,如果了解就好了。

台灣佛教基本上是建立在神道信仰上,也就是民間宗教。其實,這許多民間宗教所信仰的媽祖、關公等神明,都是來自中國,台灣本土是沒有神明的。因此,大家信仰的宗教就是中國的宗教。對於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當民間宗教不能滿足他的信仰需求時,很容易地他就會來信佛教。現在台灣的法師,教育程度提高,千百人都是大學、碩士、博士畢業的,甚至在大學裡教書、辦雜誌、辦報紙、辦電台、開醫院、辦學校,佛教與社會一接觸,當然信者也就增加了。

在中國歷史上,佛教徒沒有造反過,也沒有和政府作對過。邪道、邪教會有,但佛教沒有。正當的佛教受政府護持,而佛教也愛護國家,可以說,佛教和政府之間是互相尊重、友好的。所以這一次,我非常感謝大陸的領導人,必然是他們同意讓佛指舍利來台灣,這真是做了一件功德好事。

你們回去中國大陸以後,也不用把台灣說得太好,為什麼呢?因為我知道年輕人都是歡喜看外面,不歡喜看裡面。像我們佛光山的青年,最初都想要到國外去,但是到了歐洲、到了美洲,不到三個月,就要求回台灣,為什麼?因為在國外會有種種不方便,比方語言不方便、生活習慣不方便等等。我在棲霞山讀書的時候,就聽過一句話:「此山望見彼山高,到了彼山沒柴燒。」意思是從這座山看過去,會覺得那座山比較好,但是等你到了彼山,卻發現什麼都沒有。大陸剛開放的時候,由於台灣人嚮往錦繡河山,一團一團地前往,絡繹不絕,但是這麼多年來,結果是什麼?台灣的老百姓說:「到中國大陸去,『晚上睡覺,白天逛廟』。」不過,由此也可見中國佛教對觀光的價值,提供了很大的影響力。

雖然如此,今後我們的寺廟也不能只有莊嚴的外表而沒有內容。要有什麼內容?要有學問、要有佛法。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法很好,卻得要靠我們弘揚。法之所在,處處尊、人人高,所以我們要有佛法。佛指只是一塊骨頭,為什麼有萬千人崇拜、信仰?是因為他的慈悲、智慧呀!今後我們出家人要樹立形象,要有慈悲心、有佛法、有智慧,這樣就不怕佛法不會興隆,不怕不會受人重視。聽聞這一次佛指舍利到台灣的情況,讓大陸的領導人表示要對宗教政策重新檢討,在政治上,可能會給予佛教更多空間,這是我們所盼望的。

佛指來到台灣後,忙著安排信徒來朝拜的事,沒有機會與你們接觸講話。你們在佛光山期間,和男眾學部有彼此認識嗎?你們可以做朋友,彼此應該常常來往。

目前有十一個國家的人聚集在這裡研究佛學,我們不計較他是哪裡人,不過,大陸人大概只占十分之一,十分之九都是其他地方來的。雖然如此,十分之九的人都跟我一樣心懷大陸。可能是我也來自大陸的關係吧!基本上,在台灣立足,自己也要努力,與不同想法的人好好相處。

我在別的方面沒有什麼貢獻,在文化上,對大陸倒是能有一點貢獻。我們蒐集了大陸最近二十年來的兩百六十篇博士、碩士論文,編成《法藏文庫‧中國佛教學術論典》。文化大革命前的學者對於宗教都不好,批評太多。不過,近年來很好,所以我們把文章蒐集起來,預計出版一百冊,現在已經出了五十本,只是太重了,恐怕你們不容易帶回去。你們先帶一套回去給佛學院,如果還需要的話,可以再送一套。我不要買賣,哪一所大學、哪一個學者,有因緣者,我都願意贈送。除了這一百冊外,我們也另外編了一百冊收錄台灣學者的論文。

此外,我們每兩個月出一本《普門學報》,一年出刊六本。我們都是弘揚佛法,我希望你們也是。宗教和政治是不一樣的,政治歸政治,宗教歸宗教,愛人、愛國、愛社會的心是應該有的。《普門學報》出版一本《讀後感》,也是由兩岸教授,甚至世界各地學者撰寫,你們倒可以先看。

我一直感覺到沒有一本對僧青年勵志的書籍,沒有鼓勵加油,沒有精神上的提升,佛教青年不知道自己的未來何去何從,佛教青年受到一點苦難、挫折,就容易退心,沒有像菩薩、佛陀,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那種精神毅力。像我自己出家六十多年,現在回首往事,歷經多少的挫折、多少的苦難,我所以沒有被打倒,主要的是我認為苦難、挫折是當然的;出家,本來就要承受這許多的苦難。所以一路走來,我不苦,也不覺得難。我想到,這個「不苦」、「不難」的想法,是我們佛教僧伽應該具有的,於是我就將一百句對我一生受用的話寫成了《往事百語》,勉勵我們的年輕人。

像趙樸初會長一見到我就說:「難遭難遇啊!」確實是「難遭難遇」。你們到台灣來,跪在佛指旁邊守護,累嗎?辛苦嗎?如果想到:「難遭難遇啊!」就不覺得辛苦了;你在讀書,受委屈嗎?不如意嗎?能有「難遭難遇」的想法,就不計較了。

像一九八九年我在北京下飛機,趙樸老見到我第一句就說:「千載一時,一時千載啊!」意思就是說,我們兩岸相會,千載一時,一時千載。我就把它用在我的生活裡,比方我要到哪裡弘法並不是每次都那麼容易的,我就想:「真是一時千載啊!能找到這麼一個時間、機會。」如此一想,什麼辛酸苦難都覺得不要緊了。

我最初的意思是,寫出來可以做為佛教學院的精神讀物。因為許多台灣佛教學院的學生並不是吃苦的人才,他們以為到佛教來是逃避的、享受的,甚至包括我們佛光山的弟子,我看「難矣哉」!想到我當初在中國大陸的叢林裡成長,曾經歷的那些辛酸、苦難,至今都覺得引以為榮,讓我能學習承受許多磨難。我覺得,你們應該也要這樣子。

自從大陸開放以後,凡是教過我的老師,待我好的、待我不好的,我一律感恩他們。有一位教英文的惠庄法師,現在住在廣州,我在焦山讀書時,他待我並不是那麼好,不過我也不計較。記得多年前,我還特地請他到美國接受我們的招待。能有一位老師不容易呀!好的當然是好的,不好的也是好的,像我們今天,如果說有點點滴滴的成就是從哪裡來?不都是那些不會教書的老師把我們教成這樣的嗎?所以每一個老師都是值得感謝的。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