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93 台灣詩僧斌宗法師

斌宗法師是民初台灣佛教高僧,長於詩詞,為當世著名的詩僧。

斌宗法師有鑒於台灣佛教受日本遺毒甚深,毅然渡海內陸,遍訪名山及諸善知識,深受大陸佛教的啟發。回台灣後,於各地開講大乘經典,設立佛學研究院,鼓勵深入經藏,對台灣佛教改革影響深遠。台灣光復後,大陸僧青年來台避難,斌宗法師亦擔負起收容的工作,適時給予援助,斌宗的慈悲高德,及其嚴持戒律的精神,堪稱近代台灣佛教史上的碩德。

善根本具 苦行詩僧

斌宗法師(一九一一~一九五八),俗姓施,台灣彰化鹿港人,祖先為當地巨富,父親昧目,為名醫。斌宗自幼聰敏過人,記憶超卓,五歲便能教化小朋友行善,六、七歲時已略通文字,偶爾也讀書、吟詩。

斌宗十二歲進入私塾,一年即通文史詩詞。十四歲時購得佛教經典數冊,開始接觸佛學,因而感悟世事無常,一切皆空,寫下七言絕句云:「虛度韶華十四春,閒來每自黯傷神,功名富貴渾如夢,願學參禪養性具。」又因思及割讓台灣之事,更體會世間苦楚唯有佛法能解,而萌生出家學佛,救度眾生的宏願。

一日,斌宗趁家人不備,私自遁入法雲寺。不久,被家人追回,禁閉在一間小閣樓上。雖然如此,他仍堅持食必茹素,坐必跏趺,參禪之外,又大誦佛經,出家的心志已堅如磐石。

四月初七深夜,斌宗開始付諸行動。他趁家人熟睡之際,取一粗繩安全地自樓上縋下,踏著月色向北而行,終於抵達苗栗和新竹交界的獅頭山,禮閒雲禪師剃度出家,法號斌宗。

斌宗雖僅是十四歲的沙彌,卻已開始參訪的路程。三年間,足跡遍及大湖、觀音山、五指山、大崗山,盡謁古剎名僧,但結果卻令他大失所望,斌宗認為佛教要有希望,就必須改革,而改革佛教則是要從自己做起。

斌宗在十七歲這一年結茅獨居於台中汴峰,六年來,每日僅以教授學生維持自給的生活,不接受任何饋贈供養。斌宗除授課外,又用功研讀《法華》、《楞嚴》諸大乘經典,後來也教授信徒大乘教義。當時,與他交遊往來的人士,多為知名的詩文學士,包括王了庵、陳仲衡、王德修、施梅樵等人。

除了自修講學外,斌宗亦常應諸學者之邀,一起賦詩或擊缽聯吟,成為台中文學界詩會中不可缺少的詩僧,緇林中少有匹敵者,《煙霞吟稿》就是此期的作品。

跨海內渡 參學求戒

斌宗每每興嘆海角孤島的台灣,不得大法師指導。當時的台灣佛教,幾乎僅限於做佛事,趕經懺法會,並不求對於佛經的了解,所謂「說法」不過是世俗因果報應之類,或者僅止於佛教故事而已,三藏經典空自陳列而不為四眾所知解。雖然僧尼皆誦佛經,但多數僅是盲念,並不了解佛法真實義,也不注重修持工夫。至於信仰更是混亂,正邪不辨,佛教徒甚至禮拜神鬼、外道,或與神道邪教合流,於是斌宗才有「此去天台重乞法」的行動,發心前往大陸留學、求法,同時禮拜名山古剎、菩薩聖跡,參訪高僧大德。

一九三三年春,斌宗留下一詩告別詩友:「孤峰隱遯笑吾痴,歲月蹉跎負遠期,此去天台重乞法,何時汐社共吟詩?心同泥絮渾無著,身似山雲任所之,彈指百年如一夢,浮生莫為利名羈。」斌宗但持一瓶一缽,悄然離開台灣,臨行前僅有一知己信徒饋贈十元旅費,便開始其求法之旅。

初抵大陸,斌宗先在福建遊學,至鼓山湧泉寺參禮虛雲老和尚,並與虛老暨宗鏡、心月二師同登屴崱峰。不久,再南遊廣東曲江曹溪的南華寺,轉而北上南海普陀山禮拜大悲觀世音菩薩,後朝寧波阿育王寺舍利塔、太白山義興老和尚塔及八指頭陀塔。那時正是一九三四年的春天,天童寺舉行春季傳戒大典,斌宗乃就圓瑛老法師受具足戒,深受老法師器重。

