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18 佛教與公益事業

公益事業,顧名思義就是謀求公眾利益的福利事業。世界上愈是文明、先進的國家,政府愈是重視人民的公共福利。但是,國家的社會福利制度再好,有時還是很難周全的照顧到社會各個層面的需要,因此各種公益事業團體便應運而生。

大體上講,社會福利是由政府主動提供給人民的福祉;公益事業則常由民間發起的各種基金會、社團、財團,乃至各個宗教團體所從事。例如早在二千六百多年前,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為了示教利喜,降誕於世,他所作的就是利益眾生的公益事業;乃至千百年來,佛教徒一直本著利他的精神,不遺餘力的為社會人群奉獻,雖然歷經朝代更迭,從農業時代發展到現今的工商業社會,但是佛教徒從事社會公益的精神不但沒有改變,反而更趨於多樣化,而且有增無減,諸如植樹造林、墾荒闢田、鑿井施水、維護泉源、利濟行旅、築橋鋪路、興建水利、設置浴場、興建公廁、建立涼亭、經營碾磑、急難救助、設佛圖戶、施診醫療等,真是不勝枚舉。

公益事業的推動,所表現的其實就是人類互助合作的美德,也是人性善良面的發揮,更是大乘佛教菩薩道的實踐。

歷代佛教所做的公益事業

在經典中,弟子們曾請示佛陀:如何增長功德?如何得人天福報?佛陀為他們說,從事公益事業,可以增長福田,獲得生天之利。據《佛說諸德福田經》記載:

佛告天帝:復有七法廣施,名曰福田,行者得福,即生梵天。何謂為七?一者、興立佛圖、僧房、堂閣;二者、園果、浴池、樹木清涼;三者、常施醫藥,療救眾病;四者、作堅牢船,濟度人民;五者、安設橋梁,過度羸弱;六者、近道作井,渴乏得飲;七者、造作圊廁,施便利處。是為七事得梵天福。

佛陀所說的增長功德福報之法,都是對社會大眾有益的建設,這就是最早的公益事業理念,這些理念後來由僧侶們與佛教徒付諸於行動,一一躬行履踐,行之於社會,便是歷代佛教所做的公益事業。

1.植樹造林:自古以來,寺院一直很注重植樹造林的工作,例如:梁代建康南澗寺的四周,列植竹果,四面成蔭;五台山中台大孚寺的寺南有花園,約二、三頃許,沃壤繁茂,百品千名,光彩晃曜,狀同舒錦;衡山金輪寺,在唐末時,環寺杉松有數萬株等。

植樹除了有經濟上的效益外,還可以綠化環境、清新空氣、隔絕噪音、涵養水源,同時收到水土保持、防治自然災害之功。例如淮泗間,原來的地勢低窪,又多雨潦,歲有水害,唐代泗州開元寺明遠大師與郡守蘇遇等,在沙湖西隙地創避水僧坊、植松杉楠檜一萬本,從此僧與民無水災之患。

2.墾荒闢田:佛教在印度,原以托缽乞食為主,到了中國禪宗,「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開始了寺院墾荒闢田,自耕自食的農禪生活。

寺院的墾田,通常以山田和海塗田為主,例如象山縣蓬萊山壽聖禪院住持永淨法師,曾經開墾山田三百畝;唐代佛日普光禪師住持廣利禪寺時曾經購買海塗田一千多畝;東南第一禪寺的天童寺,也因大量開墾海塗田而歲入倍增。由於寺院的開荒墾田,不但讓寺院自給自足,同時帶動地方的建設與繁榮。

3.鑿井施水:古代的飲水以井泉為主,寺院每於需水的地方修築井泉,提供給民眾汲飲。如吳越時,德韶國師在杭州吳山之麓鑿一大井,井水泓深寒冽。淳祐七年發生旱災,城中所有井水全都枯竭,唯有依賴此井維生。唐初京師弘福寺的慧斌法師,為報父母恩,發心在汶水之濱開鑿義井;華嚴寺的澄觀法師也在江寧的普惠寺中鑿井供眾,嘉惠民眾。

