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308 人間佛教的社會公益事業

《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七載,有五施令得大福,即:一、造作園觀;二、造作林樹;三、造作橋梁;四、造作大船;五、與當來、過去造作房舍住處。佛教徒一向秉持佛陀此布施利眾的精神,長期以來積極從事公益事業,舉凡植樹造林、築橋鋪路、水利等,都不辭辛勞,出錢出力,利益社會大眾。

一、植樹造林

植樹除有經濟上的效益外,還可以綠化環境、清新空氣、隔絕噪音、涵養水源,尤其有利於水土保持,對山坡地的維護,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自古以來,寺院都很注重植樹造林的工作。中國晉、唐時期,全國各地大小寺院普遍植樹,尤以在都會和名勝之地的大寺院,其種植業的規模都很大。如:長安中興寺,北周末隋初於昆池之南置莊,「梨棗雜果,望若雲合。」京邑清禪寺,在唐代「竹樹森繁,園圃周繞。」北魏洛陽法雲寺「伽藍之內,花果蔚茂,芳草蔓合,嘉木被庭。」梁代建康南澗寺「列植竹果,四面成蔭。」五台山中台大孚寺,「寺南有花園,可二、三頃許,沃壤繁茂,百品千名,光彩晃曜,狀同舒錦。」衡山金輪寺,唐末時「環寺杉松數萬」。泗州開元寺「植松杉楠檉檜一萬本」。鳳翔法華寺有梅谷、竹林、藥圃、庭橘。洛陽大福先寺有桃園、竹苑、蓮池、桂樹。

寺院遍植林木,不僅美化寺院周圍的環境,同時還能收到保持水土、防治自然災害之功。如淮泗間原來地卑多雨潦,歲有水害,唐代泗州開元寺明遠大師與郡守蘇遇等,謀於「沙湖西隙地創避水僧坊」、「植松杉楠檉檜一萬本」,由是僧與民無水災之患。

佛教寺院不僅於植林貢獻甚多,就是對山林的維護亦力盡其責。如唐代南嶽玄泰上座,嘗以衡山多被山民斬木燒畬,為害滋甚,乃作〈畬山謠〉,遠近傳播,達於皇帝耳中,遂有詔禁止。

二、墾荒闢田

佛教在印度,原本是以托缽乞食為主。到了中國禪宗,而有「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開始了寺院自己墾荒闢田,自耕自食的農禪生活。百丈禪師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即是典型的例子。

寺院的墾田,通常以山田和海塗田為主。如商州福寺的清弁法師,於後唐末帝清泰年中,重新修葺寺宇,開墾山田,興造水碾,經過十四年的努力,終於有桑有蔬、有圃有園,僧徒的給養,沒有匱乏之虞。象山縣蓬萊山壽聖禪院住持永淨法師,曾經開墾山田三百畝,植松十萬餘株。

元成宗大德五年(一三○一),佛日普光禪師住持廣利禪寺時,發動僧信勸募,得款三萬緡,購買余氏海塗田一千多畝,著手建築岸堤,芟蕪除棘,命名為廣利莊,每年收入有千斛之多。東南第一禪剎的天童寺,也因為大量開墾海塗田,歲入倍增,曾經歲收三千斛,而贏得第一禪剎的盛名。餘如南宋愚谷元智禪師,理宗寶祐年間住持鼓山西禪寺,曾開墾海塗田,築成大寧莊和長樂大澤莊。松江府延慶講寺思恭法師,自理宗開慶元年主持寺務,即開闢廢田,每年增加租課。有需禪師開創興化府仙遊縣的萬安院,就靠墾田的收入,養百餘徒眾。

以上各寺院的開荒墾田,不但讓寺院自給自足,增加收入,同時也帶動了地方的建設與繁榮。

三、鑿井施水

古代的飲水以井泉為主,寺院每於需水的地方修築井泉,提供給民眾汲飲。如杭州吳山之麓,有一大井,是吳越時德韶國師所鑿,井水泓深寒冽,淳祐七年(一二四七),發生旱災,城中所有井水都枯竭,唯有依賴此井維生。唐朝李泌曾在錢塘開鑿六井,因為靠近大海,水質苦鹹。後來陳述古為郡守,於詢問民間疾苦時,民眾請求重濬六井,郡守便請子珪、仲文二位法師負責浚南井,解決水質問題,嘉惠民眾。

唐初京師弘福寺的慧斌法師,為報父母恩,發心在汶水之濱開鑿義井;華嚴寺的澄觀法師也在江甯的普惠寺中鑿井供眾。

四、興建水利

佛教對地方公共設施的貢獻,最具代表性的,除了築橋修路,就數水利建設。

福州常樂縣綿亭洋,在北宋大中祥苻元年(一○○八),由維溪法師經過九年的努力,截十二脈小溪,築堤八一○丈,設置斗門四處,可以灌溉的農田有四十頃。同為長樂縣的香嚴上下洋,則於北宋天禧二年(一○一八),由師振法師發起勸募,集合僧信之力,築堤九百餘丈,設置斗門三處,泥門五處,經過十一年完成,灌溉的農田達二十餘頃。

