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07 淨土三經

淨土是指清淨國土、莊嚴剎土,是清淨功德所莊嚴的處所。西方淨土思想是依據佛陀在耆闍崛山所說《無量壽經》、王舍城所說《觀無量壽經》、祇樹給孤獨園所說《阿彌陀經》等三經而來,因此,以上三經稱為淨土三經。

其中,《無量壽經》詳述阿彌陀佛在因地發願及極樂淨土的莊嚴;《觀無量壽經》是說往生淨土的行業,如觀想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二菩薩,及極樂淨土的莊嚴;《阿彌陀經》則略說極樂淨土的莊嚴等。今將三經內容依序介紹如次:

無量壽經

《無量壽經》,又稱《雙卷經》、《兩卷無量壽經》、《大無量壽經》、《大經》。二卷。曹魏康僧鎧譯。師三國時代譯經僧,印度人,廣學群經,義暢幽旨。曹魏嘉平末年(二四九~二五三)至洛陽,於白馬寺譯出《郁伽長者所問經》一卷、《無量壽經》二卷、《四分雜羯磨》一卷等。

本經是淨土三經之一,主旨在敘說阿彌陀佛於因地修行時,發四十八願成就依正莊嚴的清淨國土,並敘及淨土的莊嚴,宣說五惡、五痛、五燒的劇苦,勸發眾生精進修行,以求往生彼佛國土。全經內容可分為五個部分:

一、本願緣起

阿彌陀佛的本生──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如來時,原為一國王,以聞佛說法,心懷喜悅,於是棄捐王位,出家作沙門,高才果決明智,與世超異。後聞世自在王佛為其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天人的善惡,國土的粗妙,應其心願,悉現與之,而起發無上殊勝之願,於五劫中攝取二百一十億諸佛妙土清淨之行,如是修行已,至佛前具發四十八大願,願度脫一切眾生。這就是本願的緣起。

二、四十八大願

《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贊》引《華嚴經》說:「一切諸佛悉具一切願滿,方得成佛。」因此,無有一佛少一願行而成道者。但以教化的機緣不同,所發的誓願也有差別,如藥師佛發十二大願是救現在苦,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則是與未來樂。法藏比丘為度一切眾生而發大誓願,諸佛國土不離眾生一念清淨心而得成立。一切眾生性本清淨,只因一念不覺,流浪生死,無有了期,菩薩慈憫,發大弘誓,攝取眾生。法藏比丘所發的四十八大願,無一願非眾生本具之心,即以自心還嚴自土,如水赴海,如響應聲。其大願內容如次:

1.國無惡道願──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2.不更惡道願──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終之後,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

3.身真金色願──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

4.形色相同願──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形色不同,有好醜者,不取正覺。

5.宿命智通願──
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識宿命,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劫事者,不取正覺。

6.天眼普見願──
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眼,下至見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7.天耳普聞願──
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

8.他心悉知願──
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見他心智,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9.神足無礙願──
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10.不貪計身願──設我得佛,國中人天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11.住正定滅願──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12.光明無量願──
設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13.壽命無量願──
設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14.聲聞無數願──
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悉成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

15.隨願修短願──
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16.不聞惡名願──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17.諸佛稱揚願──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諮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

18.十念必生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此願是四十八願中最重要者,所以有願王、王本願之稱。

19.臨終接引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20.繫念定生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眾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21.三十二相願──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22.一生補處願──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恒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23.供養諸佛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遍至無量無數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24.供具隨意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求欲供養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25.演說妙智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26.那羅延身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27.一切嚴淨願──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正覺。

28.道樹高顯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29.誦經得慧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慧者,不取正覺。

30.慧辯無限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31.國土清淨願──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32.寶香妙嚴願──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土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33.蒙光柔軟願──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光明觸其體者,身心柔軟,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34.聞名得忍願──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35.脫離女身願──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36.常修梵行願──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37.人天致敬願──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38.衣服隨念願──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染治、浣濯者,不取正覺。

39.樂如漏盡願──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40.樹中現剎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41.諸根具足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于得佛,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42.清淨解脫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43.生尊貴家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44.具足德本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45.住定見佛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如來,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46.隨願聞法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47.聞名不退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48.得三法忍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三、淨土的莊嚴

極樂淨土是依阿彌陀佛的本願,於十劫之前所建立的清淨世界,其國中的種種莊嚴不能具說,今依經文略述之。

1.國土莊嚴

極樂世界國土由七寶合成,恢廓曠蕩,不可限極,光明照耀,清淨莊嚴,超過十方一切世界,既無須彌山、金剛鐵圍一切諸山,亦無大海小海、溪澗井谷,亦無地獄、餓鬼、畜生諸惡趣,亦無四時春夏秋冬,不寒不熱,常和調適。

2.佛身殊勝

(1)光明無量: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因此,無量壽佛又稱為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炎王光佛、清淨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凡是眾生遇此佛光,則三垢消滅,身意柔軟,歡喜踊躍,生起善心,命終之後,皆得解脫。

(2)壽命無量:無量壽佛壽命長久,不可稱計。假令十方世界眾生悉成就聲聞緣覺,皆共集會禪思,竭其智力,於百千萬劫推算,計其壽命長遠劫數,不能窮盡。住於淨土的聲聞、菩薩、天人的壽命亦如阿彌陀佛的無量,非算數譬喻所能知之。

