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回首頁 /
- 第四類【講演集】 /
 - 124-151隨堂開示錄(共28冊) /
 - 145隨堂開示錄22 對談專訪(4) /
 - p028 佛教面面談(二)
 
p028 佛教面面談(二)
        《南方人物周刊》訪談
時間:二○○九年七月一日
地點:佛光山傳燈樓客堂 
提問一:中國大陸近幾年來提倡儒學,也召開世界佛教大會。請問大師,您如何看待大陸當今的佛學復興、儒學復興?
大師:在所有宗教裡,佛教有所謂「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五乘佛法,就像車子有腳踏車、摩托車、汽車、大巴士、遊覽車,從小車到大車也有等級之分。五乘佛法中,「人」是最基礎的,儒家如人道;基督教如天道;像老子、莊子的道家,就如聲聞、緣覺;佛教除了人道、天道、聲聞、緣覺以外,還有一個「菩薩道」。
何謂菩薩道?就是「自度度他、自覺覺人」。菩薩道不僅有人、天乘的入世精神,也有聲聞、緣覺的出世思想;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兩者融和為一,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所謂「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是菩薩的發心;菩提心融和了所有宗教的真善美,也把宗教界分裂、煩惱、不當的東西都排除了。
以佛光山來說,你認為我們很入世嗎?不是,我們只是很簡單的生活;我們很出世嗎?也沒有,我們都熱心為世間服務。我們以出世的心、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在出世和入世之間取得平衡,這就是「人間佛教」。慈悲、守戒律、忍耐、結緣、包容,舉凡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都是人間佛教,人間佛教實為未來宗教界的一道光明。
其實,人間不一定要佛教,人間要的是幸福安樂,不要戰爭,不要仇恨,不要鬥爭、恐怖。因此不管佛學復興、儒學復興,都能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尤其佛教主張慈悲、和平,乃呼應時代潮流,更有助於國家的精神建設。
提問二:在大陸,以我們切身看到的家庭問題,如婆媳糾紛、夫妻不和,彼此吵架爭執,通常有一方會尋求宗教管道,卻經常苦於身邊沒有正信宗教或佛教徒可以幫助他,反而是基督教或一些邪信宗教,他們的教徒會主動關心、慰問這些苦難的人。在這樣的情形下,往往能讓這些苦難者的心靈得到慰藉。大師,您是如何看待這樣的問題?
大師:宗教能為人生的苦難提供什麼幫助?這個問題很重要。不過,宗教還是有程度之分。一般人剛開始接觸信仰,都著重在溫情主義,尤其人碰到心靈脆弱的時候,需要感情依靠,往往希望獲得他人的幫助。等到信仰慢慢強化了,就開始要追求信仰的真理。但是,到底什麼是真理?我們要如何檢證我們所信仰的真理呢?各個宗教都有不同的說法。佛教對真理的判定,也有一定的標準:
第一、要有普遍性。一個道理,不管到世界上任何地方去講都是一樣的。它具有普遍性,沒有人會否認它,就是真理。
第二、要有必然性。人生不能更改的道理如無常、緣生緣滅,就是真理。
第三、要有平等性。人人都一樣,很公平。例如生死,有其普遍性。古今中外,不管什麼地方的人,有生就有死,這是普遍的、必然的、平等的,因此「生死」,就是真理。
再如因果,世間凡事都有因果,「因果」就是真理;凡事要成就、成功,必須靠各種因緣條件,缺一不可,「因緣」就是真理。
佛教對世間真理的印證,除了要有普遍性、平等性、必然性,還要具備永恆性、本來性、超越性、可證性等條件。如夫妻吵架,究竟誰對誰錯?它不是普遍性、必然性、平等性,只是一時的,所以不能算是真理。
因此,面對社會人生的問題,一個正信宗教能帶給人的,不只是一時的慈悲與救濟,而是能幫助苦難者從困苦中建立信心,讓世人認識生命的真諦,這樣的信仰,才能為人類帶來光明與希望。
提問三:佛光山乃至大陸佛教未來發展的主流,是否會朝向教團化、事業化?您如何看待大陸佛教事業沒有政府補助的問題?再者,您一生弘法、探索如何光大佛教,對於佛光山人間佛教目前的發展方式有什麼看法?這樣的發展形式,對大陸佛教是否也有推廣意義?
大師:我不知道。我只能說,我是一個不要錢的人,但沒有人能了解我「不要錢」的道理。我一生不積蓄、我沒有個人的銀行存款,身上也不放錢。即使佛光山在全世界有三百多間寺廟,都不是登記我的名字;甚至出門,也不需要帶什麼行李。為什麼?現在到處都有寺廟,所到之處都有飯吃、有地方住,我還要錢做什麼?再者,我沒有鑰匙,我的房間從不上鎖;我沒有抽屜,不會把東西私藏起來;我不為自己買東西,也不會叫人去買,有東西就用,沒有就算了,我就這麼過了一生,反而覺得自己擁有很多。清風明月、日月星辰、大地山河,都為我們所擁有,我還需要這些有形的錢財嗎?
佛光山開山以來,在我擔任住持時,從沒有跟人訂過契約。我覺得宗教如果還需要靠契約來約束,是一件很令人慚愧的事,於是我憑著宗教力量,佛光山四十多年來的建設,工人還是原班人馬,沒有換過一個人。有改變的,是增加了他的兒子、孫子來投入,但父執輩沒有換過一個人,我們都變成一家人了,這是世間上難能可貴的情誼,這就是道義佛法,是真正的人性,可惜一般人看不到這個層面。對於那些眼裡只看到政治、金融、商業……的人,我們只有一句「阿彌陀佛」。
提問四:過去幾十年來,台灣向大陸輸出不少優質的經典文化、經典藝術,如大師的著作,還有很多台灣知名作家、藝術家、電影導演等的作品,以及近年來台灣的流行文化、大眾文化如電視劇等,在大陸也有傳播。其中我覺得最根本的,是大師的人間佛教。您將佛教從台灣傳播到全世界,這是最了不起的功德,也是全人類,至少是中華民族還沒有人做過的事。其中的艱辛,恐怕無法用言語道盡,請問您是如何走過、完成這一段路程?
大師:我出生在江蘇揚州一個貧苦的家庭,可是長居台灣,遊走全世界。我沒有受過正規的學校教育、沒有家世背景,我只是一個窮小子,忽然擁有世界、擁有佛法,或許有的人不以為然,就像一個窮小子忽然做了大官,看起來不大相稱。所以這些年來,雖然幾個學校陸續給了我十個博士學位,我從來不敢講。為什麼?我自覺沒有學問,沒有讀過書,要這些學位做什麼?
在推動人間佛教的過程中,都是憑著自己的努力和條件。我的條件是我發心、我肯做、肯給人,自己不要,都是為人、為社會、為佛教。且看哪一個和尚能辦幾所大學、建幾百間寺廟?一個和尚能做這許多事,一定有一個道理。什麼道理?「以無為有」,「不要」才會「有」。我如果把錢存到銀行裡,如何能辦教育、文化、建寺廟?所以我的「成」,是一件很奇妙的事,事實上是大家共同成就,以眾為我,什麼都不是我個人的。
我在銀行沒有戶頭,我不做生意、不跑單幫,也不買賣東西。即使到大陸去,也不買東西做人情,頂多在台灣寫幾個字、帶幾本書送人,不然就是買鳳梨酥給朋友享用。說是買,其實也買不起,都是跟徒眾說:「你送來幾包鳳梨酥吧!我要帶到什麼地方、做什麼用。」他們就幫我準備了。
然而在這個社會上,一個沒有背景的人要想翻身很難。如同六祖惠能大師已經得到衣缽、做祖師了,五祖弘忍大師還是要他趕快逃命,不可久留僧團。因為他是南方的「獦獠」,弘忍大師的弟子不會容許他得到衣缽。不過我並沒有逃跑,數十年寒暑,就這樣走過來了。
現在海峽兩岸沒有統一,大陸把我當成境外的,台灣看我是外省人。到美國,他們說「你們中國的」;到東南亞,他們也說「你們台灣的」,我都不知道我是哪裡人了,不得已只好喊出:「我是地球人。」看來我的佛教事業慢慢要統一起來,跟兩岸統一一樣,都不容易。
