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68 佛教與環保

有人說:二十一世紀是環保世紀。全球性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所造成的危機,已開始威脅人類健康。一九九二年六月初由聯合國主持的地球高峰會議,在巴西里約的熱內盧舉行,這個被視為「搶救地球」的會議,主要目標就是要達成保護植物、動物和自然資源的協議。

講究環保,首重愛護地球,若地球能活得長久,我們的子子孫孫才能在地球上安居樂業。

佛教是一個很有環保意識的宗教,佛教主張不僅對人要有愛心,對山河大地也要愛護,所謂「大地眾生,皆有佛性」、「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佛經裡記載,有一位菩薩(睒子),他每丟一張紙,深怕汙染了大地;每講一句話,怕驚醒了大地;每走一步路,怕踩痛了大地。這其實就是一種環保的意識,值得全民學習。只是目前人類普遍不重視環保,以致有亂砍樹木、亂丟垃圾、亂排汙煙、亂倒廢水等,造成水源汙染、空氣汙染、生態破壞等社會公害層出不窮,其實這也反映出人類公德心尚待提升。像澳洲、紐西蘭,這些國家幾乎每條河流都是清澈見底,可見他們的環保工作做得很好。

環保工作不外注重山林、流水、生態等的保護,而環保工作做得最好的是佛教的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環保專家,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黃金鋪地、七寶樓閣、七重欄楯,極盡莊嚴清淨,不但沒有空氣汙染、水源汙染,也沒有噪音、毒氣、暴力、核能等公害,因此淨土為人所嚮往。不過,淨土的建立,應從人心開始,一般的環保是心外的,心中的清淨才是最大的環保。因此我認為,提倡環保應先從心內做起,心內的環保做好,心外的環保才能完成。

佛陀倡導環保

佛法的環保思想,乃源於釋迦牟尼佛對「緣起」思想的覺悟,認為世間萬物的存在,都建立於緣起相互依存的關係中。中觀學派的開創者龍樹菩薩在《中論》裡面說:「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這是說明宇宙萬物沒有任何一個事物,能夠獨立存在,包括現象界的有情與無情,都是眾緣和合所生,彼此相互依存的。如《業報差別經》說:「若有眾生,於十惡業多修習故,感諸外物,悉不具足。何等為十?一者、以其殺生業故,令諸外報大地鹹鹵,藥草無力;二者、以其偷盜業故,感外霜雪、蝗蟲毒害等,令世饑饉;三者、以其邪淫業故,感惡風雨及諸塵埃;四者、以其妄語業故,感諸外物皆悉臭穢。」據此可知,有情造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綺語、兩舌、惡口、貪欲、瞋恚、邪見等十惡業,不但危害有情的身心世界,也危害器世間的國土世界。相反地,行十善業,則可改善生態環境惡化的共業。因此,從人類與動植物的時空互動關係來看,不論人與人、人與動物、人與礦植物等,莫不息息相關,這就是所謂「同體與共生」的理念。因此,從緣起的觀點來看地球的生態環境,有情的身心與器世間的影響,是關係密切的。

在《增一阿含經》中,佛陀開示世人,種植華果樹木,得以使人清涼,功德也能日夜增長。《毗尼母經》卷五說:「若比丘為三寶種三種樹:一者果樹,二者花樹,三者葉樹,此但有福無過。」種樹除了美化環境,也是佛門的修行之一。自古以來,寺院秉持佛陀遺訓,植樹種花,愛護大地。

為了保護環境,佛陀也不斷地教誨佛弟子不得任意砍伐樹木,如《毗尼母經》云:「有五種樹不得斫:一、菩提樹;二、神樹;三、路中大樹;四、尸陀林中樹;五、尼拘陀樹。」佛陀在過去世為鹿王時,曾為一鹿母捨身就義,感得國王劃定動物保護區,禁止獵殺,這都是佛陀躬身實踐環境保護的寫照。

