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60 菩薩畫家豐子愷

豐子愷為中國現代藝術史上難得一見的奇才,不論在文學、繪畫、音樂、書法、翻譯等,都有傑出的成就。豐子愷也是中國漫畫的創始人,所著《護生畫集》,結合文學、繪畫、信仰,彰顯佛教慈悲、戒殺護生,與人為善的精神,對社會各階層,特別是兒童,發生的影響至鉅。

初展文采 鍾情繪畫

豐子愷(一八九八~一九七五),乳名慈玉,學名潤,後改名仁,浙江省崇德縣石門灣人。父親曾是清朝舉人,後因廢科舉而在家設塾授徒。豐子愷自幼隨父讀私塾,九歲時父親逝世,始轉入雲芝私塾念書。

豐子愷課餘酷愛繪畫,善影描《芥子園畫譜》,並曾因繪製孔子像而有「小畫家」的美名。一九一○年,入崇德縣立第三高等小學,四年後以第一名成績畢業,同時在上海《少年雜誌》上發表四篇寓言作品。是年秋,報考甲種商校、第一中學和浙江省立第一師校,結果分別以第一、第八和第三名的成績同時考入,豐子愷選中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就學。

豐子愷在浙一師範求學時,由於勤奮用功,成績優異,深得教師們器重。國文教師單不厂還為他取字「子凱」,「凱」與「愷」通,從此沿用豐子愷這個名字。其他教師如夏丏尊、李叔同,都對豐子愷影響深遠,尤其是教授圖畫、音樂的李叔同,更是豐子愷終生敬仰的恩師。

一九一九年,豐子愷與徐力民結婚,同年師範畢業,然迫於家境未能繼續升學。不久,與劉質平、吳夢非在上海創辦上海專科師範學校,任教務主任兼美術教師,同時在城東女校兼授美術課,在愛國女校教授音樂。到了冬天,再和姜丹書、張拱璧、歐陽予倩、周湘、劉質平、吳夢非等人,共同發起成立中國第一個美育學術團體「中華美育會」,出版《美育雜誌》,翌年四月二十日創刊。他先後在刊物上發表〈畫家之生命〉、〈藝術教育的原理〉、〈忠實之寫生〉等文,闡述其早期藝術思想。

豐子愷在教學過程中,為求透徹了解藝術真諦,開拓視野,在籌積資金後,於一九二一年春東渡日本求學。抵日後,先在川端洋畫學校學習西洋(油)畫,兼攻英、日文,又在音樂研究會學彈琴,還進修短期德、法、俄語,接觸大量外國文學作品,開始創作散文。平時只要一有機會,他就到展覽會、工業美術廠參觀,或逛舊書攤、跑圖書館,朝夕求知,一年後回國。

漫畫創作 第一先驅

豐子愷回國後,執教於上海專科師範學校,並在中國公學中學部兼課。後應夏丏尊之請,前往浙江省上虞縣白馬湖春暉中學任教,在《春暉校刊》上開始發表漫畫、散文和評論,同事有朱光潛、朱自清、劉熏宇、夏丏尊等人。一九二四年,因與校長經亨頤的教育方針歧異,遂集體辭職。返回上海後,同夏丏尊、朱自清、葉紹鈞、劉大白等志趣相投的友人,積極組織「立達學會」,次年正式創辦「立達學園」,豐子愷任校務委員兼教職。

自從在《春暉》發表漫畫後,豐子愷以其簡潔的筆觸,陸續創作許多情趣盎然,風格純樸的畫作。他早先雖模倣日本畫家竹久夢二的繪畫風格,但是日後卻青出於藍。他以漫畫抒寫古詩意境,或勾勒兒童生活、社會百態,致力於溝通文學及繪畫的關係。最早收集豐子愷畫作的鄭振鐸,把這些畫稿刊登在《文學週報》,並加「子愷漫畫」的題頭,自此中國始有「漫畫」一詞。

一九二五年,在《我們的七月雜誌》上,首次發表畫作〈人散後,一彎新月天如水〉而聲名大噪。同年,出版第一部音樂著作《音樂的常識》及《子愷漫畫集》,由文學週報社編輯出版,並譯著日本廚川白村的文學論集《苦悶的象徵》,由商務印書館發行。次年,上海開明書店成立,豐子愷受聘為編輯。

皈信三寶 繪畫護生

一九二七年,曾啟發豐子愷藝術心靈,亦師亦友的弘一大師李叔同,雲遊到上海,下榻豐子愷江灣永義里家中,共同商討《護生畫集》的內容。受到出家恩師的感召,豐子愷決定皈依三寶,弘一大師為其取法名嬰行,從此茹素戒酒。