3.聖眾莊嚴

極樂世界的聲聞、菩薩,其數難量,不可稱說,神智洞達,威力自在,能於掌中持一切世界。

阿彌陀佛初會,聲聞眾數不可稱計,菩薩亦然,能如神通第一的目犍連,有百千萬億,無量無數,於阿僧祇劫,乃至滅度,悉共計校,不能究了其數。

4.寶樹莊嚴

極樂國土七寶諸樹,周滿世界,有金樹、銀樹、琉璃樹、頗梨樹、珊瑚樹、瑪瑙樹、硨磲樹。或有二寶、三寶乃至七寶轉共合成。或有金樹,銀葉華果;或有銀樹,金葉華果;或有寶樹,紫金為本,白銀為莖,琉璃為枝,水精為條,珊瑚為葉,瑪瑙為華,硨磲為實。寶樹行行相值,莖、枝、葉、華、實等,均配置得宜,榮色光耀,不可勝視,清風時發,出五音聲,微妙宮商,自然相和。

又無量壽佛其道場樹高四百萬里,樹圍有五千由旬,枝葉四布二十萬里,一切眾寶自然合成,以月光摩尼持海輪寶眾寶之王而莊嚴之,周匝條間垂寶瓔珞,百千萬色,種種異變,無量光炎,照耀無極,珍妙寶網羅覆其上,一切莊嚴隨應而現,微風徐動,出好法音,普流十方一切佛國,聞其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不遭苦患。凡極樂世界的人天見此道場樹者,得音響忍、柔順忍、無生法忍等三忍。這一切莊嚴都是因無量壽佛的威神力、本願力、滿足願、明了願、堅固願、究竟願故。

5.伎樂莊嚴

極樂國土的寶樹迎風搖曳,奏出微妙動聽的音樂,世間帝王的百千音樂,乃至從轉輪聖王至第六天上的萬種伎樂音聲,都比不上無量壽國七寶樹一種音聲。又其樂聲,無非法音,清暢哀亮,微妙和雅,是十方世界音聲之中,最為第一。

6.種種莊嚴

(1)宮殿莊嚴:淨土中的講堂、精舍、宮殿、樓觀都是七寶莊嚴,並以真珠、明月摩尼眾寶交露(以寶珠交錯造幔,其形如垂露)覆蓋其上。

(2)寶池莊嚴:極樂淨土的宮殿樓閣內外左右設有浴池,或十由旬,或二十、三十,乃至百千由旬,縱廣深淺,皆各一等,八功德水,湛然盈滿,清淨香潔,味如甘露。浴池由七寶所成,池底敷沙,也是七寶合成,或二寶、三寶乃至七寶轉共和成。池岸上有栴檀樹,華葉垂布,香氣普薰,天優缽羅華、缽曇摩華、拘物頭華、分陀利華,雜色光茂,彌覆水上。極樂世界的菩薩及聲聞眾,若入寶池,池水高低,隨心所欲,調和冷煖,自然隨意,開神悅體,蕩除心垢,清明澄潔,淨若無形,寶沙映徹,無深不照。池流不疾不徐,水波演奏無量自然妙聲,隨其所應,莫不聞者,或聞佛聲,或聞法聲,或聞僧聲,或寂靜聲、空無聲、大慈悲聲、波羅蜜聲,或十力無畏,不共法聲,乃至甘露灌頂,眾妙法聲,如是等聲,稱其所聞,歡喜無量。

(3)衣食莊嚴:往生極樂國土的大眾,具足清淨色身,所處宮殿,衣服飲食,眾妙華香莊嚴之具,猶如第六天自然之物。若欲食時,金、銀、琉璃等七寶應器隨意而至,百味飯食自然盈滿,雖有此食,實無食者,但見色聞香,意以為食,自然飽足,身心柔軟,無所味著,事已化去,時至復現。

7.正報莊嚴

極樂國中的聲聞、緣覺、人天,智慧高明,神通洞達,咸同一類,形無異狀,顏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

極樂國土人民的相好莊嚴猶如貧窮乞人之與國王;國王之與轉輪聖王;乃至天帝之與第六天王的類比;極樂國土的菩薩、聲聞容顏勝過天帝百千萬億倍,非諸天所能比擬。

8.依報殊勝

無量壽佛國天人的衣服、飲食、華香、瓔珞、宮殿樓閣,隨意所欲,應念即至。寶衣布地,無量寶網彌覆其上,氣候調和,微風吹動,不寒不暑,溫涼柔軟,不疾不徐,吹諸羅網及眾寶樹,演奏無量微妙法音,流布萬種溫雅德香,其有聞者,塵勞垢習自然不起,風觸其身,皆得悅樂。

又風吹散華遍滿佛土,隨色次第而不雜亂,柔軟光澤,馨香芬烈,足履其上,陷下四寸,隨舉足已,還復如故。華用已訖,地輒開裂,以次化沒,清淨無遺。

又眾寶蓮華周滿世界,其葉光明,無量種色,一一華中出三十六百千億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億佛,一一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為十方眾生說微妙法。