4.利濟行旅:佛教在衢道路旁搭建涼亭,讓羈旅在外的行人有避雨休息的場所;在村野荒郊施設茶水,讓風塵僕僕的鄉客可以解除飢渴;在幽暗的曲徑點掛燈火,為迷途的遊子指引光明。中國幅員遼闊,交通不發達,往來於各處的商人,或應京趕考的考生,常常借宿於寺院中。因此自古以來,寺院即對行旅路人提供莫大的貢獻。

5.築橋鋪路:古時交通不發達,人民往來不方便,尤其遇到河川湍急之處,往往由於水流阻擋而無法通行。僧侶在這方面的貢獻很多,他們發起勸募,資建橋梁,並負責守護,為地方人士帶來很大的便利,免除覆舟溺水的危險。例如南宋道詢法師一生造橋二百多座、普足法師募造橋梁數十座、覺先法師修路二百多丈長等。另有道遇法師曾策劃開鑿洛陽龍門潭的八節灘,以利洛水的水上運輸,不但利濟行旅,而且有促進地方繁榮的功能。

6.興建水利:佛教對地方公共設施的貢獻,最具代表性的,除了築橋修路,就數水利建設。福州常樂縣綿亭洋,在宋祥符元年(一○○八)由維溪法師經過九年的努力,截十二脈小溪,築堤八一○丈,設置斗門四處,可以灌溉農田四十頃;同為長樂縣的香嚴上下洋,則於宋天禧二年(一○一八),由師振法師發起築堤九百餘丈,設置斗門三處,可以灌溉農田達二十餘頃,真可謂施恩百姓,普利民生。

7.設置浴場:古代的中國,一般家庭普遍缺乏浴室設備,因而寺院頗多附設浴室,供眾沐浴除垢,袪病療疾。例如五代常覺法師於汴京建立普淨院,並設浴室,每月八、十八、二十八日開放給大眾沐浴。此外,後唐洛陽中灘浴院智暉法師,也曾施設浴室供眾沐浴,一年有七十餘會,一浴則遠近都集二、三千人,不僅為僧俗療疾,更有促進全民身體健康的好處,可謂利益大眾。

8.經營碾磑:中國人是以米食為主的民族,在工業未發達的時代,農村均靠人工舂米,不但費時又費力。唐宋時,寺院開始附設碾米工廠,如明州天童寺有水碓磑的設置;台州的惠安院、楞伽院也各有設置。由於寺院有碾磑設備,不但方便了寺院本身,也嘉惠當地的民眾,增加農業經濟的價值。

9.急難救助:歷代以來,每當國家遭逢戰爭,兵荒馬亂之際,寺院往往成為軍隊駐紮的場所、難民棲止的避風港,為急難中的軍民伸出援手。佛教不但解決了士兵、難民們的生活問題,安撫動盪不安的民心;佛教的慈悲包容,使許多遭受刀兵劫難的人免於顛沛流離的生活;佛教雖沒有直接參與戰爭,但對於保民養息的利行,卻發揮了極大的功能。

10.設佛圖戶:北魏時代的沙門統曇曜,曾奏請文成帝設置「佛圖戶」,這是藉著佛教的教化與督導,使叛亂重犯、俘虜和投降者的勞力,提供寺院的清掃或寺田的耕作。此舉不但增加寺院的人力,同時獄囚們在寺院裡接受佛法的薰陶及僧尼的感化之後,常能痛改前非,達到淨化人心的效果,不僅安撫齊民之怨,也解決了國家社會的經濟問題。此一制度,實際上也是一種奴隸的解放運動。

除此之外,佛教徒還從事填路、運水、造廁、建亭等各項社會工作,可以說僧眾投入社會工作的項目包羅萬象,不勝枚舉,顯示佛教積極投入社會的建設工作,發揮佛教服務大眾的力量。

現代佛教的公益事業

古代佛教的公益事業,對地方建設貢獻極大;現代佛教的公益事業著重社會服務與教化,對社會道德的重整,尤其功不可沒。例如國際佛光會歷年來舉辦的「淨化人心七誡運動」、「監獄八關齋戒修道會」、「反煙毒運動」、「禪淨共修祈福法會」、「慈悲愛心列車」、「慈悲愛心人」等活動,已然引起社會大眾對「淨化人心、重整道德、找回良知、安定社會」的期盼與覺醒。