同年十一月,與劉質平、周承德、夏丏尊、朱穌典、穆藕初等多人,共同為居無定所的弘一大師醵資,在白馬湖附近買地造屋作為常住之所。弘一大師題新居為「晚晴山房」。隔年,弘一大師五十歲,豐子愷親繪五十幅戒殺護生圖致贈,由弘一大師題詩,李圓淨居士撰文〈護生痛言〉,交由上海開明書店出版,此即《護生畫集》的初集本。

一九三三年春,豐子愷在其故鄉石門灣建一簡樸的住屋寓所,請弘一大師題寫橫額,名為「緣緣堂」。他雖非定居於此,但在緣緣堂前後五年生活中,卻創作許多傳世之作,如散文集《子愷小品集》、《緣緣堂隨筆二十篇》、《車廂社會》、《子愷隨筆集》等,音樂教育方面有《開明音樂講義》,藝術理論有《繪畫與文學》、《近代藝術綱要》、《藝術趣味》等數十部著作。

訪遊各地 創作不斷

一九三六年六月,豐子愷加入中國文藝家協會。隔年抗日戰爭爆發,日軍進逼杭州,緣緣堂毀於戰火,舉家西行逃難至湖南。一九三八年,豐子愷全家暫居長沙天鵝塘,又應漢口開明書店之邀,親赴漢口參與抗日宣傳工作,先後在桂林師範任圖畫、國文教師,及四川宜山浙大藝術教師。次年,豐子愷為弘一大師六十壽辰繪佛像千尊,並續繪《護生畫集》六十幅,請夏丏尊撰序,李圓淨作跋,吳契悲英譯,交開明書店印行。此書有精裝本、平裝本、大開本、小開本、英譯對照本,廣布中外各界。弘一大師曾致函道:「朽人七十歲時,請仁者作護生畫第三集,共七十幅;八十歲時,作第四集,共八十幅;九十歲時,作第五集,共九十幅;百歲時,作第六集,共百幅。護生畫功德於此圓滿。」弘一大師圓寂後,豐子愷仍不忘承諾,續繪《護生畫集》。

一九四二年十一月,豐子愷離開浙大赴重慶,任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教授兼教務主任。抗戰勝利後,豐子愷遷返杭州,此期他主要作品有〈還我緣緣堂〉、〈告緣緣堂在天之靈〉、〈桂林初面〉、〈藝術的逃難〉、〈口中剿匪記〉等數十篇。

一九四八年九月,豐子愷和女兒一吟與章錫琛一家同遊台灣阿里山、日月潭等地;在台北市中山堂舉辦個人畫展,到台灣電臺作「中國藝術」廣播演講。他畫過許多台灣風情漫畫,及撰寫一篇赴台灣輪船上所發生軼事的散文──〈海上奇遇記〉。十一月,從台灣轉抵廈門,憑弔弘一大師講學遺址。次年,至香港舉辦畫展,圓滿返廈後,繪第三集《護生畫集》七十幅,由葉恭綽題詩。因第三集到第五集無法在國內出版,只好由廣洽法師帶往海外,印行問世。

遭遇批鬥 翻譯傳世

一九四九年後,豐子愷陸續寫出〈廬山遊記〉、〈揚州夢〉、〈黃山松〉、〈上天都〉等小品散文。他的畫集《豐子愷兒童漫畫》,一九五六年由北京外文出版社分別以英、德、波蘭三種文字出版。三年後,擔任中華書局新編本《辭海》編委及藝術分冊的主編。

一九六○年六月,豐子愷任上海中國畫院院長,翌年編譯日本文學巨著《源氏物語》,至一九六五年譯成。在此期間,又當選上海市美術家協會主席、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一九六六年,大陸文革開始,豐子愷首當其衝,被列為上海市十大重點批鬥對象。白天受著非人的折磨,卻仍篝火中宵,暗地積極從事翻譯及創作。他在動亂的十年裡,陸續譯出日本古典文學《落窪物語》、《竹取物語》,又翻譯湯次了榮所著《大乘起信論新釋》及《伊勢物語》。更將被毀漫畫重作,匯集成套,名《敝帚自珍》,還完成《緣緣堂續筆》三十三篇,及護生第六集的一百幅畫。

一九七五年四月,豐子愷返故鄉石門探親,九月十五日,因病與世長辭,享年七十八。豐子愷的「護生畫」有四百五十幅,內容除戒殺、護生、善行三大題材外,並彰顯因果報應,互助互愛的精神。他在《勞者自歌》中說:「《護生畫集》之旨,是勸人愛惜生命,戒除殘殺,由此而養成仁愛,鼓吹和平。……『護生』就是『護心』。」他把佛教的慈悲主義具體表現出來,因讀護生畫而棄葷茹素者,不知凡幾。

豐子愷一生著譯甚豐,共出版一百四十餘種著作。他的散文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郁達夫曾評道:「人家只曉得他的漫畫入神,殊不知他的散文清幽玄妙,靈達處反遠出在他的畫筆之上。」他的人品與藝術風格,率真而平易近人,全然忠於生活,為後人留下寶貴的文化遺產。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