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94 附錄——西藏的醫藥學院

一、西藏的醫學源流

西藏的醫學與藥學至今已有二千年的悠久歷史,紀元前數世紀,藏人即發現:部份帶毒的動物或礦物,可以除去病痛,因而悟出「有毒性即有藥性」的醫學原理。其後,藏人發現酥油可以用來止血,青稞酒的酒渣也被用來療養外傷,漸漸發展出一套藏傳獨特的醫藥學理論。

西元前一世紀,兩名印度學者將佛教醫學傳入西藏。佛教聖典所記載的醫學,原是大乘佛教僧人所必修的十門學科之一,在北印度的大寺院裡,這一門醫學曾經盛行了一千多年。傳入西藏後,並沒有被普遍應用,而是由服侍藏王的御醫專職研習。直到六世紀時,佛教醫書傳入西藏者,已超過百部,醫學才逐漸在藏境廣為流傳。

唐太宗貞觀十五年(六四一),中國文成公主將大量的醫藥書籍帶到西藏,促進了西藏醫學的發達。八世紀時,西藏著名的醫學專家玉妥寧瑪‧雲丹貢布,以數十年心力,完成了《四部醫典》及三十餘部醫學著作的編纂,為往後的西藏醫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四部醫典》經過歷代藏醫補充、註釋,內容日漸充實。到了十七世紀末葉,由第司‧桑結嘉措整理,並刊印成書,內容由此固定。第司‧桑結嘉措還製作了一套《四部醫典系列掛圖》,以為圖解之用,共計七十九幅,採用許多生活典故為題材,係由名家繪圖、著色;細微、精緻,令人歎為觀止。可惜在幾經戰亂及大陸「文革」之下,僅餘兩套傳世。十七世紀後,掛圖雖經多次臨摹、複製,但一直被視為珍寶,因為這些掛圖不僅說明西藏醫學的發達、表現西藏的藝術和文化,同時是一幅幅生動的西藏社會形態圖。

此外,十一世紀末(約當北宋),藏醫米拉恰東撰寫一部醫學名著《密傳醫典》,詳細記載了因熱症所引起的各種疾病之獨特治療法,同時備載各種瘟病的防止,對於研究古代西藏醫學,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二、西藏的醫藥學院

西元八世紀初,藏王赤松德贊在拉薩南面的貢布,興辦西藏第一所醫學院──梅隆,意即「醫學之國」,並且規定各大寺院至少須送一名學僧進入醫校習醫。在梅隆的帶動下,又有幾十所藏醫學校問世,多數附屬在大寺院裡的「扎倉」──僧院,西藏佛教僧眾研習之學校。

十七世紀中葉,五世達賴創辦了西藏的第二所醫學院──藥王山醫學院,位於布達拉宮對面,來自西藏和蒙古的醫學生,雲集於此,學習藏傳醫學各流派的醫術。一九一六年,因應時代之需,十三世達賴在拉薩城西,創辦了目前西藏最新的醫學中心──門孜康,意即「醫學之家」。「藥王山」和「門孜康」當時為西藏最大的兩所醫學院,一九五九年以後,門孜康與藥王山醫學利眾寺合併,成立拉薩藏醫院,即西藏藏醫院。茲介紹醫學院的制度與生活如下:

就讀醫藥學院,即使天賦異稟,勤勉努力,至少也要十年才能完成學業。門孜康醫學院的生活十分艱苦,每天清晨四點鐘起床,學生便到教室裡背誦醫學專書,因為藏人相信早晨起來大腦最清醒,所以日出前的三個小時全用來背誦醫學經典。七點鐘,老師對學生進行小測驗,考核背誦成果,然後,全院師生集合作早課誦經。接下來的時間,低年級學生繼續繁重的醫典背誦,高年級學生則在老師的觀察和指導下,為病人看病。其他的教授則和醫學院的全體醫生分成若干組,到城中各處,為不能到醫學院看診的病人治病。在西藏,看病是免費的,僅須付藥物費用。

下午五點鐘,用完餐之後,全體師生再次集合練習辯論,一些學生發問,一些學生回答,對醫學經典中各種疾病的病因、狀況及治療方法,作出正確的解釋。辯論通常十分熱烈,每當長達五個小時的辯論課程結束後,還有一組一組的學生繼續辯論,直到深夜,而他們周圍還坐著一些入迷的旁觀群眾。透過析理求證的論辯,學生們已將艱深的醫藥學理,活絡於腦海中,隨時可用。

醫藥學院每年要上山採藥一次。七月初,由部份老師帶領高年級學生約三百人組成的隊伍,前往高峰中的寒帶草地,住在政府提供的大帳篷營裡,每三天換一個地方,遍採藥材,為期七週。他們一邊採藥,一邊誦經,專心致志,遵從醫典指示,力求精神與肉體均純潔無瑕。採回去的植物,由藥劑師將各種各樣的根、莖、葉、枝,以及多種寶石、礦物質和畜產品,捶成很細的粉末,有些則再製成黑色或棕色的藥丸。這些藥材、藥丸,將提供給拉薩及藏境各區的人民使用。

年終,醫藥學院將會舉行辨認植物的考試,有志向醫者必須參加五次以上的考試,才能正確辨認大部分的植物(例如:應試者以布蒙住眼睛,憑嗅覺辨認藥物名稱,至少三百種以上)。通過種種測驗後,醫學院的學生才算正式畢業,然後依照慣例先返回家鄉行醫。西藏的醫學院在政府的支持鼓勵下,培養人才、發展醫藥學,使得這一門獨特學問不斷發揚光大,裨益世人。