提問五:一個團體、組織、企業,要能健全運作,前提是必須有一套很好的財務規劃。請問大師,佛光山目前的財務結構、財務來源是什麼?
大師:佛光山開山以來,就是「以無為有」,以「不要」而有,「日日難過日日過」。就是有,我們也不要,因為我們知道「要讓佛光山貧窮」很重要。貧窮,才能安住在道上、才能長久,但是外面的人看不到這一點。
為什麼要辦電視台?為什麼要辦報紙?為什麼要辦大學?就是讓佛光山不要有錢。因為有錢,大家會爭,這是人性;沒有錢,誰要當家?誰要做住持?沒有人會想要,所以沒有錢很好。一個教團,能有淡泊物欲、不奢侈、不浪費的思想,它就能存在。
目前佛光山的出家眾如慈容法師,已經做到宗務委員、教育院院長,出家快六十年了,權力很大,但是他沒有錢,也不可以管錢。佛光山的財務制度很巧妙,管錢的都是小職事,職位大、有權的人不能管錢,即「有權不管錢,管錢不掌權」,「權」和「錢」是分開的,這樣很平安。我們雖然沒有錢,卻不必憂心沒有錢怎麼辦,因為大家都懂得今天不努力,明天就沒有飯吃。所以他們每天接待信徒、認真教學、認真工作、認真辦活動。
最近上海人民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上海辭書出版社等都在出版我的書。這些出版社真了不起,他們要替你出版多少書、多少版稅,都算得很清楚,不用你追、也不要你討,很有信用。基本上,我也不需要錢,從哪裡得了淨財,就在哪裡用;我到大陸也沒想過要賺錢,是大陸的錢,就留在大陸,哪裡需要就給哪裡。我在台灣也不要賺台灣的錢,只要有錢,就讓大家做不同的事。我們不跟信徒化緣,但我們要做什麼事,信徒都知道,主動會來找我們。
提問六:佛光山那麼多巍峨、龐大的建築物所費不貲,這些經費是如何籌措的?
大師:佛光山光是建設,就是一筆龐大的數目。不過我們不要信徒出大錢,也不向信徒借錢,我們是「集體創作」。例如:一口大鐘要五千萬台幣,於是我們發起一個人一萬塊,找五千個人合力,往往信徒怕輪不到他,幾天的時間就湊齊了。所以佛光山從開山以來,不管做什麼事,始終保有「集體創作」的傳統;如果佛光山的徒眾私自化緣,那是違犯清規,是要被開除的。
因此,每一個佛光山的出家人穿著都很整齊、莊嚴,生活資具一應俱全、周到,主要原因只有一個:「個人沒有錢,一切都是公家、公有的。」
提問七:您一生弘法過程中,曾有過絲毫的猶豫、動搖嗎?
大師:沒有。儘管我走過了動亂紛擾的時代,可是從不覺得苦楚,也沒有感到委屈、風浪。在我心中,一切都不是我的。真要說有,就是過去年輕時,在大陸曾被共產黨逮捕過,他們要槍斃我;到台灣,國民黨也要槍斃我。但是他們都錯了,槍斃我做什麼?我不是匪諜,也不是國特,我只是一個平凡的和尚。幸好我命不該絕,一路至今,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這許多往事都不談了,現在我只想促進世界和平,讓人民幸福、安樂,讓大家互相尊重、包容、和諧,所做的一切,只希望能將佛教的歡喜,散播給一切眾生,吾願足矣。
提問八:大師今年高壽八十幾歲,將來您不在了,佛光山的整體事業與制度,要如何繼續維持下去?您有多大的信心?
大師:佛光山開山以來,我擔任了前三任住持;第四任開始交棒給第二代心平和尚,其後又傳給心定和尚,現在已經到第七任心培和尚,在傳承的制度上,已經慢慢熟練、步入軌道。一個僧團唯有「世代交替」,才能與時俱進、生生不息。尤其佛教強調「傳燈」,燈燈相續,佛法才能傳承下去。
此外,我們創辦的社會教育機構如大學、中學、小學,他們有各自的董事會;佛光會也有理監事會,裡面的重要成員都必須經過選舉程序,有一定的任期;甚至要選舉了,還會有競選活動,該當選的、不該當選的,都已有一套模式運作,因此這些會務不是由少部分的個人可以操縱的,這一點我比較放心。
至於法系的傳承,世間無常,未來很難說。不過三、五十年內,這樣的制度應該都能如法運作。
提問九:大師念茲在茲的是兩岸和平與人類和平。然而今天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間衝突不斷,依您的看法,未來人類智慧是否有可能化解兩國的衝突?
大師:巴以的衝突是有背景的。有人說是為了石油,經濟利益的衝突;有的人認為是基督教、回教不同宗教信仰引起的衝突;而在西方國家,會刻意強調宗教問題。以目前來看,巴以問題不容易解決,這更突顯了佛教的重要。
佛教主張平等,有平等才有和平,才有民主、自由。過去的佛教都是被人欺負,但從不欺負別人,因為佛教講求和平、慈悲,肯定一切眾生平等。我覺得現在國家與國家,乃至種族之間、宗教之間,要想獲得和平,都要有「同體共生」的共識。「同體」,即是要有平等觀、包容異己;「共生」,則是慈悲接納對方,彼此共存共榮。站在人人平等、慈悲包容的認知上,那麼世界和平必然是指日可待。
提問十:您是高僧大德,以您對人類歷史的觀察,未來還會發生像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這類大規模的戰爭嗎?
大師:這個預料不準,但看人類心理的動向。佛教有一句話「一念之間」,是指我們的心剎那生滅,前念才過,後念又起,永不停歇。一個人要到天堂、地獄等六道輪迴,甚至是佛是魔,全在一念之間。回顧歷史,多少人在「一念之間」改變了他的一生,甚至一念之間,改寫了國家的命運,所以一念之間,關係重大。
未來人類的歷史會如何,會不會再有戰爭,就要看這個「一念之間」了。一念之間,人類可以和平相處;一念之間,也可能兵戎相見。
提問十一:如果全世界都建立民主體制,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嗎?
大師:實現全世界民主體制並不簡單。綜觀人類歷史,本來可以和平解決的事,卻因為人類有好鬥的天性,為了滿足一己之利益和欲望,大多採取決鬥的方式來解決。有決鬥,必然有失敗、有輸贏,但人卻還是要鬥,從而引發人我、族群、政治、經濟、宗教等種種鬥爭;當然也不盡然全是如此,也有愛好和平的人士,因此我看這個世間都是「一半一半」的。
所謂「一半一半」,白天一半,晚上一半;男人一半,女人一半;愛好和平一半,喜好鬥爭的也是一半。所以佛、聖者,也只能擁有一半的世界,另一半是屬於邪魔外道的世界,佛與魔永遠都是共存、相互對待的。
既然是一半一半,我們只要盡心盡力,將好的、善的一半做得稍微好一點,去影響不好的另一半,至於影響多少,就不要寄予太大的希望;任何人能接受好的一半,壞的一半裡自然減少。如果想要以這一半來統一另一半,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此,人間能以慈悲與智慧,尊重與包容,將一半一半的關係賦予平常心、正常化,這個世界就能共存共榮。
提問十二:您如何看待二○○一年,回教世界以極端勢力挑戰英國、美國的「九一一事件」?有人站在人道的角度,認為這是違反人類道德的事;但也有人認為,這為美國以武力報復恐怖組織,提供了一定的正當性和合理性。您如何看待後者的說法?
大師:九一一事件,不但是美國人的傷痛與損失,也讓全人類對恐怖分子的行為感到不安。不管站在哪一方的立場,對這許多無辜的人命,都不能說它是正當的、合理的。因為說這種話的人不是當事人,不能為了逞一時的報復之快,卻不顧念這許多無辜者寶貴的生命,因為「生命誠可貴」啊!你如何對這些受害者有所交代?因此這是不當的說法。
凡是在這個世間上,法律、道德所不容的,都應該視為不正當,不能編造那麼多理由來牽強狡辯,要懂得「認錯」最好。其實,美國對恐怖分子的因應之道,除了武力制裁之外,應該還有很多方法可以解決,如輿論、經濟封鎖、限制旅行,或以慈悲的力量來影響對方,讓全世界的人知道美國是一個愛好和平、有愛心的國家,不一定要使用武力。
提問十三:您的一生,從小就經歷日軍侵華,也見過許多戰爭與死亡。直到今天,世界各地依然戰爭不斷。請問大師,我們要如何理解佛教所倡導的「慈悲」?