佛教對環保的具體實踐

一般人認為佛教的思想較保守,只會教人念經、吃素,對社會沒有貢獻,更遑論有此先進的環保思想。其實早在世界各國尚未實踐環保計畫前,佛教早已領先實踐環保工作。

一、僧侶對環保的貢獻

自古佛教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就有著深遠的影響。佛門中歷代的高僧大德,造樹維護山林、整治河川、修橋鋪路、珍惜資源,並於講經說法時,勸導大眾護生放生,提倡素食,培養大眾惜福的觀念,所以每位僧侶都可說是環保專家。「環保」這個名詞,在古時候雖未曾有,但他們畢生所言所行,可以說都是在實踐環保的工作。

如泗州開元寺的明遠法師,為防治淮水與泗水的氾濫,種植樹木松、杉、楠、檜等數萬株,使泗州一帶免除水患。

東都洛陽道遇法師,眼見黃河龍門天險時有水患,船舶航行於此,定遭翻船之危,乃夥同白居易,勸導兩岸民眾出錢出力,將此自古以來的險津,徹底予以消除。以上所舉,乃是僧傳所記載的高僧行誼,尚有更多不為人知的禪僧、雲水僧,到處遊方,與大自然為伍,行於山路間,見山地行路之難,乃自持鐵器,開闢山坡道路,讓人有路可行,默默實踐利他的菩薩行。

一九九二年三月四日(農曆二月一日),佛光山為提倡環保,在一年一度的信徒香會中,特別舉辦「佛光山信徒身心環保淨化法會」,其目的在讓大家共同響應身心環保淨化運動,從內心的清淨,影響心外世界的淨化。在此身心環保淨化活動中,更提出力行身心環保的十二大德目:

1.口中輕聲,不製造噪音。

2.地上清潔,不亂丟垃圾。

3.手裡禁煙,不汙染空氣。

4.身心尊敬,不行動粗暴。

5.行動禮讓,不侵犯他人。

6.面上微笑,不出現兇相。

7.口中軟語,不出現惡言。

8.大家守法,不要求特權。

9.人人守紀,不違犯綱常。

10.開支節儉,不任意浪費。

11.生活踏實,不空蕩虛浮。

12.凡事善心,不孳生歹意。

一九九二年六月二十一日,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與教育部、行政院環保署、農委會、台灣省林務局、《中國時報》、財團法人壽山文化基金會、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等單位聯合舉辦「種兩百萬棵樹救大高雄水源及廢紙回收」運動。以種兩百萬棵樹,直接救水源;而廢紙回收可以減少砍樹量,則是救大樹,間接救水源。

二、極樂淨土與環保思想

在佛教中,最有名的環保專家,當屬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其因地修菩薩行時,以其清淨識攝取二百一十億諸佛國土清淨之行,發下四十八大願,歷經久遠時日,建造完成今日的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建設是黃金鋪地、七寶樓閣、八功德水,房屋、樹木、花草、公共設施都非常美好。淨土中只有公益沒有公害,只有美好沒有髒亂,更沒有黑煙廢氣、喧囂噪音、汙染,氣候清爽宜人,水則是含有澄淨、清冷、甘美、輕軟、潤澤、安和、除飢渴、養根等八種特質的八功德水。在極樂淨土的人民,都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人人身心健全,壽命無量,三業清淨,無有三毒,更不會有人隨便砍伐林木,放眼皆是綠樹、紅花、青草。所以,阿彌陀佛可說是身心世間及器世間的環保專家。其他像藥師琉璃光如來的琉璃淨土和彌勒佛的兜率淨土等,也都是理想中的環保世界,淨土世界實在是我們規劃人間淨土的典範。

佛教對環保的看法

當前環保的問題有內在的心靈環保及外在的生態環保,心靈環保要靠大家淨化自己的貪、瞋、痴三毒;生態的環保,比方自然界的保育、空氣的淨化、水源的清潔、噪音的防止、垃圾的處理及輻射的防止等,則須靠大眾的力量共同來維護。佛教在此方面,主張如下:

