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60 四、社教弘法活動

「法無高下,應機者妙。」佛法的弘傳,重在觀機逗教,應病與藥,因此佛陀有八萬四千法門,接引各種不同根器的眾生。

佛光山各別分院所舉辦的金剛禪坐會、婦女法座會、青年會、兒童佛學班、都市佛學院,乃至友愛服務隊、急難救助會、施診醫療隊、技藝研習班等,就是針對不同對象、不同根器的大眾所設計規劃的活動。每週一次的聚會,不但是信徒忙碌生活中的一帖清涼劑,也是增長人生智慧的學習園地,更是一座人生的加油站。

(一)金剛禪座會

在家的男眾居士,稱為「優婆塞」,有些為常住服務,故又稱「護法金剛」。

「金剛禪座會」一般以男眾居士參加為多,平常以禪坐及誦《金剛經》為主,故名之為「金剛禪座會」。

「金剛禪座會」主要是提供信眾在繁忙的生活中,透過誦經、禪坐的修持而求得心靈的安詳寧靜,並由心靈領域的擴展提昇,得以化解煩惱,為自己的前程帶來光明與希望。

程序

1.爐香讚

2.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3.開經偈

4.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5.讚佛偈(天上天下無如佛……)

6.念佛、繞佛

7.靜坐

8.三皈依

9.回向

10.開示說法

參加金剛禪座會,是和自心打交道,從禪坐中將自己本身的性能發掘,將失落的自我找回來。

(二)婦女法座會

「婦女法座會」這個名稱最早是由我構想、創立,意味著以法聚會。因為每人在生活中都需要有「法」,除了世間法的知識、常識、道理之外,更需要有佛法,有了佛法,任何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又成立此法座會的主要意義在於今日的家庭婦女,本身有很多的問題存在,例如:夫妻如何相處?如何教育子女?婆媳如何相處?如何做人處事?在自己無法處理時,必須借助多人的力量,本著當初佛陀以法為座的座談方式,彼此提供自己的經驗、智慧,共同來討論解決。

自古以來,婦女不管是在家庭、社會、國家,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有一句話說:每個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一個偉大的女性──或許是母親,或許是妻子。在佛教,過去凡是供養者、服務者,都是婦女居多,但一旦要站在人前或出名者,反而都是男眾比丘,像泰國的比丘道場,女眾都要下跪,在經濟上則要靠女眾支援;日本佛教的比丘是可以結婚的,擇偶條件則是必須會辦幼稚園、擅長財政管理,以方便其寺務推展,可見女性在佛教界占有很重要地位。

我自己一生對提升婦女地位也有很大的努力。記得在許多年前,有人說「星雲大師是婦女工作隊的隊長」,他這句話原是毀謗我的,意思說我太重視婦女了,不過我覺得這是很正當,很應該的,因為我是提倡男女平等的。

在南傳國家,不准女性出家,不承認比丘尼……這是違背佛陀平等觀念。女眾在佛教史上,依經典記載,有其地位,像:

觀音菩薩救苦救難,勝鬘夫人說一乘法,

天女散花鷲子慚愧,自在主婦樂善好施,

龍女成佛菩薩敬仰,摩耶聖母女中至尊,

妙慧童女發堅固願,蓮華色女神通第一,

大愛道女崇高聖德,摩登伽女出家證果,

大德鹿母布施第一,國母王妃親見彌陀,

美女玉耶悔悟新生,末利夫人聞法證果,

貧女一燈報應無盡,孝女光目發願度眾,

大慈銀色割乳救嬰,耶輸陀羅出家修道,

月上發心諸佛授記,婆羅門女問大乘法。

為何現代的人反而要推翻女眾地位?佛門的男女眾應是平等不分上下的。有理不在年高,不在男女,世間上如果沒女眾,則萬物不生,這是女眾了不起的所在。

中國佛教有歷史以來,寺廟的功德善款皆是女眾發心的,女眾可以成就很多事業,且又不居功,最難能可貴。希望參加「婦女法座」的每一位婦女,都能效法觀世音菩薩等人的精神,在佛教史上樹立楷模。

課程安排

「法座」是指以法為中心的座談會,也就是小型的講座,由婦女每十人組成一組,在座談時,都有發言機會,彼此述說法喜、夫妻相處之道、學佛心得及生活上的困難,還可以訊息交換、互補缺失、新知吸收,讓經驗可以因此而傳遞下去,成就一些優秀女眾。