大師:「慈悲」不是佛教徒的專利,而是一切眾生共有的財富。有人說,慈悲就是愛,但世間上的愛有染汙性,處理不當,反而成為煩惱的來源。真正的慈悲,是淨化的、昇華的愛,是無私而充滿智慧的服務濟助,是不求回報的布施奉獻,是成就對方的一種願心,有愛心、智慧、願力、布施的愛,就是慈悲。
佛教的「慈悲」也有很多層次,其中一個是「有緣的慈悲」。比方說,對待自己的父母、兄弟、家人、同鄉、同學、同事、鄰居,與對待別人是不同的;或者自己的同胞、同種族,也會另眼相待,這是「有緣的慈悲」。也有「無緣的慈悲」,給人快樂,不一定要有關係。雖然彼此素昧平生,但你現在有困難,需要幫忙,我都能無條件協助,這就是「無緣的慈悲」。
另外,有的慈悲是熱鬧的,也有寂寞的。什麼是「熱鬧的慈悲」?如四川汶川大地震,整個社會動員起來,發揮愛心捐獻;電台、電視、報紙也爭相報導,鼓動老百姓參與救災、出錢出力,這就是「熱鬧的慈悲」。但是有誰關注到陋巷裡還有很多苦難的人?因此我們的社會更需要「寂寞的慈悲」,就是默默行善,幫助被社會遺忘的苦難者。許多住在窮鄉僻壤的苦難災民,甚至生活艱難、殘障無依的不幸者,更需要社會大眾伸出援手。「熱鬧的慈悲」容易有,「寂寞的慈悲」比較孤獨,少有人會去想到。
也有分「有相的慈悲」與「無相的慈悲」。別人看得到、有為的、要求表現的、要有名的、要人家讚美的慈悲,就是「有相的慈悲」。「無相的慈悲」,是為善不欲人知,不管他做了什麼善行義舉,做完就放下了。
還有「積極的慈悲」與「消極的慈悲」。佛教裡勸人不殺生,就是不侵犯別人的生命;不偷盜,即不侵犯別人的財產。凡事為了避免侵犯他人而不去做,這是「消極的慈悲」。相反地,如果不殺生,還要護生;不竊盜,還要去布施;一個人有困難了,我不但不傷害他,還要救濟他,這就是「積極的慈悲」。
慈悲還有「直接的慈悲」與「間接的慈悲」、「廣大的慈悲」與「微小的慈悲」、「一念的慈悲」與「無限的慈悲」、「有情的慈悲」與「無情的慈悲」、「有求的慈悲」與「無求的慈悲」、「有相的慈悲」與「無相的慈悲」、「一時的慈悲」與「永恆的慈悲」,有種種的層次,一時之間也難以說明周全。總之一句,要改良社會的暴戾之氣,必須要有慈悲。
提問十四:放眼未來,還有哪些因素可能造成人類社會的重大動盪,甚至生存的威脅?
大師:天災人禍。天災,是來自天地之間,不是人的力量所能抗拒的大自然災害,例如地震、風災、土石流、地球暖化等問題。人禍,指人所造作的罪業。即一些私心重、有權力欲望的人,他們掌權了以後,由於內心欲望熾盛,求之不盡;一旦求不得,便生起瞋心,進而引發紛爭不斷。如果能將瞋心轉化為愛心,那麼即使自己吃虧一點,也不致於發動戰爭。
這個世間上,除了天災地變是人所無法掌控的災難,其實很多問題都是人所製造出來的。如現今全世界天災不斷,也是因為過去人類不懂得珍惜大自然而造成的結果。因此未來要解決人間的災難,唯有人人自我覺醒,才能挽救人類的浩劫。
提問十五:大師有一句話「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一般人則常說「隨緣、隨緣」,但往往「不變」和「隨緣」的關係不容易處理。例如:有的人會藉「隨緣」之名,行放縱之實,或者不做自我的要求。那麼「不變」和「隨緣」的分界線到底在哪裡?
大師:社會上有的人一味隨緣,失去原則,甚至最後隨波逐流,無法自拔;有些人過分堅持原則,不能融通,反而失去人緣,障礙自己的前途。那麼,隨緣與不變的分界點在哪裡?
「隨緣」,不是放縱,不是全然沒有原則。隨緣是隨順真、善、美,隨順共存、共有、共享;隨順正面、積極、美好的一面。「不變」,是事情的原則。例如忠孝仁愛不變,信義和平不變,道義、道德、人格不變;但「不變」,也不是墨守成規,更不是泥古不化,以「你來吃飯」這件事來說,「吃飯」本無善惡;又如「來喝茶」,不過是簡單一杯茶,如果只是平常的人際往來,無傷大雅者,就不必那麼認真,不要太計較、執著,隨緣就好。
「隨緣」與「不變」兩者並非絕對,要能在「隨緣的生活」與「不變的原則下」取得平衡,才能享有自在的人生。
提問十六:六十年前,中國國民黨、共產黨發動內戰,您沒有親附政黨,為什麼後來還是選擇到台灣?
大師:當初到台灣,完全是「一念之間」的決定。那時我在江蘇宜興白塔國小擔任校長,國民黨、共產黨鬥爭,我日夜都要應付兩個黨的軍隊來校搜查,每天在夾縫中提著性命度日。
後來我回到南京,那時南京的人紛紛要到陝西延安報考「抗日軍政大學」,我看到時局已不可為,時值國內「淮海戰役」(台灣稱「徐蚌會戰」),從南京到上海的火車道邊,到處都是屍體。這場戰爭延續了好幾個月,我的一位同學發心出來收屍、救護傷患,自告奮勇要組織六百人的僧侶救護隊到台灣。
不料僧侶救護隊籌備了幾個月,主持的人忽然打退堂鼓不去了,我這一生不喜歡退票,於是把它承擔下來。臨時上陣,帶了一群人從南京趕到上海,亂世中兵荒馬亂,路上到處是屍體,社會亂成一團;去買東西,鈔票不是用數的,擺了一堆比一比就 OK 了,整個經濟完全崩潰,後來真正上船的,只剩下五十多人。
抵達台灣後,沒有團體願意收留我們,經過幾天的奔波,種種因緣不遂,僧侶救護隊只好解散,大家各奔西東。當時沒有地方掛單,在一個機緣下,我認識了吳伯雄先生的父親吳鴻麟老先生,他是警民協會的會長,也是參議員,在社會上有一定的力量。因為他的協助,讓我順利辦妥居留證件,在台灣有了一個身分,後來還是被抓去關了幾十天,所幸得力於多方的營救,才能逃過劫難,在台灣居住下來。
那時候政府當局每一兩個禮拜要查戶口,我已經在新竹的一個地方教書,但每個禮拜六,他們會請我到街上講演,每次上街,都要先到附近的派出所報備。過了一段時間,地方辦補習班要教國語,老百姓不肯來,於是請我去教。第一天,二十幾個人來,第二天,八十幾人,後來增加到兩百多人,他們為了回報我,以後就不必到派出所報備,可以自由走動了,這是我最初到台灣的情形。
提問十七:聽大師提過,您離開大陸四十年後,再回大陸見到您的母親,只見了一分鐘。當時是如何處理您的母子之情?
大師:一九八九年回去的時候,旁邊的人太多,談話不方便,我和母親只是匆匆見了一面,沒有什麼交談;後來又隔了一年,我的母親才到台灣來,這當中都是由弟子們替我去會見、聯絡。
提問十八:那一次短暫會面,您如何平息內心的激動?
大師:不激動。會激動的,倒是後來我們到了棲霞山有一間房子前。想起當時我年少時還在那裡念書,住了八年都不能進去裡面,也不敢走近那個門口。
後來我到大陸,他們在那裡搭了高台歡迎我,過去的老師們都站到我的旁邊,硬把我推到台上去上座。人生際遇真是無常!過去不能到的地方,現在竟然要我坐到高座上去,令我感觸很深。我覺得人生還是平凡最好,一旦有了名氣,就不自由了。
提問十九:有人說,現在是所謂的「末法時代」,您同意這樣的觀點嗎?
大師:人可以創造時代。如過去我在宜蘭成立「佛教歌詠隊」,倡導佛教音樂,結果引起教界許多反對的聲浪,認為這是末法時代的歪風,會讓佛教毀滅,但我仍義無反顧的去接引青年入佛門。現今回想起來,如果當時沒有歌詠隊,今天佛教裡就不會有那麼多優秀、有擔當的人才了。
提問二十:能否用簡單的語言,為我們大陸讀者介紹什麼是「人間佛教」?
大師:關於這個問題,在我的書裡談得很多,我的《人間佛教語錄》裡也摘錄了不少。簡而言之,人間佛教,就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
佛說的,沒有不好,它不會造成仇恨、鬥爭。人要的,就是幸福安樂。淨化的,等於用水混濁,經過處理,淨化了。善美的,就是善的、美好的。凡是契機契理的佛法,能增進人類利益、福祉,能饒益眾生、對社會國家有所貢獻的,都是人間佛教。
提問廿一:最後,能否請大師為大陸的年輕人講幾句勉勵的話?
大師:總歸一句,身為現代青年,要愛國、愛家、愛社會。廣結善緣,與人為善,要從善如流,青年人要奮起飛揚,要走出去。
萬靜波副主編:謝謝大師接受我們的採訪。也期待將來有因緣,能再為我們開示更多的佛法智慧。
(刊於《南方人物周刊》第一八三期)
    
