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08 陸、修學華嚴宗的利益

修學華嚴宗,或僅受持《華嚴經》,都能得到很大的利益,會讓我們覺得和諸佛一鼻孔出氣,沒有分別,所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修學華嚴以後,每天的生活好像游泳在一切智海裡面,暢遊於一切時空之中,感到生命無始無終、無去無來、無生無死,一切的世界宇宙都跟你合為一體,我們的身心安住於一切的地方、一切的時辰,生命得到了永恆。

修學華嚴宗或受持《華嚴經》,得到靈異事蹟的記載很多,除了前面介紹的幾位華嚴祖師,他們一生都有許多靈異功德之外,以下再舉出幾個例子:

1.元朝正順法師,出家於五台山,平時以深密的樹林為茅蓬,以讀誦《華嚴經》為修行的日課,數目超過一千餘部。他同時修學法界三觀,每次一進入華嚴法界的觀想以後,三、五天才出定,因此人人都稱他為華嚴菩薩。將要圓寂的時候,門徒乞求開示法語,他說:「歷劫本無去住,應用何思何慮,轉身踏破虛空,一切是非莫顧。」入滅時,靈桌上出現五彩之龍,飛遊於燭光庭宇之間。

2.唐朝有位城慧比丘,在五台山真容院,跟隨法順和尚出家,經常在李牛谷的地方誦《華嚴經》,吃的是嫩草樹葉,當他誦經時,經常有五、六位身著儒服而不知姓氏、來歷的人圍坐下來聽經。其中有幾位送奇花異果來供養他,花經久不謝,果子吃了肚子不餓。他感到很奇怪,就問他們是誰,眾人回答說:「我們都是山神,因為你的誦經法力,使本山清淨平安,特來供養服侍。」城慧比丘感到這些山神打擾了他的清修,於是遷移到別處去了。

3.唐文明元年(六八四),有位王明幹,平時作惡多端,死的時候,墮於地獄,被獄卒牽至門口,看見一位出家人,自稱是地藏菩薩,並且教他持念《華嚴經》的一首偈子:「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當他見到閻羅王時,王就問他:「你有什麼功德?」他說:「只能誦一四句偈。」於是就大聲念誦剛才地藏菩薩教他的那首偈語。閻羅王就放他回來了,同時地獄裡受苦的人聽到四句偈語時,也得到解脫。

受持《華嚴經》得到很大的功德利益,歷史上的記載比比皆是。

華嚴宗所據以立宗的《華嚴經》,在群經中有其特殊處,從中可看出極為深刻的體證,也就是「海印三昧」,這是佛境的顯示。世間森羅萬象、一切事物,都像海水一樣地映現出來。一滴海水具足百川之味,一切事物就其關係來說,都是「圓融無盡」的,因而成就了無限廣大而又互相包容,互相貫通的大法界。《華嚴經》指出整個宇宙世間都是法身毗盧遮那佛的顯現。佛身不在外,不在內,就是這個世界本身,四法界、十玄、六相就是最好的說明。

所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太虛大師主張「以佛心融攝眾生法,而大明佛心」者,華嚴為代表;「以眾生心融攝佛法,而大明眾生心」者,唯識為代表。綜合觀之,華嚴思想內涵,從一真法界而能統合四法界,而四法界是從法界三觀所開展者。繼之從四法界的事事無礙法界,開展為十玄緣起;欲明十玄緣起,須知六相圓融;明六相圓融,須知因門六義與三性一際義。

因六義是法藏依據《十地經論》、《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之說,及《攝大乘論》、《成唯識論》中的「種子六義」而立,即:

1.空有力不待緣:謂因的體性為空(以其無自性,故稱為空),具有引生果的全部力用,而不待(即不須藉助)他緣的力以引生果者,稱為空有力不待緣。相當於種子六義中的「剎那滅義」。

2.空有力待緣:謂因的體性為空,雖具有引生果的力用,然尚須待(藉助)他緣的力而引生果者,稱為空有力待緣。相當於種子六義中的「果俱有義」。

3.空無力待緣:謂因的體性為空,不具有引生果的力用,而必須藉助他緣的力以引生果者,稱為空無力待緣。相當於種子六義中的「待眾緣義」。

4.有有力不待緣:謂因的體性為假有(本體不變,而隨緣示現的諸法,稱為假有),具有引生果的全部力用,而不須藉助他緣的力以引生果者,稱為有有力不待緣。相當於種子六義中的「性決定義」。

5.有有力待緣:謂因的體性為假有,雖具有引生果的力用,然尚須藉助他緣的力而引生果者,稱為有有力待緣。相當於種子六義中的「引自果義」。

6.有無力待緣:謂因的體性為假有,不具有引生果的力用,而必須藉助他緣之力以引生果者,稱為有無力待緣。相當於種子六義中的「恆隨轉義」。

華嚴宗所說「三性」,與唯識法相所說不同。唯識說「三性」,以遍計、依他、圓成為次序,是「從染到淨」的說法。三祖法藏吸收《攝論》與《攝大乘論釋》之說,以「不變與隨緣」、「似有與無性」、「情有與理無」而說「三性一際」。三性即三自性,指《攝大乘論》中的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謂此三者由本、末二方面而言,乃相互交徹而無所差異,故稱三性一際。據《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卷四載,三性各有二義,真(圓成實)中的二義為不變義、隨緣義,依他的二義為似有義、無性義,所執中的二義為情有義、理無義。以為圓成實中的不變義、依他起中的無性義、遍計所執中的理無義,皆由不壞「末有」而說真如一心的「本」,故三性一際,同而無異。又圓成實的隨緣義、依他起的似有義、遍計所執的情有義等,是由不動心真如的「本」說世界「末有」,故三義亦無不同。據此,解釋唯識宗所說的三自性,謂「三性一際,舉一全收,真妄互融,性無障礙」,以表達法界緣起的狀況。

簡單的說,「三性一際」、「因門六義」是法界緣起的構成原理,「六相圓融」與「十玄無礙」為法界緣起的內涵。四祖澄觀大師云「總賅萬有,即是一心」、「心融萬有,便成四種法界」,這是華嚴宗的基本心要。

華嚴宗成宗立派於隋末唐初,從初祖杜順、二祖智儼、三祖法藏、四祖澄觀,到五祖宗密,此為法脈大盛的黃金時期。此後遭遇會昌法難,珍貴注疏、法寶大部份佚失,直至宋初,有長水子璿,華嚴宗略有復興之勢。

此外,有道亭、觀復、師會、希迪四人,各作《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註解,世稱宋代華嚴四大家。

元代華嚴宗也仍有發展,如仲華文才及其弟子大林了性與幻堂寶嚴,大弘華嚴之教。

明末雲棲袾宏、憨山德清、蕅益智旭,也都研習過法藏、澄觀的華嚴思想。

明末清初,有德水明源以振興賢首宗為己任,著有《五教解消論》、《論賢首未知圓義解》二篇。弟子續法,集錄賢首一宗的綱要為《賢首五教儀》六卷,又略為《五教儀開蒙》一卷。

清末,有彭紹升弘揚華嚴,又有楊仁山將智儼的《搜玄記》、法藏的《探玄記》從日本搜尋版本並於金陵刻經處刊印流通。同時月霞法師也以弘揚華嚴宗著稱。

傳統的華嚴,在當今台灣各個寺院裡面,諷誦《華嚴經》的很多,但是如唐朝清涼大師一樣,把華嚴深奧的教理、有組織有系統地加以詮釋、推演者,則如鳳毛麟角,不容易找到了。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