四、往生行業

1.三輩往生

至心願生彌陀淨土的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可分為上輩、中輩、下輩三類眾生。

(1)
上輩往生: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此等眾生,臨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轉,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2)中輩往生: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繒然燈,散華燒香,以此回向願生彼國,其人臨終,無量壽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化佛往生其國,住不退轉,功德智慧次如上輩者。

(3)下輩往生: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

三輩往生,行雖有別,辨其正因,必須發菩提心、專念無量壽佛聖號、修諸福善、回向願生等四行,方得往生。

2.胎生、化生

往生極樂淨土的人,有化生、胎生二種。

胎生:若有眾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智,於此諸智疑惑不信,然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此諸眾生生彼宮殿,壽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眾,是故於彼國土,謂之胎生。

化生:若有眾生,明信佛智乃至勝智,作諸功德,信心回向,此諸眾生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又他方佛國諸大菩薩發心欲見無量壽佛,恭敬供養及諸菩薩、聲聞聖眾,彼菩薩等,命終得生無量壽國,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

化生者,乘百千由旬七寶宮殿,無所障礙,遍至十方供養諸佛,智慧勝。胎生者,所處宮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於其中,受諸快樂,皆無智慧。

五、五惡、五痛、五燒、五善

本經廣宣五惡、五痛、五燒的劇苦,令修行者去五痛,離五燒,降化其意,令持五善,獲得福德度世、長壽涅槃的樂果。

五惡是五種惡行:

一惡:謂諸眾生,強者伏弱,轉相剋賊,殘害殺戮,迭相吞噬。

二惡: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室家、夫婦,都無義理,不順法度,奢婬驕縱,各欲快意,任心自恣,心口各異,言念無實,佞諂不忠,巧言諛媚,嫉賢謗善,陷入怨枉。主上不明任用臣下,臣下自在機偽多端,踐度能行,知其形勢,在位不正,為其所欺,妄損忠良,不當天心。臣欺其君,子欺其父,兄弟夫婦,中外知識,更相欺誑,各懷貪欲、瞋恚、愚痴,欲自厚己,欲貪多有。

世間人民,心愚少智,見善憎謗,不思慕及,但欲為惡,妄作非法,常懷盜心,悕望他利,消散磨盡,而復求索。

三惡:世間人民,中有不善之人,常懷邪惡,但念婬妷,煩滿胸中,愛欲交亂,坐起不安,貪意守惜,但欲唐得。眄睞細色,邪態外逸,自妻厭憎,私妄出入,費損家財,事為非法,交結聚會,興師相伐,攻劫殺戮,強奪不道。惡心在外,不自修業,盜竊趣得,欲繫成事,恐勢迫脅,歸給妻子,恣心快意,極身作樂。或於親屬不避尊卑,家室中外患而苦之。

四惡:世間人民不念修善,轉相教令共為眾惡,兩舌惡口,妄言綺語,讒賊鬥亂。憎嫉善人,敗壞賢明,於傍快喜,不孝二親,輕慢師長,朋友無信,難得誠實。尊貴自大,謂己有道,橫行威勢,侵易於人。不能自知,為惡無恥,自以強健,欲人敬難。

五惡:世間人民徙倚懈惰,不肯作善,治身修業,家室眷屬飢寒困苦。父母教誨,瞋目怒應,言令不和,違戾反逆。取與無節,眾共患厭,負恩違義,無有報償之心。耽酒嗜美,飲食無度,肆心蕩逸。見人有善,憎嫉惡之,無義無禮,無所顧難。自用識當,不可諫曉,六親眷屬所資有無不能憂念。

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師友之義,心常念惡,口常言惡,身常行惡,曾無一善。不信先聖諸佛經法,不信行道可得度世,不信死後神明更生,不信作善得善,為惡得惡。欲殺真人,鬥亂眾僧,欲害父母兄弟眷屬。

由此五惡,於現世之中,王法治其罪,身遭厄難;於未來世三途受報,無量苦惱,世世累劫無有出期,痛不可言,稱為五痛、五燒。譬如大火焚燒人身,人能於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獨作諸善,不為眾惡,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為五善。

本經的主要意義有三:

1.欲顯淨土之所因:佛陀廣說阿彌陀佛宿世四十八大願,以顯示成就極樂世界之因。

2.欲辨本誓之不虛:佛陀廣說極樂世界依報、正報功德嚴淨,以顯示彌陀宿願必有所辨,使增行者往生的意念。

3.欲示穢土之苦惱:《觀經》中雖說未來一切眾生為煩惱賊所苦害,而眾生不聞痛惱相,即不能生起欣厭的意念,往生的行業也不能成就。

本經的漢譯本極多,古來即有「五存七缺」十二種譯本的說法,現存的異譯本如下:

1.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四卷 東漢‧支婁迦讖譯

2.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二卷 吳‧支謙譯

3.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 二卷 唐‧菩提流志譯

4.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三卷 宋‧法賢譯

本經今收錄於《高麗藏》第六冊、《磧砂藏》第六冊、《龍藏》第十九冊、《卍正藏》第九冊、《大正藏》第十二冊、《佛光大藏經‧淨土藏》。由於本經為淨土教的根本聖典,因此,其注疏贊述甚多,不勝枚舉,較重要的有:

