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77 二、說話的禮儀

人與人相處,說話實在是一大藝術。當你要向人表達意思時,除了文字、肢體動作外,說話也是一種傳達工具。但是說話不當、不得體,也容易在語言上傷害別人,造成人我相處的不和諧。因此,如何說話、說話的場合、分寸的拿捏,都是不容忽視的說話禮儀。

很多不必要的誤會、口角皆因「說話」而起,在《讀者文摘》上,有一則〈話如衣冠〉──

「……說話就像穿衣,有時一本正經,有時輕鬆隨便,例如:

1.求職信或讀者投書──是穿黑禮服打領結的語言。

2.有些比較隨便的語言──是穿較為舒適但依然講究的西裝。

3.晚上和週末與密友談話使用的語言──是穿牛仔褲、運動衫的語言。

4.隨口說出全不合語法的話,使大家更親密──是穿睡衣和披頭散髮的語言。

5.夫婦間閒談,嘆息和咕噥──是最不自覺、坦白和原始的語言。」

如果「話」與「冠」沒有配合好,自然就起誤會了。怪不得古德要說,縱然周知天下事,不知進退,總是愚人。

在念佛堂裡,常聽到兩句警策的話:「多念一句佛,少說一句話。」在禪堂裡,不但不可講話,連動念都不行,所謂「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

語言本來是溝通感情,傳達意思的工具,但在一個修行者,語言過多並不好,因為不少的煩惱是非,都是由於閒談雜話而來。

禪宗對語言的看法是,你道即是非;維摩居士的一默似春雷。我國教育,一向也是身教重於言教,一個喋喋不休的人,社會並不看重於他。

我們經常遇到一些好講話的人,一知半解,胡天胡地的亂說,給你沒有不聽的自由,其苦真叫人難以忍耐。相傳蘇格拉底善於演說,以如何講話教人,每月學費十元。一天,一位青年前來請其教導演說,並說明演說如何重要云云,蘇格拉底等他說了半天以後,向他要兩倍學費,青年問為什麼,蘇格拉底說:「因為我除了教你講話以外,還要教你如何不講話。」這是給好囉嗦的人一個很好的教誡。

過去曾參觀幾處佛教勝會,一進道場,給人沒有一點莊嚴肅穆之感。三個一群,五個一堆,談天說地,語笑喧譁,這不像佛教的聚會,這像早晨的市場。

佛教道場,應該肅靜;佛教聚會,更應該肅靜。曾有人告訴我說,他有一次參觀法國,法國本是個浪漫之國,但一進教堂,雖童子,也正身端坐,沉默不語,他曾歎曰:浪漫的法國人,能將法國治得列為強國,從教堂裡才可看出個中原因。

一個國家的興盛,自有支持興盛的精神;一個團體的成就,自有使其成就的紀律。東晉時候,名士習鑿齒,本是帶著一種不友好的態度去拜訪大家稱道的道安法師,道安法師在戰亂中幾次播遷,住在檀溪寺,習鑿齒在檀溪寺住了數日以後,寫了一封信報告宰相謝安道:「來此見釋道安,故是遠勝,非常道士。師徒數百,齋講不倦,無變化技術可以惑常人之耳目,無重威大勢可以整群小之參差,而師徒肅肅,自相尊敬,乃是從來所未見。」

「師徒肅肅」,就是沉默誠敬,為什麼今日道場法會,僧俗弟子一定要用講話來表示熱鬧呢?沉默可以啟發智慧,肅靜才能變換氣質。因此,佛教的聚會,大家不要講話,在靜默之中,身心才會擴展,人格才會昇華。否則,大家把道場看作茶館,看作聯誼中心,喋喋不休,大講特講,豈不把佛教講翻!

