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53 參、密宗的教義思想

一、判教

(一)十住心

日本真言宗開祖空海大師,為顯、密宗行者住心的次第,依《大日經‧入真言門住心品》,造《祕密曼荼羅十住心論》十卷及《祕藏寶鑰》三卷,廣明十住心之義,並以此立十住位階;又依《金剛頂經》造《辨顯密二教論》,判攝大小顯密諸教。

「十住心」略釋如下:

1.異生羝羊心:「三惡道」之住心。「異生」即劣性凡夫。凡夫不知善惡因果,愚痴無智,但念婬食,如下劣畜生羝羊,但念水草淫慾,餘無所知。

2.愚童持齋心:「人乘」之住心。愚昧凡夫,未了實諦因果,然一時起持齋節食微少善法,但能見賢思齊,初信因果,漸明罪福,善業漸進。如儒家五倫思想及佛教中五戒等,攝於此中。

3.嬰童無畏心:「天乘」之住心。「嬰童」喻凡夫善心仍然脆弱。凡夫厭離下界之苦,修天乘十善法及四禪靜慮,冀生天道,以達暫時之安樂無憂為滿足。

4.唯蘊無我心:「聲聞」之住心。小乘人能觀四諦理,以五蘊法為實有,明無人我可得。

5.拔業因種心:「緣覺」之住心。緣覺行者,能觀十二因緣法,能除諸煩惱業及無明種子。

6.他緣大乘心:「法相」之住心。「他緣」即「無緣大悲心」:大乘菩薩徹悟三界唯心道理,於外境無所貪緣,名為「無緣」。乘此無緣、無住之心而度眾,從「依他起性」而證「圓成實性」,故云「他緣大乘」。

7.覺心不生心:「三論」之住心。大乘菩薩覺悟心性不生不滅,無迷無覺,本來空寂,與諸法實相相應。

8.一道無為心:「天台」之住心。大乘菩薩證知自心本自無為,本自清淨,契合真如實相,覺知「三諦圓融」歸「一道」、「三乘」歸「一實乘」之理。

9.極無自性心:「華嚴」之住心。大乘菩薩了知真如緣起萬法的一心法界,從「一道無為」寂滅相生起積極進展之心,所以又叫「事事無礙」的「圓融絕對一心論」,也是真言密教之入門。

10.祕密莊嚴心:「密教」之住心。如來所證境界,甚深微細莊嚴,十地等覺菩薩亦不能知,唯佛佛相知,故說祕密。此十住心中,前九住心為顯,後一住心為密,稱為九顯一密。如圖示:

 

(二)三士道

西藏密宗以阿底峽所著的《菩提道燈論》為基礎,把學佛的次第分為三士道:

1.下士道:具有人天乘屬性,厭三惡趣苦而深信因果,皈依三寶,行五戒、十善,只求解脫個人一時的苦難,以人天乘的利樂為目的。

2.中士道:具有聲聞、緣覺屬性,但求個人的生死解脫,而思惟四諦、十二因緣之理。

3.上士道:具有大乘屬性,於此又可分為兩種,即顯教修法和密教修法。

(1)顯教:依發菩提心,修四攝法、四無量心、六度萬行,漸進佛地。

(2)密教:除以顯教教理修持為基礎外,更依密乘「依次修起」、「圓滿次第」,以達到與佛平等不二的境界。

在修學上士道之前,必須以下士道、中士道為基礎。因為從下士道能得人身,才能進而思惟生死輪迴過患,進而欲求脫離生死之心;由此進修中士道,觀四諦、十二因緣法;中士道完成,更進一步思及一切眾生仍沉迷苦海,由此發起無上菩提心,誓度一切眾生而成就佛果,此即上士道。因此,三士道等於一個大乘行者的修行階段、過程,不可忽略任何一士道。

二、教義

(一)六大體大

六大,即:地、水、火、風、空、識等,六種根本原素。地大為堅性、水大為濕性、火大為煖性、風大為動性、空大為無礙性、識大為了別性。前五大屬於色法──物質界;識大屬於心法──精神界。

密宗以此六大為宇宙法界之本體,諸法緣起之根源。上至諸佛、下至一切有情及器世間,都是六大之所成,故說「六大緣起」。此六大為一切萬法之本體,而週遍於法界,故稱為「體大」。又此六大為萬法本自具有的體性──「法爾本有」,古今同然,故說「六大法爾」。由此法爾之六大,所顯現的差別萬象、大小粗細,即是「隨緣六大」。

地、水、火、風、空──前五大,表大日如來的「理」,即「胎藏界」;第六──「識大」,表大日如來的「智」,即「金剛界」。理與智,各有其事相、功用,以之而建立四種曼荼羅和三密。金剛為「智」,胎藏為「理」;「識大」表「智」,「五大」表「理」;以智觀理,以理顯智;如是理智不二,二德合一,即為大日如來,是一切眾生本來具有的德性,一切法界皆依此而建立。

