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42 開拓華嚴判教法藏大師

法藏大師(六四三~七一二),唐代僧,俗姓康。為中國華嚴宗第三祖,世稱賢首大師、香象大師、國一法師、康藏國師。

法藏早年師事華嚴二祖智儼和尚,聽聞華嚴而深入玄奧,並通曉西域諸國語言與梵文經書,曾奉命參與義淨大師譯場,先後譯出《華嚴經》、《大乘入楞伽經》等十餘部。法藏一生宣講《華嚴經》三十餘遍,著述極多,嘗仿天台之例,將佛教思想體系分類為五教十宗,推崇華嚴組織為最高者,並認為華嚴哲學於現實世界中乃屬理想世界的實踐,而後華嚴法門大行,因而華嚴宗又稱賢首宗。

燃指供佛 契悟佛乘

法藏自幼崇慕佛教,十六歲時,前往歧州法門寺佛陀舍利塔前燃指供佛,誓願契悟佛乘,後至太白山(終南山)求法,廣覽佛教大乘經典。當時智儼和尚在雲華寺講《華嚴經》,法藏前往聽講。當他拜見智儼和尚時,往返問答間,和尚對法藏十分讚歎欣賞,並以法藏為承傳之法器;法藏也深為敬佩和尚妙解《華嚴經》義,「以為真吾師也」,於是發憤學習,不久便深得《華嚴經》要旨。

唐高宗總章元年(六六八),法藏二十六歲,曾至居留長安的獅子國(今錫蘭)高僧釋迦彌多羅尊者處,請授予菩薩戒。當尊者知曉法藏能誦《華嚴》,兼講《梵網》時,不覺驚歎表示:「華嚴一乘乃諸佛的秘藏,此經甚難值遇,何況能理解經中要義!若有人能讀誦〈淨行〉一品,其人已具足菩薩淨戒,不須再求受菩薩戒。」

唐高宗咸亨元年(六七○),武后生母榮國夫人楊氏逝世,武后決定度一批人為僧,為母親廣植福田,積存功德,並捨榮國夫人住宅為太原寺。道成、薄塵諸大德由於曾受智儼和尚託付,遂連狀薦舉法藏,於是法藏受詔在太原寺剃度,並受命出任太原寺住持。

上元元年(六七四),唐高宗敕令京城十大德為法藏授具足戒,正式成為比丘僧,並賜以《華嚴經》中賢首菩薩之名作為他的稱號,所以一般亦稱法藏大師為「賢首大師」。此後,法藏廣事講說和著述,並積極參與譯經。

崇奉華嚴 譯經事業

法藏一生譯經眾多,其中尤以參究翻譯《華嚴經》用力最勤,貢獻最大。自從師事智儼和尚學習華嚴教義,法藏終生崇奉《華嚴經》,以闡揚華嚴教義為行道之本。由於當時流行的晉譯《華嚴經》不全,〈入法界品〉中存有缺文,因此法藏深切盼望有朝一日能得《華嚴經》全本。

永隆元年(六八○),中印度沙門地婆訶羅齎持梵本來到長安,法藏與他詳加校勘,果然尋獲善財求天主光等十善知識,以及文殊伸手按善財等兩段缺文,於是禮請地婆訶羅譯出,此即《大方廣佛華嚴經》之〈入法界品〉。

武則天即位後,遣使者赴于闐求索《華嚴經》梵本,並於證聖元年(六九五)請于闐沙門實叉難陀在洛陽大遍空寺重譯《華嚴經》,法藏奉詔擔任筆受。此新譯《華嚴經》凡八十卷,世稱《八十華嚴》,雖然增加〈如來現相〉、〈普賢三昧〉、〈華嚴世界〉、〈十定〉等品(計有九千偈),卻脫漏當年地婆訶羅所補譯的兩處經文,於是法藏將之補上,使得新譯《華嚴經》文通義順,更臻完善。

此外,法藏亦參與一系列重要譯事。唐高宗調露元年(六七九),法藏奉旨與地婆訶羅以及道成、薄塵、大乘基等諸師共同翻譯《密嚴》、《顯識》等經論凡十餘部,二十四卷。久視元年(七○○),法藏應詔在洛陽三陽宮與實叉難陀、彌陀山等譯師共同譯出《大乘入楞伽經》,其間並在太原寺、洛陽佛授記寺與宮中長生殿講論《華嚴經》,前後凡三十次。

兩年後,法藏又在長安清禪寺與實叉難陀共譯《文殊師利授記經》。長安三年(七○三),法藏奉詔為證義,與義淨三藏等十四人,先後在洛陽福先寺與長安西明寺,共同譯出《金光明最勝王經》等二十一部,一一五卷。中宗神龍元年(七○五),法藏大師應詔與彌陀山共譯《無垢淨光陀羅尼經》,次年(七○六)又於西崇福寺與菩提流支同譯《大寶積經》,職司證義。景龍二年(七○八)再度奉旨入內殿,與義淨三藏同譯《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後二年,與菩提流支續譯《大寶積經》,由中書陸象先、尚書郭元振、宰相張說等潤文,譯成一二○卷。三十餘年間,法藏孜孜矻矻參與佛經翻譯工作,對《華嚴經》的翻譯與補遺尤其深具貢獻。

