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02 《佛光學報》序

民國‧星雲

佛光山自民國五十六年(一九六七)開山創校以來,於今匆匆將近十載,深感時代日新月異,社會變化萬千,吾等佛子,所負化導時代之使命,所擔淨化社會之責任,實益形重要。試觀當今之世,功利主義,火燄高張;縱欲思想,漫延散布;邪惡抬頭,正義隱退。目前世界人心,急切需要佛法精神給予安定之力量;社會大眾,急切需要佛法之真理給予指導之原則。故吾人在許多內修外弘之計劃中,先行發行一份有內容有份量之學報,提供給有識之士,作為本山開山第十年之獻禮,此其發刊原因之一。

佛教發源於印度,卻光大在中國,佛法與我國文化,早已融會貫通;佛法與中國民眾生活,早已契合為一。佛教由中國進而再傳至日本、朝鮮、歐美等國。今日世界各地,探討漢學之社團,研究佛學之風氣,猶如風起雲湧,佛法已不再是孤單地盛行在亞洲,佛法已為全世界人類所接受。故吾人應認清世界眾生之需要,調和東西文化。明言之,即是以東方佛學之宗教觀,指導西方科學文明之方向。故吾人在莊嚴道場淨化人心之餘,亟思出版一份為世界學術界所能接受之刊物,作為本山開山第十載之獻禮,此其發刊原因之二。

本刊發行之主旨已如上說,關於本刊之內容擬從下列六原則著眼:

第一、培養佛學研究之風氣─吾人翻開歷史,可以看出唐宋時代佛法之所以隆盛,固由於有修有證之諸大師輩出,但士大夫之競相研究佛學,亦為重要原因。今日我國各大專院校,皆有佛學社團之組織,知識分子研究佛學,已非常普遍;佛教青年亦以進入佛學院研究佛學為主要旨趣;出版界以印行大藏經及各種佛教參考書為主要任務;本刊之發行,亦旨在有助於研究佛學風氣之培養。

第二、發揚經論內涵之真義─大藏數千卷,歷代大師依經造論,以論演繹慧學,經論猶如發掘不完之寶藏。一部五千餘言之《金剛經》,能有數百家註釋;一本《六祖壇經》,經錢穆博士推為研究中國文化必讀之書。龍樹論師依《般若經》而著《大智度論》,部帙百卷之《大智度論》,幾可成為學者窮畢生精力而探討之寶典,遑論其他數千卷之經律論專書。吾人希望今日學界,在無邊法海中,能多產生一些《大智度論》,或如我國之《肇論》、《宗鏡錄》、《摩訶止觀》、《大乘義章》等一類著作,使經論內涵之真義,更見發揚。

第三、啟迪佛學新知之發現─聞近代世界高等學府,為取得碩士之學位,必須對所學內容有真正體認,但博士學位之取得,則必須對所學有新發現。而在佛學領域裡,亦有許多新知待吾人去發掘。道生大師,即係在《涅槃經》未至我國前,倡導闡提亦有佛性之說,所謂「生公說法,頑石點頭」,乃成為千古美談;禪宗諸大德,燈燈相傳,所謂南頓北漸,一花五葉,許多公案,許多發明,為中國佛學寫下多采多姿之一頁。所以佛學新知之發掘,有待吾人努力耕耘。

第四、溝通佛教宗派之見解─不容諱言,中印佛教之思想學說,各家有各家之說法,各人有各人之立場,禪與淨之不容,兩宗學者一直在彼此非難,我們希望有調和兩派學說之永明大師出現;大小乘相爭,兩派人物各守立場,互論是非,我們希望各宗兼弘之太虛大師應世;他如顯密之不調,新舊之不和,空有之論爭,性相之短長,處處都需要具包容性之大德來融會貫通之。

佛教宗派之間,應彼此建築在互相尊敬上。因為你我所信,均是佛陀一代時教,江河分歧雖多,但流入大海,均成一味。佛教已不容彼此非議和爭論,一切學派,一切聖典間見解之溝通,實為今日學者應有之態度與雅量。

第五、運用現代治學之方法─佛教學者已不能再故步自封,抱殘守缺,永遠停留在古老之註疏式研究領域之中。佛法應用現代科學之治學方法來研究,來發揚。在這一方面,日本佛學界已比吾人先邁開了腳步。我國經論典籍之出版,至今尚少分段標點供人閱讀,乃使有心探討佛法者,難以覓得津梁。古老解經釋論之方法,已不易為現代青年人所接受,故佛教急待具現代知識素養之學者,運用科學方法,有組織、有系統、有歸納、有演繹地加以研究。配合現代學術思潮,運用現代知識語言,這才是傳播佛學之不二法門。

第六、介紹佛教思想之著作─今日社會,是一效率競賽之社會,一切講究爭取時效,故亟需有人將有價值有思想之著作,扼要地介紹,以使後學者能進一步深入義海。佛學原有典籍在數量上已使有心研究之學者望而生畏,新出版著作又良莠不齊,故先進者對佛學思想之導引與介紹,實為今日當務之急。吾人願意在此一方面對讀者大眾提供些微之貢獻。

本刊為一年刊,因佛光山為民國五十六年(一九六七)五月十六日安基開山,故每年在此開山紀念日之前出版一次。園地公開,歡迎佛教學人發抒高見,共同來莊嚴佛學思想。但本刊同仁雖有運悲智之心,惜才疏力拙,恐有所未達,還望十方智德之士,有以教之,實深企盼。

星雲於佛光山

民國六十六年(一九七七)五月十五日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