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40 藏教改革者宗喀巴大師

元末明初時,西藏出現一位偉大的宗教改革者──宗喀巴大師。他創立格魯派,以披戴黃帽表示嚴守戒律,重視實修的象徵,所以格魯派又稱黃帽派、黃教。此派改革元朝以來喇嘛受皇室崇敬與豐厚供養,逐漸產生奢侈散漫的風氣;又調和當時顯密修學者互相對立、輕視,不重修行次第的弊端,使得西藏教風為之丕變。

宗喀巴的弘法活動,是配合他的宗教改革理念而進行。他一方面到處宣講戒律,與仁達瓦、賈喬貝桑等重定律儀,並在法會中宣講顯密經論,同時傳播律學。宗喀巴在學問、修持與宗教儀軌各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並發願將西藏佛學重新整理,訂定次第,為後世修學者指出方向。黃教後來的發展,不僅凌駕寧瑪派,甚至可以說已經成為西藏佛教的特色。

幼年向道 器宇不凡

宗喀巴(一三五七~一四一九),原名賢慧稱吉祥,出生於青海省西寧附近的「宗喀」(今湟中縣),由於藏人對他崇敬至極,不敢直呼其名,所以尊稱他為「宗喀巴」,意為宗喀地方的人。

宗喀巴的父親具有政治勢力和經濟實力,是名重一時的地方官吏,也是虔誠佛教徒,經常誦經、布施,到寺院參與佛事活動。宗喀巴三歲,適逢法王葛瑪巴由西藏前往內地,途經青海時,宗喀巴父親帶他往見求受近事戒(五戒)。不久,西寧甲瓊寺的大喇嘛敦珠仁欽因事拜訪宗喀巴父親,見到器宇不凡的宗喀巴,即決意收他為徒,從此宗喀巴便追隨敦珠仁欽在甲瓊寺學習。宗喀巴好學深思,嚴謹敦厚的性格,使敦珠仁欽對他關懷備至,循循善誘,兩人名為師徒,實則情同父子。七歲時,宗喀巴受沙彌戒,成為寺中年紀最小的喇嘛,法名羅桑扎巴。

宗喀巴至十六歲時,在顯教典籍和密教儀軌方面,已紮下厚實基礎。於是敦珠仁欽命宗喀巴到氣候寒冷,路途艱辛的西藏高原參學訪道,以磨鍊意志與毅力。不意此別竟成永訣,師徒再無相見之日。敦珠仁欽圓寂後,宗喀巴為紀念這位啟蒙恩師,日日供祀,不曾間斷。

次第修學 顯密融通

宗喀巴首先到達前藏聶塘的第瓦僅寺,他按照敦珠仁欽為他安排的學習程序,先學《現觀莊嚴論》、《大乘經莊嚴論》、《辯中邊論》、《法法性分別論》、《究竟一乘寶性論》等五部經論。

依照西藏修學佛法的慣例,每當學習一部論完成之後,必須到其他各寺去立這部論的宗,再由各寺選派精通這部論的法師提出難題對辯。十九歲那年,宗喀巴以《現觀莊嚴論》立宗答辯。他思維敏捷,滔滔不絕,終於圓滿過關。宗喀巴又展轉在前後藏各地的寺院求師問道,每逢聽聞碩學喇嘛之名,不論路途遠近,都前往虔誠請教。他曾隨薩迦派佛學大師傳達瓦學顯密經論,依噶當派著名喇嘛絳仁巴學中觀六論,從羅賽瓦學《戒經》及戒律,又從南喀桑布學詩韻詞藻……宗喀巴勤學求師的精神,實非常人所及。

對宗喀巴青年時代影響最大的是薩迦派的仁達瓦喇嘛。宗喀巴在他座下學習《俱舍論》,領悟迅速,師徒彼此欣賞。宗喀巴不僅天資聰穎,過目不忘,並且勤於學習,善於思維,往往從各家的講解和注疏中反覆研讀,時有創見。

二十四歲時,宗喀巴在後藏納爾塘寺以《俱舍論》、《量釋論》、《集論》、《戒經》等四部經論立宗答辯,一次順利通過,而完成了顯教方面的學習階段。

宗喀巴在二十九歲時,於南結拉康寺受具足戒。之後,他一面繼續深造,一面開始為寺眾講經,並著手撰寫論著。宗喀巴樂說無礙,期以透過最直接,最有效的講說方式來化導眾生,加上他具有清淨圓潤的聲音,凡是聽過宗喀巴開示的人,無不法喜盈心,進而虔信佛法。

宗喀巴三十三歲時應邀到雅隆地區門喀寺講學,他所排的課程:每日十五堂課,講說十五種經論。三個月內講完十七部經論,其驚人的記憶力及講說,造成轟動。

在此之前,宗喀巴在入藏後,已先後修學了薩迦派的「道果法」、「那饒六法」等密法。因此,三十三歲到三十七歲的五年中,宗喀巴全心於密法的學習,不僅從卻吉貝瓦上師習「時輪金剛」灌頂經教及密法傳授,又向瓊波雷巴學金剛乘四部密(作密、行密、瑜伽密、無上瑜伽密)。

宗教改革 整頓教風

自十三世紀西藏形成政教合一制度以來,喇嘛們得以參與世俗生活,但有些人修持未深,漸漸被世俗的權力欲望所染汙,愈趨腐敗;且藏區佛教宗派林立,各守門戶之見,限制了佛教的發展。宗喀巴有心力挽頹風,振興佛法。他不辭辛勞地奔走各地寺院之間,宣講大小乘戒律,尤其要求自己的常隨徒眾嚴格持守戒律。