一、護生

佛教的不殺生戒就是護生思想,如《梵網經》菩薩戒云:「若佛子以慈悲故,行放生業,應作是念:『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故身。』若見世人殺畜牲時,應方便救護,解其苦難,常施教化,講說菩薩戒救度眾生。」此禁殺的戒律,即是尊重有情生命的思想。在消極方面是不殺生,在積極方面則是放生,進而營救一切有情的生命。對畜生非但不殺,在世人殺害畜生時救護牠,解除牠們的苦惱,使牠們安全無懼。所以佛教的戒律思想,對動物的保護,有著積極的慈悲救濟觀念。

現代的人,不論是天上的飛禽、地上的走獸或海裡的生物,無一不食,恣逞口腹之欲,任意殺生,不但增加內在心靈的汙染,也影響到外在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增加暴戾之氣。因此,為了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應當提倡護生。過去的祖師大德因慈及六道眾生,尤其是畜生道,感得與虎豹共處而無阻擾,如隋代慧日道場的慧越法師,於群獸前來時,為其說法,老虎的兇性不但不發,更以法師的雙膝為枕,時人傳為美談。新羅慈藏法師,日常以慈救為先,隱居山林,絕糧數日,感得異鳥銜果供養。《雜寶藏經》載,一位即將命終的沙彌因為搶救落水的螞蟻而得延長壽命。這種種的例證無非啟示後人護生是做人的基本道德,也是化暴戾為祥和的利器。

護生就是保護自然生態,不單是動物的保護,就連一株草、一棵樹,都必須加以培植、愛護,因為他們對空氣的淨化和水源的保護,都有不可忽視的功用。因此,我們也要愛護生長在大地的樹木花草,使能綠草如茵,繁花似錦,大樹成蔭,讓大眾共同享有一個美好的生活環境。

護生不只限於動物與植物,大至山河大地,小至日常生活的用品,無一不是我們愛護的對象。如一張桌子、一條毛巾,本可使用十年,由於我們不知加以愛惜,只用了五年,這就是「殺生」。

二、惜福

(一)資源回收

日常生活中,隨手一揉,都是在浪費大地資源,在不可避免的消耗下,積極配合「廢紙回收」,讓可用的資源再生,是一件功德的事。根據統計:種一棵樹要花十年的時間,砍一棵樹卻只要幾分鐘;嬰兒從出生到二歲,所用的紙尿布,必須要用掉二十棵樹;每回收一噸廢紙,可以少砍長八公尺、直徑十四公分的原木二十棵,若能以再生紙代替模造紙,每月可以少砍約四十萬棵原木。因此,回收廢紙製成再生紙,以循環利用,除可減少砍樹量,亦可間接救水源。

廢紙的回收,其分類方式是:

1.白紙類:如筆記書寫紙、電腦報表紙、白信封、便條紙等回收後,可再生成文化用紙或廁衛用紙。

2.混合紙類:如雜誌、書籍、影印紙、再生紙等回收後,可再生成文化用紙或紙板。

3.報紙類:如報紙、電話簿等回收後,可再生成新聞紙或紙板。

4.牛皮紙類:如牛皮紙袋、紙盒等回收後,可再生成工業用紙。

不適合回收的禁忌品有:

1.紙製品,如複寫紙、蠟紙、沾有油漬之紙、合成紙、利樂包等。

2.非紙類物品,如塑膠製品、金屬及玻璃瓶等。

一個人要靠什麼生活?不外是福報,福報如我們銀行的存款,必須要有積存才能支出,而回收廢紙就是修福的最具體行動。

常有信眾誇我很聰明,我的聰明則是從「惜字紙」而來。記得在叢林受教時,一張紙不僅兩面都會利用,連字裡行間的空白處也會擠上幾個字,有時還會用色筆在紙上再寫上一遍,除非到真沒有辦法分辨時,才會不捨的丟棄,我確信是因積了此福報才開智慧變聰明的。所以說,惜福即可從現在開始──回收廢紙。

