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42 第三章 道場的設立

印度恆河南岸的摩竭陀國王舍城,與北岸憍薩羅國舍衛城,是佛陀弘法的兩個主要大城市,也是初期佛教僧團發展的地方。隨著僧團人數的增加,印度各地方長者的虔誠護法,發心奉獻土地,陸續在兩大城市內外以及毗舍離城、波羅奈城等地,建造竹林精舍、靈鷲精舍、祇園精舍、鹿母講堂、菴羅樹園、重閣講堂等,成為佛陀與弟子們安居、弘法的重要據點。此外,初期佛教時代,對於教團發展影響深遠的,還包括有鹿野苑精舍等著名的道場,這些就是佛教史上道場的開始。

第一座精舍──竹林精舍

摩竭陀國的首都王舍城,以繁華富麗馳名全印,據說有三十二個大門和六十四個小門,規模宏大。當時佛陀還過著雲水僧生活,隨托缽所到之處,就在清靜樹林中禪坐。佛教的擁護者頻婆娑羅王,了解眾僧雖然過慣了雲水生活,但也應該有個適合的住處,以利弘化事業的推展,因此便在王舍城北面郊外尋得一處竹林遍布的園林,叫作迦蘭陀竹園,是為迦蘭陀長者所有。在這個竹園中建立了一座精舍,內有十六大院,每院六十房,更有五百樓閣、七十二講堂,供養佛陀及弟子們,所以叫作竹林精舍,或竹園精舍,是為佛教史上的第一座精舍。佛陀曾在此過了六次的結夏安居。

佛陀在竹林精舍安居的初期,有舍利弗與目犍連來皈依,成為座下高足,追隨佛陀弘揚佛法。他們原本都是六師外道之一詭辯論派的弟子,無意間聽到五比丘中的阿說示誦偈:「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知道有佛陀在世,隨即到竹林精舍,聽聞佛陀說法後,就帶領弟子二百人同來皈依佛陀。這件事不但成為佛陀時代的一樁美談,更傳誦至今。

除了供養護持佛陀與僧團之外,頻婆娑羅王經常到精舍請示佛法。如在《方廣大莊嚴經》卷十二中記載,佛陀對國王宣說五蘊虛妄、三界不實,與一切無常的道理;頻婆娑羅王當下證得法眼淨,欣然請佛傳授五戒。朝中的文武百官以及一般老百姓也都爭相來皈依佛陀,求受五戒。

此外,如《持世經》、《佛說光明童子因緣經》、《佛說轉有經》、《佛說般舟三昧經》、《持人菩薩經》、《私呵昧經》、《佛說大方等修多羅王經》等,都是佛陀在竹林精舍時所說。

在印度苦行林修行的沙門,平常多半散居於各處,一到雨季,他們就得各自尋找安居場所;等到雨季過了,大家又回到樹林去。當佛陀的教團愈來愈龐大後,就有必要為上千弟子找個安身辦道之處,因此竹林精舍的闢建,實在是佛教僧團發展過程中的一大盛事。

初轉法輪的鹿野苑精舍

鹿野苑,位於北印度瓦拉那西市以北約六公里處,佛陀成道後度化五比丘,初轉法輪之地。

關於鹿野苑地名的由來,諸經說法不一。據《出曜經》卷十四記載,仙人鹿野苑是神仙、得道者及五通學者遊學之處,非凡人所居,故稱為仙人住處,又稱鹿野園、仙人園。又據《大毗婆沙論》卷一八三記載,佛陀過去世為最勝仙人時,曾在此地初轉法輪,因此稱為仙人論處。又因昔日有五百仙人飛行空中,來到此處,乍見王宮婇女,一時萌發欲心,失去神通,墜落在地,所以也稱作仙人墮處。

此外,《大唐西域記》卷七以鹿王代懷孕的母鹿捨身就死,因而感動波羅奈國王大發慈悲,釋放群鹿,並將廣大樹林布施給鹿群,因此取名「施鹿林」。「鹿野苑」的名字,也從此流傳開來。

鹿野苑因佛陀成道後初轉法輪,宣說四聖諦,度化五比丘,成為印度著名的佛教聖地。自阿育王時代起,此地即備受歷代僧俗景仰緬懷,中國高僧法顯和玄奘兩位大師,都曾來此禮拜。在七世紀初,玄奘大師西遊到此時,鹿野苑的伽藍,全區界分為八部份,牆垣相連,四周環堵,堂宇極多,遠遠望去,層層的飛簷相疊,重重的樓閣相接。更有高達二百尺的精舍聳立其間,四壁有無以計數的黃金佛像,周遍安置在一百多層的佛龕中。當時的僧侶有一千五百多人,可說是最隆盛的時代。精舍的西南方有阿育王所建的石柱,高七十餘尺,石質如玉,溫潤剔透,這裡正是佛陀初轉法輪的地方。

