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81 導言

導言

一般人以為佛教的事業,無非就是誦經祈福,喪葬超度;或是深入山林,農耕自足,過著離欲清淨的生活。這是對佛教的誤解,事實上,佛教寺院的一切活動都與社會大眾息息相關。

佛教自印度傳到中國之後,各地寺院發揮了多方面的文化功能,成為當時社會的文化中心。

例如歷代僧侶不畏辛苦,前仆後繼地前往印度取經,設立譯經院譯經;藏經的開雕,使法寶流傳至今;寺院的建築、雕刻、書畫等多種藝術精華的結合,使寺院具文化教育的意義;僧侶的博學、對佛理的深入鑽研,以及活潑的講學方式,培育造就了大批的大思想家、大學問家,他們有力地推動了佛教在中國的傳播發展,並且深刻地影響了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而佛教的寺院在社會中予人道德因果的觀念,其功能就是一種社會教化、慈善福利的事業。

佛教寺院結合建築、雕刻、書畫等多種藝術之精華,使寺院具文化教育的意義。

佛教之所以能予人「慈悲之教」的美譽,其原因即是自古以來,佛教僧侶本著宗教家犧牲奉獻的精神,努力的從事地方公益事業,諸如:興辦義學、築橋鋪路、興修水利、植樹造林、開鑿義井、養老育幼、普施濟貧、義塚義葬,乃至提供旅宿、建僧祇戶、設養病坊等,在在處處都是積極熱誠地在為國家社會及廣大民眾服務。

此外,為了因應時代的進步與社會的變遷,佛教事業的層面更是不斷的改善和擴大,以努力淨化現世生活。

從歷代祖師大德所興辦的各種利生事業裡,證明佛教重視現實社會的人間事業;從不同的時空角度裡,可以看到千百年來佛教在教育、文化、慈善、社會福利、公共設施等福國利民工作上的多方面貢獻。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