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33 一、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然而時下多數父母卻往往把教育兒女的責任與希望託付在學校教育上,而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甚至因為不當的家庭教育,導致兒女在人格、思想、觀念的發展上產生偏差,影響所及,不僅關係孩子一生的前途,甚至貽害國家社會,乃至全人類。因此,為人父母者,除了為兒女營造一個衣食溫飽的家庭以外,更應該重視孩子成長中的每個階段性教育,尤其是童年與青少年時期的教育更是重要。

(一)兒童教育

「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有人描述美國是兒童的天堂,在美國長大的小孩,物質生活富裕,毋憂匱乏,自由自在,有如童話裡的王子和公主。

然而,美國的兒童管教太過放任,也產生許多不良的後果。例如,許多兒童不受教,稍受委屈就打九一一找警察或到法院控告父母,以致於父母不敢「隨意管教」兒女,以免動輒得咎。這種過度的「自由」,有如過去中國大陸的紅衛兵毫不留情地清算父母,真是喪盡天倫,導致父不父、母不母、兒不兒、女不女的社會亂象。

以往,中國的孩子管教非常嚴格,從小在「不打不成器、不罵不知義」的打罵環境中成長。所謂「棒下出孝子,慣養忤逆兒」,嚴格的管教成為兒童生活的陰影。稍不留神,或學業成績不理想,往往被痛責一頓,真是苦不堪言。

現代的工商業社會裡,父母只想到賺錢,不知關心兒女的教育,結果造成了鑰匙兒童、速食麵兒童、維他命兒童、才藝兒童、移民兒童等。今天青少年問題日趨嚴重,蹺家、逃學、吸菸、吸毒、打架、耍太保、飆車等,都是因為兒童教育不良,家庭、學校教育不良,以及社會教育不良所致。從小在不良的教育環境中長大,身心無法健全發展,將來如何能成為社會的棟梁呢?

過去曾統一印度的阿育王,有一次發心供養出家眾,有個小沙彌也來應供。在印度,即使是貴為一國之尊的國王,也必須對法師恭敬頂禮。阿育王頂禮過許多大法師後,面對這位小沙彌,實在很為難,無法心甘情願地禮拜,但是如果不頂禮,又擔心對三寶不恭敬,會受到批評。左右為難之際,只好把小沙彌叫到無人之處,勉強屈身向他頂禮,之後,囑咐他說:「小沙彌,我是一國之君,不能隨便向人禮拜,尤其是你這麼小的孩子。剛才我向你頂禮的事,千萬不要告訴別人!」

小沙彌聽了阿育王的話,默默放下受供的缽,突然縱身一躍,跳進了缽中,沿著缽緣遊走,又跳出缽外,如此進進出出,神通無礙,把阿育王看得目瞪口呆,心中暗暗吃驚,「這個小沙彌真是神通廣大呀!」

小沙彌定住身後,慢慢走到阿育王面前,合掌說:「大王!剛才這件事情,你千萬不要告訴別人!」說得阿育王羞愧萬分,趕快懺悔道:「唉!我的心不夠光明虔誠,不該輕視小沙彌呀!」從此阿育王對一切出家眾,不分老少賢愚,都一律恭敬而不起慢心了。

佛陀是怎樣的愛護兒童,教育兒童呢?

佛陀的弟子迦旃延尊者,在很遠的地方傳教。有一天,他派了一個年紀很小的徒弟去探望佛陀,佛陀見到迦旃延的徒弟,立刻就吩咐大家說:「你們在我臥室再添一張床位,讓迦旃延的小徒弟就睡在我的住處。」佛陀這樣的作為,實在很了不起,一方面是對遠方傳教的迦旃延表示安慰,另一方面是教育僧團的後學,以及同齡的大眾:雖然是個小孩子,大家也不可以怠慢輕忽,要好好愛護他。當時僧團裡小小年紀的沙彌們很多,像均頭沙彌、羅睺羅沙彌都是。他們因為年紀小,隨著年長的比丘們出去托缽乞食,常常受到冷落。因為一般人對於年老的比丘都肯給予豐富的供養,可是對這些年輕的沙彌們,社會大眾有時會開玩笑,在他們的缽裡,不是放小石子,就是放沙,而不用飯菜來供養他們。佛陀知道了以後,召集大比丘們開示說:「你們不注意照顧這群年幼的沙彌,你們所受的飲食就是不淨食。」