鹿野苑有一座圓塔,四周鏤刻各種花紋及右旋的卍字,相傳佛陀曾經在此地入定,因此後人建塔紀念,相傳這座圓塔也是阿育王時代所建的。現今鹿野苑中,寺院林立,有中華佛寺、摩訶菩提協會、佛教古物館等。在佛教古物館附近,豎立有五比丘迎佛塔。

勝會猶在的靈鷲山

佛陀遊化印度各國中,最常出入王舍城,住在靈鷲山中。靈鷲山又稱耆闍崛山,山頂東西長,南北狹,山中園林清淨,福德聚集,是歷來諸佛賢聖的住處。佛陀樂居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共住,宣說佛法妙義。

如《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妙法蓮華經》、《無量義經》、《佛說法華三昧經》等,都是在靈鷲山上宣說的,所以佛門有所謂的「靈山會上佛菩薩」、「靈山勝會」等話,就是讚揚諸佛菩薩法筵常在,福蔭佛弟子,意味雋永。頻婆娑羅王為了親近佛陀,特地修建一條石階,直達山頂的園林。距離山頂處,有許多小石窟,是比丘們修行的地方。在山崖邊有磚造的精舍,精舍東面有長石,為佛陀經行之處。精舍旁邊有一巨大的石塊,是當年提婆達多推石傷害佛陀的地點。南邊懸崖下有一座小塔,佛陀曾在此處宣說《法華經》。

精舍南側山崖,有大石室,佛陀曾在這裡入定。石室西北有個大磐石,相傳阿難曾經遭惡魔化作一隻鷲鳥,棲息在大磐石上,用力拍動翅膀,一邊大聲怪叫。當阿難驚懼無措時,佛陀伸手通過石壁,摩阿難頭頂,安慰阿難。禪門盛傳「拈花微笑」的故事,也發生在靈鷲山上。一日,佛陀登座說法,大眾正準備聆聽妙法,然而佛陀卻只是拈花示眾,默然不語,大眾詫異無法會意,只有大迦葉心領神會,破顏微笑。於是,大迦葉獲得佛陀的傳法,被尊為禪宗的印度初祖。

莊嚴廣大的祇園精舍

《阿彌陀經》和《金剛經》開卷便有「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的描述。「祇樹給孤獨園」就是舍衛國的須達長者奉獻給佛陀的一座精舍,一般稱為「祇園精舍」。

鹿野苑遺址西南約一公里處的八角形塔樓,正是當年五比丘迎接佛陀的地方,後世在此建佛塔,即今日的迎佛塔。

舍衛城是西元前六世紀印度最強盛的憍薩羅國首都所在地,位於阿棲羅瓦底河上,祇園精舍就建在南方城郊外不遠處,佛陀至少在這裡度過二十四個雨季,教化度眾無數,因此祇園精舍名聞遐邇。

關於祇園精舍的建造因緣,有一段不可思議的感人故事:

佛陀在王舍城竹林精舍說法度眾時,弟子逐漸增多,發心供養的人也與日俱增。一天,城裡的護彌長者承受佛陀的教化,發心備辦豐富佳肴,想在次日迎請佛陀到他家中來受供。於是全家上下喜氣洋洋地張燈結綵,莊嚴寶座,穿梭來往的忙著準備茶水飯菜,迎接貴賓的駕臨。

就在那一天,護彌長者的知交須達長者剛好從舍衛國遠道而來作客,見到此景,也由衷歡喜,跟著忙碌起來。為了迎接佛陀,所有的人內心都湧現無量法喜,至誠等待佛陀的到來。

須達長者因虔誠思念佛陀,感應了天神示現種種奇妙異象,讚歎佛陀的殊勝功德。同時,天神還化成婆羅門來禮敬佛陀,也感化了長者,令他增長信心。須達長者終於如願皈依在佛陀座下。

由於感恩佛陀的親身度化,須達長者發願迎請佛陀帶領弟子們也去舍衛國說法,教化國人。他向佛陀承諾,要在國中啟建精舍,以供比丘們住宿,來往說法。

在舍衛城南郊二公里處,有一園林,景色宜人,清雅幽靜,正是設立精舍的理想地點。然而這處園林屬祇陀太子所有,須達長者即與太子商議,請他讓渡。太子心中不願,於是為難他說:「只要你用黃金鋪滿園子,園子就屬於你的。」須達長者絲毫不以為難,全心誠意照辦,終於使祇陀太子感動而獻出樹林,由長者捐資興建精舍。由於須達長者生平樂善好施,常常賑濟貧困孤獨,國中的人都尊稱他為「給孤獨」,這座林園也就因此定名為「祇樹給孤獨園」,表示祇陀太子的樹林、給孤獨長者建造的精舍,以紀念他們的無量功德。

