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90 陸、淨土問題研究

許多人雖然喜歡修持淨土,提倡淨土法門,然而淨土宗一路發展下來,也遇到了來自於其他宗派的種種問難。淨宗歷代祖師大德有鑒於此,便以問答形式撰述論著以釋群疑。例如智者大師著《淨土十疑論》、懷感大師作《釋淨土群疑論》、永明延壽大師著《萬善同歸集》、善遇大師作《淨土或問》、明代袁宏道居士作《西方合論》。以上全都採用問答體裁,以解釋當時的爭論。今日亦有大德為對治近人對淨土法門的疑問,而不厭其煩地撰述《淨土釋疑新論》。以下就古今最為大眾爭論焦點的五個大問題提出討論:

一、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嗎?

這個問題主要就是討論往生西方淨土的條件。依淨宗祖師大德的主張,生淨土必定要具足「信、願、行」三資糧。此三者的關係當以信為先,力行必得以切願為其動力,發願又必先信此發願所欲成就者為真實不虛,是以深信才足以啟願,願切才足以導行,力行也才足以滿其所願,才足以證其所信。因此,首要問題即在於「行」,亦即在「行」中是否須培植善根福德?又善根福德該如何培植呢?

依據《阿彌陀經》載,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又《觀無量壽經》在未說明十六觀法之前,即先強調:「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此三福乃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亦即西方淨土所以成就之正因。十六觀中,後三觀的九品往生,前六品皆配合此三福行持的深淺,而得不同的往生果位;後三品皆為造惡眾生因臨終時,得遇善知識教令稱名,須「至心願往」,才得生彼。若非具足善根福德,焉能於臨終得遇「善知識」?又焉能「信受稱名」呢?

又《無量壽經》的三輩往生條件是:三輩人皆需發菩提心,而以是否出家、念佛稱名、修諸功德的多寡,分為上、中、下三輩的不同。依《往生論》的記載,往生條件有禮拜、讚歎、作願、觀察、迴向等五念門。又若由簡單的因果來推論,要能確信有西方淨土、要深信發願行持往生,則非「宿具善根福德因緣」不可,更何況臨命終時要能得遇善知識教令稱名,要不遭到意外橫死,以及要達到「一心不亂」,則更非具善根福德因緣不可。所以依前三經一論的經證及因果定律的推論,得知「必得具足善根福德因緣」,才得以往生西方淨土。

然而根據歷代祖師大德們的主張,如蕅益大師以「信、願、持名」為往生三資糧,可知「行」只需「持名」即可,並沒有提到其他如持戒、孝養父母、修十善業等各種增長福德善根之法,那是否意味著祖師們有意避重就輕呢?非也!依蕅益大師等祖師的看法,以「持名」一項,即得不可思議的功德。因為佛之所以成佛,乃圓滿萬德莊嚴所成,佛德不可思議,佛名亦不可思議,因此稱念佛名,即能招感名號中不可思議的功德,則一一聲中悉具多善根福德。

如前所說,要具「信」、「願」,而「持名念佛」又須具足其他善根福德的因緣,所以施、戒、禪、十善、禮佛、懺悔等助緣,皆是不可缺少的條件。此據蕅益、蓮池、徹悟、印光等淨宗諸祖師,重於拜懺、放生、持戒、行善等等修持,即可驗證得知。於此可下一結論:的確「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其中以「持名念佛」最獲佛菩薩護念,是為增長善根福德因緣中最得力者。

二、易行道、難行道與自力、他力的解說

自從北魏的淨宗曇鸞大師撰著《往生論註》,以明淨土法門為速疾至不退轉地的「易行道」後,歷代淨宗祖師又以「末法眾生障重福薄」的說法來相應,由此更加判定淨土一宗為「易行道」,淨土行者亦堅信此說而勤行不懈。

論究曇鸞大師之所以有此思想,乃根源於龍樹菩薩的《十住毗婆沙論》,論中龍樹菩薩即判定,欲求不退轉的法門有「難行道」與「易行道」二種。凡依經教,在此土積累功勳,斷惑證真,修行「難忍能忍」,歷經三大阿僧祇劫行菩薩道者,為「難行道」;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念佛名號,則乘佛願力,便得往生清淨國土,仗佛神力,終得不退轉,此則為「易行道」。

一者如陸路步行,苦而難至;另一則如水陸行船,樂而易到。所以龍樹菩薩更明確地指出「若人疾欲至不退轉地者,應以恭敬心執持稱佛名號」、「阿彌陀佛及諸大菩薩,稱名一心念,亦得不退轉」。此即淨土念佛法門為「易行道」的最直接根源。

今已確知淨土法門為速達不退轉地的「易行道」,但「難」、「易」本是兩個相對的概念,究竟其他宗派與淨土宗的難易處在哪裡呢?亦即淨土修行法門有何殊勝之處,能較他宗易至不退轉地呢?茲比較如下:

1.他宗全憑自力修習而無他力之助,所以比較難。淨宗是自他二力兼具,即「自力」的「信願持名」及「他力」的「佛本願」攝持力。又佛的「他力」較「自力」為大,所以易至不退轉位。這是安樂的易行道,屬於「信願增上」的法門。