又有一次,佛陀在舍衛城遊化時,看到一個小孩正在玩一隻青蛙,把青蛙的一條後腿倒抓起來,讓青蛙懸在半空中搖擺旋轉,佛陀於是上前勸說:「小朋友,你認為這樣很有趣嗎?假如我也把你的腿倒吊起來,你會覺得很快樂,很好玩嗎?」兒童從小要有慈心,養成愛護動物的習慣,長大了才不會殘暴而不自知,才能成為世間無爭無瞋的菩提種。

我們從佛經裡,可以體會到佛陀苦口婆心勸導大家不要輕視後學的教誨。佛陀說,世間上有四種事看似微小,卻是不可輕視的:

1.小小火苗不可以輕忽:因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釀成一發不可收拾的慘禍。

2.幼小的龍不可以輕視:因為小龍會成長為大龍,翻江倒海,興風作浪。

3.年少王子不可以輕視:因為他將來長大會成為國王,統領天下,造福萬民由他,一言喪邦,遺禍百姓也由他。

4.小沙彌不可加以輕視:因為他虔心學道學法,假以時日,必定會脫胎換骨成為人天師範的法王。

「小不可輕」,雖然小,但是有佛性。希望為人父母者,能在子女身上多一些時間關懷與教育。教好一個孩子等於救了好幾代。家庭和睦,社會祥和,則人人有福。教育兒童的方法有下面幾種:

1.維護兒童人格的尊嚴:常見一些父母管教兒女,完全不顧及尊嚴,任意責備、打罵,甚至一句話就判定他沒有出息,嚴重傷害兒女的自尊心,導致他對自己沒有信心。所謂維護人格尊嚴,就是要讓他有力量,不要禁不起考驗,不要自暴自棄、自甘墮落、奴顏卑膝、推託諉過,這才是有尊嚴。

2.養成兒童感恩的美德:現代父母往往盡其所能,供給兒女豐富的物質生活,然而卻造成他們凡事得來容易,不懂得感恩惜福,甚至因為只有接受,反而助長貪念,導致內心的貧乏。在生活中,應當時時給他機會教育,告訴他這件衣服是爸爸給你的,你要感謝爸爸;這本書是哥哥姊姊送你的,你要謝謝哥哥姊姊。時時言感謝,事事存感恩,這種兒童將來才會敬重人。此外,可以帶小孩參觀傷殘醫院,去見識世間的淒涼面,來引發其慈悲心、惜福心、感恩心。

3.培養兒童認錯的習慣:儒家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佛教也說:「不怕念頭起,只怕覺照遲。」一個人不怕犯錯,只怕有錯不改,只要肯認錯的人,就表示有慚愧心、有懺悔心,有了慚愧、懺悔,才能從錯誤中求進步,人格才能健全發展。尤其肯認錯,就不會諉過塞責,就能承擔大任。所以父母應該從小培養兒童認錯的習慣,千萬不能溺愛、護短、縱容,否則愛之適足以害之。

4.化育兒童接受的性格:一個人不能進步,常常是因為凡事排拒,不肯接受。在《阿含經》提到五種非人,其一是「聞善言不著意」,也就是說聽到好話不以為意,所以不像一個人;就如同一個覆蓋的茶杯,因為裝不進茶水,所以失去了茶杯的價值。我們的身體需要飲食才能補充營養,我們的心靈也需要有善言來滋養,所以要有接受的性格。

5.重視兒童待人的禮貌:佛經上常說:「佛法在哪裡求?在恭敬中求。」要時時教導孩子跟人點頭,跟人說好話,有禮貌,結善緣。人與人之間要相互尊重,才能和諧相處。一個人能在行止進退、言行舉止中,表現得體、適切,就是禮貌,一個有禮貌的人,才能受人歡迎。因此,從小要重視待人處事的禮貌。

6.教導兒童正常的生活:人有七情六慾,有貪瞋煩惱。佛經說:「應笑而不笑,應喜而不喜,應慈而不慈,應說而不說,非人也。」一個人在大眾中如果不能隨喜隨緣,個性孤僻、怪異,就不能和眾,所以從小要培養兒童正常的生活,不僅是三餐的飲食起居要正常,更重要的是,情緒要正常。

7.堅定兒童心中的信仰:這點很重要,讓兒童知道三寶的偉大,知道宗教的慈悲,從小親近三寶,長大後自然將心裡的信仰化為生活中的謙沖虛懷,促進社會的祥和。例如:教導兒童早晚至佛前禮佛三拜;外出、回家至佛前告假、銷假;犯錯至佛前懺悔;每星期至少一次至寺院參加兒童活動;至寺院參加夏令營等各種活動,接受佛法的薰陶。

