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74 為什麼要求受五戒、菩薩戒

為五戒菩薩戒戒子開示

時間:一九八一年六月廿五日

地點:佛光山

各位受五戒、菩薩戒的戒子們:

首先恭喜各位發心來此求受五戒、菩薩戒,現在我就將戒的利益與功德簡單地告訴你們。

戒,第一個意思,有出生、生長的意思。我們要感謝父母的恩惠,因為父母生養我們身體。戒法則能長養我們的慧命,受戒以後,道心、信心、法身、慧命將從中出生。戒不但令我們重生、再生,慧命也會因戒而增長功德。人之罪孽、業障,乃因無戒而出生很多煩惱。受了戒,因戒生長了功德而去除很多罪業。在戒的功德下,做人會做好人、做事會做好事,因戒之功德而得種種順利。

戒還能生長慈悲,佛法以慈悲為本,世間沒有比慈悲更寶貴的了。

戒不但能長養我們的慈悲心,戒也能增長我們的道念、道心,此乃學佛之根本。

戒既有生長之意,因戒而有了慧命——真正的生命、非形體之生命,我們的功德、慈悲、道念,一切也都因戒而生長。你們未來因戒而生長的真如佛性、佛法慧命,累累功德不可限量!

戒有保護的意思。戒,如城池,敵人來侵犯,城池可以保護我們;惡人壞人冒犯、欺侮我們,戒可以保護我們。比如一個惡念將生起時,想到我是受過戒的人,戒就會保護你的真心;受人欺負而生起瞋恨心、對世間一切生起貪欲心時,想起「我受了戒」,戒就會發揮防護的功效,如城池般地保護我們,不被貪欲、惡念打敗。

受戒就如建了一條人生的高速公路,在高速公路上守住了交通規則,必定平順安全。

戒,亦如火車軌道,在軌道上行車必能十分安全。

戒,又如水囊,當行者走在沙漠、遠程路途上飢渴難耐時,戒的法水能夠滋潤我們不致飢渴而死。

戒,又如光明,使人不畏懼,感到安全。受了戒,就好像人生有了光明,照破黑暗的無明煩惱,在戒光照耀下不會畏懼。

戒,就如渡船、寶筏、慈航,讓我們在苦海中得到安全救濟而得度。人人皆知,人生如苦海,苦海茫茫,何處尋找一艘安全的救生艇呢?戒,就是我們的救生艇、就是我們的寶筏。

戒,又如瓔珞、寶冠、寶珠、保護令符、令牌般地保護我們。就像你穿了一件很好看的衣服,人家讚美你好尊貴;軍人佩帶一顆星、兩顆星,別人看了知道這是一位將軍,心生恭敬。受了戒,戒就如同有了一頂寶冠、一串瓔珞,莊嚴人身,成為模範,而受到人天的保護、尊敬。

戒,又有清淨的意思。衣服髒了,用水洗一洗就會乾淨,穿在身上也會很舒服;身體髒了,很難受,沐浴以後就會很清爽。同樣地,心裡的骯髒、汙穢、罪過,戒法的水可以洗淨。因為受了戒,有了道德的護持、成就,人格得以清淨,人生必定幸福,即所謂「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可以心安理得過一個快樂的人生。

戒,又有自由的意思。有人以為受了戒就不自由了、受了束縛,這樣不能、那樣不可以。實際上,戒的精神絕對是自由的。例如監獄中的犯人都是犯了五戒,而被束縛入獄。五戒之首──不殺生,牢獄中的重刑犯,幾乎都是犯了殺生罪,像傷害、毀容、過失殺人等。此外,有的人犯了偷盜戒,如竊盜、貪汙、侵占、搶劫等;犯了邪淫戒,如重婚、妨害風化、強姦、破壞家庭等;犯了妄語戒,如背信、詐欺、毀謗名譽、離間親情、偽證等,而失去自由。五戒中最後一戒乃飲酒戒,私賣菸酒也是違犯法律的。

犯人都是觸犯五戒──殺、盜、淫、妄、酒,如果人人皆能受持五戒,社會上無殺盜淫妄諸事,那麼牢獄要它何用?犯了五戒則不自由,那麼受了五戒,不犯戒則不致失去自由,故說戒是自由的,而不是束縛。

有人說我們不受戒,就不會有所謂的「犯戒」。但是,我們即使不受戒,犯了殺、盜、淫、妄,難道就沒有罪過嗎?也有人說,就算我犯了錯,也沒有人知道,法律也沒有制裁我,逍遙法外又何必要戒律呢?要知道,縱然法律沒有制裁,但是我們自己的「內心監獄」是絕對逃不過的,犯了戒,一定有因果的關係。因此,我們受了戒的人,戒可以保護我們、戒可以給我們出生功德;戒讓我們知道是非、讓我們防非止惡、讓我們懂得懺悔、有勇氣改過向善。所以受戒,尤其是五戒,對我們做人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受戒的利益、受戒的好處,從這裡就可以知道。

菩薩戒的功德又是更大了!戒有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即所謂「三聚淨戒」。各位求受五戒還是屬於攝律儀戒,若進而求受菩薩戒就是受十善法戒、饒益有情戒,用戒品去廣利眾生。菩薩戒的四重戒、四十八輕戒,不管其條目多少,其主要意義就是要「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所謂發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對無上的佛道,不畏艱難,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對度眾生,也不計較毀譽,不計較利害得失,一心一意地奉行慈悲、饒益有情。《華嚴經》中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為魔業。」無上的佛道,以菩提心為根本,所以要求受菩薩戒,首先要發菩提心。我們不忍心佛教衰微、更不忍心眾生痛苦,而想著要去幫助眾生、護持佛教、弘揚佛法,這就是菩提心了。

受五戒要盡形壽不可毀犯比較難,但菩薩戒對我們比較方便,因為縱有毀犯,仍可以繼續發心不違犯。過去有很多大德只自稱受了菩薩戒,如明朝有名的憨山德清大師自己雖是比丘,但卻自稱為「滿分優婆塞」,即以菩薩戒弟子自居;有名的佛教領袖太虛大師有兩句詩:「比丘不是佛未成,但願稱我為菩薩。」其自承當為菩薩戒之弟子;在汐止有個肉身不壞的慈航菩薩,並非因為他圓寂以後肉身不壞,所以稱為肉身菩薩,他在世時即自稱慈航菩薩。因為只要自己發了菩提心,自己就是菩薩,所謂「當仁不讓」。

各位既要受菩薩戒,人人要直下承當——我是菩薩戒的弟子,要發菩提心。什麼叫做發菩提心呢?各位可以把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讀誦幾遍,從中即可知什麼是菩提心,字字血淚、句句打動我們心弦。讀了以後真會感到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菩提心難發,現在能夠發菩提心求受菩薩戒,人生真是不虛此行啊!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所以,為了讓自己能得度,今生有幸得到人身又聞佛法,再逢此戒會,不受菩薩戒、不發菩提心,實在太可惜了。大家在此期間,要好好地學習求受淨戒!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