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65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序

唐‧裴休

夫血氣之屬必有知,凡有知者必同體。所謂真淨明妙,虛徹靈通,卓然而獨存者也。是眾生之本源,故曰心地;是諸佛之所得,故曰菩提;交徹融攝,故曰法界;寂靜常樂,故曰涅槃;不濁不漏,故曰清淨;不妄不變,故曰真如;離過絕非,故曰佛性;護善遮惡,故曰總持;隱覆含攝,故曰如來藏;超越玄閟,故曰密嚴國;統眾德而大備,爍群昏而獨照,故曰圓覺,其實皆一心也。背之則凡,順之則聖,迷之則生死始,悟之則輪迴息。親而求之,則止觀定慧;推而廣之,則六度萬行。引而為智,然後為正智,依而為因,然後為正因,其實皆一法也。終日圓覺而未嘗圓覺者,凡夫也;欲證圓覺而未極圓覺者,菩薩也;具足圓覺而住持圓覺者,如來也。離圓覺無六道,捨圓覺無三乘。非圓覺無如來,泯圓覺無真法,其實皆一道也。三世諸佛之所證,蓋證此也;如來為一大事出現,蓋為此也;三藏十二部、一切修多羅,蓋詮此也。

然如來垂教,指法有顯密,立義有廣略,乘時有先後,當機有淺深,非上根圓智,其孰能大通之?故如來於光明藏與十二大士密說而顯演,潛通而廣被,以印定其法,為一切經之宗也。圭峰禪師,得法於荷澤嫡孫南印上足道圓和尚,一日隨眾僧齋於州民任灌家,居下位以次受經,遇《圓覺了義》卷未終軸,感悟流涕,歸以所悟告其師,師撫之曰:「汝當大宏圓頓之教,此經諸佛授汝耳。」

禪師既佩南宗密印,受圓覺懸記,於是閱大藏經律,通《唯識》、《起信》等論,然後頓轡於華嚴法界,宴坐於圓覺妙場,究一雨之所霑,窮五教之殊致,乃為之疏解。凡《大疏》三卷、《大鈔》十三卷、《略疏》兩卷、《小鈔》六卷、《道場修證儀》一十八卷,並行於世。其敘教也圓,其見法也徹,其釋義也端如析薪,其入觀也明若秉燭。其辭也極於理而已,不虛騁;其文也扶於教而已,不苟飾。不以其所長病人,故無排斥之說;不以其未至蓋人,故無胸臆之論。

蕩蕩然實十二部經之眼目,三十五祖之骨髓,生靈之大本,三世之達道,後世雖有作者,不能過矣。其四依之一乎?或淨土之親聞乎?何盡其義味如此也。或曰:道無形,視者莫能睹,道無方,行者莫能至,況文字乎?在性之而已,豈區區數萬言而可詮之哉?對曰:噫!是不足以語道也。前不云乎,「統眾德而大備,爍群昏而獨照」者。圓覺也,蓋圓覺能出一切法,一切法未嘗離圓覺。

今夫經律論三藏之文,傳於中國者,五千餘卷,其所詮者何也?戒定慧而已。修戒定慧而求者何也?圓覺而已。圓覺一法也,張萬行而求之者何?眾生之根器異也。然則大藏皆圓覺之經,此疏乃大藏之疏也,羅五千軸之文,而以數卷之疏通之,豈不至簡哉?何言其繁也?及其斷言語之道,息思想之心,忘能所,滅影像,然後為得也。固不在詮表耳。

嗚呼!生靈之所以往來者,六道也。鬼神沉幽愁之苦,鳥獸懷獝狘之悲,修羅方瞋,諸天正樂,可以整心慮,趣菩提,唯人道為能耳。人而不為,吾末如之何也已矣!休常遊禪師之閫域,受禪師之顯訣,無以自效,輒直讚其法而普告大眾耳。其他備乎本序云。

註:《圓覺經》,唐代佛陀多羅譯。全經主要說明大乘圓頓之理及如何觀行實踐之法。唐代宗密曾作《圓覺經大疏》及《圓覺經大疏鈔》,然因二書博引旁證,過於廣泛,受持不易,於是節略其精要而作《略疏》,今收錄於《大正藏》第三十九冊。裴休,唐代河東聞喜人。大中年間,以兵部侍郎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任節度使。為人風度閒雅,操守嚴正。宣宗嘗稱其為真儒者。能文章,擅書法。宿信佛法,隨圭峰宗密學《華嚴》;宗密著經疏,每請裴休為之撰序。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