- 124隨堂開示錄1 教育講習(1)
 - p026 編者序
 - p028 戒期前的叮嚀
 - p034 受戒有什麼利益
 - p042 過堂的修行
 - p044 如何發心受戒
 - p058 戒門的歷程
 - p068 莊嚴身心
 - p072 如何做一個在家居士
 - p082 怎樣做好一個在家護法居士
 - p090 為學修行的指南
 - p096 我們對金錢的看法
 - p100 美國人的六度精神
 - p106 成功應具備的條件
 - p110 如何安住身心
 - p116 如何與常住感情交流
 - p120 怎樣做一個住持
 - p126 如是我聞
 - p138 怎樣讀書才能有進步
 - p142 怎麼樣做一個出家人
 - p154 關心世事
 - p158 宣布退位
 - p162 有心就有道
 - p174 大陸弘法探親殊勝行
 - p178 修福修慧
 - p198 樹立自我的形象
 - p206 如何做好主管
 - p216 話說日本弘法行
 - p224 煩惱來時怎麼辦
 - p232 十度法要
 - p238 談禪堂生活
 - p258 僧事十八講
 - p264 出家無家家更廣
 - p276 佛法的生活教育
 - p294 如何行走出家路
 - p302 百忍加身
 - p312 僧伽的生涯規劃
 