2.他宗教義如海,性相義理繁複,所以在入門及修習的歷程都不易著力。淨土「念佛持名」一法,不僅入門容易,而且念佛一聲便可超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並得增長無盡善根福德,故功高易進,中間差謬亦小,所以較之他宗容易得多。

3.他宗修持者,不僅本身須是利根,而且要有清淨的環境,充份的時間及明師的指導等,許多外在因素的配合,方易成就。淨宗的修持不論根器,不論出家、在家,不論事閒、事忙,隨處隨時,行住坐臥都可用功,所以較易行持,而得成就。

由上論知,依仗他力的淨宗為「易行道」。但是接著又產生一些問題,如下:

1.他宗行者或認為念佛法門專仗他力,自然比「但依自力」的難行道差。

2.他宗或認為持名念佛之行,乃愚夫愚婦等所為而羞與為伍,或羞於啟齒稱念。

3.他宗或以為淨宗人只知持名念佛,因而廢怠百事,既不看經教,也不行眾善,因而謗其為消極避世者。

4.他宗人根本不信有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更不信光靠執持名號即可往生。

以上各種問題,皆因對於淨宗教義未曾深入所致。因為:

1.淨宗人求往生並非主張完全靠他力,主要者仍須靠自己「信願持名」的實踐。往生淨土的終極目標,是要求能至不退轉地,能成佛再迴入娑婆濟度有情,故往生後仍得靠自力修持,方能達到目標。因此,淨宗一門雖強調「他力」的護持,實則乃藉他力以助成自力的創造價值。如此,不正是大智慧、大悲願者的表現?故依他力而至不退轉的「易行道」,與仗自力的「難行道」,其終極目標是無優劣差別的。

2.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然則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又:「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念佛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淨心之要乎?一句佛號俱攝悟、修兩門之要:舉「悟」,則「信」在其中;舉「修」,則「證」在其中。信、解、修、證,則俱攝大小諸乘;一切諸經之要,彌無不周。則一句彌陀,非至要之道乎?故執持名號,有何下劣之有?評為愚夫愚婦之行徑者,其智慧反不如之。

3.淨宗之人不聽聞經教,怎知有「念佛」一門?只是,如前所說,執持名號便可多善根福德,可明心淨性。強調此法,並非盡棄經教。此由淨宗歷代祖師多研華嚴、天台、唯識、禪、律各宗教典,及淨宗人多勸讀「三經一論」以利行持可知。唯年紀大而力有不逮者,則專教念佛稱名而已。

4.不信實有西方淨土,更不信信願持名即可往生,則是不信釋迦諸佛之教,也不信祖師之言者,此何其可惜!其少善根福德亦足證知。

總之,淨土一門是「難信、易行」之道,在《阿彌陀經》裡,六方諸佛及釋迦牟尼佛都如是說──「淨土念佛法門是難信之法」。一旦信受,則自力、他力相輔增上,很快能夠往生淨土而證不退轉地,則「易行」有何下劣?「他力」又有何可恥呢?

三、帶業往生或消業往生?

印光大師曾說:「一切法門,專仗自力;淨土法門,專仗他力。一切法門,惑業淨盡方可了生死;淨土法門,帶業往生,即預聖流。又佛在世時,眾生色心業勝,依仗自力,或可證道;今當末世,根劣障重,知識稀少,若捨淨土,無由解脫。」此仗佛力加持而「帶業往生」的思想,已是淨土一宗歷代以來傳統的信念,尤其給予自認是「末法障重福淺」的眾生,帶來無限的信心與希望。所以,帶業往生也是淨土宗的特色之一。

但十幾年前曾有人以遍查大藏經無此「帶業往生」之語,而判斷某些經文乃「消業往生」之義,因此,提出將祖師們如《印光大師文鈔》中的「帶業往生」之句,全改為「消業往生」。此說一經公開後,即刻引起爭議,而有許多大德於佛刊上各抒高見,公開指陳。究竟「帶業往生」與「消業往生」何者可信?下文特別就這些問題加以討論。

如吾人所知:業,是通於善、惡、無記三性,若先放下不善不惡的無記業不談,帶業往生,究竟是帶善業?還是帶惡業往生?而消業往生者,又是消善業?還是消惡業往生呢?以下一併就此二者分別討論:

(一)帶業往生的可能性

在《觀無量壽經》中說到,欲往生其國者,當修三福;又依其修福深淺,得九品往生的不同階位。此外,《無量壽經》亦以修福的多寡,而分為三輩。又《阿彌陀經》亦說「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可知往生者必修善業。即使是下品三生,造五逆十惡者,其臨終前至心的十稱念,仍能念念滅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此「十稱念」屬於善業類,當無疑議,故可肯定「帶善業往生」是必要的。

又「可帶惡業往生嗎?」答案仍是肯定的。此雖無經典明言,但仍可由經義推論證知。如在《觀無量壽經》下品下生中說:「往生極樂世界,於蓮華中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當花開時,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即為其人廣說實相,除滅罪法。」由此可知,既到彼國,仍須聞「實相法」來除滅罪業,亦足證知往生時,其罪業並未消盡。此即帶業往生的明證。