8.增長兒童處世的善緣:吃飯的時候,要「當思來處不易」,一粥一飯都是由許多人辛勤奉獻的成就,所以人家跟你結緣,你也要跟人家結緣。從小讓孩子養成跟人結緣的習慣,身語意念都種下善根,兒童在這種教化下長大,將來就不會貪心、慳吝,不會以暴力相向。

9.培養兒童的慈悲胸懷:現在的青年兒女,往往不知道奉行慈悲,常常逞一時之狠,賭氣、打鬥、鬧情緒。這樣的子女,將來在社會上是不容易獲得人緣的,所以最要緊的是讓兒女從小就有慈悲的胸懷。比方說:你教育子女,要教他愛護小動物,教他不欺凌弱小。我們常常看到馬路邊的小孩,有時候玩弄小魚、小蝦、小鳥、小蟲,不尊重生命,不寶貴生命,將來到社會就容易形成暴戾之氣。

10.培養兒童的忍耐力量:要養成子女的良好修養,就要教他忍耐。比方說:兄弟姊妹相處,有時候哪一個兄弟姊妹多得到利益,多得到好處,教他不要爭,要能忍耐;或者受到一點嫌棄、一點挫折,也不要一直鬧情緒、苦惱,要能忍耐。忍耐的力量,是將來能成就一切事業的力量。

11.培養兒童的服務精神:今天的社會,不是講究你個人有多少才能,有多少智慧,最主要的是要社會大眾對你的肯定、對你的接受,子女如果有服務犧牲的精神,對大家有貢獻,就會受到大家的肯定。例如:可以訓練兒童協助做家事,不但達到親子共事,感情交流,同時可以培養兒童勤勞的習慣及責任感,這種生活教育也是奠定兒童健全人格的重要一環。

12.培養兒童行善的美德:我做了一件好事,得了好因好緣,可能就此平步青雲;做了一件壞事,因而惹來災難,麻煩不斷,可能命運就很坎坷了。每天至少日行一善,可以莊嚴身心,可以增加人緣。

(二)青少年教育

青少年們都具有一顆赤子之心,此赤子之心就是菩薩的心,擁有菩薩的心及青年的力,將來才能在社會上立足。

青少年階段的成長,對一個人將來個性、品德、習慣有很大的影響。現在青少年都一味追求外在感官的享受,眼耳鼻舌身意每天不斷向外攀緣,從而沉溺於色聲香味觸法中,隨著外在誘惑而迷失自我,所以自己要有安定的力量,放棄外在的一切,向內找尋自己的本來面目,才能在人生起伏得失中,經得起社會考驗。生命是馬拉松,必須要有耐力,才能達到自己的目標。

我的青少年時代是在棲霞山度過的,這個階段對一個人的影響很大,在叢林中所受的是專制關閉的教育,因而養成逆來順受的胸襟,尤其在求法道上,凡事都能以一種心甘情願的心態去接受,在眼不看耳不聽的薰習下,訓練自我,不看外而看內,不看有而看無,不聽非而聽是,不聽惡而聽善,進而聽無聲之聲,談無言之語的觀照自己內心的世界。

我想、我覺得、我認為、我喜歡……都是自我阻礙進步的絆腳石。在生活中,尤其是漫漫的人生道上,都免不了有自己喜歡和不喜歡的事情,喜歡不見得是好事,不喜歡也不見得就是不好。對人有利,雖不喜歡,也要喜歡;對人有害,雖喜歡,也要不喜歡。所以在學習階段,要自許如海綿,廣為吸收他人的長處、書本的知識、長者的智慧,尤其在團體中更要謙虛接受。

現代父母對下一代的要求,已從傳統「養兒防老」的「子孫滿堂」,轉變為「光宗耀祖」的「一脈單傳」。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下,用心良苦安排鋼琴、電腦、舞蹈等課程,希望子女能精通十八般武藝;為了子女的出類拔萃鋪路,哪怕是捉襟見肘,節衣縮食,也心甘情願,在所不惜。

現代子女因為是天之驕子的「獨生子」、「獨生女」,面對雙親「昊天罔極」的苦心期待,其成長的過程有如過五關斬六將般艱辛。父母們任重道遠,子女們也是忍辱負重的情況下,親子間的關係,和者互相體諒及感恩;反之,彼此不能適應及溝通,溫暖的家,常會演變成「咆哮山莊」,子女的成長也會遭受扭曲。

總之,以愛為出發點的父母,教育子女的要訣,除了用「心」外,更要觀「機」,了解所處的環境、人、時、地等因素的差異及社會共識的觀念,如此才能無誤地適應當地的民情,進而對子女因「材」施教。為了避免孩子日後行為異常,「反叛」父母,我奉勸天下父母者,在管教孩子時,仍宜多以鼓勵、民主的方式,陪孩子檢討錯誤的行為,然後一起面對錯誤。這些教育子女的艱難處,唯有父母者知啊!