1.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 一卷 世親菩薩造、元魏‧菩提流支譯

2.往生論註 二卷 北魏‧曇鸞註解

3.無量壽經義疏 二卷 隋‧慧遠撰

4.無量壽經義疏 一卷 隋‧吉藏撰

5.無量壽經宗要 一卷 新羅‧元曉撰

6.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贊 三卷 唐‧璟興撰

7.無量壽經起信論 三卷 清‧彭際清述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又稱《觀極樂國土無量壽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經》、《淨除業障生諸佛前經》、《無量壽觀經》、《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十六觀經》,略稱《觀經》。一卷。劉宋畺良耶舍譯。師西域人,劉宋時代的譯經家。博通阿毗曇、律部,尤精禪觀,常以三昧正受傳化諸國。劉宋文帝元嘉初年(四二四),赴建業,居於鍾山的道林精舍,譯出《觀無量壽佛經》、《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元嘉十九年(四四二),西遊岷蜀,處處弘道,禪徒群聚。後還江陵,未久示寂,世壽六十。

本經是淨土三經之一,是說觀想彌陀、觀音、勢至等三聖及極樂淨土莊嚴的方法。又於十六觀中,第九阿彌陀佛真身觀是最重要的觀行,因此,經名亦依之而立。全經內容主要敘述佛陀應韋提希夫人所請,示現西方極樂淨土,並為說修三福、十六觀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方法。

一、本經緣起

佛世時,王舍城的阿闍世王隨順調達惡友的教法,幽禁父王頻婆娑羅王於七重室內,王母韋提希夫人恭敬大王,每日澡浴清淨,以酥蜜和麨塗身,諸瓔珞中盛葡萄漿,密以上王;又目乾連日日至王所,授王八戒,佛陀亦派遣富樓那為王說法。因此,頻婆娑羅王雖被囚禁日久而未死。一日,此事為阿闍世王察覺,怒將夫人閉置深宮,不令復出。韋提希夫人被幽閉後,愁憂憔悴,遙禮遠在耆闍崛山中的佛陀,請求佛陀派遣阿難來慰問彼。佛陀知韋提希心之所念,於是至宮中為其示現諸佛淨妙國土。韋提希夫人於是發願往生極樂世界,佛陀進而為之廣說往生極樂淨土的三福行及十六觀行。

二、三福行

三福行,是往生極樂淨土者所必修的三種淨業。即:

1.世福:
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2.戒福:
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3.行福:
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此三事,名為淨業,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的淨業正因。

三、十六觀行

十六觀,就是十六種觀法,又名十六觀法、十六想觀、十六正觀、十六觀行。念佛行者由憶念彌陀的身與淨土,得以往生極樂,總其觀行有十六種。即:

初觀:是日想觀,又名日觀、日想。正坐西向,諦觀於日,令心堅住,專想不移,見日欲沒,狀如懸鼓。既見日已,閉目開目皆令明了,是為日想。

第二觀:是水想觀,又名水觀、水想。想見西方一切皆是大水,見水澄清,亦令明了,無分散意。既見水已,當起冰想,見冰映徹,作琉璃想。此想成已,見琉璃地內外映徹,下有金剛七寶金幢,擎琉璃地,其幢八方八楞具足,一一方面百寶所成,一一寶珠有千光明,一一光明八萬四千色,映琉璃地,如億千日不可具見。琉璃地上,以黃金繩雜廁間錯,以七寶界分齊分明,一一寶中有五百色光,其光如花,又似星月,懸處虛空,成光明台,樓閣千萬百寶合成,於台兩邊各有百億花幢無量樂器以為莊嚴,八種清風,從光明出,鼓此樂器,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是為水想。

第三觀:是地想觀,又名地觀、琉璃地觀、地想。水想成已,名為粗見極樂國地。若得三昧,見彼國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說,是為地想。

第四觀:是寶樹觀,又名樹觀、樹想。一一觀之作七重行樹想,一一樹高八千由旬,其諸寶樹,七寶花葉無不具足,一一華葉作異寶色,琉璃色中出金色光,頗梨色中出紅色光,碼碯色中出硨磲光,硨磲色中出綠真珠光,珊瑚琥珀一切眾寶以為映飾,妙真珠網彌覆樹上,一一樹上有七重網,一一網間有五百億妙華宮殿,如梵王宮,諸天童子自然在中,一一童子有五百億釋迦毗楞伽摩尼寶以為瓔珞,其摩尼光照百由旬,猶如和合百億日月,不可具名。眾寶間錯色中上者,此諸寶樹行行相當,葉葉相次,於眾葉間生諸妙花,花上自然有七寶果,一一樹葉,縱廣正等二十五由旬,其葉千色,有百種畫,如天瓔珞,有眾妙華作閻浮檀金色,如旋火輪,宛轉葉間,踊生諸果。如帝釋瓶,有大光明,化成幢幡無量寶蓋,是寶蓋中,映現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國亦於中現。見此樹已,亦當次第一一觀之,觀見樹莖枝葉華果,皆令分明,是為樹想。

