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06 佛教與武術

武術是一種攻防的技藝,可以健身娛樂,也是肢體運動與哲學道理結合而成的一種學問。中國的武術是隨著佛教東傳而由印度正式傳來中國,過去中國雖有武道,但是並沒有系統、制度,也沒有傳承,後經中國禪宗初祖菩提達摩傳入中國,啟發民間的健身運動及自衛思想,從此豐富中國武術的內涵,產生各式流派,各成體系,武術因此在中國奠定了獨特的地位,成為中國文化重要的一環。

談到武功,很自然的會讓人聯想到少林寺,因為少林寺在武術方面有過重大的貢獻,武術界如果缺少了少林寺,中國功夫的歷史將會黯然失色。在歐美有許許多多的人嚮往中國的武術,將它稱為「中國功夫」,這應歸功於少林寺僧俗精湛的武術,尤其是俠義助人的事蹟,更是名揚海內外。

中國武術的發展

早期人類生存的條件十分惡劣,到處受到凶禽猛獸的侵犯,人類為了生存,必須與猛獸搏鬥,因此發明一些保衛自己的抵禦工具,這種格鬥的形式就是武術的萌芽。隨著社會的進步,人類靠著自己的聰明才智,一再改進武器的製作,武術也跟著發展起來。

秦、漢以前,士農工商皆習武藝。古代有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六種技能,其中的「射」即射箭,「御」即駕車、騎馬,這兩種技能就是指武藝。唐代以前,武官的地位低落,主因是王者深怕武士掌有權力而滋生亂事,因此施行重文輕武的政策,武士一時成為不知詩書禮義的野人,所以武士的地位不為社會所重視,武術的發展也就受到限制。

直至達摩東來,帶動少林拳術之後,才開啟武術在中國的地位。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設置武舉制的皇帝,首開以考試選拔武官,因而提升了武官的地位。元、明、清各朝在武術方面的發展仍然有限,今日能保有中國武術精神千餘年不墜者,只有少林及淵源於少林的武當二派。

中國武術的發展,全靠一些武術大師的潛心貢獻,歷經數千年的變化而衍生各種拳術:如舒展靈活、快速有力的「查拳、華拳」;輕靈柔和、綿綿不斷的「太極拳」;剛烈緊削、下盤穩固的「南拳」;洗練明快、氣勢兼雄的「形意拳」;擺扣走轉、身移勢變的「八卦掌」;發力剛脆、貼身近攻的「八極拳」;大開大合、放長擊遠的「通背拳」;拳法密集、如連珠炮般的「翻子拳」;猛劈硬掛、擊長攻短的「劈掛拳」;以腿為主、變化多端的「戳腳」;樸實無華、攻堅打硬的「少林拳」;翻滾跌撲、身法莫測的「地趟拳」;擬形狀物、妙趣橫生的「象形拳」等等,這些都代表著中國武術的精華。還有今日享負盛名的日本空手道,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武術之一,然而卻少有人知道它的起源也是由佛教武術發展出來的。

少林武術的貢獻

少林寺位於河南省登封縣的嵩山五乳峰下,相傳菩提達摩曾經在此面壁九年,並且首創了「少林拳」。達摩創拳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說達摩禪坐前後,都會舒展筋骨,做些運動,於是發明了少林拳;一說達摩講經時,聽聞佛法的弟子們個個沒精打采,為了讓徒眾精神抖擻,強健身體,達摩便教授一套「十八羅漢手」的拳法,少林拳就是在十八羅漢手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

少林寺的武術遠近馳名,其來有自:與達摩同時的慧光,未出家前為一武師,在少林寺出家後,居寺中多年,與少林寺僧眾切磋武術,傳授武藝,使少林寺的武術更進一步。又據《神僧傳》記載:少林寺被盜,相持正危時,一燒火僧自廚下出,隻身與眾盜打鬥。盜退,和尚騰空而上,自稱緊那羅王而去。寺中至今供之。和尚去後,在其禪室發現許多圖式,示寺僧以鍛鍊拳術之方,後人仿其法以鍛鍊,乃蔚成少林一派。

少林武術從隋末唐初開始聞名於世,因為唐太宗在征伐王世充時,延攬少林寺僧曇宗、志操、惠瑒等為助力,擒獲世充姪仁則歸唐,唐太宗於是封曇宗和尚為大將軍,少林寺因此名聲大振。

隨著「天下功夫出少林」的名聲日益顯赫,天下武術菁英從各地慕名而來,在少林寺交流武技,共研武道,少林寺因而匯集了五湖四海的武師於一爐。宋代以後,少林武術匯納了宋太祖趙匡胤的長拳、韓通的通背拳、馬籍的短打拳等十八家拳法的精華,編著拳譜,流傳後世。另有明代的程宗猷,深得少林武術的精髓,因而寫出《少林棍法闡宗》的武術著作。