青少年是國家棟梁,若能從小養成大志,將來一樣可以成就大事業。希望青少年養成:

1.要有忍耐的力量:在佛經上有云:「若人不能忍受毀謗、傷害、辱罵,如飲甘露者,不能為有力之人。」今後在處事上,不要因為人家的一句話、一件事就洩了氣,從現在開始,要培養不屈不撓的忍耐精神。

2.要有合群的習慣:要將自己融入大眾裡去,不可孤芳自賞,常與群眾在一起,不要孤僻,用歡喜與人結緣。

3.要有謙虛的美德:求益之道,在於能受盡言,我們如果有一點成就的話,其實都是眾緣所成,故為人要學習如稻穗一樣,愈成熟愈懂得低頭。

4.要有勤勞的精神:任何一件事情,都必須要經過勤勞的過程,才能成功。所以唯有不斷的努力,未來才能繼續成功。

近年來青少年問題日益嚴重,如浪蕩、偷竊、玩樂、玩槍等事件層出不窮,而且有變本加厲的現象,嚴重的影響社會治安及青少年自身的身心發展,這個問題不但應予以正視,更要積極地加以對治及防範。

青少年是人生旅途中奮發有為的時期,也是最容易迷失自己的時期。一般青少年大多會面臨來自:課業壓力、與所學興趣不合、經不起別人責怪、感情受挫、父母婚姻不和諧、自己有缺陷、欲求不遂、親子衝突、社會環境等因素,容易造成情緒性的反叛性格。因此為人父母者如何教育青少年,有以下幾點意見:

1.以鼓勵代替責備:青少年年輕氣盛,常常率性行事。如果過份責備,他會有一種心理:反正你認為我壞,好!我壞,我壞就壞到底吧!這樣一來,只有反作用。所以對於年輕人的缺點要多涵容,不要光是責備,要用鼓勵來勸勉向上。春風怡人總比酷暑炎風薰人的好。

2.以慈愛代替呵罵:一句溫言暖語,勝過嚴呵厲責。像仙崖禪師以慈愛感化夜遊弟子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子。有一個徒弟,常常夜遊,三更半夜爬梯子翻牆外出,被仙崖禪師知道了,就把梯子撤掉,在牆下等候。徒弟夜遊回來,翻牆而下,沒有注意到梯子不見了,一腳踩在仙崖肩頭,順勢跳下,站定了一看,糟糕!剛剛踩的不是梯子,是師父呀!這下子徒弟心中如同焦雷轟頂,立刻頂禮請罪。仙崖禪師也不怒,也不罵,只是殷殷叮嚀:「夜涼,小心感冒了,快回寮房睡吧!」

天大的禍患,一言而解,這個弟子感受到仙崖的關愛,從此不再逾越本分,成為一名恪守清規的徒弟了。

「以愛才能贏得愛」,唯有在愛的教育下,才能培養出充滿愛心的優秀人才。因此,要以慈心化導戾氣,以慈愛代替呵罵。

3.以關懷代替放縱:過份溺愛,不依法理,容易形成放縱與姑息,不但不能達到正面教育效果,反而使青少年走向偏鋒,形成偏頗的人格。

只有在清明的環境中,才能培養清明的子弟;在關懷的氣氛裡,才有寬懷大度的人才。

4.以同事代替隔閡:「同事」,就是設身處地,凡事以他的立場為他著想,不端架子,不鬧意氣,視之如兄弟姊妹。像有名的海倫凱勒女士,因為是個聾人,脾氣很壞,後來遇見了一位懂得教育的良師,以與他同事的心相處,視人如己,同甘共苦,他難過就跟他一起難過,他睡地下就跟他一起睡地下,完全與海倫凱勒無隔閡,無私無己,終於感化海倫凱勒,教育他成為一代偉人。

我們今天教育子女,不該只教他怎樣努力考試、賺錢,應該教導他如何做人,如何處事。我們要教導他們因果觀念,教他們認識因緣,有慈悲的精神,有道德的行為,使他們學會尊重自己,熱愛別人,進一步愛社會、愛國家。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