三、西藏的醫學理論

藏傳醫典記載,人體的健康受三種體液所支配:氣、膽汁、黏液。這是整個藏醫系統的理論基礎。這三種體液又各分為五類,和諧地構成了人的有機體。

氣──特性:暴、艱硬、冰冷、難以捉摸、飄移不定。五氣支配人的動作、呼吸、血液循環、分泌,以及知覺與身體的聯繫。在骨盆裡起主導作用,於人體骨骼中移動。

膽汁──特性:重量輕、油膩、具有腐蝕性、燥熱。五種膽汁支配消化、視力、膚色,在軀體中部起主導作用,於人體血液中活動。

黏液──特性:黏性強、清涼、沉重、十分柔和。五種黏液支配身體的內聚性。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功能,例如:於軀體上部起主導作用,於人體乳糜、肌肉、脂肪以及再生液體中流動。

人體在青少年時期,黏液居主導地位;成年時期,膽汁居主導地位;老年時期,氣居主導地位。

當所有的體液處於平衡狀態時,人體自然健康。但是只要出現些微的不平衡,立即會產生疾病。醫典將疾病分為一六一六類,共八萬四千種。這些疾病的治療,都在於糾正體液的不平衡情況。藏醫具備這一無所不包的理論,因此,無論是已知的疾病還是未知的疾病,都可以進行治療,即使是精神病也不例外。不僅人體本身受制於體液的平衡與否,人的內在性格也與疾病特徵有關。

此外,早在八世紀末,西藏的解剖學已達到全盛時期,外科醫生常常進行心臟和大腦的外科手術,直到第三十八代藏王穆尼贊普之時,因母后腦部致疾,動手術意外死亡。此後,外科手術便被禁止了。後世醫學者,依據當時留下的《四部醫典系列掛圖》,學習這門優異於世的藏傳解剖學。

藏醫對於世紀絕症──癌,有一套特別的醫學理論。醫典記載,腫瘤有五十四種,發病時,通常有三種形式,腫瘤以其中的一種形式,出現於人體的十八個特定部位。藏醫認為癌症是一種血病,起源於環境中的汙染雜質,這些汙染物影響體內七種有感覺的生物。這些生物極其微細,在血液中游動,瞬息即逝,最初形成於子宮的胚胎,有維持體力的作用。佛陀曾預言,時代的疾病原因有二:一是道德行為的敗壞,二是汙染。至今,癌症依然是醫學界的絕症,而高明的藏醫卻能治癒百分之七十的病患,令人稱奇!

四、神祕的治病方式

藏人深信人類的病源,皆因惡魔妖孽的惡作劇,因此誦經持咒,成為療病的必要方式,所以西藏境內所有的醫生,都由喇嘛擔任。對於一般熱病及消化不良症,藏人概以誦經法療之,若有外傷、疼痛及各種皮膚病,始請醫生診視。在診斷上,藏醫極重視尿診,根據尿液的顏色、氣味、沉澱等,診斷病因及病情的深淺。

「看脈」,是藏傳診斷學的一大特色,想要學得精通,需要十年以上的時間。

《四部醫典》中記載,為了做好準備,看脈的醫生和病人在前一天晚上都必須自我克制:不要喝茶、不要飲酒、不要吃營養過多的食物、避免運動、不要同房、不要做引起憂慮的事。翌日清晨,當太陽初升時,是診脈的最佳時刻,因為此時的熱力和寒力最為平衡。

在治病的過程中,當藥物無效時,藏醫就採用其他輔助辦法,例如使用催吐劑、瀉藥、艾灸、燒灼、放血、針刺療法。根據藏史記載,針刺療法(金針療法)源於西藏,後來通過蒙古傳入中國。藏醫特重放血治療,全身有七十七個放血部位,類似漢醫的穴道,但和穴道完全無關。

西藏還有一些特效藥,例如服用「曲龍」(意即吸取精華)這類藥,有返老還童的功效,三年、九年、甚至十二年的修行者,在偏僻的山洞裡,每天只需一顆種子或一朵花,也能保證不死;對於凡夫俗子來說,曲龍則可以使頭髮和牙齒復生,同時還可以將人的壽命延長幾十乃至上百年。

另外一類叫做「珍珠丸」的藥,共有七種等級,藥性最弱的珍珠丸,由十八種原料配製而成;藥性最強的珍珠丸,由一六五種原料配製而成,被譽為藥中之王。其配料含金、銀、水銀、珍珠、紅寶石和鑽石。這些原料經過特殊處理,然後與各種草藥混合在一起,形成對整個身體有益的靈丹妙藥,能治難癒之症。由於珍珠丸的配製有時需要二十名藥劑師日夜不停地忙上三個月,所以藥性很烈,用藥得嚴加控制。烈性珍珠丸能使病人服下後,一整天如休克狀態,與此同時,毒性則被珍珠丸去除,體內的紊亂狀態被「排列整齊」。

藏醫對於疾病的許多療法,至今西方醫學界還在探索當中。藏醫能夠成功地治療各種形式的冠狀心病、關節炎、肝炎、糖尿病、震顫性麻痺、癌症。如果現今醫學界能夠重視藏傳醫藥學的發展與應用,加上歐美現代的醫療設施,將會是人類醫學上的一大進展。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