斌宗離開天童寺後,即前往揚州高旻寺拜謁來果和尚,後遊焦山、金山參訪高僧,再轉赴杭州,遊淨慈寺、靈隱寺及天竺寺,旋赴武漢參觀世界佛學苑後,前往廬州,步行至九華山禮地藏菩薩聖跡。斌宗雲遊國內名山大川,所到之處均詠詩留念。

天台得法 東渡遊日

一九三五年夏,斌宗遊奉化雪竇寺專謁太虛大師,適逢太虛大師外出弘法,故轉往寧波觀宗寺謁寶靜和尚請益開示,深獲和尚賞識,尤其斌宗曾著論文〈彌殺彌慈論〉一篇,發表在《宏法月刊》上,該論文取材自指鬘外道央掘摩羅的故事,寶靜和尚對於該篇警語:「慈之有善有惡,若以善犯殺而益人者,雖殺而慈;違理行善而害人者,則慈而殺。」嘉許讚美備至,並決定聘請斌宗任副講法師。斌宗以遠道神州,旨於求學,本無意講授,因此未肯就職,黎明即離開觀宗寺,轉往天台學院謁靜權法師,研究四教儀、法華及天台教觀,盡得三觀十乘之奧旨。三年內,大藏經中重要部份幾乎全部熟讀,而受請在天台任副講法師。

斌宗離台內渡之初,曾「擬作十年遊」,計畫在國內作較長期的參學。一九三七年,中日戰爭爆發,恐被人誤會「台灣人就是日本人」而返台,時年二十九。船抵基隆,斌宗就被日本當局疑為危險分子而加以扣留,後來由本圓和尚與日僧田窪保釋。之後,斌宗南下至龍湖庵講《地藏經》,首開台灣僧侶研究經典風氣,盛況空前。

一九四○年,斌宗東渡日本,訪問日本各大本山,研究中日佛教的異同。斌宗所到之處,廣受日人竭誠歡迎。後駐錫岐阜縣美濃清泰寺時,一位台籍青年深深仰慕斌宗的莊嚴大德,同年七月隨之返台,後皈依其門下,賜號覺心,與印心法師一同追隨斌宗四處說法。

改革佛教 創辦學院

一九四○年秋,斌宗返台應邀赴大崗山超峰寺開講《彌陀經》,並至屏東東山寺及潮州各大寺院宣講《金剛經》等大乘經典。一九四一年,赴大溪福份山齋明禪寺講《般若心經》,同時撰《心經要釋》一卷。自此,經常往來台北、台中、新竹等地講經弘法而席不暇煖。一九四三年更在新竹古奇峰建法源寺,以為弘法道場。

一九四五年,台灣光復,斌宗鑑於台灣佛教受日本風俗影響,早已失卻中國佛教的正統,因此在法源寺創設佛學高級研究班,自任主講。一九四九年改稱「南天台佛學研究院」。

大陸變色後,來台僧青年無處安身,斌宗對於前來投依者,皆設法收容,而由軍中逃出的僧青年,由於缺乏身分證,也由斌宗向警政機關保證,先報入戶口,然後逐步取得身分證。如此照顧青年學僧,正是斌宗改革佛教的初步實踐。

一九五一年,斌宗掩關三年,一九五四年出關後,應台北、屏東、台中各處邀約講經說法,皈依者日眾。一九五五年,斌宗於台北創「南天台弘法院」,一九五六年建法濟寺於新店碧潭涵碧峰上。一九五八年農曆二月十九日,終以化緣已畢,安詳示寂於南天台弘法寺。世壽四十八,僧臘三十四。諸弟子信眾於新竹古奇峰南天台法源寺建斌宗大師舍利塔,以永念斌宗上人事蹟。

斌宗著有《心經要釋》、《阿彌陀經要釋》、《楞嚴經義燈》、《我人生死之由來》、《雲水詩草》等書,後人輯為《斌宗法師遺集》行世。

斌宗解行並重,戒行莊嚴,宗於天台,志在改革台灣佛教,雖南來北往各地弘教,然不見疲厭之色。其詩則氣韻灑脫,格律嚴謹,富於禪味,頗見重於當時。綜其一生,正如李炳南老居士在「痛失高僧」弔唁文所云:「斌宗法師者,台籍之高僧,精持戒律,端整威儀,禪定教乘,俱各深入,盛年碩德,方為眾生仰賴,胡天不弔,溘然示寂耶!」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