婦女法座會的內容很多,參加的婦女,有如進入實用的婦女大學。因此,婦女法座會每次舉辦時,應有一個主題,從這個主題裡,讓與會者能有所獲益。茲將參考主題提供如下:

1.化妝美容法(附化妝品展覽)

2.怎樣訪師問道

3.家──要擁有什麼

4.家庭靜坐法

5.服裝示範表演

6.八關齋戒

7.插花術

8.如何協辦家庭普照

9.烹飪示範

10.八正道

11.家庭保健新知

12.宴客禮儀

13.如何參加社團

14.兒女之聲

15.如何進入寺院

16.如何作客

17.如何敦親睦鄰

18.丈夫之聲

19.治家格言

20.如何探病

21.如何照顧年老父母

‬22.怨偶之聲

23.私房錢

24.送往迎來

25.如何種福田

26.婦女苦經談

27.如何佛化家庭

28.如何和男士相處

29.治家新知

30.婦女治家一得

31.如何編家庭預算

32.模範夫婦發表會

33.子女教育法

34.感情上的紅燈

35.全家的衣食住行

36.家庭語言

37.家庭修行談

38.大小家庭的比較

39.如何實踐人間佛教

40.吵架時怎麼辦

41.如何接引他人學佛

42.如何對待女管家

43.遇到怨仇怎麼對待

44.怎樣辦全家旅行

45.一張研讀佛學書單

46.人際間的牆壁──疑心與誤會

47.每日功過談

48.人我的結──計較與比較

49.學佛行儀

50.人生致勝之道

總之,舉辦「婦女法座會」,其內容要有知識性、學習性、生活性、動態性、利益性……並幫助其解決心理上、環境上的困難,讓每一個來參加的女性信眾就宛如上學校一樣,在實質上或精神上都能有所得。

(三)青年會

現在一般青年,受到不良風氣影響,物質享受優裕,生活浪漫放縱,以致違反道德倫常,乃至危害國家社會的行為,日漸嚴重。雖有潔身自愛的青年,不受社會汙染,但處身複雜的現代工商社會,不免時生徬徨煩惱,心靈趨於空虛。在中國佛教流傳最廣的經典如:《仁王護國般若經》等,無不教導世人要忠於國家、孝順父母、恭敬師長、友愛兄弟朋友、服務社會人群,凡此種種,都足以強化青年倫理道德信念,提高青年務實力行的精神,功效之宏大,影響之深遠,必有助於人心之安定。

佛教需要青年,青年需要信仰,一個國家因青年才顯得生氣蓬勃,一個青年因有人培植才能成為有用之材。

佛教本來就是一個青年的宗教。佛教裡面,從釋迦牟尼佛開始就沒有鬍鬚,有鬍鬚才算老。此外如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王菩薩……也都沒有鬍鬚。在佛教裡面,沒有一位佛菩薩是有鬍鬚的,只有神道教所信的神明才有鬍鬚,神道教才是老人的宗教;而佛教不是,佛教是青年的宗教。

釋迦牟尼佛是三十一歲證悟成道的,以我們現在來衡量,三十一歲正是青年。又如我們中國文化史上最偉大的聖者玄奘大師,他在二十六歲時發願到印度取經,而他就以這種青年的悲願壯行豐富了我們的中國佛教,提供給後代無數的文化遺產。此外,在浩瀚如海的佛教經典以及佛教史中,也記載許多青年佛子的光耀事蹟,例如妙慧童女,僅僅是個小女孩,就連德高望重的文殊都向他恭謹地頂禮,所以說,有志不在年高。另如《法華經》裡的龍女,年僅八歲,就可以在南方無垢世界轉女身成佛,可見在佛教,不但不輕視年輕人,而且也不輕視女人。

東晉時代有一位僧肇大師,是鳩摩羅什座下四聖弟子之一,他去世時才三十一歲,然而他所留下的著作,尤其是《肇論》一書,不但在佛教史上,就是在中國文化史、文學史上,也都是一部不可磨滅的偉大著作。可以說,佛教培育了、塑造了多少的青年,而他們也貢獻出自己,促進了佛教的進步,增添了佛教的榮耀。《華嚴經》中最著名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一個虛心求道的男童,問道行腳,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大菩薩,和他們暢論諸佛的境界、諸菩薩的境界,以一個小小童子,每到一處,都受到隆重的歡迎。所以說,佛教絕不是老人的宗教,而是青年的宗教。