又資源回收的項目有多種,除了廢紙之外,鋁罐、寶特瓶、玻璃瓶等也可回收加以利用。資源回收、垃圾分類,表面上看起來是個人的行為,但參與的人數若多起來,則會在群眾之間形成一種相互的支持力量,實踐環保,不但可將所學的佛法落實於生活實踐中,並可加強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故為維護自然資源,資源回收的觸角應多方面的延伸。

(二)防制汙染

科技突飛猛進,地球環境的汙染也與日俱增,為了拯救地球,我們必須減低汙染,如避免使用容易造成汙染的產品,如塑膠袋、保麗龍和含鉛的汽油等,其中尤以塑膠造成的公害最大。塑膠本身是一種化學合成物,使用時即潛藏危機,用來裝盛食物,在高溫時,聚合劑的析出,容易造成食物中毒,導致肝癌和昏睡等病症;在使用過後,因其非大自然的一份子,無法自然分解、腐化,以火焚燒,還會產生致癌的氯化氫毒,用土掩埋則萬年不腐。因此,有識之士選用家庭器具用品時,應當少用塑膠製品,儘量選用可回收材料的製品。

日常生活加強環保的觀念很重要,例如:

1.吃的、用的適度即可,多買不用便成垃圾。

2.把車子保養好,不讓它冒黑煙。

3.少用免洗餐具。

4.洗澡不盆浴,採淋浴。

5.不隨手亂扔東西,減少製造垃圾。

6.家中照明設備改換成瓦特數低的燈泡。

7.調高冷暖氣的自動開啟溫度。

8.回收看過的報紙及機油。

9.買菜或買雜貨時,帶自己的背袋或購物袋。

10.檢查車胎,充氣不足的車胎容易壞又耗油。

11.選擇耐用又省油的放射狀輪胎。

12.開車時,儘量少開冷氣。汽車冷氣是大氣層裡氯氟碳化合物(CFCS)的來源之一。

13.多購可以回收材料製成的器材和文具。

14.喝飲料時,多用瓷杯,少用紙杯。

惜福的方法很多,今歸納為四點:

1.隻字必惜,貴之根也。

2.粒米必珍,富之源也。

3.片言必謹,福之基也。

4.微命必護,壽之本也。

(三)淨化人心

《維摩經‧佛國品》說:「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這是說國土的清淨,主要取決於心的清淨。因此,「環保」,除了注重地球上的環保工作外,內心的環保淨化更為重要。平常貪欲、瞋恨、嫉妒、邪見等盤踞我們的內心,汙濁了我們的心靈,所以我們要把心內的貪欲心改成喜捨心、瞋恨心改成慈悲心、嫉妒心改成包容心、懷恨心改成尊重心,只要我們能將內心的惡念一改,所見所聞所接觸的事件立刻就不一樣了。

心靈的環保要如何做?就是「只要心中有佛」。心中有佛,眼睛看到的都是佛的世界;心中有佛,聽到的都是佛的聲音;心中有佛,說的話都是佛的語言;心中有佛,所做的都是慈悲的事情。所以,我們雖然生長在這汙濁的娑婆世界,只要懂得心靈環保,也能成為一朵出於汙泥而不染的蓮花。

地球上有河流、大海、森林、高山、動物等。人體的血脈如河流,川流不息,不斷運送養分;腎如大海,不停發揮新陳代謝的功能;肺如森林,吸取氧氣,吐出二氧化碳;骨如高山,支撐身體的挺立;細胞如動物,不斷地活躍運動著。身體亦如一座村莊,住有眼、耳、鼻、舌、身、心。心能主宰五根的活動,心能安住,身才能安寧,所以我們要「把心找回來」,重視心靈環保的淨化。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