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02 佛教與世界各國帝王

印度,因阿育王而寫下輝煌的歷史,而阿育王朝也成為印度佛教史上最強盛的時期;中國,因有唐太宗而締造輝煌的「貞觀之治」,中國佛教在這個時候百花齊放,各宗並美。

兩者除了本身的英明領導之外,對於佛教的護持,以佛法治國,更是不可忽視的因緣條件。

世界上許多國家也是如此,因為有帝王對佛教的重視、提倡、護持,佛教得以綿長流傳,普施弘化;而佛教的教化也幫助為政者安定民心,穩定社會國家秩序,令當時的文治武功留下輝煌的歷史紀錄。

世界各國歷史上信仰佛教的帝王

一、日本

據說日本佛教是在繼體天皇時代(五○七~五三一)傳入,相當於中國南朝梁時期,正式的弘揚,則始於推古天皇時期聖德太子對佛教的推動,這也是日本有信史的濫觴。今列舉日本歷史上信仰佛教,對佛教有相當貢獻的帝王,略述如下:

(一)欽明天皇

欽明天皇(五三九~五七一在位)將百濟王所送的佛像賜給蘇我氏族,蘇我稻目則將向原的家改為向原寺,這是日本貴族信奉佛教的開始,也是有佛寺之初。

(二)敏達天皇

敏達天皇十三年(五八四),以蘇我馬子為大臣,馬子奉安佛像,管理佛堂,並且奉迎從高句麗來的沙門惠便,善信尼、禪藏和惠善依其出家,這是日本有出家眾的開始。

(三)聖德太子

日本的聖德太子又稱廄戶太子,他的姑母推古天皇即位時,將他立為太子而攝理國政。

聖德太子是虔誠的佛教徒,信仰佛法,極力發揚大乘佛教的精神。曾親自講經,建立悲、敬田,熱心於國民救濟事業。在位時,訂定十七條憲法,明文規定日本世世代代為篤信三寶的佛教國家,奠定了佛教在日本傳播的基礎。因此,日本至今佛教依然興盛,聖德太子的貢獻不可磨滅。

推古天皇定都於奈良縣飛鳥地方,史上有飛鳥時代之稱。由於聖德太子非常重視佛教文化的推展,因而發展出以佛教文化為中心的飛鳥文化。重要的佛教事業如下:

1.註疏講經:聖德太子深解佛教教義,以優婆塞自居,曾講《勝鬘夫人經》及《法華經》。他也善於註疏經典,作《法華義疏》四卷、《勝鬘疏》一卷、《維摩義疏》三卷,合稱為「三經義疏」,是日本最早的佛教著述。他親筆的草本《法華義疏》四卷,被視為傳國之寶,至今仍存於日本的皇宮。

2.建造寺院:聖德太子創建許多寺院,其中以四天王寺、廣隆寺、法隆寺、中宮尼寺等七寺最著名。

其中的法隆寺,原物雖遭祝融而在西元七○八~七一四年間重建,但仍被視為世界現存最古的木造建築,距今有一千兩百多年。當初為了建造這些寺院,引進百濟、中國大陸各種雕刻、繪畫等藝術,使得佛教藝術之風達於鼎盛。到了推古晚年,寺院已有四十六所,僧侶則達三千三百八十餘人。

3.交通往來:聖德太子曾派遣使者、學者前來隋朝吸收中國文化,將其所學幫助建設日本。

此外與朝鮮半島的往還也相當密切,他藉著朝鮮出家僧侶的力量,將中國南北各地的佛教、文化、地理、天文、方術、曆書等,介紹到日本。對於日本文化的發展,貢獻相當大。

4.教育普及:聖德太子以法隆寺作為研究佛法的「學問寺」,是寺院中的教育機構,日本的學校教育即以此為發源。

由此可見,聖德太子在日本佛教史上所占的重要地位。

(四)聖武天皇

繼聖德太子之後,聖武天皇也是日本歷史上信仰佛教的著名帝王。

聖武天皇是日本第四十五代天皇,年號天平,與光明皇后都是虔誠的佛教徒,對於佛教事業的推動不遺餘力,並且以佛教思想來建設國政。

天皇曾邀請六百僧侶到宮中轉讀《大般若經》,度僧三千人,主要對佛教的貢獻與影響如下:

1.寺院建築:聖武天皇對華嚴思想相當傾心,天平十五年(七四三),建東大寺,供養毗盧遮那佛,諸侯各國建國分寺。

2.文化事業:聖武天皇獎勵漢文文學,以漢詩為最盛,因而影響了日本佛教詩歌的產生,最負盛名的是〈佛足石歌〉。

奈良時代寫經特別興盛,聖武天皇在天平六年(七三四)詔設寫經司,是寫經的黃金時代。

由於印刷術尚未發達,佛法流傳的主要方法便是寫經,這對日本文化的貢獻很大,歷史家稱奈良時代為寫經佛教。

3.迎請鑑真大師:鑑真大師歷經千辛萬苦抵達日本,受日本朝野的歡迎與崇敬。聖武天皇派遣諸侯王親迎於城門外,並安於東大寺。下詔:「朕造東大寺,欲立戒壇,傳授戒律,今諸大德遠來傳戒,冥契朕意,自今以後授戒傳律,一任大和尚。」後又封鑑真大師為「傳燈大法師」。

這是日本弘揚律法的開始,聖武天皇在天平感寶元年(七四九)讓位,自稱「沙彌勝滿」,是日本建立第一座戒壇(七五四)時,第一位登壇受戒者。

此外,鑑真大師精通醫藥、中國文化,對日本醫藥知識、文化的發展,貢獻卓著,因而有「日本文化之父」的美譽。

聖武天皇對慈善事業也不遺餘力,如禁止屠宰、施藥、免稅、施米、行大赦等等,都是利益人民的措施。

二、韓國

根據《三國史記》卷十八記載,韓國的佛教,始於高句麗小獸林王二年(三七二),中國前秦苻堅派遣使者及僧順道齎持佛像、經卷到朝鮮半島。四年(三七四),秦僧阿道也來到朝鮮半島,翌年,敕令為二僧營建伊弗蘭寺及肖門寺,這是韓國有佛寺的開始。

《三國史記》記載,故國壤王九年(三九二),下詔令人民崇信佛法;廣開土王二年(三九二),在平壤建了九座寺院;文咨明王七年(四九八),建了金剛寺,佛法逐漸在高句麗弘揚開來。

百濟的聖明王時,曾送一尊丈六高的佛像和經卷給日本,並為日本的欽明天皇製祈願文,開拓了日本的佛教;第三十代的武王與王妃同信佛法,據說有一次在前往師子寺途中,於龍華山山麓池邊見到彌勒菩薩顯像,於是建了彌勒寺,至今古蹟仍存。

此外,韓國佛教史上信仰佛教的國王有:

(一)法興王

新羅是三國中最晚接受佛教的,隨著帝王的信仰,佛教也隨之興盛。其中,法興王是第一位接納佛教,同時也是一位英明、治國有道的帝王。在位時制定律令,下詔禁止殺生;創建新羅最早的寺院──興輪寺。而最特殊的是,其建國年號為「法空」,頗具佛法。

在新羅時代,國王大多恭敬三寶,人心安定,上慈下敬,佛教也有相當的發展,曾設置僧職規範僧政,派遣留學僧留學中國、天竺等。到新羅安憲王時代,更有長者對圓珍說:「佛法是王法的治具,佛法若衰,則王法衰。」新羅佛教的盛行,可見一斑。

(二)高麗太祖

高麗太祖是高麗時代虔誠的佛教徒,從小在佛教家庭長大。據《東國通鑑》記載,太祖登基時,設八關齋會。太祖在京城、五冠山(京畿道)等地大興寺院,其主要用意在於「募卒伍為工徒,破戈楯充結構,所以示偃兵息民之意」。

太祖為了要使往後繼嗣他的諸王都能依循佛法治國安民,於是訂定十條訓要,這就是影響後世的〈太祖訓要〉。

〈訓要〉的第一條說:「我國家大業,必資諸佛護衛之力,是故創立禪教寺院,差遣住持焚修,使各治其業。後世奸臣執政,徇僧請謁,各業寺社爭相換奪,切宜禁之。」

又說:「燃燈所以事佛,八關所以事天靈及五嶽名山大川龍神也。後世奸臣建白加減者,切宜禁止,吾亦當初誓心,會日不犯國忌,君臣同樂,宜當敬依行之。」

從此,〈太祖訓要〉中信佛護教的觀念,影響了整個高麗歷史。

(三)宣宗王

宣宗王受持菩薩戒,出巡時,以《仁王般若經》為前導,尊普照知訥為國師,國運昌隆,為高麗佛教創造一個黃金時代。

(四)高宗王

高宗王二十三年(一二三六),為抵抗契丹入侵高麗,傚仿顯宗時與諸大臣發願雕刻大藏經,祈求佛力加持,即著名的《高麗藏》,原版雖遭毀,重刻後,至今仍供奉於有「法寶寺」之稱的海印寺,被視為世界之寶。

