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68 禪林寶訓



《禪林寶訓》,又稱《禪門寶訓》、《禪門寶訓集》。四卷。南宋僧淨善重集。內容收錄南嶽下十一世黃龍慧南至十六世佛照拙菴等宋代諸禪師之遺語教訓,約三百篇,各篇末皆明記其出典。

本書初由妙喜普覺、竹菴士珪二禪師於江西雲門寺所輯錄,經年散逸,南宋淳熙年間(一一七四~一一八九),淨善得之於老僧祖安,因惜其年深蠹損,首尾不備,乃尋之語錄傳記,加以重集,即現行之《禪林寶訓》。此書古來即盛行於禪林,每被列為初學沙彌的入門書。

《禪林寶訓》一書之所以被譽為現代統理學的寶典,主要是書中處處訓誨學人立身處世、修學、住持之道,足為今人借鏡。今略述各卷內容如下:

卷一

集錄明教契嵩、圓通居訥、雲居曉舜、大覺懷璉、浮山法遠、黃龍慧南、白雲守端、黃龍祖心、泐潭洪英、五祖法演、真淨克文等古德法語七十餘篇。如:

1.

明教嵩和尚曰:「尊莫尊乎道,美莫美乎德。道德之所存,雖匹夫,非窮也;道德之所不存,雖王天下,非通也。伯夷、叔齊,昔之餓夫也,今以其人而比之,而人皆喜;桀、紂、幽、厲,昔之人主也,今以其人而比之,而人皆怒。是故學者患道德之不充乎身,不患勢位之不在乎己。」出《鐔津集》

本篇教誨學人:道德是立身之本,世間可尊可重者,莫有過於道;可嘉可美者,莫有過於德。

2.

大覺璉和尚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今之所以知古,後之所以知先,善者可以為法,惡者可以為戒。歷觀前輩立身揚名於當世者,鮮不學問而成之矣。」出《九峰集》

此篇說明學問是立身之本,不可不猛力行之。

3.

大覺曰:「夫為一方主者,欲行所得之道而利於人,先須克己惠物,下心於一切,然後視金帛如糞土,則四眾尊而歸之矣。」出〈與九仙詡和尚書〉

此篇教誨行道者應當損己利人,以不貪為要用。

4.

舜老夫曰:「傳持此道,所貴一切真實。別邪正,去妄情,乃治心之實;識因果,明罪福,乃操履之實;弘道德,接方來,乃住持之實;量才能,請執事,乃用人之實;察言行,定可否,乃求賢之實。不存其實,徒衒虛名,無益於理。是故人之操履,惟要誠實,苟執之不渝,雖夷險,可以一致。」出《坦然菴集》

此篇教誨學人操守貴真實,虛妄無所益。

5.

遠公曰:「住持之要,莫先審取捨。取捨之極定於內,安危之萌定於外矣。然安非一日之安,危非一日之危,皆從積漸,不可不察。以道德住持積道德,以禮義住持積禮義,以刻剝住持積怨恨。怨恨積則中外離背,禮義積則中外和悅,道德積則中外感服。是故道德禮義洽,則中外樂;刻剝怨恨極,則中外哀。夫哀樂之感,禍福斯應矣。」出〈二事與淨因臻和尚書〉之一

此篇明住持之人,凡事取捨,宜當細審。

6.

遠公曰:「住持有三要:曰仁,曰明,曰勇。仁者,行道德,興教化,安上下,悅往來。明者,遵禮義,識安危,察賢愚,辨是非。勇者,事果決,斷不疑,姦必除,佞必去。仁而不明,如有田不耕;明而不勇,如有苗不耘;勇而不仁,猶如刈而不知種。三者備則叢林興,缺一則衰,缺二則危,三者無一則住持之道廢矣。」出〈二事與淨因臻和尚書〉之二

此篇明住持之要有三,不可缺一而廢道。

7.

遠公曰:「住持居上,當謙恭以接下;執事在下,要盡情以奉上。上下既和,則住持之道通矣。居上者驕倨自尊,在下者怠慢自疏,上下之情不通,則住持之道塞矣。古德住持,閒暇無事,與學者從容議論,靡所不至。由是一言半句載于傳記,逮今稱之,其故何哉?一則欲使上情下通,道無壅蔽;二則預知學者才性能否。其於進退之間皆合其宜,自然上下雍肅,遐邇皈敬,叢林之興,由此致耳。」出〈與青華嚴書〉

此篇誡人情不可滯塞,上、下人情既然和合,則住持之法道,自然流通而無礙。

8.