- 125隨堂開示錄2 教育講習(2)
 - p004 如何走好出家路
 - p018 如何做個如法的出家人
 - p038 公是公非
 - p050 獨木不成林
 - p084 無漏功德
 - p104 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
 - p128 常說OK
 - p144 共修的內容
 - p162 生命不死
 - p170 認識人生
 - p192 依法不依人
 - p200 知道轉彎
 - p216 佛光弟子應有的思想
 - p228 集體創作
 - p232 讀書也讀人
 - p240 再談讀書也讀人
 - p256 出家之道
 - p264 自我要求
 - p274 事事關心
 - p280 佛教需要一枝筆
 
- 126隨堂開示錄3 教育講習(3)
 - p004 維護道風
 - p014 有佛在心中
 - p028 弘法點滴
 - p048 走出去
 - p066 體會「我是佛光山」
 - p080 共識的重要
 - p086 培養福德因緣
 - p094 怎樣做好一個人
 - p104 自覺什麼
 - p112 廣修因緣
 - p126 傳承與開展——佛光山未來的方向與思想準則
 - p164 密行
 - p174 中韓佛教僧信交流
 - p188 佛教寺院的發展
 - p212 少林武功——中華文化的精粹
 - p222 忍的力量
 - p236 十項修鍊(上)
 - p252 十項修鍊(下)
 - p268 出家法
 - p280 成功四要
 
- 127隨堂開示錄4 教育講習(4)
 - p004 初建佛光山的理念
 - p032 無私無我
 - p048 發心才有前途
 - p052 生涯規劃
 - p070 國際情勢
 - p086 出家人的切身問題
 - p102 參加辜振甫先生追思會有感
 - p110 對佛教團體的期望
 - p130 以法王子自許
 - p142 畢業後能做什麼
 - p156 叢林參問
 - p184 出家是終身大事
 - p200 現代僧伽十事學習
 - p224 在學校服務應有的態度
 - p236 興辦學校有我一份
 - p244 助學的意義
 - p248 出家人都是一家人
 - p262 臘八粥的做法與意義
 - p276 人生的選擇之道
 - p298 我是佛光山
 - p314 編輯《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的歷史意義
 
- 128隨堂開示錄5 教育講習(5)
 - p004 度眾與領眾
 - p020 江浙佛教——復興中國佛教的模範
 - p030 自覺的教育
 - p048 布教師
 - p058 常住、大眾、我
 - p080 關於受戒種種
 - p098 得戒和尚釋疑
 - p112 尋根續緣
 - p126 傳承歷史
 - p134 從事教育要不怕犧牲
 - p144 人生要「做什麼」?
 - p152 佛光山未來發展的因應之道
 - p172 我所認識的人間佛教
 - p194 佛教不怕問題
 - p216 人事如活水
 - p222 慈悲與恩惠
 - p226 為了佛教
 - p242 信仰的宗要是什麼
 - p266 生命的四個階段
 - p272 中韓佛教的情誼
 - p284 出家應培養的性格
 - p292 戒的精神————不侵犯
 - p310 談義工
 - p320 平安粥
 
- 129隨堂開示錄6 教育講習(6)
 - p004 人生四階段
 - p016 佛法在世間
 - p030 人能弘道
 - p042 談出家
 - p060 大覺寺的未來前途
 - p080 邁向好的人生
 - p104 出家不能回頭
 - p118 有道就有路
 - p138 迎新送舊
 - p150 佛光新三寶
 - p166 佛光山的民主選舉
 - p180 開智慧花 結智慧果
 - p200 廣大的愛
 - p206 假如我在殿堂服務
 - p214 教育、創新、進步
 - p224 做人處事四要
 - p244 佛光祖庭大覺寺重建因緣
 - p254 企業家精神
 - p272 傳法的意義
 - p282 新的生命
 - p296 要達成什麼共識
 
- 130隨堂開示錄7 教育講習(7)
 - p004 出家人應具備的條件
 - p020 佛子之道
 - p040 推動社會服務
 - p052 「人間佛教」
 - p080 「地藏」的意義
 - p086 「人間佛教」是什麼? (一)
 - p100 「人間佛教」是什麼? (二)
 - p108 成敗在一念之間
 - p120 以天下為己任
 - p152 出家乃大丈夫之事
 - p172 脫胎換骨 明理悟道
 - p184 古典文學的傳承與發揚
 - p202 一代勝過一代
 - p228 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 p266 再談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 p292 樹立南華的性格
 - p306 受戒之後
 - p326 我們是一個教團
 - p350 如何做一個出家人
 - p382 讀書是世間最重要的事
 - p384 發心要永久
 
- 131隨堂開示錄8 青年勉勵(1)
 - p006 我們應知的努力方向
 - p012 節儉克難
 - p018 如何自度度人
 - p022 浩浩乎!巍巍乎!
 - p032 佛教青年之人生觀
 - p040 青年成功立業之道
 - p050 如何更新自己
 - p058 舉辦同學聯誼會的四個要點
 - p064 我們需要什麼力量?
 - p074 轉娑婆為淨土 轉自性為彌陀
 - p078 為什麼開設「佛教音樂科」?
 - p084 為什麼?怎麼辦?
 - p090 十分用力
 - p096 革除虛榮、嫉妒、幻想、自私的毛病
 - p102 為什麼要旅行參學?
 - p108 道從忍耐中來
 - p114 怎樣為學與做人
 - p124 開學十問
 - p128 五要與五不要
 - p136 十不要求
 - p150 規約中的問題
 - p156 知情識理
 - p164 佛門百事
 - p180 佛光人應遵循的方向
 - p212 發心
 - p226 為學四要
 - p234 世間生活與佛教生活
 - p238 美洲之行所感
 - p242 青年念佛的意義
 - p248 如何做一個真正的佛弟子
 - p254 擴大心靈世界
 - p290 我們要學習什麼
 - p318 人生的道路怎麼走
 - p330 談讀書、旅遊、愛情、交友
 
- 132隨堂開示錄9 青年勉勵(2)
 - p004 佛教靠我
 - p030 四句經教
 - p034 一個人成功的條件
 - p048 培養因緣 開拓前途
 - p062 世界跟著你跑
 - p080 自我教育
 - p092 為法忘軀
 - p096 道心是什麼
 - p108 難遭難遇
 - p120 生命的長度
 - p124 青年的生涯規劃
 - p146 信仰正道
 - p172 行腳托缽的意義
 - p182 為什麼要學佛
 - p212 青年人十種學習
 - p230 在球藝中學做人
 - p246 悟的人生
 - p264 忙也是修行
 
- 133隨堂開示錄10 青年勉勵(3)
 - p004 談徒眾調派
 - p020 你找到自己了嗎
 - p040 如何樹立出家人的形象
 - p068 發現因緣的重要
 - p086 感恩與團結
 - p094 進步的原理
 - p112 大專青年學佛運動的緣起
 - p126 學道的體驗
 - p138 自覺的重要
 - p160 有用之人
 - p176 佛學是生命之學
 - p192 為學佛法入寶山
 - p206 經典四句話
 - p214 成功的條件
 - p234 四種力量
 - p244 談日本佛教
 - p258 談「選擇」
 - p272 人生重要的幾個選擇
 - p294 信心不倒
 - p300 佛光人的理念
 - p320 談「信、願、行」
 - p342 中國佛教概況
 
- 134隨堂開示錄11 青年勉勵(4)
 - p004 戒定慧三種學問
 - p024 生命的層次
 - p044 人間佛教實踐的理念之一
 - p070 人間佛教實踐的理念之二
 - p102 服務奉獻是人生的樂趣
 - p124 傳播人應有道德責任
 - p160 美在哪裡﹖
 - p164 人生住在哪裡﹖
 - p192 四攝法的實踐
 - p196 球員的生命價值
 - p208 用「心」打球
 - p214 我們這一生要做什麼樣的人
 - p238 兩性問題
 - p262 人生要有目標
 - p272 叢林要則
 - p286 好苗子
 - p304 靠自己解決問題
 - p316 對人間要有貢獻
 - p324 一生做和尚
 
