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67 西明大師圓測法師

圓測出生於新羅,十五歲來唐,一生受業於中國,講學於中國;期間,雖一度回到新羅,最後仍終老於中國。

圓測就學於玄奘大師座下,與窺基同門,於唯識學有獨特的見地,頗不同於當時的唯識學者,而被視為唯識宗的異解者。又因為他長駐於西明寺,故有「西明圓測」之號,跟隨他受學的門人來自全國各地。他的思想、學說不僅傳於朝鮮,亦對中國、日本造成廣泛影響,其後代弟子多於此有所成就,如新羅國太賢法師承其遺風,受尊為「海東瑜伽之祖」。

宿植善根 慧解群經

圓測(六一三~六九六),俗姓金,名文雅,出生於真平王三十四年,亦即我國隋煬帝大業八年,是朝鮮新羅王的後代子孫。

圓測宿具善根,三歲出家,十五歲(六二六)到中國遊學。最初掛單於長安元法寺,親近當時教界大德僧辨法師及法常法師門下受業。次年,正逢二十八歲的玄奘大師踏上取經萬里西行之途。

停留長安期間,圓測致力於鑽研《阿含》、《毗曇》、《成實》、《俱舍》、《婆沙》等經論及其註疏,亦深究《華嚴》、《法華》,尤善於《十地經論》的地論思想及真諦三藏的攝論宗思想,對大、小乘皆有所通達,為其深厚佛學奠下基礎。

在玄奘大師回到長安前,圓測所學已頗負盛名。

長於語文 兼善翻譯

圓測嫻熟漢語諸經,加上精通梵、藏等六國語言,因此在玄奘大師翻譯《般若心經》時,能輕易指出古本誤譯之處。

圓測博學多才,精進不懈,聲名遠颺皇宮,唐太宗大為讚賞,特下頒度牒,禮請其駐錫京邑附近的元法寺、西明寺等;遇有外國僧侶來訪,便由圓測傳譯、招待。

高宗末年儀鳳至則天武后垂拱年間(六七六~六八八),印度僧人地波訶羅(日照)前來中國,掛單於東京太原寺及西京弘福寺,即著手翻譯《大乘密嚴經》和《大乘顯識經》等十八部經論,圓測與當時薄塵、靈辨、嘉尚、道成等碩學皆共同參與翻譯,任證義工作;其所著的《唯識疏鈔》,詳解經論,聞名遐邇。

則天武后證聖元年(六九五年),實叉難陀於洛陽大內大遍空寺重譯《華嚴經》,即著名的《八十華嚴》,圓測也在受邀之列,前往協助講譯。

西明大師 助師弘法

貞觀十九年(六四五),玄奘大師回到長安,圓測開始從其受學。顯慶三年(六五八),玄奘遷徙到新建的西明寺,朝廷敕選名僧五十位前往,圓測亦在行列之中,與慈恩寺的窺基、普光並肩齊轡,競芳一時。

《宋高僧傳》卷四記載:玄奘為窺基講授《唯識論》時,圓測曾賄賂守門者,得以側身旁聽;回到西明寺後,立刻輯綴義章,鳴椎集眾,先一步於窺基講述;玄奘開講《瑜伽》時,圓測亦以同樣方式,先於窺基而發表。

麟德元年(六六四),玄奘圓寂,圓測承其遺命,繼續在西明寺弘傳唯識教義,講學不輟,因而名聲日隆,不少的新羅留學僧、中國學僧都投在他的門下,因而有「西明大師」之稱,他的《解深密經疏》,也大約在這個時候寫成。至於西明寺,則成為當時新羅唯識學派的主要枝幹,其學術地位首立於中國,漸至影響到韓國、日本。由於圓測頻頻受武后的禮遇、請法,因此新羅神文王屢次派遣使者上表請歸,武后皆不應允;最後,圓測雖曾一度回到新羅,但不久便又返回中國,並在此終老一生。中國於圓測的法緣,實深厚於新羅。

思想融和 獨具創見

在當時,圓測不僅是位受人尊敬的學僧,在思想方面也獨樹一幟。他的學說、見解與玄奘、窺基略有差異。究其原因,除了玄奘留印十七年期間,圓測用心於地論和攝論思想,深受真諦三藏的影響,加上對安慧、難陀所傳一派的唯識亦深入了解;相較於玄奘、窺基承繼護法、戒賢一脈而下的學說,圓測則頗能兼具綜合融受與創新發展,因之新羅與中國的唯識學派見解有所差異。

他主要的思想有:

一、將龍樹菩薩的「六識」說法,擴分以「八識」解釋,除眼、耳、鼻、舌、身前五識相同外,把六識又分為三:下為意識,中為末那識,上為阿賴耶識。這是他對如來學派所主張「心識」之說頗具創意的解釋,事實也證明對後來學者皆有所影響。

二、心、意、識的思想:「心」指阿賴耶識,「意」指末那識,「識」為六識。圓測以為前五識、第六識、末那識及阿賴耶識轉識成智,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平等性智,到大圓鏡智,便是轉染成淨,這稱為阿賴耶識的真如作用,如此,識的淨分阿賴耶識,就不需要另外淨化。

此外,在當時流行的唯識教義中,圓測對於三乘五性(聲聞種性、獨覺種性、菩薩種性、不定種性及無性有情)的教義,並沒有絕對的接受。窺基一派唯識學者以此五性中,唯菩薩種性與不定種性得證佛果;獨覺、聲聞二種性,但證二乘無學果;無性有情,永不成佛,這是他與窺基學說分岐的最大原因。

在圓測的著作中,對真諦和玄奘都稱為三藏,似乎是將二者等量齊觀。這與窺基、普光等皆尊玄奘為親教師顯然有別。圓測又把窺基等人認為是唯識正宗的護法學說,從彌勒學說中分別出來,稱之為「彌勒宗」及「護法宗」,以顯示兩說的不同。

這些說法,都突顯了圓測特出獨立的思考層面。

山水閒居 靜思安慮

圓測性喜山水,愛好安慮靜志。曾到終南山雲際寺小住,不久,又在離寺三十餘里處建一庵寺,過了八年的閒居生活,才又回到西明寺。

萬歲通天元年(六九六)七月二十二日,圓測於洛陽佛授記寺入滅,世壽八十四。西明寺的弟子、住持門徒等,將遺體送到龍門香山寺北谷荼毗,得四十九顆舍利,於此建白塔供奉。

後來西明寺寺主慈善與大薦福寺勝莊等,分迎部分遺骨,於終南山豐德寺東嶺築塔,這也是圓測生前曾經遊歷的地方。

宋政和五年(一一一五),同州的龍興寺仁王院廣越,又從豐德寺分一部份遺骨,葬於長安興教寺玄奘大師的塔左,與窺基塔左右相對,貢士宋复為其作《塔銘》。

圓測一生著作甚多,計有《解深密經疏》十卷、《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贊》一卷、《仁王經疏》六卷、《廣百論疏》十卷等,共二十三部,一○八卷。他的弟子勝莊、道證等,也都是著名的唯識學者,多有著作。

縱觀圓測一生,不僅為新羅時代的高僧,也是韓國最初的唯識學者。後人為表景懷而建塔紀念,所代表的不只是他個人的成就而已,也令韓國後人引以為榮。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