所以,所謂帶業往生,可能同時帶有善業和惡業,也可能只帶善業,但不可能只帶惡業往生。如前所說,五逆十惡者,帶惡業往生時,必帶有十念稱名的善業隨行。而由於往生者有此染、淨諸業的造作,故往生時便有「品位高低、華開遲速、見佛早晚」的差距。

(二)消業往生的可能性

「消業」若能往生,必然消的是惡業而不可能是善業。前文提到「念佛一聲,可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可見念佛「造」善業的同時,即在「消」惡業。也就是說,惡業是用善業來轉化的。既然帶惡業可以往生,當然消惡業也必然可以往生。

所以「帶業往生」與「消業往生」,這兩句話都有道理,都沒有錯。但問題就出在提出消業往生者,則不許帶業往生,此則與經義不符。又所提「消業」二字,似乎是必須消盡所有的惡業之義。這樣說來,則極樂世界只能接引已經成就大道的佛陀往生了,因為即使是菩薩,也仍未斷盡「塵沙惑」。又若已斷盡三業者,則已證無生,可隨處自在了,又何必往生極樂?又有何處可往生呢?所以若一味地推翻古德所說的「帶業往生」,而堅持「消業往生」者,也未免太過執著而致落於「見取見」之失。反之,堅信「帶業往生」者,亦當精進用功,持戒行善,以免再度被人恥笑為依恃「帶業往生」的功效而為非作歹,或懶惰懈怠。這樣努力精進,才能帶給有心修習淨宗者信心與希望。

四、自性彌陀、唯心淨土的究竟義

佛陀在夜睹明星證悟的那一剎那,曾說到:「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可知在吾人自性當中,具有與佛同等的無量性德,具有與佛本來同一的法性,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故吾人自性,本具彌陀之性,此乃自性彌陀的要義。

又《華嚴經》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是說吾人之心能作眾生,也能作佛;能造天堂,也能造地獄;法外無心,心外無法。十方世界三世諸佛皆吾一心所現,故「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此更證明「一念淨心能成佛」的「自性彌陀」含義,也明示了「一念淨心能造淨土」的「唯心淨土」真義。

淨宗祖師們為鼓勵以「淨土難至,佛果難成」而缺乏信心不敢承當的人,所以提出彌陀淨土,人人有份的「自性彌陀,唯心淨土」之言。但是,後人卻誤解祖師們的原意,而有如下的遺憾:

1.一說到「唯心淨土」,便以手指胸,謂「心中即是」;一說到「自性彌陀」,又趾高氣昂的自以為是佛,勸人不必求生,亦不須燒香、禮佛、誦經,也不須布施行善,以為一切皆是「著相」,只要「有心」就好,以此誤用佛法者甚多。尤其未入佛門,不解佛法者,最愛以此做為不必學佛的藉口。殊不知其乃妄認自身肉團的「緣影心」,而以為是唯心淨土的「淨心」;妄認無始俱生的雜染習氣,而以為是自性彌陀的「淨性」。尚未明心見性,便自以為成佛作祖,而以顢頇之氣假作承當,撥無因果,此乃賊害慧命而自誤誤人。

2.以為「但淨其心,極樂不離方寸,何必遠求西方?」又「但了自性,彌陀原非別人,何須別念他方?」甚至妄認「說土說佛,純屬莊生寓言」而已。其不信經論的明載不說,此亦因其不明「唯心」之義而起。

實則「唯心即是淨土」,但不到淨土,焉證唯心?此仍是「妄想」,不能名為「真心」。又「自性即是彌陀」,但不見彌陀,安了自性?唯是「業識」罷了,不能名之為「自性」也。唯心、自性,是就理體上說的;而生淨土、見彌陀,則是理體的事實呈現。理事本來是一體,都不出一心。

主張「唯心淨土」者,應體會「理事無礙」的勝義,應了知具體現象的彌陀。故信有「彌陀」、信生「淨土」,乃不乖「唯心」之理。尤其吾人皆承認世界萬象是「唯心所現」,則既能生吾人居住的娑婆,何以不許生清淨的西土?既有痛苦處,何不許有安養處?所以雖是「唯心」,必有西方;雖有西方,不出「唯心」。淨土乃真正「唯心之淨土」,但確有可到之處;彌陀亦真正「自性之彌陀」,但實有能見之佛。此是「自性彌陀,唯心淨土」的真實究竟義。

極樂世界是我們幸福的國土,是身心永久的故鄉;清淨佛國是我們究竟的依止,是身心永恆的歸宿。但是極樂世界的往生,需要靠現世人生的千番歷鍊,百般修行,才能達到蓮華化生,不生不滅的境地。佛國的完成不在他方世界,也不在未來時光,而在當下人間淨土的建立,現世人生的莊嚴。因此,淨土行人希望求生淨土,就要以現實的世界做為立足點,老實念佛、修持,淨化我們現世生活。尤其對現代的家庭,對忙亂的社會人生,淨土是安定我們身心的殊勝法門。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