「六大」的體性雖然不同,然各各互具、互遍,故說「六大無礙」。「五大」之外無「識大」,「識大」之外無「五大」,因此「識大」即「五大」。而此「識大」包含前面眼、耳、鼻、舌、身五識,與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第九菴摩羅識,這九識可以轉成佛的五智──「五大」即「五智」。

「五方灌頂」──將「五識」轉成「五智」,屬於密系初灌。又「六大」亦可緣生四種法身(自性法身、受用法身、變化法身、等流法身)、四種曼荼羅、三種世間(器世間、有情世間、智正覺世間)等法身德相,故有「六大法身」之說。一切凡聖皆由六大所成,皆見性德。因此又依「六大緣起」,立「生佛平等」,即心、佛、眾生三者平等之義,故說眾生可以「即身成佛」。

下列五方佛體性的灌頂,與五大、五智及金、胎兩部的關係,如圖示:



(二)四曼相大

「四曼」:大曼荼羅、三昧耶曼荼羅、法曼荼羅、羯磨曼荼羅等,四種曼荼羅,又稱「四智印」。曼荼羅,梵名為 maṇḍala,「壇」或「道場」之義。又作輪圓具足,或聚集、發生等義。輪圓者,圓備眾德;發生者,發生諸佛;聚集者,聚集十方三世諸聖於一處。

此「四曼」即「六大本體」上所呈現的差別相狀,每一曼荼羅皆不離「相大」,故說「四曼相大」。若從狹義來說,密宗曼荼羅即是以佛、菩薩、明王、天王、夜叉、人、非人等,來表達事相。

依《大日經》所說,「六大」所成的形像為大曼荼羅,是諸佛的身密;「印」,三昧耶曼荼羅,是諸佛的意密;「字」,法曼荼羅,是諸佛的語密;佛陀的德業則是「羯磨曼荼羅」,為其餘三曼的「業用」。因此,四曼圓備諸佛的身口意三密,萬法都具有佛德曼荼羅。四曼的「相大」、六大的「體大」,加上因佛的三密加持,速疾顯現的「用大」,即是「三大圓融」。

四曼大義如下:

1.大曼荼羅:又稱大印、大智印、尊相曼荼羅。從六大所成宇宙森羅萬象,形形色色,即是大曼。就佛菩薩的四曼而言,則一一佛菩薩的相好具足身,乃至雕刻圖畫的佛菩薩形像,無非是大曼。又大者,殊勝、圓滿之義。此曼荼羅相當於金剛界九會曼荼羅中的「成身會」。

又諸佛菩薩無量無邊的法性身,如百千燈,光明互映,一多無礙;如大因陀羅網,互相聯繫排列,故名大曼荼羅。若發為外相,即為諸尊的相好莊嚴,屬金剛堅固身的境身。

2.三昧耶曼荼羅:又稱三昧耶印,或三昧耶智印。是諸佛菩薩本誓、本願的形態,以其所持刀劍、輪寶、蓮花、金剛杵等各種法器或尊相的印契為其代表,具有本誓、除障、警覺等意義。

從廣義上來說,宇宙的法法塵塵,每一現象都各具有特性和存在的意義,但物與物間能夠互相融會、契印無礙、平等共存,此即是三昧耶曼荼羅。

3.法曼荼羅:又稱法智印、種子曼荼羅。一切萬物不論有情、無情,乃至風吹、蟲鳴、天籟之聲,以及色塵文字,都各有其特殊的語言、聲音、名稱,都在表達特有的意義,都有與其他事物交融之處,因此,就廣義而言,一切萬法即是法曼荼羅。一切的語言文字,乃至一切契經文義等,都是如來自性的顯現,若以「種子字」為代表,即是佛菩薩的「種子真言」。諸佛菩薩名稱或本誓的開頭一個字,用梵字表現出來的,叫做「種子」。因此法曼荼羅又稱種子曼荼羅,如:以「阿」字表徵大日如來。

言語是表現真理的因(種子),每個字裡面都具含藏、出生、根源三義,因此密宗特別重視種子字──真言曼荼羅的表達持誦。

4.羯磨曼荼羅:又稱羯磨智印,義為德業、造作或法辦事。諸佛菩薩的威儀德業,如:現千百億化身、行種種圓業、隨機度眾,即是羯磨曼荼羅。於一切法上,取捨屈伸,乃至捏鑄刻鏤等塑造像形,皆攝入此曼荼羅中。從廣義上來說,行、住、坐、臥,乃至一切事物的活動作用,都是羯磨曼荼羅。而行者進修諸佛之教,行威儀德業,就成為羯磨智印。

以上四種曼荼羅,賅攝一切曼荼羅。依《大日經》建立的曼荼羅,稱為「胎藏界曼荼羅」,表示本覺之理,又名「因曼荼羅」;依《金剛頂經》建立的曼荼羅,稱為「金剛界曼荼羅」,表示始覺之智,又名「果曼荼羅」。相對於依據其他經典所立的「別尊曼荼羅」而言,此「金、胎二部」稱為「慈德曼荼羅」。