(五)李朝世祖

繼高麗時代而起的,是李朝時代。韓國佛教到了李朝,已經逐漸衰微。世祖登基後,對佛教一連串的護持政策,使得佛教得以復甦。據說他是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韓國佛教而來降誕的五百羅漢之一,僧信四眾都對他非常尊重,尊他為「李朝佛教護法大王」。

其具體的貢獻有:

1.設刊經都監,將《圓覺經》、《金剛經》、《楞嚴經》及《永嘉集》等譯成韓文;刊行經典,流通世間。

2.依先王所定的六典制定度僧選試法,並記於《經國大典》,以作為後世度僧的標準。

3.禮敬三寶,積極修建佛寺,如在興福寺舊址修建圓覺寺,並鑄造大佛一尊安奉佛寺內。

三、泰國

泰國的國王要登位之前,必須接受短期出家生活訓練,等到具足出家人的威儀與佛教的慈悲精神,才能掌理政治。因此,佛教與政治兩相影響,使泰國成為東南亞的佛教國家。

今簡要介紹泰國歷史上信仰佛教的君王如下:

(一)坤蘭甘亨王

坤蘭甘亨王(一二七七~一三一七在位)是泰國史上最早建有信史的素可泰王朝的第三位君主,也是位雄才大略的君王。他振興文教,武功強盛,並致力於提倡佛教,與印度、錫蘭修好,而傳入印度文化,尤其特別提倡錫蘭佛教。其護教事蹟有:

1.坤蘭甘亨王聽聞錫蘭僧團戒德清淨莊嚴,特別迎請在泰國南部六坤弘法的錫蘭僧團,為他們建立阿蘭若寺以便行供養。據說國王每半月都按例前往寺中聆聽比丘說法、持戒或討論佛事。

2.曾經設立規範僧團事務的「僧爵」,且由國王敕封。泰國的僧爵制度,即從坤蘭甘亨王開始。

3.王曾派六坤地方首長至錫蘭,獲贈「師子金佛像」,被視為泰國珍貴佛像之一,至今仍供奉在曼谷國立博物館的佛殿當中。

王當政時所豎立的石碑這麼記載:「素可泰人,常布施,常持戒,常供養;素可泰王坤蘭甘亨及一切大臣、人民,不論男女,都信仰佛教。安居期間每人持戒,出安居後一月中,舉行功德衣供養。」從中可知當時全國上下信仰佛教的情況。

坤蘭甘亨王在位達四十餘年,是素可泰王朝最隆盛的時代,也是佛教最虔誠的護法。他提倡錫蘭佛教,並且發揚光大,對後世留下深遠的影響,在泰國歷史上被尊稱為「偉大的帝王」。

(二)立泰王

立泰王(一三五四~一三七六在位),是素可泰的第五代君王,勤政愛民,修治道路、運河,熱心發揚佛教。登基後,興建佛寺、佛塔,塑造佛像,國家呈現昇平景象,國王深受全國人民的愛戴與擁護。

立泰王不僅是位賢明的君王,也精通佛學、哲學、天文等。本身是位學者,也是虔誠的佛教徒,著有《三界論》,詳細論述佛教的宇宙觀與人生觀。他鼓勵出家僧侶深入經藏,曾於宮中設立學術研究所,並親自擔任教授,講解佛學、天文學等,一時國內學術之風大盛。

一三六二年,立泰王在芒果林寺出家,特別禮請錫蘭的僧伽領袖作為他的得戒和尚,這是泰國史上第一位在位出家的君王。今日泰國的男子一生中至少一次短期出家,接受佛教的道德薰陶,便是受立泰王的影響。

