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97 開創法相宗的無著與世親

無著為古代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創始人,後世尊為二祖,世親則集其大成而光大之。無著一生專志於弘傳大乘佛教,胞弟世親不僅在小乘佛法上有輝煌卓越的成就,對於大乘佛法的弘揚,也有千古不朽的偉業,所造論著千餘部,遂有「千部論主」的美稱。而無著度化世親迴小向大的史事,更傳為千百年來佛教史上的佳話。

轉小向大 瑜伽開宗

無著與世親兄弟二人,生於釋迦牟尼佛滅後九百年(約西元四、五世紀之間),為北印度犍陀羅國富婁沙富羅城夏普拉(即今白夏瓦)人。父名憍尸迦,為國師婆羅門,極受國君、人民的禮敬和愛戴。

無著,又名無障礙,原與胞弟世親同名婆藪槃豆,後改名無著。兩人從小即接受傳統嚴謹婆羅門教育,成為廣學豁達的青年。不久,社會普遍興盛小乘佛教,部派林立,無著在接觸佛教後,內心漸漸萌發出世修道的決心。

天資聰穎的無著一心追尋解開生命奧密的真理,毅然放棄繼承婆羅門國師的寶座,皈投小乘「說一切有部」出家,開啟生命的新里程。

他沿著恆河流域向東行腳參學,一路上思惟空義,苦於無法悟入,萬分痛苦之下,企圖自戕。一日,他見一人使勁地在棉花上磨擦鐵棒,好奇之下便詢問有何用意,那人答說要把鐵棒磨成繡花針。無著不禁啞然失笑,那人卻認真地說:「此事固然不易,但若假以時日,不怕磨不成,這與出家修行的道理相同。」無著聽後,恍然大悟。

不久,東毘提訶一位賓頭羅尊者專程前來為無著講說空觀,無著初聞,隨即悟入,但並不滿意。於是運用神通到兜率天界,從彌勒菩薩受大乘空觀,學習《瑜伽師地論》等,歸來後如理思惟,終於領悟,也破除小乘「執有」、「沉空」種種不究竟思想。繼之開振法鼓,集眾宣說,自此大乘瑜伽法門廣傳四方,相對於龍樹、提婆的「無相空宗」而言,本宗稱「法相宗」。

無著所撰大乘論疏有《顯揚聖教論頌》、《大乘莊嚴經論》、《攝大乘論》、《大乘阿毗達磨集論》、《金剛般若論》、《順中論》、《六門教授習定論頌》等數十種重要作品,尤以《攝大乘論》為代表。

修正有部 俱舍第一

當無著的學說普遍盛行於中印度時,他的胞弟世親也到西印度「說一切有部」出家求道。相傳他的親教師覺親大德曾被數論外道所辱,世親便造《七十真實論》駁斥,並以此論闡發有部思想,得到阿踰闍國超日王的嘉賞。

世親弘揚有部時,漸漸感到此部學說思想不夠究竟,立志改善有部教義,便入迦濕彌羅國閉關。他採納經量部的教義,鑽研修正有部的根本教典《大毗婆沙論》,四年後返國,著造一部二十萬三千餘字共三十卷的《阿毗達磨俱舍論》,以經量部思想來評破《大毗婆沙論》,聲譽振起。這部《俱舍論》廣受大、小乘學者的重視,它反映當時有部關於世界、人生及修行方面的主要學說。該論組織謹嚴,論證精確,享譽當時小乘學界,甚至一千數百年後的今天,此部論典依然獨步空前。

阿闍踰國超日王的太子新日,曾從世親受戒,新日繼承王位後,留世親接受供養。新日王妹夫婆修羅多為外道論師,對世親心懷瞋嫉,因此引用外道經論欲破《俱舍論》,掀起一場爭辯。後來世親雖獲勝利,但婆修羅多並不甘心,以救《大毗婆沙論》為名,慫恿有部著名學者眾賢論師造論反駁。

眾賢論師悉心研究《俱舍論》,經十二年寫成一部八十萬言的《俱舍雹論》,其言深致遠,窮幽洞微,詳細批判與駁斥《俱舍論》,眾賢並且率領弟子自迦濕彌羅出發,要求與世親面決勝負。