第五觀:是寶池觀,又名八功德水想、池觀。極樂國土,有八池水,一一池水七寶所成,其寶柔軟,從如意珠王生,分為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寶色,黃金為渠,渠下皆以雜色金剛以為底沙。一一水中有六十億七寶蓮花,一一蓮華團圓正等十二由旬,其摩尼水流注華間,尋樹上下,其聲微妙,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復有讚歎諸佛相好者,從如意珠王踊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為百寶色鳥,和鳴哀雅,常讚念佛、念法、念僧,是為八功德水想。

第六觀:是寶樓觀,又名總觀、總觀想、總想觀。眾寶國土,一一界上有五百億寶樓,其樓閣中有無量諸天,作天伎樂。又有樂器懸處虛空,如天寶幢,不鼓自鳴。此眾音中,皆說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此想成已,名為粗見極樂世界寶樹、寶地、寶池,是為總觀想。

第七觀:是華座觀,又名華座想。於七寶地上作蓮花想,令其蓮花一一葉作百寶色,有八萬四千脈,猶如天畫,一一脈有八萬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見。華葉小者,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蓮華有八萬四千大葉,一一葉間,有百億摩尼珠王,以為映飾,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其光如蓋,七寶合成,遍覆地上。釋迦毗楞伽摩尼寶以為其台,此蓮花台,八萬金剛甄叔迦寶,梵摩尼寶妙真珠網,以為交飾,於其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寶幢,一一寶幢如百千萬億須彌山,幢上寶縵如夜摩天宮。復有五百億微妙寶珠,以為映飾,一一寶珠有八萬四千光,一一光作八萬四千異種金色,遍其寶土,處處變化,各作異相,或為金剛台,或作真珠網,或作雜花雲,於十方面隨意變現,施作佛事,是為花座想。

第八觀:是像觀,又名像想觀、佛菩薩像觀、像想。閉目開目見一寶像如閻浮檀金色,坐彼華上。像既坐已,心眼得開,了了分明,見極樂國七寶莊嚴寶地、寶池、寶樹行列,諸天寶縵彌覆樹上,眾寶羅網滿虛空中,見如此事,極令明了,如觀掌中。見此事已,復當更作一大蓮華,在佛左邊,如前蓮華,等無有異。復作一大蓮華,在佛右邊,想一觀世音菩薩像坐在左華座,亦放金光如前無異,想一大勢至菩薩像坐右華座。此想成時,佛菩薩像皆放妙光,其光金色,照諸寶樹,一一樹下亦有三蓮華。諸蓮華上各有一佛二菩薩像,遍滿彼國。此想成時,行者當聞水流、光明,及諸寶樹、鳧鴈、鴛鴦皆說妙法,出定入定恒聞妙法。行者所聞,出定之時憶持不捨,令與修多羅合。若不合者,名為妄想;若與合者,名為粗想,見極樂世界,是為像想。

第九觀:是真身觀,又名佛觀、佛身觀。無量壽佛身如百千萬億夜摩天閻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間白毫右旋,宛轉如五須彌山,佛眼清淨如四大海水,清白分明,身諸毛孔演出光明,如須彌山。彼佛圓光如百億三千大千世界,於圓光中有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眾多無數化菩薩以為侍者。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中復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其光相好,及與化佛,不可具說。但當憶想,令心明見,見此事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觀者,名觀一切佛身。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諸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作此觀者,捨身他世,生諸佛前,得無生忍,是故智者應當繫心觀無量壽佛。觀無量壽佛者,從一相好入,但觀眉間白毫,極令明了。見眉間白毫相者,八萬四千相好自然當見。見無量壽佛者,即見十方無量諸佛,得見無量諸佛故,諸佛現前受記,是為遍觀一切色想。

第十觀:是觀音觀,又名觀世音觀、觀觀世音菩薩真實色身想。觀觀世音菩薩,此菩薩身長八十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身紫金色,頂有肉髻,項有圓光,各百千由旬。其圓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釋迦牟尼,一一化佛有五百菩薩,無量諸天,以為侍者。舉身光中,五道眾生,一切色相,皆於中現。頂上毗楞伽摩尼妙寶以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觀世音菩薩面如閻浮檀金色,眉間毫相備七寶色,流出八萬四千種光明,一一光明有無量無數百千化佛,一一化佛,無數化菩薩以為侍者,變現自在,滿十方界,譬如紅蓮花色。有八十億微妙光明以為瓔珞,其瓔珞中,普現一切諸莊嚴事,手掌作五百億雜蓮華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萬四千畫,猶如印文,一一畫有八萬四千色,一一色有八萬四千光,其光柔軟,普照一切,以此寶手接引眾生。舉足時,足下有千輻輪相,自然化成五百億光明台。下足時,有金剛摩尼花布散一切,莫不彌滿。其餘身相,眾好具足,如佛無異。唯頂上肉髻及無見頂相,不及世尊,是為觀觀世音菩薩真實色身想。