- 135隨堂開示錄12 講座論壇(1)
 - p004 中印文化的關係
 - p016 中日韓三國攜手散播菩提種子
 - p020 如何建設祥和的社會
 - p034 身住哪裡?心安何處?
 - p038 如何美化人生
 - p044 十方來十方去
 - p058 關於「佛光山」
 - p078 我的大陸行10662
 - p096 人間佛教的基本思想
 - p102 換心改性創建美好人生
 - p106 我有兩個身分
 - p136 二十一世紀的時代
 - p156 佛教的女性觀
 - p184 傑出婦女的人生規劃
 - p200 我們宗教徒對社會應負的責任
 - p210 佛教與文學
 - p228 做自己的心理醫生
 - p244 二十一世紀的未來世界
 - p254 宗教如何面對全球化
 - p264 自在人生
 - p286 我們未來努力的方向
 - p300 我一生弘法的心路歷程
 - p316 佛光大學的建校精神1
 - p332 當代宗教的實踐與發展
 - p346 法治與人情
 
- 136隨堂開示錄13 講座論壇(2)
 - p004 生命的禮讚
 - p020 茶話禪心
 - p040 如何促進世界和平
 - p050 享受快樂的生活.創造健康的人生
 - p060 融和與和平
 - p072 般若的真義
 - p094 中國未來的希望——和諧社會
 - p122 《道德經》的和諧思想
 - p132 人間佛教的當今態勢與未來走向
 - p144 和諧世界 眾緣和合
 - p156 搶救地球
 - p186 我怎樣走向世界
 - p214 中華傳統文化與和諧社會
 - p226 信仰三部曲
 - p264 花如常
 - p278 禪文化與人生
 - p304 生命四階段
 
- 137隨堂開示錄14 講座論壇(3)
 - p004 禪與人生
 - p026 公益與和平
 - p034 天地人
 - p056 看見夢想的力量
 - p082 人間佛教文學創作
 - p120 人的重要
 - p146 幸福與安樂
 - p162 我們需要人間佛教
 - p176 開創人類的未來——人生的十場戰爭
 - p200 人間佛教的宗要
 - p226 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
 - p270 書中的寶藏
 - p304 忠孝仁愛信義和平
 
- 138隨堂開示錄15 集會共修(1)
 - p006 佛光山的發展方向
 - p010 至誠懇切 無念而念
 - p016 建設工程與教育計畫報告
 - p022 藥師如來的禮物
 - p032 三步一拜邁向佛國
 - p038 如何消災免難
 - p044 皈依三寶八種利益
 - p050 千佛光明一起開 萬億大眾福慧來
 - p054 「萬緣法會」的意義
 - p060 齋天請客
 - p066 為什麼要念佛
 - p074 為什麼要求受五戒、菩薩戒
 - p082 快樂的方法
 - p088 壽山寺沿革
 - p102 新年十願
 - p114 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利益
 - p122 認識觀世音菩薩
 - p134 觀世音菩薩的應化身及其意義
 - p144 我的壽命在哪裡?
 - p148 萬緣法會的利益與功德
 - p152 別君去兮何時還──退位不是退休
 - p158 行腳托缽的目標
 - p164 回歸佛陀的時代
 - p172 為什麼要建西來寺
 - p174 人間生活的佛教
 - p178 信仰的財富
 - p182 問答接心
 - p212 拜懺功德辦大學
 - p216 念佛的觀念
 - p226 弘法利生的功德主
 - p238 做世間人的靠山
 - p248 功德主的貢獻
 - p262 封山的意義
 - p266 佛光山住持陞座的意義
 - p272 金剛錦囊
 - p280 提升歡喜心
 - p288 稀世珍寶
 - p292 談佛光山與佛光會員的關係
 - p318 無求滿足
 - p322 財富在哪裡
 - p330 禪淨密三修要修什麼
 - p336 佛教四化
 - p342 無形的財富
 - p344 檀講師應具備的條件
 
- 139隨堂開示錄16 集會共修(2)
 - 00 p006 發揮自我的力量
 - p018 廣度眾生
 - p036 佛指舍利來台的意義
 - p040 見佛指舍利如見法
 - p048 如來之家
 - p054 用愛贏得愛
 - p060 十萬人通宵念佛恭送佛指舍利
 - p064 佛指舍利的生命
 - p068 佛指舍利感動台灣人心
 - p072 佛陀紀念館安基
 - p078 緬懷長老慈嘉法師
 - p092 心靈淨化
 - p102 行佛
 - p120 人間佛教是行佛的
 - p130 佛光四句偈的意涵
 - p140 生活的層次
 - p150 「行佛」是佛光人的目標
 - p164 十法界在方寸之間
 - p172 佛光人的兩個任務
 - p176 做佛光山住持的條件
 - p182 發心才大
 - p188 出家的十種好處
 - p204 人生百事(節選)
 - p220 對佛光會員的期許
 - p230 人人都是無量壽
 - p246 心和心的交流
 - p272 佛光會員的自我提升與弘化方向
 - p292 不做欲望的奴隸
 - p310 僧情不比俗情濃
 - p332 十方共道友
 - p334 念佛即念心
 - p342 用「心」念佛
 - p350 法身慧命之家
 - p358 我與香港的因緣
 
- 140隨堂開示錄17 集會共修(3)
 - p006 功德法海廣無邊
 - p012 拜懺禮佛 落實三好
 - p020 和平無國界
 - p024 我們的淨土在哪裡?
 - p032 行「三好」即拜懺
 - p036 人間彌勒
 - p040 信徒是我的老師
 - p060 如何做菩薩義工?
 - p072 兩岸三地同步鳴鐘祈福
 - p074 如何與佛菩薩來往
 - p102 願眾生得度
 - p116 浴佛法會的意義
 - p120 佛誕的祈願
 - p124 我要做什麼?
 - p144 什麼是人間佛教?
 - p164 百分之百的利益
 - p170 有心人
 - p186 佛光人應有的美德
 - p194 自己做觀音
 - p200 精神之家
 - p206 佛頂骨舍利重光
 - p210 第二個家
 - p216 連雲港的精神象徵
 - p222 地宮珍寶的意義
 - p226 關於佛陀紀念館建設
 - p244 佛光山往事之美
 - p260 灑淨
 - p270 普同供養
 - p278 送聖
 - p286 戒是自由
 - p296 佛光山與佛光會
 