此外,佛光山在各別分院開設圖書館、閱覽室、美術館,甚至創辦佛光大學、人間衛視,平時經常舉辦各種學術會議、夏令營、講習會等,乃至出版雜誌、圖書、編纂藏經、佛書等,都發揮了佛教對社會人心的教化之功。

為了加強社區服務,更開設有才藝班、各類社團以及社區聯誼活動,並提供鄰近社區有益於身心的休閒康樂活動場所,不但提昇社區生活樂趣,且為地方帶來一股健康的蓬勃朝氣。綜合其所發揮的功能如下:

1.帶動地方的文藝風氣與文化活動:佛教所舉辦的各種藝文研習活動,如插花、舞蹈、書法、國畫、讀書會等,不僅提昇地方文化氣息,更推展地方文藝活動。

2.帶動社區健康的休閒活動:寺院舉辦各種活動,使社區人士有休閒康樂場所,培養團隊的精神。

3.帶動社區親子間的關係:佛教所舉辦的活動,家庭成員組團參與機率很大,所以能促進親子之間的感情交流。

4.帶動青少年的生活輔導:圖書館的設立,不但能提供學子讀書的場所,還可以招募青少年擔任義工,建立正確的人生觀。

5.帶動社區聯誼社團的成立:藉著社區聯誼活動,能增進彼此之間的感情,並能提供活動場地,促進社區自組社團。

現代公益事業的理念

一般人所謂的公益事業,大多偏重於救濟性質的社會服務,其實社會教化的需求遠甚於公共救助,因為佛教畢竟是宗教團體,而不僅僅是慈善機構。慈善固然也是佛教事業的一環,但卻不是全部,如果佛教只是從事慈善救濟,那與一般的慈善機構又有何不同?因此,除了公益事業的推展,佛教更應該扮演起宗教引導社會、淨化人心的角色,藉此以收人心根本淨化之效,來改善社會風氣,發揮多元化的社教功能,才是佛教回饋社會的真正精神所在。所以,提昇社會道德、淨化人心、宣揚佛教教義,正是當前佛教徒必須全力以赴的要務。

尤其隨著時代潮流不斷向前推進,寺院的功能也應作具體的發揮,未來寺院應該學校化。往昔,祇園精舍就是講堂,中國古老的寺廟有法堂、藏經樓。漢唐時代,佛教寺院堪稱為當時的文化中心。歷年來,佛教曾經舉辦不少義學,禮請名師大德教育失學的人,為國家作育英才。除此,寺院也是提供莘莘學子讀書的最佳環境,歷代名將宿儒如范仲淹、王安石、呂蒙正等,都是在寺院裡苦讀成功的。佛教也提供了各種教育、文化事業、醫療救濟,造福社會。今後,只要能對國家民主、社會經濟利益、幸福快樂生活有所增加的事業,例如:農場、工廠、公司、銀行、保險、報紙、電台、電視台等,佛教徒都應該去做,這就是普濟群生。

職是之故,現在的佛教徒在光大佛教、普濟群生的前提下,應當以觀音菩薩的慈悲,給眾生方便,為眾生服務;以文殊菩薩的智慧,引導眾生走出迷途,獲得光明;以地藏菩薩的願力,使佛法進入每個家庭,傳遍世界每個角落;以普賢菩薩的功行,契理契機,隨順眾生,行難行能行之事。也就是說,凡有所作,必求對眾生有益。果能如此,方不愧為佛子。

佛教從印度傳到中國、韓國、日本等地,能在當地社會普遍的被接受,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佛教能注重資生的貢獻與利眾的事業,幫忙解決民生問題。中國自明清以來,教務衰微,教法不易弘傳,主要的原因也是因為佛教沒有事業。佛教實際上是入世的宗教,若沒有入世的事業,則將和人間生活脫離關係。

因此,佛教在人間最大的功能,不只是超渡亡魂往生善趣,更重要的是和樂社會、清明政治、善治經濟,如法的處理人生各種事業,完成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才是符合佛陀所揭櫫的「人間佛教」。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