立泰王生性仁慈,不喜歡殘酷的戰爭,一三五九年,不得已遠征北部,所獲的俘虜,不忍加以殺害,並禁止部下虐待他們,可說是受了佛教慈悲的感化。

(三)三界王

三界王是清邁時期的君王,在一四四一年繼位。他將泰國佛教的文化與藝術帶進了黃金時期,其中以仿印度菩提伽耶佛塔所建造的大菩提寺最為著名。

一四七七年,由法授長老領導一百多位高僧,在大菩提寺舉行三藏結集,由國王為外護。這是泰國歷史上第一次的三藏結集,從此清邁研究佛法之風盛行,高僧學者輩出。

(四)怛萊洛迦王

怛萊洛迦王(一四四八~一四八八在位),大城王朝時代君主,執政四十年,也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他將王宮改為佛寺,稱最勝遍知寺,成為當時都城中最富麗的寺院。曾依泰國佛教風俗,到朱拉摩尼寺出家八個月,成為當時佛教界的一件盛事。

他對文學造詣相當深厚,一四八二年,曾撰寫《大本生詞》一書,到現在還被泰國教育部選為中學的課本。

(五)頌曇王

頌曇王(一六一○~一六二八在位)是大城王朝時代的賢君,少年時曾出家為僧,法號淨法,登位後,對國家文化、經濟與佛教的貢獻很大。曾據從錫蘭回國的比丘報告,在泰國的蘇槃那山有一個佛陀生前踏過的足印。國王派人尋找,果然在沙拉武里找到,於是便在此地建造佛殿,以供人禮拜瞻仰,從此,蘇槃那山改稱為「佛足山」。

(六)拉瑪五世

拉瑪五世朱拉隆功王(一八六八~一九一○在位)是曼谷王朝時代英明的君主。他改革國政,實行新教育,奮發圖勵,使得泰國免於淪為英、法的殖民地。並以泰文刊行巴利語聖典。

拉瑪五世也十分重視教育事業,一八九○年在曼谷大舍利寺設立「大舍利寺學院」,這是一所高級巴利文研究中心。在一八九三年又成立「皇冕學院」,是為高級佛學研究中心,後來皆改為佛教大學。皇冕學院更在一八九四年出版《法眼雜誌》,至今,是泰國佛教發行最久的雜誌。

(七)拉瑪九世

拉瑪九世泰王蒲美蓬(一九四六~二○一六在位),皈依泰國僧王,發願為比丘半月,以弘揚佛法為宗旨。曾協助東巴基斯坦佛教徒擴建佛教寺院,撥款資助英國巴利聖典協會印刷羅馬字母巴利文三藏、英譯三藏,對英美語系人士學佛的幫助相當大。

泰王也是泰國佛教總會及佛教青年會的贊助人,是泰國佛教提倡及弘揚不可忽視的力量。

四、錫蘭

錫蘭在西元前三世紀,由阿育王之子摩哂陀和僧伽蜜多將佛教引進後,歷代國王幾乎都信仰佛教,因此佛教在此地發展相當迅速,形成一佛教國家,也是現今南傳佛教的中心。

茲列舉錫蘭佛教史上,對佛教深具影響力的帝王:

(一)天愛帝須王

天愛帝須王聽聞摩哂陀長老講說《象跡喻小經》後,心生歡喜,逐漸對佛教產生信心。他建大寺供養僧團飲食資具,並有多項護持佛教的措施,對當時錫蘭乃至後來的錫蘭佛教有相當深遠的影響,例如:

1.向人民宣布佛教在錫蘭成立,在阿㝹羅陀建立錫蘭的第一座塔,供養佛陀舍利。

2.准許錫蘭人民依法出家,建立戒壇,傳授戒法,使佛教得以在錫蘭弘揚,至今,南傳上座部比丘傳承不絕,其功不可沒。

(二)摩哂陀第四王

摩哂陀第四王認為國王必需奉行菩薩道,人民生活才能安樂,因此,他在碑銘上刻著:「不行菩薩道,不可為錫蘭國王。」

(三)末羅王

末羅王在碑銘上刻著:「錫蘭是佛教國家……非佛教徒不能受承王位。」從此,影響錫蘭以佛教為國教。國王原先不信仰佛教,即位後,皈依佛教。政府有重大事件,國王會徵詢佛教僧團的意見,政府也有責任義務保護佛教的安全。錫蘭的百姓從僧侶受教育,受道德薰陶,寺院成了文教的學校,幫助國家教化人民,使得國家和平、有秩序,社會安樂。

