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88 中論

《中論》,又稱《中觀論》、《正觀論》。四卷。龍樹菩薩造,青目釋,姚秦鳩摩羅什譯。

龍樹又稱龍猛、龍勝,西元二、三世紀頃,南印度人。印度大乘佛教中觀學派的創始人。八宗祖師。自幼穎悟,學四圍陀典、天文地理、圖緯祕讖,及諸道術等。出家後,廣習三藏。曾至雪山,遇一老比丘,授以大乘經典,雖知實義,然未能通達。後遇大龍菩薩引入龍宮,授以無量大乘經典,遂體得教理。後於南天竺大弘佛法,摧伏外道,廣造大乘經論,樹立大乘教學體系,使大乘般若性空學說廣為傳布。師著作極豐,如《中論頌》、《十二門論》、《空七十論》、《迴諍論》、《十住毗婆沙論》、《大智度論》等,造論之多,世所罕見,因此有千部論主的美稱。其中《中論頌》是對部派小乘以及其他學派進行破斥,從而顯示自宗的所謂立破之作,書中對部派的偏見做了徹底的破斥,也是龍樹基本理論之所在。

青目,是四世紀頃的印度人。為註釋龍樹《中論》的論師,《大乘玄論》卷二載,師出世於佛陀入滅後一千年。僧叡〈中論序〉說:「其染翰申釋者,甚亦不少。今所出者,是天竺梵志,名賓伽羅,秦言青目之所釋也。其人雖信解深法,而辭不雅中,其中乖闕煩重者,法師皆裁而裨之。」

本論即根本中論,透過空、緣起與二諦等問題顯示中道,是龍樹的代表性著作,古來三論之一,為三論宗所依據的要典之一。中是實義,又是中道義。唯此一理,名之為實;非有非空,則是中道。本論破一切虛妄偏邪,顯中道實相,故名中論。如吉藏〈中論序疏〉說:「斯文論中實之理,從所詮理實得名,故云《中論》。」僧叡〈中論序〉說:「以中為名者,照其實也;以論為稱者,盡其言也。」

本論屬於僅為偈頌之論,共分二十七品,主要為破眾生斷常之病,申二諦中道,令因此中道而發生正觀。隋代吉藏《中觀論疏》將此二十七品內容分為三段:初〈觀因緣品〉以下二十五品,破大乘迷失,明大乘觀行;次〈觀十二因緣品〉、〈觀邪見品〉二品破小乘迷執,辨小乘觀行;第三〈觀邪見品〉末二偈重明大乘觀行,推功歸佛。

又於「破大乘迷失,明大乘觀行」中,初〈觀因緣品〉以下二十一品,破世間人法,明大乘觀行;後〈觀如來品〉以下四品,破出世人法,明大乘觀行。此前破世間,後破出世間,二法俱破,說明世間、出世間畢竟不可得,是申無二之道,也就是非世、非出世,乃名中道。

又於「破世間人法,明大乘觀行」中,就二十一品,又開為三:初〈觀因緣品〉以下十七品,以邪教覆正經,其義不明照,所以破稟教邪迷,顯中道實相;次〈觀法品〉一品,以中道實相既顯,三乘賢聖由之而成,所以明得益;後〈觀時品〉以下三品,因略說未周全,兼頓根難悟,所以重破邪迷,重明中道實相。

又於「破稟邪教,顯中道實相」中,就初十七品又開二:初〈觀因緣品〉以下七品,略破人法,明大乘觀行;次〈觀作作者品〉以下十品,廣破人法,辨大乘觀行。

本論具有破邪、顯正、言教等三義,是最徹底的中道,既破空、破假,進而並破執中之見,主張八不中道──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出,即無所得的中道,以明二諦,此種獨特的般若思想不僅是印度中觀學派的根本立場,也是三論宗所據的主要論點。

又本論對「中觀」下了一個定義,即〈觀四諦品〉第二十四的「三是偈」所說:「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此頌為依據本論立宗的各派,如三論宗、天台宗所重視。天台將「空、假、中」視為是實在的真理,所以又稱此頌為「三諦偈」。

本論除青目釋、羅什譯的譯本收錄於《高麗藏》第十六冊、《磧砂藏》第十六冊、《龍藏》第八十二冊、《卍正藏》第三十九冊、《大正藏》第三十冊、《佛光大藏經‧般若藏》外,其主要的註釋及譯本有:

1.龍樹的《無畏論》,今有藏譯本、日譯本及德譯本。然此註釋本是否為龍樹所親撰,當今學界猶持有異見。

2.佛護的《根本中論註》,只有藏文譯本存在,其第一品有日文譯本。

3.清辨的《般若燈論》,今有漢譯本和藏譯本存世。

4.安慧的《大乘中觀釋論》,此註釋僅有宋代惟淨等所譯的漢譯本。

5.月稱的《中論註》,今存梵文原本、藏譯本,另有部分節譯的歐譯本及日譯本。

6.無著的《順中論》,今僅存漢譯本。

此外,中國有道融、曇影等作疏弘講,然今皆亡逸不傳,現存者有吉藏的《中論疏》十卷。近代的著作則有印順法師的《中觀今論》、《中觀論頌講記》等。

由以上註釋本與譯本數量之多及歷來受各代學者的珍視,可見本論對中國、日本、西藏等各地佛教的影響。

【習題】

1.試論八不緣起的意旨。

2.試述本論對佛教的影響。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