第十一觀:是勢至觀,又名大勢至觀、觀大勢至色身想。觀大勢至菩薩,此菩薩身量大小亦如觀世音,圓光面各二百二十五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舉身光明照十方國,作紫金色,有緣眾生皆悉得見,但見此菩薩一毛孔光,即見十方無量諸佛淨妙光明,是故號此菩薩名無邊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塗,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此菩薩天冠有五百寶蓮華,一一寶華有五百寶台,一一台中,十方諸佛淨國土廣長之相,皆於中現,頂上肉髻如缽頭摩花,於肉髻上有一寶瓶,盛諸光明,普現佛事,餘諸身相如觀世音,等無有異。此菩薩行時,十方世界一切震動,當地動處,各有五百億寶花,一一寶花莊嚴高顯,如極樂世界。此菩薩坐時,七寶國土一時動搖,從下方金光佛剎,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剎,於其中間,無量塵數分身無量壽佛、分身觀世音、大勢至,皆悉雲集極樂國土,側塞空中,坐蓮華座,演說妙法,度苦眾生,作此觀者,名為觀見大勢至菩薩,是為觀大勢至色身想。

第十二觀:是普觀,又名自往生觀、普往生觀、普觀想。起想作心,自見生於西方極樂世界,於蓮華中結跏趺坐,作蓮華合想,作蓮華開想。蓮華開時,有五百色光來照身想,眼目開想,見佛菩薩滿虛空中,水鳥樹林及與諸佛所出音聲,皆演妙法,與十二部經合。若出定時,憶持不失。見此事已,名見無量壽佛極樂世界,是為普觀想。

第十三觀:是雜想觀,又名雜觀、雜明佛菩薩觀、雜觀想。當觀於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如先所說,無量壽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來宿願力故,有憶想者,必得成就。但想佛像,得無量福,況復觀佛具足身相,阿彌陀佛神通如意,於十方國變現自在,或現大身,滿虛空中,或現小身,丈六八尺,所現之形,皆真金色,圓光化佛,及寶蓮花,如上所說。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於一切處身同。眾生但觀首相,知是觀世音,知是大勢至,此二菩薩助阿彌陀佛普化一切,是為雜想觀。

第十四觀:是上輩觀,又名上品生觀、上輩生想。往生淨土者依其因,而有上、中、下三輩,三輩復分上、中、下三品,總為九品。

1.上品上生: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即: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即: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迴向發願生彼佛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生彼國時,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及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量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台,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讚歎行者,勸進其心。行者見已,歡喜踊躍,自見其身乘金剛台,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生彼國已,見佛色身眾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經須臾間,歷事諸佛,遍十方界,於諸佛前次第受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是名上品上生者。

2.上品中生: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行此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及大勢至無量大眾眷屬圍繞,持此金台至行者前,讚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義,是故我今來迎接汝。」與千化佛一時授手。行者自見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讚歎諸佛,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寶花,經宿即開,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寶蓮華,佛及菩薩俱放光明,照行者身,目即開明。因前宿習,普聞眾聲,純說甚深第一義諦,即下金台,禮佛合掌,讚歎世尊。經於七日,應時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應時即能飛至十方,歷事諸佛,於諸佛所,修諸三昧,經一小劫,得無生法忍,現前受記,是名上品中生者。

3.上品下生: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彼行者命終時,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并大勢至,與諸眷屬,持金蓮華,化作五百化佛,來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時授手,讚言:「法子!汝今清淨,發無上道心,我來迎汝。」見此事時,即自見身坐金蓮花,坐已華合,隨世尊後,即得往生七寶池中,一日一夜蓮花乃開,七日之中乃得見佛。雖見佛身,於眾相好,心不明了,於三七日後,乃了了見,聞眾音聲,皆演妙法,遊歷十方,供養諸佛。於諸佛前,聞甚深法,經三小劫,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輩生想。

第十五觀:是中輩觀,又名中品生觀、中輩生想。

1.中品上生:若有眾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惡,以此善根,回向願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行者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讚歎出家得離眾苦。行者見已,心大歡喜,自見己身坐蓮花台,長跪合掌,為佛作禮,未舉頭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蓮花尋開。當華敷時,聞眾音聲讚歎四諦,應時即得阿羅漢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脫,是名中品上生者。

2.中品中生:若有眾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戒香薰修。如此行者命欲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花至行者前,行者自聞空中有聲讚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隨順三世諸佛教故,我來迎汝。」行者自見坐蓮花上,蓮花即合,生於西方極樂世界,在寶池中。經於七日,蓮花乃敷,花既敷已,開目合掌,讚歎世尊,聞法歡喜,得須陀洹。經半劫已,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中生者。

3.中品下生: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世仁義,此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大願。聞此事已,尋即命終,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生經七日,遇觀世音及大勢至,聞法歡喜,得須陀洹,過一小劫,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中輩生想。

第十六觀:是下輩觀,又名下品生觀、下輩生想。

1.下品上生:或有眾生作眾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讚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至行者前,讚言:「善哉!善男子,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作是語已,行者即見化佛光明遍滿其室,見已歡喜,即便命終,乘寶蓮花隨化佛後,生寶池中。經七七日,蓮花乃敷,當花敷時,大悲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放大光明,住其人前,為說甚深十二部經。聞已信解,發無上道心,經十小劫,具百法明門,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