經過眾多擅長武術的高手在少林寺習武,少林武術的內容也就日益增多,形成一個由拳術套路、散打、器械和功法組成的武術體系。就少林拳而言,不僅是一種拳術,並衍生為附近民眾習武的健身法,當地居民將這種拳法稱為「少林拳」。「少林拳」的招術很多,有小洪拳、大洪拳、老洪拳、少林虎戰拳、少林十字拳、少林脫戰拳、少林羅漢拳、少林石頭拳、炮拳等幾十種。少林拳法有一個很突出的特點,就是「拳打一條線」,意思是指拳路的起、止、進、退,全在一條直線上,有一句話形容少林拳法的特色為「秀如貓,抖如虎,行如龍,動如閃,聲如雷」。

少林寺因武技高超而名揚天下,這是原因之一,另一重要因素是少林武僧在國家危難時,均能挺身而出,以保衛國家民族。特別是嘉慶年間,東南沿海一帶經常受到日本海盜的侵襲,少林武僧毅然組成僧兵隊伍,由月空法師帶領與倭寇作戰,立下不少戰功。少林寺培養許多武術人才,更創造不少武術功夫,使中國武術大放異彩,如今少林寺家喻戶曉,被人們奉為武林聖地,毋庸置疑的,少林武術在中國武術發展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

佛教的武術精神

中國武術源自佛法東來而大放異彩,此乃顛仆不破的事實,同時也說明佛教與武術有著深厚的淵源。根據經典記載,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出家之前,不但精通五明、四吠陀,對於一切兵戎法式、百般武器,無不純熟通達。據說當太子悉達多年幼的時候,有一次淨飯大王為了提倡武術,下令舉辦武藝競賽大會,悉達多太子也參加了這項競藝,並且取來祖父獅子王所用的寶弓,一舉穿透七重鐵鼓,而且入地成井,後人便稱為箭井,足見悉達多太子武藝的高強。

佛陀成道後,更將武術的精神昇華為慈悲的攝受。有一次,佛陀出遊,忽然有五頭醉象狂奔而來,大家都驚慌逃避,當醉象跑到佛陀面前時,卻紛紛伏跪於地。有人問佛陀:「用什麼方法降伏醉象?」佛陀回答:「並未起制象之心,僅以大慈大悲之心,同體平等之力,自然感化一切凶惡的眾生。」身心修鍊至極,力量自然顯現。武術的道理也一樣,凡修鍊至極處的武士,對於一切防衛的功用皆能應付自如,這是本能所發出的力量。

中國武術界流傳著一句話:「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武術的真正目的不是用來傷害對方,而是為了自我防衛,所以學武應該遵守武術道德,甚至以培養武德作為習武的首要任務。少林武術便有十條戒規,要求少林弟子們持之以恆:武藝只用於自衛、不准好勇鬥狠、尊敬師長、和善對待同輩、不得恃強凌弱、不輕顯技術、戒酒、戒肉、戒女色、不輕易傳藝給俗家子弟等。

永春白鶴拳也有「五戒」:一、不縱欲;二、不酗酒;三、不欺侮老人;四、不欺侮兒童;五、不欺侮婦女。另有「十戒」:戒好鬥、戒好名、戒好利、戒驕、戒詐、戒浮誇逞能、戒弄虛作假、戒挑撥離間、戒為非做歹。並應遵行「四善」:善修其身、善正其心、善慎其行、善守其德。

這些戒律顯然與佛教的五戒十善有相通之處,自古以來,不知有多少的武林高手就是依照這些武德而行,才能使中國武術的精神流傳至今。

佛教與武術有密切的關係,從悉達多太子的習武,乃至佛教的四大金剛、天龍八部等護法神威武的雄姿,以及手中執持的武器看來,佛教有威武、降魔的精神,甚至如果不能降魔,就不能成佛,所以佛陀的「八相成道」即有「降魔」一相。

佛教的武術,並非用來爭強鬥狠,而是一種慈悲、智慧、勇敢的表現。過去佛教僧侶出外雲遊,手中不忘帶著禪杖,一方面是保護自己,再者,若於路上看到動物的死屍,還可以利用禪杖就地掩埋,這就是慈悲的體現。

此外,佛教徒於禪堂坐禪,所謂調身、調息、調心,就是在練功,尤其調心更是一種降伏煩惱的心地功夫。學佛修行,其實就是在與自己心中的煩惱魔軍作戰,藉著佛法的力量來驅逐煩惱魔王,所以要持精進的矛,披忍辱的鎧,同時要實踐慈悲、智慧、禪定、持戒、布施等六度萬行,如此才能戰勝煩惱魔軍。尤其不只是降伏自己的煩惱魔王,同時要伸張公理,制裁侵略。經典上記載,佛陀在因地修行時,有一個強盜要危害五百個商人,佛陀寧可犯殺生的罪業,也要救五百個商人,這是一種「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因此真正的慈悲並非沒有力量,並非消極退讓,如果是為私仇或為私人利益而殺,這是佛教所禁止的;但是如果殺一能夠救萬,在大乘佛法裡,也不是一味的禁止。因此,學佛固然要有菩薩的心腸,也要有金剛怒目;也就是說,要有慈悲的攝受,同時也要有武力的折服,如此才能捍衛公理,伸張正義。千百年來,佛教影響武術,而且昇華了武術的精神,是一個恩威並濟、悲智雙運的宗教。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