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66 佛教藝文家僧祐律師

僧祐畢生孜孜於弘講律學,著作等身,其中《出三藏記集》為我國現存最古老的佛教經錄文獻,《弘明集》更是中國佛教文學史的重要典籍,這兩部著作具有高度的學術研究價值,對促進佛教文化在中國的繁榮與發展,有著重大貢獻。

僧祐擅長刻像藝術,他曾主持營建光宅寺「丈九金像」、雕造棲霞山大佛及剡縣大佛,並主導設計棲霞山千佛岩石窟,展現不可多得的藝術天份。時至今日,千佛岩石窟的大小石佛仍栩栩如生,光耀千古。

專持律法 教學不倦

僧祐(四四五~五一八),俗姓俞,江蘇江寧人。幼年時,僧祐常隨母親到南京建初寺禮佛,時日一久,竟踴躍樂道,不肯還家。父母憐恤其志向,允許他留住寺內師事僧範法師。

十四歲時,僧祐入鍾山定林寺(江蘇南京)法獻法師門下。法獻原為曇摩密多的弟子,戒德崇隆,僧祐竭誠奉師學習。二十歲受具足戒後,僧祐又跟隨律學名匠法穎律師精研律部,博涉經論。當時流傳四部廣律:《十誦律》、《五分律》、《四分律》、《僧祇律》,其中《十誦律》盛行最廣,屬薩婆多部(即小乘說一切有部),僧祐刻苦鑽研,終於成為望重當時的律學名家。

僧祐諷誦講說數十年,普結法緣,備受帝王崇敬。齊建元四年(四八二),法穎示寂後,竟陵王蕭子良多次請僧祐開講律學,由於僧祐披釋精詳,辯解入微,聽者常達七、八百人之眾。此外,他奉齊武帝之命,前往三吳(今湖州、江蘇、紹興等地)檢核比丘(尼)、沙彌(尼)及式叉摩那(學法女),並宣講《十誦律》,所獲信施均用於修治建初、定林諸寺。僧祐後半生經常為學眾廣開律學,晚年自述云:「少受律學,刻意毘尼,旦夕諷持,四十許載,春秋講說,七十餘遍。」足見其對律學之刻苦專精。

孜孜著述 保存史料

僧祐不僅頻開講席,亦孜孜於著述,其中關於律學的著作有《薩婆多部師資傳》五卷及《十誦義記》十卷。前者記述他所弘傳的律學傳承,後者則為律學義解記述。可惜這兩部重要著作今已失傳,只能從《出三藏記集》保存的目錄與序文中,略窺其內容。

由於僧祐身逢反佛言論盛行的年代,為了維護正法,特收錄東漢迄南朝梁為止五百餘年間,闡明佛法之護法論文,共百二十篇,輯成《弘明集》十四卷,為古代第一部佛教文學總集。該書不僅收錄頌佛護教的文章,也保留大量反佛史料,如實反映當時佛、道、儒三教競爭總貌,對研究當時佛教及社會思潮提供寶貴的資料。此外,當代重要文章也因《弘明集》而得以流傳。《四庫提要》云:「梁以前名流著作,今無專集行世者,頗賴以存。」《弘明集》的重要性,千百年來始終受到高度的評價。

佛教文史學上,僧祐亦有豐碩的貢獻。僧祐廣為蒐集內外典,於建初寺和定林寺各成立一經藏所,對所蒐集的經典進行追本溯源,稽考審核的工作,此為中國歷史上兩個最早的佛教圖書館。此外,僧祐又仿效道安為佛經製作目錄,蒐集有關譯經之原委、序文、譯經者傳記等,編成《出三藏記集》十五卷,後人稱之為《祐錄》,為中國現存最古的佛教經錄,保存大量早期譯經的寶貴資料,也為後人編纂經錄提供範例,為甄別佛經的真偽新舊提供借鑒與依據。

此外,僧祐另著有《釋迦譜》、《世界記》、《法苑集》、《法集雜記傳銘》等,總匯為《釋僧祐法集》。其中《釋迦譜》、《出三藏記集》、《弘明集》三書因編入大藏經,乃能相傳至今,其餘則已湮佚。

佛教工藝 彰顯佛光

在佛教工藝方面,僧祐在《法苑集》中集錄許多有關佛教音樂、歌唄、法樂、梵舞、造像、雕製等方面的記載和文獻,表現對佛教藝術極大的興趣和深厚的修養。

梁天監八年(五○九),僧祐奉敕監造光宅銅像,以銅四萬三千斤鑄成九丈佛像,其莊嚴精美,堪稱古今第一。

天監十二年(五一三),僧祐又奉敕監造剡縣(今浙江嵊縣)石佛。剡縣石城山隱岳寺北有一塊青石壁,直上數十餘丈。南齊武帝永明年間(四八三~四九三),僧護主持隱岳寺時,據聞石壁中央有影如佛焰光,石壁之上又有叢樹曲幹垂蔭,僧護遂發願在石壁上鐫造十丈高的石佛,然雕鑿數年,僅成佛像面部輪廓便告圓寂。後雖有沙門僧淑繼其事業,但也未能完成,直到僧祐受敕專任造像工程,石佛像始告完工。僧祐以四、五年時間(五一三~五一七),鑄製精美五丈坐佛和十丈立佛,龕前並架台構造門閣殿堂以為供養。石刻大佛完成後,隱岳寺從此香火裊繞,成為佛教聖地。

此外,僧祐亦雕造攝山(今棲霞山)大佛,並主持設計攝山千佛岩石窟等。

戒行精嚴 桃李滿門

僧祐戒德高嚴,博學多才,因此在齊梁兩代備受朝野崇敬。晚年因罹患腳疾,梁武帝特准他乘輿入內殿,為六宮傳授在家戒法。當時開善寺智藏及法音寺慧廓皆崇敬其德業,請事師禮。臨川王蕭宏、南平王蕭偉、尚書令袁昂,以及公主妃嬪等,俱崇仰其戒範,盡師資之敬。

僧祐門庭極盛,有僧俗弟子一萬一千餘人,其中著名者如明徹、寶唱等,均受僧祐學風薰陶影響,不僅精於律學,且在經論文史方面亦多有成就。此外,中古著名文學理論批評家劉勰,亦曾親近僧祐十餘年,從其學佛,博通佛教經論,並於定林寺撰製經證。凡此種種,在在顯示出僧祐的學風及其門下的文采輝煌。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