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34 蓮宗九祖智旭大師

智旭大師為人精到嚴正,不慕名利。出家後,守持戒品,弘揚律藏。生平以閱藏著述為業,並承繼紫柏真可、雲棲袾宏、憨山德清等性相融會、禪淨一致之說,主張三學一源,禪、教、律須相互為用,不可分河飲水。尤將禪、教、律統攝於淨土一門,以《念佛三昧論》完成其三學一源的思想體系。

自清代以後,天台講教多以智旭大師的經疏論著為依據,形成「融合禪、教、律而歸入淨土」的「靈峰派」,世稱靈峰蕅益大師,後人奉為淨土宗第九祖,與憨山、紫柏、蓮池並稱為明代四大高僧。

焚闢佛論 立願出家

智旭大師(一五九九~一六五五),字蕅益,俗姓鍾,名際明,號靈峰,別號「八不道人」,江蘇吳縣木瀆人。母金氏,父歧仲公,因至誠持誦大悲咒十年,夢白衣大士送子,於明萬曆二十七年(一五九九)生下智旭。

智旭七歲茹素,十二歲就讀私塾而專志於儒學,發誓滅除釋老之道,更作《闢佛論》數十篇。至十七歲,因閱讀蓮池大師所作《自知錄》及《竹窗隨筆》,內心大受感動,覺悟往日謗佛的過錯,而取所著《闢佛論》焚毀之。二十歲,父親往生,智旭讀誦《地藏經》而萌生出家之意。此後,專意念佛,捨儒歸佛。

明熹宗天啟元年(一六二一),智旭二十三歲,聽聞《楞嚴經》,對經中所說何故有大覺、何以生起虛空和世界等問題產生疑問,於是決意出家,以體察參究大事。七月三十日立下四十八願,自名為大朗優婆塞。翌年(一六二二),智旭竟於一個月內三度夢見憨山大師,當時憨山在廣東曲江縣東南的曹溪山,智旭因遠道不能前往親近,遂跟隨憨山門人雪嶺禪師出家,法名智旭。

智旭出家前,曾寫〈送別詩〉一首贈予叔父:「世變不可測,此心千古然,無限他山意,叮囑不在言。」出家後,便立三大誓願:一、未證得無生法忍,不收徒眾;二、不登高位;三、寧可凍餓而死,亦不為長養色身而誦經禮懺及化緣。是以智旭終其一生不求世俗名聞,超然於物外。

坐禪參究 豁通性相

天啟二年(一六二二)夏秋之際,智旭前往雲棲山聆聽蓮池大師門人古德法師講《唯識論》。對於法相實旨,智旭固然已經明白,但至於法相實旨與楞嚴宗旨之間的矛盾,則仍有疑問,對此,古德法師回答:「性相二宗,不許和會。」智旭愈發疑惑:「難道佛法真諦,竟能分歧為二嗎?」

一日,智旭再問古德法師:「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如中陰入胎時,念起即受生,縱然立刻察覺,又如何得以脫離?」

古德卻反問智旭道:「你如今入胎了沒有?」

智旭默然,無言以對,古德又問:「你認為此身果然是從受胎得來的嗎?」

智旭聞言,汗流浹背,不能分辨明曉,於是前往徑山(杭州西北)坐禪參法。在精進修持下,翌年(一六二三)初夏一日,身心世界頓然消殞,因而大悟:「此眾緣和合之身,從無始以來,當處出生,隨處滅盡,而妄想本身,六塵影像,剎那剎那念念不斷,的確非從父母所生。」從此對於性相二宗,同時透徹明白,知其原本無有矛盾。是時一切經論、一切公案,無不耀然現前。

事親至孝 壯年捨報

智旭二十六歲,重到雲棲受菩薩戒。二十七歲時,已閱律藏一遍,奠定律學基礎。二十八歲,母親病危,智旭於佛前燃香刺血、四度割肱,祈求能延長母親的壽命,但母親仍然捨報往生。葬事畢,掩關於吳江之松陵。關內大病,乃以參禪工夫,一意求生淨土。三十歲時,依道友雪航法師之請,於龍居寺講律。後隨無異艤禪師至金陵,深諳宗門當時流弊,於是決心弘揚律學,致力於大小乘律藏的疏釋和講說,並注重戒律的行門。

崇禎三年(一六三○),智旭擬註解《梵網經》,卻不知應依何宗義理為立場。大乘雖有八宗,但只有天台、賢首、慈恩三宗有其思想體系,於是智旭在佛前做了四個鬮,三宗外再加上自立宗,以定取捨。

智旭連拈數次皆得「天台宗」,自此便開始從事天台經疏的研究。然而因當時天台與禪宗、華嚴法相諸宗各執門庭,不能和合,為避免徒增紛擾,智旭遂不肯為台家子孫,而兼弘禪教律各家學說。

次年(一六三一),智旭前往靈峰(浙江杭縣),於崇禎六年(一六六三)創建西湖寺。歷住九華、溫陵、石城、晟谿、新安等地,弘揚台教,註釋經論。

智旭五十六歲時,臥病於靈峰,至順治十二年(一六五五)元月二十一日,趺坐繩床,舉手向西示寂,法臘三十四。智旭在生命的最終一年,無視於病痛糾纏,奮力完成《西齋淨土詩》、《淨土十要》、《閱藏知津》及《法海觀瀾》等重要著述,其中《淨土十要》為智旭畢生教學的重要著作,《閱藏知津》乃介紹佛教經籍的目錄學文獻。

禪教律學 指歸淨土

智旭一生綜學法相、禪、律、華嚴、天台、淨土諸宗教義,並主張佛、道、儒三教一致。除佛教諸宗外,也研究儒學及基督教等,涉獵範圍甚為廣泛。

智旭的禪法是承繼延壽、梵琦、真可諸師的文字禪,而會歸於天台教觀。在天台教義上,他極力推崇宋代知禮大師的《妙宗鈔》,以為不可更動一字。而於明人中唯稱許傳燈大師的《生無生論》。智旭的天台宗學說,即是繼承此二人的系統。

智旭所學雖承繼前人,但亦有其獨到的見解,在教判方面,安立貫通前後的五時說;在教理方面,則主張性具善惡與色心雙具、理事兩重三千;在觀法方面,沿用山家派的妄心觀;在律學方面,則注重戒律的實踐。其禪、教、律學,終皆指歸淨土,主張禪淨合一。並鑑於當時佛教中門戶分歧的流弊,致力發揚延壽、袾宏等大師的思想,力求諸宗調和,在理論上融合性相、在實踐上調和禪淨,而主張禪、教、律三學統一。智旭指出:「禪者佛心,教者佛語,律者佛行。」「不於心外別覓禪教律,又豈於禪教律外別覓自心,如此則終日參禪、看教、學律,皆與大事大心正法眼藏相應於一念間。」智旭的思想總結為三學攝歸一念,以念佛總攝釋迦一代時教。

智旭大師的著作豐富,有《楞嚴經玄義》、《楞嚴經文句》、《阿彌陀經要解》、《金剛經破空論》、《梵網經合註》、《重治毘尼事義集要》、《相宗八要直解》、《周易禪解》、《閱藏知津》等四十餘部,其弟子成時編輯其遺文,題名為「蕅益大師宗論」,凡十卷,今人輯為《蕅益大師全集》行世。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