經過長期的醞釀,西元一四○一年,宗喀巴與仁達瓦上師及噶丹派著名佛學大師賈喬貝桑上師等三人,在熱振地區囊頂寺商討整頓教風的改革。他們考量藏僧生活的現實環境,制定了一套切實可行的寺規戒條,並在組織僧眾法通過後,交付藏區各大寺院執行。

宗喀巴在宗教改革運動中,強調僧眾們應摒除各宗派門戶之見,對大小乘佛法及一切顯密學說進行通盤的學習,先顯後密、顯密兼修。他常戴著象徵宗教改革的黃色法帽四處演說,傳揚宗教改革思想,並且從一三八八年左右開始著述,一生完成了上百種佛學著作。其中,《菩薩戒品釋》、《事師法五十頌》、《密宗十四根本戒釋》三部書,旨於針對當時喇嘛戒律廢弛的積弊,而倡導宗教改革的代表作。西元一四○二至一四○六年間,宗喀巴完成了一生中最主要的兩部學說:《菩提道次第論》和《密宗道次第論》。這兩部書構成宗喀巴整個佛學思想體系,代表了他在顯教、密教的見解,也是後來成立格魯派的思想基礎和理論依據。其他的著作還有《緣起頌》、《中論廣釋》、《辯了不了義論》、《金鬘論》等。

成立新派 領導藏教

明永樂七年(一四○九),宗喀巴在拉薩大昭寺舉辦全藏區大祈願法會,為期十五日,與會的喇嘛不分區域、教派,達萬人以上,從各地趕來觀禮者亦達數萬人,盛況空前。宗喀巴每日升座說法,獲得廣大迴響與推崇,從此奠定他在藏區佛教的領袖地位。這個法會一直延續下來,每年藏曆正月舉行一次,俗稱「傳大昭」。

不久,宗喀巴在拉薩以東約五十里處的旺古爾山建立新寺――甘丹寺,並且在此正式成立「格魯派」。因為該派的喇嘛均效法宗喀巴頭戴黃帽,故又稱「黃教」或「黃帽派」。黃教的思想傳承源於噶當派(宗喀巴早年的啟蒙師敦珠仁欽是噶當派著名的喇嘛);此外,黃教的根本典籍《菩提道次第論》是改創於噶當派始祖阿底峽尊者的著作《菩提道燈論》。宗喀巴的成就受到噶當派各寺院認同,他們也先後改宗黃教,並將寺院改為黃教屬寺,於是黃教在藏區迅速地發展起來。

一四一四年,明成祖下詔派遣使者迎請宗喀巴入京,宗喀巴婉言辭謝,遣弟子釋迦也斯代表前往。釋迦也斯受到大明王朝的隆重禮遇,並冊封為「西天佛子大國師」。釋迦也斯回到西藏後,在拉薩北郊建立一所富麗堂皇,雄偉壯觀的寺院,取名為「色拉寺」。後來,宗喀巴弟子扎西貝丹在拉薩西郊建立「哲蚌寺」;根敦主巴在日喀則建立「扎什倫布寺」。此三寺與宗喀巴所建的「甘丹寺」合稱為黃教四大寺,隨著黃教的發展,成為藏區教界的一大主流。

勤於弘法 學貫古今

拉薩祈願大法會結束之後,宗喀巴定居於甘丹寺,依然孜孜不倦地著述講道。一四一九年,宗喀巴六十三歲,完成《勝樂輪根本經釋》一書後,再到哲蚌寺講《菩提道次第論》、《入中論》、《密集》等經典,又參加色拉寺半月誦戒會,身體十分健朗。孰料同年十月十九日,宗喀巴突然病倒。十月二十五日,一代大師即圓寂。弟子們將遺體用藥物保存,安放銀塔之中,再鑄造一尊宗喀巴的鎏金像供人瞻仰。自此,銀塔和金像成為甘丹寺的鎮寺寶物。往後每逢十月二十五日,這天就成為藏傳佛教特殊的紀念日,藏區各地僧眾每年都會在這天晚上燃燈供養,讚頌宗喀巴。

宗喀巴的重要弟子有達爾麻仁欽、根敦珠巴、凱珠、釋迦智等。其中,根敦珠巴和凱珠二人得傳宗喀巴大法,分別開展成為達賴喇嘛、班禪喇嘛的傳承系統。達賴與班禪世世轉生為法王,度化眾生。

宗喀巴不但修行有成,而且著述豐富,計有八帙一六六部,其主要思想以《菩提道次第論》及《密宗道次第論》為代表。《菩提道次第論》主要是依彌勒菩薩的《現觀莊嚴論》,旁依阿底峽尊者的《菩提道燈論》而成,故其次第與《燈論》略同;所不同者,《燈論》以三士教來概括,本書則以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來涵蓋聲聞智、菩薩智及如來智,認為菩薩道能概括三乘,並且從發菩提心、六度四攝後,又詳述止觀的規範,以補《燈論》之不足。

宗喀巴濃縮了印度晚期大乘佛教的繁博思想,並對西藏各派學說加以截長補短,總結大小乘、顯密的一切論述而自創圓滿學說。由於其學風力求簡要,與實踐法門相結合,並注重解行次第,後來藏傳佛法遂以格魯派教義為宗。宗喀巴對於西藏佛教的偉大貢獻,可說是乘願而來的菩薩示現。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