黃蘗鄭渚田,於天禧初年(一○一七),由履元法師築堤,長三百二十丈,斗門有二十四處。靈德縣的赤鑑湖,於元祐四年(一○八九),由里人林圭與靈泉寺養譽法師修建泗洲橋,長三十丈,又築堤長二里,寬二丈,並設置斗門二處,可以灌溉農田三百多頃。

其他如泉州晉江縣的煙浦埭,全縣三分之一的農田都仰賴它灌溉;靖康元年(一一二六)防水的土堤損壞,紹興六年(一一三六)守令洪元英委任祖派、體柔二位法師負責修築,歷經三年完成,施恩百姓,功勞很大。

五、築橋鋪路

築橋鋪路,自古以來即被視為善行義舉,不僅利濟行旅,而且有促進地方繁榮的功能。佛教的僧侶在這方面所做的貢獻,不勝枚舉。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五說,持地菩薩往昔在普光如來時,為一比丘,常於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險隘,有不如法,妨礙車馬行走的地方,都一一建造橋梁或平填修補。凡是一切公益建設,造福人群的事,他都義不容辭地為大眾服務。

1.築橋:南宋道詢法師,廣建橋梁,造福鄉梓,深受漳州、泉州人士所愛戴。所造橋梁有:晉江縣的回龍橋、清風橋、盤光橋;惠安縣的青龍橋、獺窟嶼橋、南安縣的通郭橋、彌壽橋等二百多座。普足法師,一生募造橋梁,以渡往來。所建橋梁有:從龍橋、谷口橋、雙濟橋、清水橋、通泉橋等數十座。

宋代了性法師,建安溪縣的龍津橋、萬石橋;晉江縣的安濟橋、甘棠橋、棠陰橋、龜山橋、石筍橋等,不計其數,造福了不少人。其弟子守淨法師,秉持師訓,繼續建造橋梁,所建的橋梁有:金雞橋、青龍橋、石馬橋、龍濟橋、可渡橋、安利橋等。

2.鋪路:句容縣位於萬山之中,舟楫不通,商賈都是靠車轂在各地運輸。北宋英宗治平初年(一○六四),明慶法師曾勸募民財,砌築縣城的街道,並鋪上磚石。後來,因輪轂日夜交馳,磚石路面逐漸碎裂,興教院的覺先法師便於理宗淳祐六年(一二四六),率領徒眾募款修路,共修築街面二百四十二丈長。

嘉興崇德縣從東興到沙渚,多為田地,每遇到風雨冰雪,便成一片泥濘,教人寸步難行,演教寺的思齊、蘊常法師於是率先築成三里石路,剩餘的二十多里,則請崇勝寺的道琛、文達法師,率同僧信一起完成。此外,長沙縣的通衢大道,街面雖鋪有磚石,但是歷時久遠,已經頹壞不堪,車馬往來相當艱難,由於願興法師的擔泥負土,才使得道路平坦。

粵西全州湘縣西邊,兩山峙立,懸崖峭壁,下面則是飛泉水瀑,道路險阻,雖為湖湘往來的要道,行旅之人卻視為畏途。唐朝時雖曾鑿石構木為橋,但也因年久而損壞;以舟船渡人,則由於水流湍急,常常人船沈溺。徽宗大觀二年(一一○八)九月,永玦法師化緣募工鑿山,建築木橋二十座,並砌石路,讓人行走方便,政和三年(一一一三)完工,前後共花費了五年的歲月。

唐武宗時,東都洛陽附近有著名的黃河天險龍門潭,其中包括八節灘與九節石,船舶每次航經這個地方,十次有八九次會覆舟翻船。尤其寒冷的冬天,罹難者在水中掙扎,飢寒交迫的呼救聲,更是令人不忍聽聞。當時道遇法師看到這種情形,便夥同白居易等,發願誓必打通此縣險路,於是勸導兩岸的民眾,貧者出力,富者出錢,大家同心協力,終於將此自古以來的險津徹底消弭,促進交通的便利,也使得當地民眾的生命有了更大的保障。

從寺院僧侶們熱心投入築橋鋪路的工作裡,可以看到佛教對地方的開發、建設與發展的貢獻。

六、經營碾磑

中國人是以米為主食的民族,舂米便成為民間重要的勞務。在工業未發達的時代,農村均靠人工舂米,不但費時又費力,尤其大叢林人口眾多,人工舂米常常供不應求。唐宋時叢林便開始附設碾米工廠,這是因為叢林大都建在山川之間,水力運用方便,因此得以大規模經營碾米業,如明州天童寺有水碓磑的設置;台州的惠安院、楞伽院也各有設置。寧宗嘉定七年(一二一四),隴石麥積山瑞應寺重建勝仙寺、崇果寺,也都有水碾磑的設置。不僅長安、洛陽的各大寺院,在敦煌地方也有利用水力的水碾磑的經營,作為寺院收入的主力財源。