朱世英問晦堂曰:「君子不幸小有過差,而聞見指目之不暇;小人終日造惡,而不以為然。其故何哉?」

晦堂曰:「君子之德比美玉焉,有瑕生內必見於外,故見者稱異,不得不指目也。若夫小人者,日用所作無非過惡,又安用言之?」出《章江集》

此篇謂君子、小人的不同,是在於操守的有異。

9.

晦堂曰:「久廢不可速成,積弊不可頓除,優游不可久戀,人情不能恰好,禍患不可苟免,夫為善知識達此五事,涉世可無悶矣。」出〈與祥和尚書〉

此篇教誨住持涉世免害之妙方。

10.

黃龍曰:「道,如山愈升而愈高,如地愈行而愈遠。學者卑淺,盡其力而止耳。惟有志於道者,乃能窮其高遠,其他孰與焉?」出〈記聞〉

此篇誨有志者乃能窮其道而造其極。

卷二

集錄靈源惟清、湛堂文準、圓悟克勤、慧洪覺範、佛鑑慧懃、佛眼清遠、東山慧空、高菴善悟、歸雲如本、圓極彥岑、鍾山如琰、范仲淹等古德法語七十餘篇。如:

1.

靈源曰:「磨礲砥礪,不見其損,有時而盡;種樹蓄養,不見其益,有時而大;積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時而用;棄義背理,不知其惡,有時而亡。學者果熟計而履踐之,成大器,播美名,斯今古不易之道也。」出〈筆帖〉

此篇言凡事皆在積累而成功,力不可不深致。

2.

圓悟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從上皆稱改過為賢,不以無過為美,故人之行事多有過差,上智下愚俱所不免。唯智者能改過遷善,而愚者多蔽過飾非。遷善則其德日新,是稱君子;飾過則其惡彌著,斯謂小人。是以聞義能徙,常情所難;見善樂從,賢德所尚。望公相忘於言外可也。」出〈與文主簿〉

此篇說明智人能改過遷善,使道德日新。

3.

佛鑑謂昺首座曰:「凡稱長老,要須一物無所好。一有所好,則被外物賊矣。好嗜慾則貪愛之心生,好利養則奔競之念起,好順從則阿諛小人合,好勝負則人我之山高,好掊克則嗟怨之聲作。總而窮之,不離一心。心若不生,萬法自泯。平生所得,莫越於斯。汝宜勉旃,規正來學。」出〈南華石刻〉

此篇說長老不可徇私自好,為外物惑亂。

4.

佛鑑曰:「為道不憂,則操心不遠;處身常逸,則用志不大。古人歷艱難,嘗險阻,然後享終身之安。蓋事難則志銳,刻苦則慮深,遂能轉禍為福,轉物為道。多見學者逐物而忘道,背明而投暗,於是飾己之不能,而欺人以為智;強人之不逮,而侮人以為高。以此欺人,而不知有不可欺之先覺;以此掩人,而不知有不可掩之公論。故自智者人愚之,自高者人下之。惟賢者不然,謂事散而無窮,能涯而有盡。欲以有盡之智而周無窮之事,則識有所偏,神有所困,故於大道必有所闕焉。」出〈與秀紫芝書〉

此篇教人當深操遠慮,刻苦進修。

5.

佛鑑曰:「凡為一寺之主,所貴操履清淨,持大信以待四方衲子。差有毫髮猥媟之事於己不去,遂被小人窺覷,雖有道德如古人,則學者疑而不信矣。」出〈山堂小參〉

此篇誨住持當操守清淨,持信待人。

6.

佛眼遠和尚曰:「蒞眾之容,必肅於閒暇之日;對賓之語,當嚴於私昵之時。林下人發言用事,舉措施為,先須籌慮,然後行之,勿倉卒暴用。或自不能予決,應須諮詢耆舊,博問先賢,以廣見聞,補其未能,燭其未曉,豈可虛作氣勢,專逞貢高,自彰其醜?苟一行失之于前,雖百善,不可得而掩於後矣。」出〈與真牧書〉

此篇言住持臨眾,固然貴在無一時一刻不謹慎,而於臨事時,尤貴博訪以善其行。

7.

佛眼謂高菴曰:「見秋毫之末者,不自見其睫;舉千鈞之重者,不自舉其身。猶學者明於責人,昧於恕己者,不少異也。」出《真牧集》

此篇教人責己恕人,當返觀而自知。

8.