(四)度他伽摩尼王

度他伽摩尼王英明而勇敢。他為了收復被敵人侵占的北部而宣誓:「不為國王,為了佛教。」全國人民因而覺醒,奮力勇戰,收復失土。戰爭結束後,度他伽摩尼力行佛教,全國皈信三寶。

在位時,舉行慶祝衛塞節儀式,現在佛教徒普遍慶祝的衛塞節,就是由度他伽摩尼王開始的。

(五)吉祥稱王獅子王

錫蘭後來受葡萄牙與荷蘭的殖民統治,傳入了耶穌教,佛教受到相當的壓抑與迫害,幾乎無法生存,當時全國僅剩一位薩羅難迦羅大沙彌,而沒有大比丘。吉祥稱王獅子王聽從薩羅難迦羅大沙彌的建議,派遣使者至泰國求法。泰國派遣由優波離上座領導的僧團到錫蘭傳授戒法,有數百人出家受比丘戒,使得錫蘭面臨滅亡的佛教因而再度復興起來。

錫蘭至今仍是一個佛教國家,全國因信仰佛教,而呈現一片祥和,與世無爭。國家政治與佛教相結合,使得錫蘭無論在文化、教育、社會教化,都有著蓬勃的發展。佛教徒尤以比丘深具英文弘法能力,積極向外國宣揚佛法,對世界佛教的發展有極大的影響與貢獻,這也使得錫蘭成為南傳佛教的代表國家。

五、緬甸

(一)阿奴律陀王

一○四四年,緬甸國王阿奴律陀統一了緬甸,為蒲甘王朝奠下了二四三年的基礎。在位時,尊上座部阿羅漢長老為國師,立上座部佛教為國教;改革佛教,創建僧團,在全國各地興塔造寺;派遣使者到錫蘭取經,組織學僧校勘,翻譯為緬甸文,奠定了緬甸佛教發展的基礎。對緬甸的文化、佛教有深遠的影響。

阿奴律陀統領時的緬甸,成為南傳佛教中心,也是緬甸史上建國最富強的王朝。由於他對緬甸的貢獻,被稱為緬甸「三大民族英雄」的第一位;更由於他對佛教的護持,被人民尊譽為「緬甸的阿育王」。

(二)敏東王

緬甸國王敏東,對佛法大力護持。在一八七一年,曾召集二千四百位僧侶,在首都曼德勒舉行第五次三藏結集,將結集的文字鐫刻於七二九塊的大理石上,豎立於曼德勒山麓拘他陀塔寺中,外有四十五座佛塔圍繞。敏東王的護持,對後來巴利文藏經的雕刻,貢獻相當卓著。

除了以上列舉的國王,越南佛教在一○一○年李朝統治後,進入黃金時期。受中國宋朝影響,國家以考試度僧、迎請三藏、設立戒場傳授戒法等,尤以第三主──聖宗,被形容為越南的阿育王。第四主仁宗、第六主英宗、第七主高宗,都是崇信佛法,大力護持佛教的君王,而此時的國勢也相當興盛。

另外,寮國的維蘇王(一五○一~一五二○在位)建維蘇寺供養舍利;悉達提拉王於都城永珍創建寮國最偉大的建築物「大舍利塔」,都是歷史上對佛法相當護持的帝王。

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教流傳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多少弘教師、佛教信徒默默耕耘,為法護教。

尤其,歷史上各國出現許多賢明的帝王,以佛法治國,上弘下化,仁民愛物,特別是他們對佛教的影響與貢獻,佛法才得以如此綿長、久遠地在世界各國傳播,一如清泉甘露,也如千年明燈,滋潤眾生乾涸的心靈,在迷茫的人生道路上,指引出一條光明的大道。

現今世界,國家種族間的戰事,時有耳聞;天災人禍的消息,仍舊頻傳。物質文明愈進步的地方,人們內在的精神糧食卻愈貧乏,人們對佛法的渴求,愈形熱烈。因此,四眾弟子弘法利生的責任,更是責無旁貸。

雖然,世界政治局勢不斷在改變,無論國家體制為何,世界各國具有權力、政治素養的領導者,都應當善察民意,謀求百姓福祉,一如「轉輪聖王」,以法教化,真正為人民帶來物質與內在的平安與幸福。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