剛開始到宜蘭傳教時,我辦了各種接引年輕人的活動。有些青年不喜歡枯燥的定期共修法會及佛經講座,常常藉故缺席,卻興高采烈地參加佛歌教唱、國文導讀等等課程。旁人常勸我不要白費心機,並且跟我說:「這些青年沒有善根,只是貪圖有歌可唱,或想免費補習國文,預備將來考學校而已,他們不是真心信仰佛教的。」我一笑置之,心裡想:即使如此,我也願意成就他們,被他們「利用」。

沒想到日後這些青年,如:慈惠、慈容、慈嘉等人,均紛紛皈依佛門,到了今天,他們都成了佛教界的翹楚。《金剛經》云:「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音樂歌唱,只要運用得當,也不失其度眾的「價值」。馬鳴菩薩不就「利用」一曲自編的〈賴吒和羅〉,而使得華氏城中的五百位王族弟子同時悟道出家嗎?

一九五六年,我計畫舉辦活動,接引大專青年學佛,又有人堅決反對,理由是:「大專生只會糟蹋道場,損壞設備,又沒有定性,他們只是『利用』這個活動度假罷了,這種花錢不討好的事最好不要做。」我當時身無分文,還是力排眾議,在台北借用別人的地方,舉行大專青年學佛營。結果,吳怡教授、張尚德教授,及以寫《野鴿子的黃昏》而聞名的王尚義先生,就在這時和佛教結上因緣。

目前的佛教界,不但佛學知識水準普遍提升,青年學佛的風氣也愈來愈盛,有感於青年的培養對於佛教的重要性,為接引更多的有志青年在佛法的認知下,找到正確的途徑,獲得人生的真善美,進而獻身佛教,因此特為青年設立的「青年會」,正可以發揮青年無比的活力,遠離盲動與偏激的過失,轉而從事社會服務活動,以建設安和樂利的現代社會。每週一次的上課,便成為一般寺院的活動之一。

「青年會」的課程安排有:佛學研究、經論導讀、梵唄聖歌、高僧行誼、佛門行儀、禪詩吟唱、佛學討論會及各種修持等。此外,也常利用假期約集青年會友們一起到郊外踏青、寺院參訪,或參與慈善等社會服務工作,或參與弘法活動。透過活動的參與,在佛法中增長智慧,而佛教的興隆,則因這些充滿朝氣蓬勃的青年們的加入,增添一股清流,也帶來希望無限。

(四)兒童佛學班

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不容輕視。在佛教裡,更有「四小不可輕」之說,因為「小」具有未來性,因此,欲得佛教興隆,必須護老,更要護小。

「兒童佛學班」的成立,主要是希望在佛教思想的薰陶下,為國家、社會造就身心健全的青少年,同時為佛教培育菩提幼苗,因此,這是一種信仰的傳承,也是一份「傳燈」的工作。

「兒童佛學班」集會時間每週一次,也可配合成人共修時間而集會,以方便帶兒童來道場的父母安心共修。由法師或熱心居士義務領導兒童念佛、拜佛、教唱佛教歌曲、講解佛教故事等,以孕育勤儉惜福、慈悲智慧的下一代。

(五)都市佛學院

「都市佛學院」的設立,旨在對有心學佛的社會人士,提供一方便的學佛途徑,讓無法到佛學院就讀的人,也能順利進入佛法大海,飽參法味,接受全盤而正規的佛學院教育。

它不同於一般社會學校的教育,特別強調「解行並重」,除了對教義的理解之外,還要有實際的生活體驗,不僅提供佛教信徒研習佛法的環境,從佛法的研習中確立正知正見,進一步身體力行;同時可培養佛法研究風氣,提升佛教信徒的修持素養。

佛光山自一九八四年九月底開辦都市佛學院,每期二個月,學生設有學籍,八期課程全部修完,則發給證書乙紙。每期開三至四個科目。

儘管都市佛學院的學生來自社會各個階層,但他們渴求佛法的願心是相同的。進入講堂,大家都成了同參共修的道友,在這裡,不但認識了佛法的真理,更結交不少學佛的善知識。都市佛學院的開辦,可以說是為佛教的弘法史寫上了嶄新的一頁。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