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43 解空第一僧肇大師

東漢末年,佛教的般若學傳入中國,到魏晉之世,則依附於老莊玄學而趨於極盛。老莊雖談「無」說「有」,但皆從有、無的對立上來理解,此種傳統的思惟方式,影響後人理解佛教般若性空學說的正確性,有些佛教論者甚至產生「文義舛雜」、「時有乖謬」的弊病。對此,鳩摩羅什大師高足之一的僧肇法師,批判當時本無、即色、心無等各派學說,對於般若學各派割裂「有」和「無」,離開假有來談空的傾向,作了綜合性的評斷,並系統地闡發中觀學派「一切皆空」的思想。由於他對羅什大師所授般若三論領會最深,把握最精到,因此被譽為中土「解空第一」。

博覽經文 譽滿京兆

僧肇大師,俗姓張,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生於東晉孝武帝太元九年(三八四)。幼時家貧,以代人抄書維生,因而得以博覽古今經史典籍,奠立日後在佛教中國化方面的重要理論基礎。

兩晉時代,老莊玄學盛行,僧肇亦好玄遠,每以老莊為心要,但又以老莊玄理雖然奧妙,卻不能引人趨於精神解脫之境而感不足,及至後來,僧肇讀到三國支謙所譯《維摩經》,始知眾理之妙原在佛學,因此立願出家。

僧肇披薙之後,學大乘方等,並融通三藏,未滿二十歲,已名震京兆。當時許多競譽之徒,懷疑僧肇的才學,甚至千里負糧前來與僧肇辯論。但僧肇才思幽玄,又善談說,應機挫銳,毫不流滯,使得京兆一帶的宿儒和關外的俊秀,都為他的學識和辯才所折服。

法門龍象 什門俊哲

東晉隆安二年(三九八),鳩摩羅什大師前往姑臧(今甘肅武威);兩年後,僧肇年方十七,遠道從學,為大師初期弟子,深獲器重,被稱為「法中龍象」。

羅什大師於姚秦弘始三年(隆安五年)(四○一)到長安,秦王姚興待以國師之禮,請羅什入住西明閣及逍遙園,展開佛經論典的翻譯工作。僧肇負笈相隨,與僧叡法師奉命列席譯場,協助大師勘訂經論。

僧肇追隨羅什大師,稟受般若之學,並且執經問難。由於距離佛陀時代湮遠,致使前人所譯經論文義舛雜難解,加上前人所解般若學理又時有乖謬,所以當僧肇協助譯出《大品般若經》的次年(弘始七年)(四○五),僧肇便著作〈般若無知論〉,呈請羅什大師指正,羅什極為讚賞,並謙言自己的修辭遣句確有不如僧肇之處。

三年後,僧肇將〈般若無知論〉示廬山隱士劉遺民,劉氏深為推崇,將僧肇著述的成就比之何晏(玄學開山人物之一)。其後劉氏又將此論轉呈慧遠大師,慧遠亦深致讚歎。劉氏更多次致書諮難,僧肇也殷勤示覆,一一疏解疑問,使論旨更趨明徹。現存的〈答劉遺民書〉,為研究僧肇思想的重要史料。

義熙年間,僧肇又著〈不真空論〉和〈物不遷論〉,為發揮般若性空真義的重要佛學論文,二論均獲羅什大師的高度評價。

此外,羅什大師譯經時,同時宣講經義,僧肇依據自己的領會,將大師所言加以整理,作為譯出經典的註釋。如弘始八年(四○六),羅什重譯《維摩詰經》後,僧肇即作《維摩經注》。僧肇亦撰經序,如《維摩》、《長阿含》及《百論》等經典序文。

羅什大師門下僧侶五千餘眾,僧肇年紀最輕,卻為人中之龍,影響後世極大,他在羅什門下十餘年,被稱為什門「四聖」、「八俊」、「十哲」之一。

秉承羅什 解空第一

僧肇依止羅什大師後,即以《維摩》、《般若》、三論為宗。其中心思想係以緣生無性(實相)、立處皆真,來談體用、動靜、有無等問題。由於當時學者以老莊思想解釋般若性空學說,而有所謂「六家七宗」──老莊玄學化的般若學派,故僧肇特就本無、即色和心無三家代表學派的觀點,作綜合性的批判。

三家之中,僧肇以為「本無論」過分強調「無」,以至將「無」執著為實有;「即色論」以萬法不能獨立存在為由而加以否定,實則假有的「色」本身即是「空」;「心無論」只講「心無」,不講「物空」。針對這些問題,僧肇提出〈不真空論〉來說明一切皆空的道理。

僧肇以為般若學上「空」的涵義乃非有非無,一切事相本為眾緣和合,故為存在(非無),又因事相因緣和合,並無自性,故不真實(非有)。僧肇並且舉「譬如幻化人,非無幻化人,幻化非真人也」,萬物雖存在,但不真實,故名為空,此即「不真空」。此「非有非無」的思辨方式,即所謂不偏不倚、無執無著之「中道」,僧肇藉此中道方法,闡述不真故空的奧義。

由於他熟練運用羅什大師中觀「八不」哲學的論證方法,對世俗一切事物和現象都作最徹底的否定,確切掌握大乘空宗的基本觀點和方法,所以贏得羅什大師「秦人解空第一者,僧肇其人也」的讚譽。

英年早逝 肇論行世

東晉義熙九年(四一三),羅什大師於長安入寂,僧肇為之撰〈鳩摩羅什法師誄〉。為了紀念羅什,他又博採眾經,著作〈涅槃無名論〉,往復論辯,有九折十演。論成之後,上呈秦王姚興,姚興讚賞之餘,即令繕寫,分發子姪披覽。

翌年,僧肇於長安圓寂,年僅三十一。

僧肇大師之著作,依各經錄記載有十五、六種之多,品類非常豐富,但其中真能代表其思想並且自成體系的,只有上述〈般若無知論〉、〈不真空論〉、〈物不遷論〉、〈涅槃無名論〉等四篇論文,加上〈答劉遺民書〉及〈宗本義〉,後人將之彙總編成《肇論》一書流行於世。

《肇論》具有完整的哲學思想,解答當時玄學提出的各種問題,系統地闡發佛教般若思想,具有極高的理論思辨水準。由於《肇論》文辭典雅,哲理性強,為中國古代少見的哲學專論,因而歷來受到中外學者的研究與重視,目前業已翻譯成英、日等國文字流傳於世。而《肇論》自南朝以後,歷代皆有人為之註疏,其中以陳代慧達的《肇論疏》時代最早,而唐代元康的《肇論疏》內容最詳。

僧肇之前,人們或用中國固有思想比附佛法,成為格義佛教;或片面執取佛教某種思想而加以發揮議論,從未建立完整的佛教思想體系。及至僧肇運用大量中國傳統思想,特別是老莊和玄學,並借助羅什大師譯出的大小品《般若經》和三論,結束對佛教的牽強附會。他深入掌握印度佛學要旨,以中國化的方式表達,創立第一個完整的中國化佛教哲學系統,擺脫佛教依附傳統思想窠臼,將佛教推向獨立發展的道路。

僧肇大師一生雖然短促,對佛教的發展卻貢獻卓著,各大宗派如天台、華嚴和禪宗等,都深受大乘空宗思想的影響,而三論經僧肇大師的大力弘揚,得以在中土廣為傳播,為三論宗的創立,奠定思想理論基礎。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