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24 長阿含經

《長阿含經》,又作《長阿鋡經》。二十二卷。後秦弘始十五年(四一三)佛陀耶舍與竺佛念共譯。北傳四阿含之一。

佛陀耶舍,東晉譯經家。罽賓國人。十三歲出家,至十五歲,日誦經二三萬言,二十七歲始受具足戒。常以讀誦為務,專精不怠,博通大小乘。鳩摩羅什遊學時,曾師事之。後應羅什之請,於姚秦弘始年中(三九九~四一五)至長安,協助羅什譯出《十住經》,其後譯出《四分僧戒本》、《四分律》,並譯《長阿含經》,由竺佛念傳譯,道含筆受。所譯經典凡四部,八十四卷。師為赤髭,又善解《毗婆沙》,故時人稱「赤髭毗婆沙」,又為羅什之師,故有「大毗婆沙」之稱。

竺佛念,東晉僧,涼州(甘肅武威)人。幼歲出家,志業清堅,於諷習眾經外,並兼習外典。苻秦建元年間(三六五~三八四),僧伽跋澄與曇摩難提等來到長安,受趙正之請,跋澄翻譯《婆須蜜所集論》,難提翻譯《王子法益壞目因緣經》、《增一阿含經》、《中阿含經》等,其時師即擔任傳語的職務。

據《梁高僧傳》卷一載,師於姚秦弘始年間(三九九~四一五)譯出《菩薩瓔珞經》、《十住斷結經》、《出曜經》、《菩薩處胎經》、《中陰經》等五部,譽為苻、姚時期的譯經宗師。

本經是纂輯阿含經典中篇幅較長的經典而成。關於其名稱的由來,據《四分律》卷五十四、《五分律》卷三十、《瑜伽師地論》卷八十五等載,是以長經的總集,故有此名;《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載,破諸外道,是為《長阿含》;《分別功德論》卷一則謂,長者,乃說久遠之事,意即歷劫而不絕。

本經共四分三十經,略述各經大意如下:

第一分──敘說佛行、稱讚佛德

1.大本經:敘說佛陀神通威德廣大,盡知過去無數劫事;記說七佛的要事及諸佛常法等。

2.遊行經:敘說佛陀臨入涅槃前,從羅閱城起,遊行各始,化導四眾及異學,最後到達拘尸那竭羅城,於娑羅雙樹間入涅槃,八王分舍利等。

3.典尊經:敘說帝釋向忉利天眾稱歎佛陀八無等法,大梵王隨喜說佛陀為大典尊本生的諸大威德力。

4.闍尼沙經:敘說佛陀為十六國中人民命終者記別,卻不為摩竭國人記別,這是欲借闍尼沙神從梵天、忉利天、毗沙門天輾轉得知摩竭國優婆塞因信受奉行佛法而證果生善道,使摩竭國人生大信心。