- 141隨堂開示錄18 集會共修(4)
 - p006 建設人間道場
 - p012 因果帳簿
 - p028 發心行佛方為菩薩
 - p050 佛祖巡境
 - p054 佛光人的基本信念
 - p072 六根修行
 - p076 淨蓮徐州
 - p080 人間最大的佛法聚會
 - p086 一山七眾 四聖八塔
 - p092 人間佛教發展的次第
 - p100 開自己的心光
 - p110 佛光山的使命
 - p116 人生幸福是無限的
 - p120 三時繫念的意義
 - p126 門內門外
 - p128 佛陀在哪裡
 - p132 做一顆菩提種子
 - p140 宜蘭念佛會的緣起
 - p146 發掘佛性寶藏
 - p158 和合眾
 - p168 親近善知識
 - p180 百萬人興學的意義
 - p188 行三好
 - p192 共修的力量
 - p196 佛光人做了什麼
 - p200 佛光人的奉獻精神
 - p204 七月是孝道月
 - p208 南京天隆寺未來的功能
 - p214 緣結十方三世
 - p220 諸上善人聚會一處
 - p228 法身舍利
 - p234 寺廟就是學校
 - p238 佛光寶寶
 - p242 出家的生活與前途
 - p256 共識與開放
 - p268 佛化的家庭
 - p300 回到三寶的懷抱
 - p328 學做人間菩薩
 - p348 我的人生沒有個人
 - p358 永遠為佛教
 
- 142隨堂開示錄19 對談專訪(1)
 - p004 為什麼佛教不燒紙箔
 - p008 對於退位的感想
 - p026 散播歡樂的種子
 - p048 宗教信仰的迷思與追尋-與天主教羅光總主教對談
 - p062 佛學與文學-大師與林清玄先生對話
 - p074 談經濟問題
 - p080 談佛教音樂
 - p090 為什麼要封山?
 - p094 快樂修行
 - p114 人人都需要教育
 - p126 要懂得自己的身分
 - p140 世界和平是普世的願望
 - p146 全民都是「和平的使者」
 - p154 只要有人,香港便有希望!
 - p160 對美國九一一事件的看法
 - p170 關於《浩瀚星雲》
 - p174 恭迎佛指舍利的因緣
 - p180 從生命教育的觀點談佛指舍利
 - p214 正信教育
 - p220 弘法五十年
 - p228 讀一流書
 - p254 對和平醫院SARS患者精神鼓舞
 - p256 以好心消除SARS災難
 - p262 來台弘法五十週年歷程之一
 - p276 來台弘法五十週年歷程之二
 - p298 來台弘法五十週年歷程之三
 
- 143隨堂開示錄20 對談專訪(2)
 - p004 來台弘法五十週年歷程之四
 - p022 來台弘法五十週年歷程之五
 - p038 佛教未來的展望
 - p052 印海法師的為人
 - p058 從科學辦案談到善惡因果——與刑事鑑識學專家李昌鈺博士對談
 - p084 心世紀對談——大師與知名導演吳宇森先生對談
 - p104 海峽兩岸佛教音樂展演之意義
 - p110 人間佛教是人類幸福快樂之教
 - p122 海外移民安住身心之道
 - p136 人生領悟與文學人生——與知名作家余秋雨先生對談
 - p158 當東方遇上西方之一——佛教與中國文學
 - p186 當東方遇上西方之二——佛教與世界和平
 - p214 情與思
 - p232 佛教與文學——與文學家白先勇先生對談
 - p258 佛教在美辦學的新頁——西來大學
 - p262 關於「世界佛教論壇」
 - p266 佛陀也是記者——真理的傳播者
 - p276 異中求同,同中存異——與單國璽樞機主教對談
 
- 144隨堂開示錄21 對談專訪(3)
 - p004 人間融和
 - p016 五個感謝
 - p022 管事與管人——與嚴長壽先生對談
 - p034 當基督遇見佛陀——與單國璽樞機主教對談
 - p060 出世與入世之融和——與台北市長馬英九先生對談
 - p092 和諧社會——與鳳凰衛視劉長樂先生對談
 - p112 談與張姚宏影女士的因緣
 - p122 什麼是真理
 - p134 關於《佛光菜根譚》
 - p146 四川汶川大地震賑災
 - p152 兄弟有難互相幫助
 - p156 佛教對問題的看法
 - p174 人間佛教是人要的
 - p182 談管理與和諧——與馬來西亞交通部部長翁詩傑先生對話
 - p206 和諧——奧運最高境界
 - p210 奧運的精神
 - p224 中國佛教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 p230 宜興文化內涵
 - p236 將人間佛教落實在生活中
 - p250 談女權
 - p260 舉心動念真善美
 - p268 與大馬法緣
 
- 145隨堂開示錄22 對談專訪(4)
 - p004 佛教面面談(一)
 - p028 佛教面面談(二)
 - p050 苦難生信心
 - p062 共生共榮的世界
 - p084 智慧的人生(一)——與「鳳凰衛視」劉長樂先生對談
 - p124 智慧的人生(二)——與「鳳凰衛視」劉長樂先生對談
 - p160 宗風
 - p176 行佛的人生
 - p186 人間佛教的理念
 - p200 談香港弘法因緣
 - p206 佛教如何興盛
 - p214 讀書就是讀人、讀社會
 - p230 關懷人間 超越生命——與單國璽樞機主教對談
 - p260 人生故事
 
- 146隨堂開示錄23 對談專訪(5)
 - p004 關於人間佛教
 - p026 談人生經歷
 - p050 生命、宗教與人生——與單國璽樞機主教、漢寶德教授對談
 - p070 談因緣
 - p084 消災免難
 - p088 心靈自救
 - p104 要建立因果觀念
 - p128 建立「五和」的社會
 - p146 關於《人間佛國》
 - p164 佛陀紀念館的時代意義
 - p172 給人接受 融入眾中
 - p180 素食博覽會促進兩岸交流
 - p186 共同發展未來
 - p188 素食文化
 - p192 把人做好
 - p198 禪無所不包——與于丹教授對談
 - p226 雲水書坊關懷偏鄉學子
 - p238 當代社會需要的人文關懷
 - p258 幸福生活與中華文化的復興——與作家韓少功先生對話
 - p272 體會真理
 - p282 登高望遠——關於習總書記
 
- 147隨堂開示錄24 對談專訪(6)
 - p006 如何改變自己
 - p012 素食文化 綠色生活
 - p022 建立誠信
 - p032 誠信的力量
 - p044 傳承、開創——從中大創校五十年看大學生人文關懷
 - p058 關於《百年佛緣》
 - p074 透過文化昇華自己
 - p080 文化——連結中華民族團結的力量
 - p090 太原印象
 - p098 地球人
 - p108 弘法人生
 - p140 說「心」
 - p172 安心之道
 - p176 人人都得度
 - p180 人生最大的財富
 - p188 我與孫立人將軍的因緣
 - p192 念念於心為佛教
 - p200 互來
 - p208 關於《獻給旅行者365日——中華文化佛教寶典》
 - p216 一以貫之的人生
 - p252 無我與慈悲
 - p258 四個「希望」
 - p262 中華文化少不了佛教
 - p278 臨濟兒孫滿天下
 - p290 人間佛教就是佛教
 - p298 正信
 - p304 話說佛光山
 - p310 放生與放死
 - p320 關於《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
 - p324 佛教是中華文化
 - p340 散播中華文化之美
 