2.下品中生:或有眾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法而自莊嚴。如此罪人,以惡業故,應墮地獄,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以大慈悲,即為讚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廣讚彼佛光明神力,亦讚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猛火化為涼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如一念頃,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蓮花之內。經於六劫,蓮花乃敷。當華敷時,觀世音、大勢至,以梵音聲安慰彼人,為說大乘甚深經典。聞此法已,應時即發無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3.下品下生: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歸命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花,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於蓮花中,滿十二大劫,蓮花方開。當花敷時,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即為其人廣說實相除滅罪法。聞已歡喜,應時即發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輩生想。

此十六觀,慧遠的《觀無量壽經義疏》卷本將之大別為二類,初七門為觀依報,後九門觀正報。又後十觀中,初五門明佛菩薩觀,次一門明自往生觀,再次一門明佛菩薩觀,後三門明他生觀。智顗的《觀無量壽佛經疏》卷下分之為三類,初六觀觀依果,次七觀觀正報,後三觀明三輩九品的往生。慧遠諸師皆以此十六觀為定善觀法。善導則稱唯初十三觀為定善,後九品為散善;又定善之中,初七觀為依報觀,次六觀為正報觀。

本經今收錄於《高麗藏》第十一冊、《磧砂藏》第十冊、《龍藏》第三十六冊、《卍正藏》第十七冊、《大正藏》第十二冊、《佛光大藏經‧淨土藏》。註釋本經的著作甚多,重要的有:

1.觀無量壽經義疏 二卷 隋‧慧遠撰

2.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 一卷 隋‧智顗說

3.觀無量壽經義疏 一卷 隋‧吉藏撰

4.觀無量壽佛經疏 四卷 唐‧善導集記

5.觀無量壽佛經圖頌 一卷 明‧傳燈述

6.觀無量壽佛經約論 一卷 清‧彭際清述

其中以唐代善導大師的《觀無量壽佛經疏》四卷,流通較廣。

阿彌陀經

《阿彌陀經》,又稱《小無量壽經》、《小經》、《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諸佛所護念經》、《四紙經》。一卷。姚秦鳩摩羅什(三四四~四一三,一說三五○~四○九)譯。師東晉龜茲國人(新疆疏勒)。我國四大譯經家之一。自幼聰敏,七歲從母入道,遊學天竺,遍參名宿,博聞強記,譽滿五天竺。後歸故國,王奉為師。前秦苻堅聞其德,派遣驍騎將軍呂光率兵迎師。途中,呂光聞苻堅敗歿,遂於河西自立為王,羅什乃羈留涼州十六、七年。直至後秦姚興攻破呂氏,羅什始得東至長安,時為東晉隆安五年(四○一)。姚興禮為國師,居於逍遙園,與僧叡、僧肇等從事譯經工作。

自後秦弘始五年(四○三)四月始,羅什先後譯出《中論》、《百論》、《十二門論》、《般若經》、《法華經》、《大智度論》、《阿彌陀經》、《維摩經》、《十誦律》等經論,有系統地介紹龍樹中觀學派的學說。自佛教傳入,漢譯佛經日多,但所譯多滯文格義,不與原本相應,羅什通達多種外國語言,所譯經論內容卓拔,文體簡潔曉暢,流通極廣。所譯的經典,對我國佛教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如《阿彌陀經》及《十住毗婆沙論》為淨土宗所依的經論。

本經是淨土三經之一,內容敘述阿彌陀佛西方淨土的清淨莊嚴、諸佛真誠讚歎眾生往生淨土、六方諸佛的印證,及持名念佛、往生不退等,使淨土信仰明確而平易。茲概述如次:

一、阿彌陀經的理想世界――極樂淨土

西方極樂世界的極樂淨土,在淨土當中,是一個非常殊勝的淨土,茲分為四點說明:

1.是時空無限的世界

阿彌陀佛是無量壽命、無量光明的意思。說到無量壽,就是時間無限;說到無量光,就是空間無限。我們往生到極樂淨土裡,就和阿彌陀佛一樣,生命是不會死的,因為是無量壽命;到了阿彌陀佛的世界裡,我們的慧命,就如光明一樣,遍滿一切,因為是無量光明。如經云:「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在極樂世界裡,就時間來說,無有寒來暑往,微風吹動,氣候永遠是清涼舒適的。就空間來說,在我們的世界裡,常常為空間的問題感到困擾,不是嫌小,就是擁擠不堪,有時從這個地方要到那個地方,必須要趕路,要坐車,非常不便;在極樂世界裡,每個人都能飛行自在,因為大家都在時空無限的世界裡生活。

2.是生活自在的世界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為了每日衣食的問題而感到不自在,現在雖然有瓦斯、電器,但是仍然要為燒煮而忙;極樂世界的人,生活就很自在很美滿,他們吃飯,不像我們要有菜有飯吃下肚子才會飽,他們只要念佛念法念僧就會飽了,有時不一定用嘴吃東西,眼睛也可以吃,眼睛觀看阿彌陀佛的莊嚴相好就可以飽了。有人也許會覺得很奇怪,不容易相信,舉例說,當大家看電視,看電影,看小說,看得精彩的時候,就會忘記了吃飯,忘記了肚子餓。因此,在極樂世界裡,同樣的,看阿彌陀佛的聖像就可以當飽了。