第二分──諸行之修習及佛陀說法之綱要

5.小緣經:敘說佛陀以四法破斥婆羅門的種姓優越感。

6.轉輪聖王修行經:說明理想社會的實現,端賴七寶具足的轉輪聖王以正法治世,並敘述社會變動的情況及其因緣。

7.弊宿經:敘說迦葉童女以譬喻教化德高望重的弊宿婆羅門。

8.散陀那經:敘說佛陀為尼俱陀梵志及其五百弟子說外道的苦行法不是解脫之道;能修習五戒十善、四無量心,才是第一苦行。

9.眾集經:敘說佛陀因患背痛,欲暫止息,令舍利弗為諸比丘說法。舍利弗倡議當集如來所說正法,以防諍訟,使梵行久立,多所饒益,天、人獲安。

10.十上經:敘說佛陀在瞻婆城命舍利弗說法,舍利弗說十上法,除眾結縛,得至泥洹,盡於苦際。共有五五○法。

11.增一經:敘說佛陀依一增法為諸比丘說義味清淨、梵行具足的真正微妙法。共計二七五法。

12.三聚經:敘說佛陀以三聚法為諸比丘說義味清淨、梵行具足的微妙法。總計有一六五法。

13.大緣方便經:敘說十二因緣法難知難見。

14.釋提桓因問經:敘說帝釋請佛陀決疑,並敘帝釋成為佛弟子後,於佛處所得真喜樂。

15.阿㝹夷經:敘說佛陀說有情世間的緣起,唯佛知之等。

16.善生經:記敘佛陀為善生說示獲得美滿人生的六種正確人際關係。

17.清淨經:敘說佛弟子對句、義理不得諍訟是非,當共推求,盡共和合。為使教團和合清淨,弟子當知有八解脫等法。

18.自歡喜經:敘說舍利弗因淨信佛、法而讚歎佛、法。

19.大會經:敘述佛與五百羅漢比丘在釋翅提國迦維林中,時十方天神皆來集會,以偈讚歎佛陀及比丘僧,魔王及諸鬼兵前來嬈亂。佛陀教大眾念無放逸於戒、定、慧,方能盡諸苦本。

第三分──對外道異學之論難

20.阿摩晝經:敘說佛陀為阿摩晝現三十二相,示現如來具足十號功德及說聖戒。阿摩晝回報其師,師來詣佛,供佛受教,七日後命終,證不還果。

21.梵動經:敘說凡夫以佛陀持戒的小小因緣讚歎佛陀,佛陀的賢聖弟子則以佛陀具甚深微妙大光明法照破異學本劫本見、末劫末見等六十二見網、魔網、梵網的大因緣讚歎佛陀。

22.種德經:敘說佛陀與種德婆羅門共論成就婆羅門的五法,而度化種德婆羅門。

23.究羅檀頭經:敘說究羅檀頭婆羅門率領弟子覲見佛陀,請教三種祭祀及十六祀具法。佛陀為說本生時大祀之事,並說勝於大祀法果報的供僧不斷、起建僧房堂閣、三皈五戒、慈心、出家等功德。婆羅門聞後,即放捨牛、羊等畜生,於佛所受三皈五戒,並設齋供佛及弟子,直至證不還果。

24.堅固經:敘說佛陀不許諸弟子為婆羅門等現神足上人法,佛陀但教弟子於空閒處靜默思道。若有功德,當自覆藏;若有過失,當自發露。

25.倮形梵志經:記敘佛陀為倮形梵志說示,或見苦行人有身壞命終墮地獄,或見苦行人身壞命終生天善處,並非呵責一切苦行人。又佛陀為倮形梵志說戒具足,見具足,勝諸苦行,微妙第一之法。

26.三明經:敘說二婆羅門各認己道真正,能至梵天,互相諍論,後求決疑於佛陀。佛陀以日月、梯、河、山水暴起等譬喻,說明執著五欲者不得生梵天,行清淨梵行沙門得生梵天。

27.沙門果經:阿闍世王受壽命童子勸,往詣佛所求法。佛即為說諸法,阿闍世王因而深信作業得報,於佛前懺悔弒父重罪,受三皈五戒。

28.布吒婆樓經:敘說布吒婆樓梵志以諸梵志沙門婆羅門所提出有關「想生滅」四種相違逆論問佛,佛以是等言說皆有過咎,而說有因有緣而想生,有因有緣而想滅,如九次第定的想生、滅因緣。佛陀又回答梵志及象首舍利弗所提的種種問題。

29.露遮經:敘說佛陀勸化露遮婆羅門勿生惡見。

第四分──記載世界之起源

30.世記經:敘述世界的形態,天地的成、住、壞、空,以及王統治世,四姓分化,地獄、天道等情況。

本經的特色在於著重社會的教化,並由破斥當時的婆羅門與外道,及攝化諸天、魔、梵之中,表彰了佛陀的超越崇高,佛法的究竟。

在南傳五部中,《長部》相當於本經。漢譯《長阿含》的別生經,有《七佛經》等二十餘部。

今收錄於《高麗藏》第十七冊、《磧砂藏》第十七冊、《龍藏》第五十冊、《卍正藏》第二十四冊、《大正藏》第一冊、《佛光大藏經‧阿含藏》。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