高菴住雲居,聞衲子病移延壽堂,咨嗟嘆息,如出諸己,朝夕問候,以至躬自煎煮,不嘗不與食。或遇天氣稍寒,拊其背曰:「衣不單乎?」或值時暑,察其色曰:「莫太熱乎?」不幸不捄,不問彼之有無常住,盡禮津送。知事或他辭,高菴叱之曰:「昔百丈為老病者立常住,爾不病不死也!」四方識者,高其為人。及退雲居,過天台,衲子相從者僅五十輩,間有不能往者,泣涕而別,蓋其德感人如此。出〈山堂小參〉

此篇言古者以德育人,愛之至,憐之深。

9.

高菴曰:「衲子無賢愚,惟在善知識委曲以崇其德業,歷試以發其器能,旌獎以重其言,優愛以全其操,歲月積久,聲實並豐。蓋人皆含靈,惟勤誘致。如玉之在璞,抵擲則瓦石,琢磨則圭璋。如水之發源,壅閼則淤泥,疏濬則川澤。乃知像季非獨遺賢而不用,其於養育勸獎之道,亦有所未至矣。當叢林殷盛之時,皆是季代棄材,在季則愚,當興則智,故曰人皆含靈,惟勤誘致。是知學者才能與時升降,好之則至,奬之則崇,抑之則衰,斥之則絕,此學者道德才能消長之所由也。」出〈與李都運書〉

此篇謂住持當殷勤誘掖,使學者得以成其美材。

10.

高菴曰:「教化之大,莫先道德禮義。住持人尊道德,則學者尚恭敬;行禮義,則學者恥貪競。住持有失容之慢,則學者有凌暴之弊;住持有動色之諍,則學者有攻鬥之禍。先聖知於未然,遂選明哲之士主於叢林,使人具瞻,不喻而化,故石頭、馬祖道化盛行之時,英傑之士出,威儀柔嘉,雍雍肅肅,發言舉令,瞬目揚眉,皆可以為後世之範模者,宜其然矣。」出〈與死心書〉

此篇論為人模範貴在自嚴,所以上令下行。

卷三

集錄黃龍死心、草堂善清、山堂道震、雪堂道行、大慧宗杲、萬菴道顏、昭覺大辯、音首座等古德法語七十餘篇。如:

1.

雪堂行和尚住薦福,一日,問暫到僧:「甚處來?」

僧云:「福州來。」

雪堂云:「沿路見好長老麼?」

僧云:「近過信州,博山住持本和尚雖不曾拜識,好長老也。」

雪堂曰:「安得知其為好?」

僧云:「入寺路徑開闢,廊廡修整,殿堂香燈不絕,晨昏鐘鼓分明,二時粥飯精潔,僧行見人有禮,以此知其為好長老。」

雪堂笑曰:「本固賢矣,然爾亦具眼也。」

直以斯言達于郡守吳公傅朋曰:「遮僧持論頗類范延齡薦張希顏事,而閣下之賢不減張忠定公。老僧年邁,乞請本住持,庶幾為林下盛事。」吳公
大喜,本即日遷薦福。出《東湖集》

此篇說明選賢繼席之要,是叢林中盛事。

2.

雪堂曰:「金隄千里潰於蟻壤,白璧之美離於瑕玷,況無上妙道,非特金隄、白璧也,而貪慾、瞋恚非特蟻壤、瑕玷也。要在志之端謹,行之精進,守之堅確,修之完美,然後可以自利而利他也。」出〈與王十朋書〉

此篇教學人堅志確修,自他兩利。

3.

雪堂曰:「高菴住雲居,普雲圓為首座,一材僧為書記,白楊順為藏主,通烏頭為知客,賢真牧為維那,華姪為副寺,用姪為監寺,皆是有德業者。用姪尋常廉約,不點常住油,華姪因戲之曰:『異時做長老,須是鼻孔端正始得,豈可以此為得耶?』用姪不對。用姪處己雖儉,與人甚豐,接納四來,略無倦色。高菴一日見之曰:『監寺用心固難得,更須照管常住,勿令疏失。』用姪曰:『在某失為小過,在和尚尊賢待士,海納山容,不問細微,誠為大德。』高菴笑而已。故叢林有『用大碗』之稱。」出〈逸事〉

此篇謂美器固自天成,而度量不容狹小。

4.

雪堂仁慈忠恕,尊賢敬能,戲笑俚言罕出于口,無峻阻,不暴怒,至於去就之際,極為介潔。嘗曰:「古人學道,於外物淡然,無所嗜好,以至忘勢位,去聲色,似不勉而能。今之學者做盡伎倆,終不奈何。其故何哉?志不堅,事不一,把作匹似間耳。」出〈行實〉 

此篇明學道要志堅無妄,仁慈為用。

5.