判教創宗 弘揚佛理

為了創立宗派,法藏長期關注其他宗派的判教理論,不僅注意國內古今諸賢所立教門,也關懷印度佛教界的情況。當地婆訶羅一到長安,法藏以此事諮詢,地婆訶羅表示近代天竺有戒賢、智光兩大論師,戒賢遠承慈氏、無著,近踵護法、難陀,立法相宗;智光則遠體曼殊、龍樹,近稟青目、清辯,立法性宗。於是法藏更堅定創立宗派的決心。後來,法藏對佛陀的一代時教,依其說法的形式內容,定出深淺,與天台宗的五時八教及法相宗的三時教互為對峙,建立華嚴宗的五教十宗。

所謂五教即: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終教、大乘頓教、大乘圓教。十宗為:我法俱有宗、法有我無宗、法無去來宗、現通假實宗、俗妄真實宗、諸法但名宗、一切皆空宗、真德不空宗、相想俱絕宗、圓明具德宗。前六宗為小乘教,後四宗則為大乘教。此十宗係以慈恩大師窺基的八宗為基礎,再加二宗所形成。前述五教十宗,使法藏雖名列華嚴三祖,但在判教的基礎上,卻為華嚴宗的創立祖師。

身為華嚴宗的繼承者,法藏除傳承智儼和尚的思想外,又融和吸收當時新興的天台宗和唯識宗的理論學說,並依據《華嚴經》立論,作創造性的解釋和發揮,從而建構以「法界緣起」為主要特徵的華嚴宗思想體系。

所謂「法界緣起」,即現象的差別界悉具法性之體,故謂為法界。此一法界的成立,若舉其一,便繫於宇宙的一切,一切即含於這一個之內。如此法界的一與一切互為主從,即稱為法界緣起。

講學生動 善舉譬喻

法藏一生致力於華嚴,前後共講《華嚴經》三十餘遍,期間有許多神奇瑞相產生,如:有光明從口出,須臾成蓋,眾所具瞻;或講時香氣四合,瑞霧五彩,崇朝不散,縈空射人。足見法藏深入華嚴之精到,已達歎為觀止之境。

法藏教學善用譬喻。一回,他應請為武后講華嚴教義,武后無法理解「六相」、「十玄門」之理,法藏於是手指鎮殿的金獅子為喻,說:「一一毛頭各有金獅子,一一毛頭獅子同時頓入一毛中,一一毛中皆有無邊獅子,如是重重無盡。」武后聽後,豁然曉悟,法藏並將之輯錄成《金師(獅)子章》一篇。

此外,對華嚴宗「無盡緣起」的玄理,法藏也以十面鏡子安置四方、四角、上下,鏡子面面相對,相距一丈餘,中間安置一尊佛像,再燃一盞燈火照耀,使之互影交光。如此善以實物巧為譬喻教學,讓學者更易了解「剎海涉入重重無盡」之理。

五帝門師 譽滿京城

除講經著述外,法藏並戮力於其他弘法活動。長安四年(七○四)冬,武后敕眾僧在內道場啟建華嚴法會,敦請法藏講經。法藏表示歧州法門寺(今陝西扶風)供奉阿育王舍利靈跡,武后即特命鳳閣侍郎崔玄暐陪同法藏前往迎請。當時法藏為大崇福寺住持,偕同應大德、綱律師等十人前往塔所,在舍利塔前做七日夜佛事,打開舍利塔時,赫然發現塔內舍利光輝耀爍。法藏恭敬舉起舍利發願,並呈示道俗二眾,忽然掌上舍利放光照耀,遍及遐邇,眾人隨福力大小,各自見到不同的神異相狀。

唐中宗神龍二年(七○六),仲夏缺雨,人民飽受乾旱之苦,中宗敕令法藏集合百位法師在薦福寺做法祈雨,將近七日時,突然大雨滂沱,中宗乃下詔嘉勉。七月時再次乾旱,法藏再度祈雨而感應如初,於是中宗又下詔嘉勉。由於法藏深受中宗、睿宗的禮敬,故於景龍二年(七○八)及太極元年(七一二),分別請為菩薩戒師,中宗還特賜「國一」之尊號,成為皇帝門師。

法藏並奏請獲准於長安、洛陽、吳、越、清涼山等五處建立寺廟,均以「華嚴」為號,收藏大量的佛教典籍及諸家章疏。不久,又請准在長安、洛陽一帶,令百姓普遍締結香社,於是乎「像圖七處,數越萬家」,法藏聲名由是遠播,並被尊稱為「大乘法師華嚴和尚」。

唐玄宗先天元年(七一二)十一月十四日,法藏自知時至,告別大眾後,於長安大薦福寺安詳示寂。世壽七十,僧臘四十三。同月二十四日,奉葬於神禾原華嚴寺南邊,祕書少監閻朝隱為作碑文,即今之「大唐大薦福寺故大德康藏法師之碑」。

法藏著作頗豐,據載約百餘卷,以此大成華嚴宗,確立其一乘教義。可惜其著作今已大多亡佚,現僅存《華嚴探玄記》、《華嚴經傳記》、《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華嚴經明法品內立三寶章》等三十餘部六十多卷。法藏門下傑出弟子有宏觀、文超、智光、宗一、慧苑、慧英等諸師。

法藏繼承法順、智儼思想,創立華嚴宗,他雖貴為五帝門師,又受到王公大臣恭敬禮拜,卻不改其嚴謹、淡泊修行生活,唯以戒忍為守,弘法利生為務。圓寂後,其思想理論雖一度為上首弟子慧苑所修改,未得廣傳,但不久即被澄觀大師重新闡發。唐武宗滅法,佛教宗派皆遭沉重打擊,華嚴宗從此一蹶不振,直至宋代才逐漸復興。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