耳朵也是一樣,聽到風吹的樹聲,聽到潺潺的流水聲,及百鳥和鳴的音聲,就如同聽到阿彌陀佛的說法,肚子就可以飽的。如果肚子餓了,只要一手摸四邊七寶所成的階道,七寶所成的建築物,身體感受到極樂世界那種莊嚴的氣氛,就會飽了。

除了用眼、用耳、用鼻、用舌、用身可以使身體飽滿,另外眼睛閉起來不看,耳朵塞起來不聽,只要用心觀想,禪定之中,所謂禪悅為食,也可以當飽的。

吃是這個樣子,那麼穿是怎麼樣呢?我們這個世間,氣候有冷有熱,所以衣服就有增有減,但是在極樂世界,沒有寒暑的變化,身體永遠都感到很自在,因為他穿什麼衣服都不會覺得太冷或太熱。而極樂世界裡的衣服之所以既不冷也不熱,那是因為它是一種自然而隨心所感的衣服,要穿多大就多大,要穿多柔軟就多柔軟,要它多舒服就多舒服。

極樂世界的住是怎麼樣呢?在極樂世界裡,一切都是七寶所成,是黃金鋪地。極樂世界,說到建築,它有建築的藝術美,說到風景,它有燦爛的天然美。如經云:「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瓈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瓈、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池中蓮花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

極樂世界裡的行,不像我們有摩托車、計程車、小包車、公共汽車等,它在時空無限的世界裡,人人都是飛行自在的。如經云:「其國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

3.是社會和樂的世界

在物質上,它永遠沒有匱乏;在人際上,都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絕對沒有人我是非的現象。社會上的和樂,不必為物質來爭執,不必為名利起糾紛,大家都是蓮華化生,大家都是來親近阿彌陀佛,一師一道,是一個非常和樂的世界。

極樂世界的人,沒有老的現象,更沒有死亡的悲哀,所以極樂世界用不著人壽保險、安全保險、災難保險,不必設保險公司,極樂世界本身就是保險公司。

極樂世界的人,不會生病,所以不必設立醫院。

在極樂世界裡,沒有治安問題,人們不必為房子的門鎖操心,門整天敞開都沒有關係。

在極樂世界裡,彼此互相關照,互相和愛,大家每日禪悅為食以後,各以衣裓,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他們飛行遊樂,無牽無掛,社會就是那麼的自由,那麼的和樂。

4.是天下一家的世界

在娑婆世界,不論我們是富貴,是貧賤,是聰明,是愚笨,只要人人欣慕極樂世界,願生極樂淨土,稱念彌陀聖號,人人都可生到極樂世界,就算罪業深重的人,只要他具備信願行,就能帶業往生極樂世界,實在是一個天下一家的世界。

二、往生極樂世界的資糧

往生淨土,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也就是所謂的「淨土三資糧」。缺此三事,則絕難到達。即:

1.信仰:信有阿彌陀佛、極樂淨土。

2.發願:發願願生彼國。

3.修行:以培植善根福德因緣,發菩提心為正行;一至七日執持名號,一心不亂為助行。

於此三資糧中,復有連帶關係,先由信生願,由願生行;信若不具,則願、行皆不成立。

三、六方諸佛印證勸信及護念不退

經文中引述東、南、西、北、下、上六方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勸諸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如:

東方:阿閦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

南方:日月燈佛、名聞光佛、大焰肩佛、須彌燈佛、無量精進佛。

西方:無量壽佛、無量相佛、無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寶相佛、淨光佛。

北方:焰肩佛、最勝音佛、難沮佛、日生佛、網明佛。

下方:師子佛、名聞佛、名光佛、達摩佛、法幢佛、持法佛。

上方:
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雜色寶華嚴身佛、娑羅  樹王佛、寶華德佛、見一切義佛。

這是證明念佛往生之教是真實不虛,並對念佛者說示諸佛護念的現生利益。

四、讚佛重法

佛陀稱讚十方諸佛,十方諸佛亦稱讚佛陀在娑婆國土,五濁惡世,能成就佛果,並為諸眾生說此一切世間難信之法,甚為希有難得。此由諸佛讚歎佛陀功德,也就是顯了法的功德。

本經異譯本有二,一為劉宋求那跋陀羅所譯的《小無量壽經》一卷,早已佚失,現僅存咒文與利益文;二為玄奘大師所譯的《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一卷。其中,羅什譯本,譯文簡潔流麗,流通最廣。

本經今收錄於《高麗藏》第十一冊、《磧砂藏》第十冊、《龍藏》第三十六冊、《卍正藏》第十七冊、《大正藏》第十二冊、《佛光大藏經‧淨土藏》。本經的注疏甚多,較重要的有:

1.阿彌陀經義記 一卷 隋‧智顗說

2.阿彌陀經義述 一卷 唐‧慧淨述

3.阿彌陀經疏 一卷 唐‧窺基撰

4.阿彌陀經通贊疏 三卷 唐‧窺基撰

5.佛說阿彌陀經疏 一卷 新羅‧元曉述

【習題】

1.試效法阿彌陀四十八願,列舉吾人的大願。

2.試述如何建立現世的極樂淨土。

3.試述淨土三經在佛教的地位如何。

4.試述《阿隬陀經》的理想世界。

5.往生極樂淨土的條件是什麼?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