祇園精舍的建造過程中,曾遭到城內許多婆羅門及外道的阻礙,在須達長者的請求下,舍利弗於是奉佛陀之命來監督工程的進行,並且應外道的挑戰,舉辦辯論會,順利摧伏外道。

祇園精舍是佛陀在世時規模最大的精舍,占地約七甲,七層樓高,莊嚴富麗,環境優美,好比人間天上,勝過竹林精舍。僧房計有數百棟,此外禮堂、講堂、集會堂、休養室、盥洗室、儲藏室、誦讀室、運動場、總會所等,應有盡有,設備齊全,比之憍薩羅國王宮,有過之而無不及,實為天下第一福地。建好之後,舉行盛大的慶祝大會,佛陀如約接受了供養,帶領弟子們來到這裡安居弘法。

須達長者經常來到精舍,探望佛陀及比丘們的生活起居和健康情況,供養一切的必需品。因此,他成為佛陀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在家弟子。祇園精舍也因佛陀的安居,來往度化,成為當時遠近馳名的道場。佛陀後半生在此結夏及雨安居長達二十多年,因此現今流傳的經典,大約有七、八成都是在這裡講說的。

舍衛城也因祇園精舍的盛名,在印度諸大城市中占有重要地位。

毗舍佉捐衣建鹿母講堂

佛陀與弟子們住在祇園精舍期間,舍衛城的人們非常擁護佛陀及眾比丘,時常親近精舍聽聞佛法,踴躍供養。當時城東有一位婦女名毗舍佉,又叫鹿子母,本是鴦伽國長者之女,嫁給富商分那婆陀那為妻。他具有大善根,曾發心行大布施,向佛陀發了八大願,博得佛陀的讚歎,即:布施比丘雨衣,供養初入僧團的比丘,供養出外旅行比丘食物與金錢,供養生病比丘湯藥,供養生病比丘食物,供養看護病人的比丘,以稀粥供養比丘,布施比丘尼浴衣。

有一天,鹿子母來到祇園精舍聞法,在離開法堂時,忘了將他價值九億錢的嫁裳帶走,後來他發心供養,便施捨此衣,募得巨款,修建大講堂,佛陀取名為鹿母講堂,也稱東園鹿子母講堂。興建工程由目犍連監工,歷時九月而成,有上下二層,各有五百室。說到它的莊嚴富麗,僅次於祇園精舍。每當佛陀在舍衛城居住期間,常會住此講堂說法。據《中阿含經》卷五十五記載,佛陀曾在這裡特別為鹿子母宣說八關齋戒。

宣說遺誡的重閣講堂

在中印度毗舍離城附近,有一片廣大的林木,無人種植,自然天成,林區從迦毗羅衛國連到雪山,十分遼闊,因此被稱為「大林」。大林之內有一座精舍,就叫作大林精舍,也稱作高閣講堂、重閣講堂、重閣精舍。精舍內有一間為佛陀所建的講堂,堂形如雁子,設備完善,佛陀曾住此說法。

根據《大唐西域記》卷七所載,重閣講堂鄰接獼猴池岸精舍,佛陀昔日遊化該地時,有一隻獼猴趨前奪走佛缽,爬到樹上取蜜供養佛陀,並且為佛陀穿鑿一池,供養泉水,因此稱為獼猴池。

值得一提的是佛陀成道後,就在此重閣講堂正式允准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妃子耶輸陀羅、難陀的妹妹孫陀利等眾釋迦族女出家為比丘尼。摩訶波闍波提出家後,稱為大愛道尼,是佛教史上第一位比丘尼,從此佛教教團開始有了比丘尼制度。

《大般涅槃經》卷上載,佛陀在進入涅槃以前的三個月間,曾與阿難來到重閣講堂,並召集毗舍離城附近的比丘眾聚集在這裡。佛陀鄭重地對弟子們再度宣說人天利益的安樂教法,及開示出家修道的實踐法門,告誡弟子說:「從今而後三個月,如來即將入滅。」對所有佛弟子而言,這一番訓誡成了佛陀最後一次的教導。

第二次經典結集大會,就是在毗舍離城重閣講堂召開的,稱為毗舍離結集;當時參加討論、誦出戒律的僧眾,有七百人之多,因此也稱七百結集。

佛陀在世時,有所謂「五精舍」之說,就是上面所說的竹林精舍、祇園精舍、靈鷲山精舍,以及菴羅樹園、獼猴池精舍等五處。另外,還有中印度娑枳多城附近的安闍那林精舍,憍賞彌城外的瞿師羅園(美音精舍)、屈屈吒園、婆婆離園等多處。這些精舍、講堂或園林,各有其成立因緣、規模設備,及對教團發展的影響。原始佛教時代的僧團生活,從托缽行腳的遊化方式、頭陀行的樹下一宿,乃至演進為建立道場、僧房,安住或弘化於一方,逐漸多元化。可以說,對於日後佛教道場、寺院以及大叢林的建築,早已勾劃出雛型的藍圖。

【習題】

1.詳述祇園精舍的設立。

2.試述佛陀在竹林精舍的教化。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