自古就有「一言興邦、一言喪邦」的明訓,講話確是一門藝術,雖不是要每個人都能言善道,但至少要應對得體,如果能在責備的話裡帶撫慰,批評的話裡帶讚揚,訓誡的話裡帶推崇,命令的話裡含扶掖,抱著如此誠懇和平易的心境講話,一定會到處有人緣。

佛教中,說話是一種很切實際的修行,菩薩度人常用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的「四攝法」,引人進入佛法大海。其中,愛語正是懂得說話的技巧,能令聽者心情愉快,充滿喜樂;相對的,若口出惡言、妄語,卻是引起是非煩惱的來源。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因此,平時應多說智慧的語言、慈悲的語言、喜悅的語言,並應注意說話的禮儀。茲將其要點敘述如下:

1.說話要誠懇莊敬。

2.說話不可主觀武斷、強詞奪理。

3.談話中,即使自己所言為對方所接受,亦不可滔滔不絕講個不停,以免妨礙他人發言的機會;如與對方意見相左,要機智的轉變話題,幽默地彌補爭端與氣氛。

4.與人來往,要說不同的佛法,也就是說應眾生不同的根機,不說對方不喜歡聽的話。

5.說話要說正派的話、善良的話、中肯的話,「說話」主要是要讓對方知道我心裡是怎麼想法,以方便溝通,所以譁眾取寵、舉止輕慢、危言聳聽、信口開河的話,儘量不說。

6.要用心聆聽別人講話的內容,不要光是發表個人的意見。

7.要尊重對方,不可一直講敘過去的人事。

8.於他人講話時,不可率性插嘴。

9.言談舉止太過做作,故弄玄虛,或言詞抽象,容易讓人產生誤解,故講話表達要簡單明瞭。

10.口氣緩和真誠不急躁,言詞扼要,不拖泥帶水。

11.主管彼此對談時,不宜在旁搶著講話,或言論講得比主管還長。

12.與人交談時,對方在表達意見,不可邊聽邊做事或邊看報紙,可縮短講話時間,但不可顯得不耐煩。

13.與多數人在一起,不可專與一、二人談話,並避免以方言交談。

14.當對方有所要求而自己辦不到時,若要拒絕,必須以委婉的態度說明原由,切莫語氣嚴峻,毫無通融的餘地,容易令人難堪而反目成仇。

15.不可攻訐他人短處,誇大自己的長處。

16.和人談話,要講正事,談正題,不要常常偏離主題,自我宣傳。

17.不可說或問對方難以回答的事。

18.尋求他人的優點,避免談及缺點,並給予適當而誠懇的讚美。

19.應避免談及他人的隱私,或攻訐他人的私生活。

20.談話中,避免有倦怠的神情,如「打呵欠」、「屢屢看錶」等。

21.說話時要面帶微笑、謙和有禮、態度親切。

22.只要是善事、好事,就該勇於在大眾面前發表。

23.重承諾。人無信不立,能守信的人,別人才會放心和他相處。

24.盛怒時不輕易發言,以免傷害別人,造成摩擦。

25.已聽過的事,又聽別人談起,仍應耐心聽,不可顯出不耐煩之態。

26.參加談話或討論,要能適時發表意見,但不可說得太長而令人討厭。

27.與人談話要正視對方,不可左顧右盼。

28.談話時,不宜拉住對方的衣袖或手臂,或附耳講話。

29.談話切忌以諷刺、取笑、毀謗或打擊別人為樂。

30.對方的話尚未告一段落,不可打斷搶說,如須先說,則要請對方原諒。

31.談話時,音聲、速度適中,並應將內容說清楚,講明白。

32.言談中,不可與人爭執衝突,以免產生煩惱。

33.談話中常予人讚美、肯定。

過去叢林大眾,彼此相處有一套語言,如「請您老開示」、「請您老慈悲原諒」、「感謝您老提拔」、「後學初參,請您多多開示」、「歡迎法座光臨,在此接駕了」、「打擾您了,非常對不起」、「我能為您服務什麼嗎」、「感謝您老給我學習的機會」、「您老法相莊嚴」、「常住道場好清淨,您老好威儀」、「特地前來親近學習」、「大眾慈悲」、「學人饒舌」、「弟子慚愧」,所以叢林大眾再多人住在一起,因有一套叢林參學語言,故大家能相安無事。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