此外,也有寺院與碾戶相互扶助,從事油類的製造。這些都是寺院的經濟來源之一。由於寺院擁有碾磑設備和製造油類的設備,不但方便了寺院本身,也嘉惠當地的民眾,增加農業經濟的價值。

七、利濟行旅

佛教在衢道路旁搭建涼亭,讓羇旅在外的行人有避雨休息的場所;佛教在村野荒郊施設茶水,讓風塵僕僕的鄉客可以解除飢渴;佛教在幽暗的曲徑,點掛燈火,為迷途的遊子指引光明。中國幅員遼闊,交通不發達,行賈在外的商人,或應京趕考的考生,常常借宿於寺院中,因此自古以來寺院即對行旅路人,提供莫大的貢獻。

《唐會要》卷七十六記載,唐憲宗元和三年(八○八)詔敕,科舉考試經常進行到夜晚,對無法返回寓所的考生,則以光宅寺為其宿舍,而監考和職事人員以及考生帶來的隨從等人,因需俟舉人考試完畢,因此將他們安排住宿於保壽寺。《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載,五台山路的普通院是為朝山的香客們所準備的寺院,供人休息與投宿。

八、急難救助

每當國家遭逢戰爭,兵荒馬亂之際,寺院往往成為軍隊駐紮的場所,難民棲止的避風港,為急難中的軍民伸出援手。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抗日戰爭期間,四川的皇覺寺曾收容國軍兩師軍隊;南京棲霞寺志開上人等每日收容難民達二十萬人,寺院裡的師父們每天為了煮稀飯給二十萬人吃,就忙得不可開交。

佛光山萬壽園公墓

佛教解決了士兵、難民們的生活問題,安撫動蕩不安的民心;佛教慈悲包容使許多遭受刀兵劫難的人免於顛沛流離的生活;佛教雖沒有直接參與戰爭,但對於保民養息的利行,卻發揮了極大的功能。

九、設置浴室

《增一阿含經》載,佛陀告訴諸比丘,造作浴室有五種功德。即:一、除風;二、病者得差;三、除去塵垢;四、身體輕便;五、得肥白。並說若有四部之眾欲求此五種功德者,當求方便造立浴室。因此,在佛陀時代就有造浴室利眾之舉。

古代的中國,亦普遍缺乏浴室設備,因而古代寺院頗多附設浴室,供眾沐浴除垢,袪病療疾。例如五代常覺法師,於汴京建立普淨院,並設置浴室,每月八、十八、二十八日開放給大眾沐浴。自後唐天成年間至後漢乾祐年,每月須花費一百三十六萬錢,耗費之巨,可想而知。

此外,後唐洛陽中灘浴院智暉法師,也曾施設浴室供眾沐浴,一年有七十餘會,一浴則遠近都集二三千人,可謂利益大眾。

一○、設佛圖戶

北魏時代的沙門統曇曜,曾奏請文成帝設置「佛圖戶」。這是藉著佛教的教化與督導,使那些叛亂重犯、俘虜和投降者的勞力,提供寺院的清掃或寺田的耕作。此舉不但增加寺院的人力,同時獄囚們在寺院裡接受佛法的薰陶及僧尼的感化之後,常能痛改前非,達到淨化人心的效果。此一制度,實際上也是一種奴隸的解放運動。

佛圖戶的建立,不僅安撫齊民的怨叛,也解決了國家社會、佛教的經濟問題。

結語

自古以來,寺院就是代表傳法、辦道的地方。有寺廟、庵堂就有法在,就能辦道,寺院也往往因而成為當地的文化中心。佛教寺院不僅和宗教、文化、藝術、教育結合在一起,也和農業生產、商業經濟,以及社會福利事業相聯繫,具有多種社會功能。因為寺院本身慈悲為懷,方便為本,所以貧苦時可以向寺院求援;生病的時候能住在寺院治療;寺院也對民眾有物質救助的功能。中國的交通史上,對於寺院提供百姓住宿,更是無法抹滅的貢獻之一。

佛教為人間提供各種醫療救濟、社會公益、教育、文化等事業,造福人群不遺餘力。今後,只要能對國家民生、對社會大眾、經濟利益、幸福快樂生活有所增加的事業,佛教徒都應該去做,這才是普濟群生。

其實人間佛教的事業,不光是文化教育、慈善、社會公益而已,建立現代化的人間佛教,其事業應包括工廠、農場、保險、銀行、報紙、電台、公司……所謂工農商等,佛教寺院可以鼓勵信徒設立,僧信合作,為社會大眾提供更多的福利,為人間佛教樹立楷模。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