妙喜曰:「節儉放下,乃修身之基,入道之要。歷觀古人,鮮有不節儉放下者。年來衲子遊荊楚買毛褥,過浙右求紡絲,得不愧古人乎?」出〈與山堂記〉 

此篇明修身入道,以節儉為要。

6.

辯公曰:「所謂長老者,代佛揚化,要在潔己臨眾,行事當盡其誠,豈可擇利害,自分其心?在我為之,固當如是,若其成與不成,雖先聖不能必,吾何苟乎?」出《月窟集》

此篇謂主者作事當盡其誠,勿擇利害。

卷四

集錄佛智端裕、瞎堂慧遠、水菴端一、心聞曇賁、慈受懷深、月堂道昌、自得慧輝、拙菴佛照、或菴師體、簡堂行機、密菴咸傑、懶菴道樞、靈芝圓照、吳芾、尤延之、張孝祥等古德法語六十餘篇。如:

1.

水菴謂侍郎尤延之曰:「昔大愚、慈明、谷泉、瑯瑘結伴參汾陽。河東苦寒,眾人憚之,惟慈明志在於道,曉夕不怠,夜坐欲睡,引錐自刺,嘆曰:『古人為生死事大,不食不寢,我何人哉而縱荒逸?生無益於時,死無聞於後,是自棄也。』一旦辭歸,汾陽嘆曰:『楚圓今去,吾道東矣!』」出〈西湖記聞〉

此篇見古人忘身為法,不憚勞苦。

2.

月堂曰:「黃龍居積翠,因病三月不出。真淨宵夜懇禱,以至然頂煉臂,仰祈陰相。黃龍聞之,責曰:『生死固吾分也,爾參禪不達理若是。』真淨從容對曰:『叢林可無克文,不可無和尚。』識者謂:『真淨敬師重法,其誠至此,他日必成大器。』」出〈北山記聞〉 

此篇見古人敬師重道,至誠之甚。

3.

密菴曰:「住持有三莫:事繁莫懼,無事莫尋,是非莫辨。住持人達此三事,則不被外物所惑矣。」出〈慧侍者記聞〉

此篇教作住持人於三事,須當識取,不可不知。

4.

或菴曰:「夫為善知識,要在知賢,不在自賢。故傷賢者愚,蔽賢者暗,嫉賢者短。得一身之榮,不如得一世之名;得一世之名,不如得一賢衲子,使後學有師,叢林有主也。」出〈與圓極書〉

此篇言主者要在知賢,得賢者而法有所繼。

5.

瞎堂曰:「學道之士要先正其心,然後可以正己正物。其心既正,則萬物定矣,未聞心治而身亂者。佛祖之教,由內及外,自近至遠。聲色惑於外,四肢之疾也;妄情發於內,心腹之疾也。未見心正而不能治物,身正而不能化人。蓋一心為根本,萬物為枝葉。根本壯實,枝葉榮茂;根本枯悴,枝葉夭折。善學道者,先治內以敵外,不貪外以害內,故導物要在清心,正人固先正己。心正己立而萬物不從化者,未之有也。」出〈與顏侍郎書〉

此篇言學道要先正心,心正而萬物從化。

6.

簡堂曰:「學道猶如種樹,方榮而伐之,可以給樵薪;將盛而伐之,可以作榱桷;稍壯而伐之,可以充楹枋;老大而伐之,可以為梁棟;得非取功遠而其利大乎?所以古之人,惟其道固大而不狹,其志遠奧而不近,其言崇高而不卑,雖適時齟齬,窮於饑寒,殆亡丘壑,以其遺風餘烈,亘百千年後,人猶以為法而傳之。鄉使狹道苟容,邇志求合,卑言事勢,其利止榮於一身,安有餘澤溥及于後世哉?」出〈與李侍郎二書〉

此篇言學道宜苦志深修,蓄養厚大,方可發而用之。

本書今收錄於《嘉興藏》第八冊、《龍藏》第一三七冊、《大正藏》第四十八冊、《佛光大藏經‧禪藏》。註疏有:

1.禪林寶訓音義 一卷 明‧大建較

2.禪林寶訓合註 四卷 清‧張文嘉較定、張文憲參閱

3.禪林寶訓拈頌 一卷 清‧行盛著

4.禪林寶訓順硃 四卷 清‧德玉著

5.禪林寶訓筆說 三卷 清‧智祥述

【習題】

1.試述成為優秀領導人的要件。

2.試述獎掖後學的重要。

3.試舉實例說明現代學子當如何立身處世。

4.如何發掘賢人以繼事業?

5.主事者應以何為戒?

6.舉例說明學道首在正心。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