當時世親正在北印度磔迦國的奢羯羅城,得知此事後,留書眾賢:「我昔造論破毘婆沙義,亦不將汝面共論決,汝今造論,何須呼我?有智之人自當知其是非。」就帶著弟子到中印度去了。眾賢一到磔迦國,讀罷書信,深有所悟,轉而告誡弟子們以後學的身分,著實不應輕陵先達。隨即修書一封,諄囑弟子們將信及所作之論轉交世親,同時代為悔過。世親接到眾賢來信,沉思良久,感慨地對弟子們表示:「眾賢論師,聰敏後進,理雖不足,辭乃有餘,我今欲破眾賢之論,若指諸掌。顧以垂終之託,重其知難之辭,苟緣大義,存其宿志。況乎此論,發明我宗,遂改題為《順正理論》。」世親非但沒有著論駁斥,反而將眾賢的《俱舍雹論》改題為《順正理論》,流傳於世,足見世親為人之寬宏慈悲。此後,世親成為小乘說一切有部的樞紐。

胞兄感化 廣傳大乘

自從世親出家以來,專志於小乘教義,加上無緣深入大乘佛教,於是提出「大乘非佛說」的主張,造論抨擊大乘佛教。

無著七十多歲,畢生弘傳大乘思想,與弟世親兩人數十年來未曾謀面。無著一次回鄉弘法,得知世親造論毀謗大乘,便修書一封,告知世親身罹重病,恐已不久於人世。世親獲信,著急地趕回故鄉,卻見無著健朗康泰,內心深感訝異。無著懇切地對世親說:「我的病在心裡,是因為你而生起。你不信大乘,反而加以毀謗,將來必遭苦報,我們同為手足,焉能不為你擔憂、生病?」由於無著用心良苦,感動世親決定暫留無著身旁。某夜,世親在房內聽到無著的弟子在窗外讀誦《十地經》,字句精湛,含意深遠,聞所未聞,不禁歡欣雀躍,喜極而泣,方才感悟追悔過去的偏見,從此虛心接受無著的教導。無著傾筐倒篋闡述大乘義理,世親也捐捨小乘,轉學大乘,細心探索、鑽研,並反覆徵驗,終於肯定「小乘為失,大乘為得,若無大乘,別無三乘道果」,體悟大乘佛法的價值。

此後,世親便不斷悔責從前毀謗大乘的種種過失。一日,他對無著表示想割舌以示懺悔謝罪,無著則說:「毀謗大乘的過失,縱割千舌亦無補於事。唯有發心造論,弘揚大乘,始為最究竟的懺悔。」不久,無著以七十五歲高齡圓寂。世親稟承遺命,竭力舉揚大乘,致力於論典的撰述,計有五百部之多,其中最為精要,眾所周知的是《唯識三十頌》與《佛性論》等。

世親晚年所著《唯識三十頌》一書,轟動印度唯識學界,成為印度唯識思想史上最膾炙人口的一部論典,也成為後世研究唯識學的重要著作。雖然此論只有短短三十個偈頌,但內含的法義萬千,可惜這部論典完成之後,尚未寫下長行註釋,世親就以八十高齡圓寂於阿踰闍國。世親以其所著小乘論五百部、大乘論五百部,為世人尊為「千部論主(師)」,奠定大乘瑜伽派的基礎。

亙古至今 集教大成

無著是阿賴耶識說的創導者,然而成立阿賴耶識思想體系的,則應歸功於世親。

無著為大乘佛學的開轍大師之一,他以《現觀莊嚴論》、《金剛般若論》傳授出《般若經》的修行次第。他是首先弘揚唯識思想的人,也是古代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創始者。無著介紹唯識學的思想根源《瑜伽師地論》等書,不僅對印度的瑜伽行派深具貢獻,對中國、西藏、日本的佛學,也具有深遠的影響。無著的思想學說傳到中國成為攝論宗,而後世的唯識學者,則多用世親之說,以其《唯識三十頌》為代表,成為唯識學的集大成者,玄奘大師即繼承此一系統,一般都稱為「瑜伽宗」,或「法相宗」、「唯識宗」。

無著與世親思想上的不同點,在於世親對阿賴耶識思想及如來藏思想都有涉及,二者之間雖更重阿賴耶,但與無著不同,因無著的論書中未曾發現如來藏、本有佛性、常樂我淨等意趣,而世親的《十地經論》、《佛性論》卻明白地宣揚這些教義。

無著與世親奠定大乘唯識教學的穩固基業,為印度佛教歷史開創新紀元,其成就與地位足與龍樹相媲美,成為大乘佛教的開路先鋒,是佛教史上舉足輕重的領導人。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