- 148隨堂開示錄25 各類致詞(1)
 - p006 月亮三事
 - p010 讀書如何有進步
 - p016 為何舉辦大專佛學夏令營
 - p022 我們辦佛學夏令營的意義
 - p030 以佛法建設心靈 復興中華文化
 - p048 普門中學校訓——勤正慧慈
 - p054 《甘露》節目播出宗旨
 - p058 為什麼佛教要提倡體育
 - p064 佛法電視化
 - p070 做人比做事重要
 - p074 於「宗教諮詢委員會」建言
 - p078 中日韓攜手推動佛法巨輪
 - p082 奉獻自己
 - p086 尋找中日韓佛教共同根源
 - p090 佛教青年的責任
 - p098 國家發展與世界和平
 - p102 顯密融和
 - p106 四大歡喜與四大成就
 - p110 開放、融和、虛心、救世
 - p114 任重道遠
 - p118 文學藝術千古流傳
 - p124 弘法探親的意義
 - p128 為什麼要成立中華佛光協會
 - p132 梵音海潮音
 - p136 為世界佛教徒友誼會致歡迎詞
 - p140 互助、融和、發展
 - p146 佛陀的心 青年的力
 - p150 世界佛教徒友誼會的目標
 - p154 為佛光大學建校而跑
 - p160 向愛心媽媽致敬
 - p166 佛教是一個什麼樣的宗教
 - p170 南華大學開校啟教的因緣
 - p174 提升佛教婦女地位
 - p178 宗教交流
 - p182 我為什麼要創辦佛光衛星電視台
 - p186 走出暴力 迎向平安
 - p190 青年的四個認知
 - p194 我對佛教的四點希望
 - p198 佛光山與東蓮覺苑的因緣
 - p202 心靈改革對我們前途的重要性
 - p206 為佛教文化的保存、研究而努力
 - p210 大智大慧 樹立三不朽
 - p214 佛教的國際化
 - p218 做自己的觀世音
 - p220 過年的意義
 - p226 普茶的意義
 - p234 殯葬改革
 - p240 做人處世的目標
 - p258 懂得感恩
 - p262 自我教育與自覺教育
 - p268 歷史性的起步
 - p274 我辦大學的因緣
 - p278 談讀書
 
- 149隨堂開示錄26 各類致詞(2)
 - p006 兄弟寺
 - p010 弘揚東渡精神 共創美好未來
 - p014 唱給大家聽
 - p018 海峽兩岸佛教音樂展演創新頁
 - p020 石窟佛像之美
 - p024 大乘八宗的修行
 - p034 禮讚單國璽樞機主教
 - p038 重視老人安養
 - p042 讀書讓生命有活力
 - p052 人人都是活觀音
 - p056 泥人的生命意義
 - p060 佛教復興的希望
 - p068 玉荷包建立的友誼
 - p072 做一個富有的佛教人
 - p076 青年為世界帶來活力
 - p082 你能為佛教做什麼
 - p088 旅行十年級
 - p102 印度佛教復興
 - p108 茶禪一味
 - p110 宗教普利大眾
 - p116 和諧共生的人間
 - p120 人文大學
 - p124 畢業四要
 - p130 寫出佛教的真義
 - p140 佛教未來的走向—人間佛教
 - p144 為人間社會服務
 - p148 讓佛教百花齊放
 - p152 與香港的因緣
 - p170 做人的四個學習(一)
 - p178 做人的四個學習(二)
 - p184 做三好兒童
 - p192 勤勞、愛心的養成
 - p198 傳承佛教
 - p204 人是死不了的
 - p206 家庭普照
 - p210 有佛光的地方就有「三好」
 - p214 教育增加國家動力
 - p218 普利人天
 - p222 佛教究竟是什麼
 - p226 佛教要團結
 - p230 為什麼倡導籃球運動
 - p234 我願做一個教育的小兵
 - p240 親上加親
 - p244 鎮館之寶—雲錦袈裟
 - p248 「鳳凰」涅槃四德
 - p252 佛法西來意
 - p256 雲水天下
 - p260 江西有和平的性格
 - p264 同聲念佛
 - p268 重振臨濟祖庭雄風
 - p272 禪門在江西的輝煌
 - p278 心的體相用
 - p284 文化台灣
 
- 150隨堂開示錄27 各類致詞(3)
 - p008 如何做一個好里長
 - p022 與歷史同在
 - p026 追求人間的和平
 - p038 童子軍是菩薩
 - p046 不以為苦
 - p052 佛教推行自由民主
 - p060 壺中日月長
 - p068 人間佛教走入人民生活
 - p080 三十二字箴言
 - p086 深耕「三好運動」
 - p090 做農友的貴人
 - p096 從籃球運動中學做人
 - p098 童子軍的祖師
 - p100 人生如球
 - p104 重生情誼
 - p110 犧牲享受
 - p114 擁有平常心
 - p140 精神的百貨公司
 - p146 書香滿人間
 - p152 遊諸國土
 - p154 讓人接受
 - p158 人間社會就是大學
 - p164 百年樹人
 - p170 送舊迎新展望未來
 - p174 期望
 - p176 給南華學子的四個建言
 - p182 看見南華未來的希望
 - p188 世界因你而美麗
 - p192 健康與旅遊—無量壽、無量光
 - p196 好人
 - p202 浴佛、浴神、浴人、浴心
 - p208 對大樹區發展的建言
 - p214 我的服務人生
 - p218 身體是一切眾生的
 - p222 人間模範
 - p226 心如明月
 - p230 山東的現代孔子
 - p234 佛教對自然界的看法
 - p242 華人企業領袖終身成就獎
 - p246 中華文化的孔孟精神
 - p250 佛陀紀念館的千手觀音
 - p256 展現菩薩道精神
 - p262 我的文學歲月
 - p266 中國夢與人間佛教
 
- 151隨堂開示錄28 各類致詞(4)
 - p006 發揚中華文化
 - p012 送智慧
 - p016 以字結緣
 - p020 夢想家的樂園
 - p028 從「三好」做起
 - p032 美學無界
 - p042 兩岸一家親
 - p046 中韓佛教交流
 - p050 向月亮學習
 - p056 千手千眼
 - p060 夜禮觀音
 - p064 怎麼結緣
 - p068 未來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
 - p072 送教育到偏鄉
 - p078 讀書三要
 - p082 伽藍菩薩為兩岸宗教交流再添新頁
 - p092 救急
 - p102 宗教團結救台灣
 - p114 十二月廿五日世界神明聯誼會
 - p120 經典四嘉言
 - p128 大學教育四要
 - p134 世界和平的模範
 - p138 人間佛教的行者
 - p150 岳飛與我
 - p154 婚姻之道
 - p160 佛教青年的信仰
 - p164 以法相會
 - p172 一代英雄孫立人將軍
 - p178 博物館是我的學校
 - p182 人人都是善知識
 - p192 心有希望就有未來
 - p196 從金身合璧談佛教對中華文化的影響
 - p206 北齊佛首回歸的意義
 - p212 佛法在信心裡
 - p224 正當的愛
 - p228 世界就是一座博物館
 - p240 自覺與自學
 - p244 四小不可輕
 - p250 三好校園
 - p256 楊仁山菩薩
 - p260 大千護法
 - p264 得獎不易
 - p268 佛教和天主教是一家
 - p272 台灣的未來在哪裡
 - p276 佛教與「一帶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