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71 平等乞食

佛陀成道後,一日所作,有自受用和他受用的生活。自受用,就是在禪定中享受法喜安樂;他受用,就是在僧團課徒教眾,行腳弘化。尤其藉著托缽乞食,接近人群,弘法利生,所以《金剛經》一開頭就說:「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所謂「次第乞已」,指的是不分貧富貴賤,依序一家一家沿門托缽。不過,在佛陀的十大弟子中,苦行色彩濃厚的大迦葉尊者,他從不到富有人家托缽受供,因為他認為富貴是由於過去世懂得布施種福田所招感的果報,既然今生已經這麼富有了,何必再去錦上添花呢?因此他寧可到貧窮人家去托缽,做窮人的福田,所以一直是「乞貧不乞富」。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尊者正好相反,他覺得貧苦人家連自己的三餐都難以溫飽,何忍再去增加他們的困境,而富有人家布施少許財物卻一點也不為難,所以他是「乞富不乞貧」。

他們這種極端的行徑被佛陀知道了,有一天佛陀特別召集大眾開示道:「乞貧乞富,都是心不均平,佛法應該建立在平等之上,儘管世間充滿了差別對待,但是我們的心要安住在平等法中,在平等法裡才能自受用、他受用。」

「心不均平」正是今日社會紛爭的原因,因為人一旦有了比較心,就會有計較,有了計較,紛爭於焉產生。一般人都要求別人給他公平的待遇,事實上,世間沒有真正的公平,因為雖然理上佛性平等,但在事上卻有因果差別,我們每個人從過去到現在所造的業不同,每個人的福德因緣都不一樣,自然境遇果報也不盡相同,因此世界上不可能有真正的公平,能公平的,只有靠我們的心去製造平衡。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明白因緣果報的道理,自然能超越世間的差別對待,人與人之間自然和合無諍。所以《六祖壇經》說:「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