(三)三密用大

三密:身、口、意三密。密宗以「六大」、「四曼」作為宇宙法界的體性及相狀,佛的三密為「業用」,屬於體、相、用三大中的「用大」。

三密又可分為「法佛三密」和「眾生三密」:

1.法佛三密:是如來自證的三密,唯佛與佛相知,十地等覺菩薩亦不能見聞。六大法界的體相,總攝一切色法,如:山高水長、日光月色、花紅葉綠等,是佛的身密;總攝一切音聲,如:溪聲水流、綿蠻鳥語、蛩吟蟬噪等,是佛的語密;總攝一切心法,如:內證三摩地,乃至一切心念覺照,是佛的意密。此三密攝盡一切萬法的業用,故說「用大」。

2.眾生三密:此又分「有相三密」和「無相三密」。「有相三密」者,行者手結印契──「身密」;口誦真言──「語密」;心觀本尊入三摩地──「意密」。又佛的三密加持於行者身、口、意三業上,是為「三密加持」。「無相三密」者,一切的身業、一切的語業、一切的心念意業,都是三密。行者經長期修習,藉三密加持的作用,與佛的三密相契合,無二無別,當下就是「三密相應」。密宗行者藉此三密加持、三密相應的功用,轉此凡夫身而成就佛身。

密宗所說的「六大」、「四曼」、「三密」,即是表達法身毗盧遮那如來(或稱大日如來)的體、相、用三大。如果將「六大」、「四曼」攝於三密之用,則法界不出於三密;若依「四曼」之相,自具「六大」、「三密」之義,則萬法盡是「四曼」。而「六大」中,本自圓備「四曼」、「三密」,因此舉法界無非是「六大」的體現。因之,宇宙萬法,無非是大日如來的顯現。象徵此根本教理的是──「金、胎兩部曼荼羅」。

(四)金胎兩部

密宗的根本教理,認為宇宙萬法的當體即是大日如來的顯現。此大日如來,圓具理、智二德。代表大日如來之「理」者,是「胎藏界曼荼羅」,又稱「因曼荼羅」、「理曼荼羅」。其依據的經典是《大日經》。代表大日如來之「智」者,是「金剛界曼荼羅」,又稱「果曼荼羅」、「智曼荼羅」。曼荼羅,一般稱為「壇場」──築方圓土壇供養諸尊,稱為「修法壇」,又作「輪圓具足」義。

「金剛」:堅固義,表示如來的「智德」不為外物所壞;又為「利用」義,能摧破一切煩惱故。「金剛」,詮釋如來的五智、九識,具有智、差別、始覺、果等諸義,故稱為「金剛界」。

「胎藏」:含藏義,如母胎懷子,表示眾生本具的如來體性──「理」,具足一切功德;又為「隱覆」義,如子被「覆藏」在母胎中;又為「攝持」義,詮釋攝持含藏如來一切功德,以「阿」字代表「本不生」之理,具有理、平等、本覺、因等諸義,故稱為「胎藏界」。今以圖示兩部之不同如下:

 

兩部雖有相對差別,但「六大」無礙、「色、心」不二、「理、智」圓融,乃一體之兩面,因此以圓滿佛德的大日如來作為總代表。

兩部曼荼羅中,「金剛界」有九會曼荼羅。九會之中,前七會為金剛界品(七會中的前六會為大日如來的「自性輪身」,第七會為大日如來的「正法輪身」);後二會為降三世品,皆為大日如來的「教令輪身」,總稱為金剛界曼荼羅。

茲列金剛界九會總說圖如下頁:

圖示從降三世三昧耶會開始,上轉一周,止於中央的羯磨會,次第為從因向果,表示修觀行者斷除惑障,開顯心地的修行次第。反之,由羯磨會開始,下轉一周,止於降三世三昧耶會,次第從果向因,表現諸佛菩薩從本垂跡度化眾生的順序。



另一胎藏界曼荼羅乃由十三大院所成,以中台八葉院為中心,上下左右各有諸院。中台有八葉蓮,大日如來住於中台,四佛、四菩薩住於八葉,合有九尊。八葉蓮華,表示眾生八瓣肉團心;「阿」字本不生,顯示一切眾生本具的佛性。此院為「胎藏曼荼羅」的總體,其餘十二院為別德。

茲圖示胎藏界曼荼羅十三大院,又作十三大會。即:中台八葉院、遍知院、持明院、觀音院、金剛手院、釋迦院、文殊院、虛空藏院、蘇悉地院、地藏院、除蓋障院、外金剛部院與四大護院(即四門相向之守護天)。如左:

十方法界無量無邊的諸佛菩薩,無不含攝在此金、胎兩部中。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