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312 五、社會問題

(一)佛教對權力的看法

世間的是非比不過道理,道理比不過法治,法治比不過權力,權力比不過昭昭的天理││因果,所謂「非、理、法、權、天」。過去我們被冥冥不可知的神權信仰所控制,然後為君權威勢所駕馭,現在我們已進而為以民為主的民權時代,未來我們更要邁向一切眾生平等、互尊互重的生權紀元。

(二)佛教對民生的看法

最近報紙登載說政府官員不得圖利他人,其實民意代表、政府官員應該積極為民爭福利,利民便民,只要不涉及私人的利益輸送,為廣大社會群眾的民生考量,圖利百姓有何不可?

(三)佛教對政治的認知

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宗教對於社會的關懷、人權的維護、民眾的福祉等不能置身事外。

佛教與政治的交涉,可從佛教發展史的脈絡上得見:佛陀經常遊化五印各國,進出皇宮度化頻婆娑羅王、波斯匿王成為佛教的大護法;在《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中,提出仁君聖王的治國之道;於《中阿含.雨勢經》裡,道出富國之法。中國歷朝設有僧正、僧統、僧錄司等僧官制度,更有禮請僧人為國師而輔佐施政;鳩摩羅什在姚秦的逍遙園中譯經;玄奘大師因有唐高宗支持,得以譯出《大般若經》六百卷。西藏主張政教合一,泰國、緬甸以宗教領政,越南、中國的政教融合。

綜上可知:古今中外的佛教,關懷社會、關懷眾生,所以與政治也有密切關係。近代太虛大師主張「問政不干治」,更應是佛教徒對政治認知的指標。

(四)佛教對經濟的認知

佛教最初是實踐托缽乞食的財物供養制度,東傳中國後,百丈禪師立下「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農禪制度。隨著時代的推移,中國寺院更從農業生產到工業參與,從齋菜供應到經懺佛事,從臨終關懷到靈塔設置,從香客朝山到旅遊服務,從慈善救濟到文教事業,帶動經濟的發展、人文生活的提升。

佛教從事的一切事業,如過去的油坊、當鋪、旅店、養老院、孤兒院,現代興辦學校、醫院、家庭協談中心、心理輔導機構等,無不是為在家信徒而設置的。

所以今日的佛教徒,凡是合乎正業、正命的淨財,應是多多益善;只要對民生經濟有增益的事業,應可大大發展,這就是人間佛教普利群生的具體落實。

(五)佛教對命運的看法

每一個人的命運有好有壞,命運不完全是外在的,大都由自己的行為決定,別人是不可能改變的。要改變命運,不能靠外力的幫忙,而是完全在一念心田的改變,也就是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改變命運完全只有靠自己,好不好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而遺傳與學習是改變命運的二大因素。

積陰德、守口德、勤勞、多工作、多花一點時間去結緣、多為人服務、改變自己的惡習,就是改變自己的命運。有一首偈語說:

心好命又好,發達榮華早,

心好命不好,一生能溫飽,

命好心不好,前程恐難保,

心命都不好,窮苦直到老。

(六)對移民的看法

隨著經濟活動區域的擴大,環球資訊的暢通,現代人移民的趨勢日盛,可謂「三千雲遊,法界一家」。

若因事業、學業之所需或其他因素而被動移民者,一旦移至他國,可本著地球村的胸懷,既來之則安之,儘量本土化,融入當地社會,當可優游自在生活。若因對現前生活環境品質不滿意,而主動移民者,萬一對移民地的環境又不滿意時,又將移往何處?

佛教徒講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若要移民,佛國淨土應是最佳選擇。

(七)對行賄的看法

行賄是不正當的支出。所以行事上遇到任何困難、問題,應勇敢面對,不行賄,不助長公務人員政風敗壞,不敗壞社會風氣,不讓往來對象取得不正之所有。總而言之,不行賄,是不陷他人於不義。

(八)對貪汙的看法

貪汙所得為違法所得。

現代社會壞人易做,好人難做。比如在同一單位服務、工作,有人來行賄,同事收受後就分給大家,這時若不收賄,就會被排擠;若同流合汙,東窗事發時就有罪,也要坐牢,非常無奈。

新加坡、美國人做事的原則是一切「依法行事」,不貪汙、不徇私,應是社會正常運作、進步發展的基礎。

(九)對女權的看法

1.女性要有平等權,就是男女平等。人人有佛性,眾生與佛尚且平等,男女何以能不平等?世界上,男人一半,女人一半。文明社會中,有修養的男眾應尊重女權,倡導男女平等。

2.女性應有參與權,女眾的智慧、能力並不亞於男眾,故應參與政治、社會等各種公眾事務,積極擴大參與服務的機會與層面。

3.要有發展女性溫和、慈悲、細心、勤勞的特質的權利。如觀世音菩薩以慈悲、莊嚴來美化世間。

4.女性需要有尊嚴權利。拒絕社會中存在傷害女性尊嚴的行業,如娼妓等色情行業。

(一○)對人權的看法

人類從民智未開,對自然界神祕力量崇拜的神權時代,演進到對帝王絕對服從的君權時代,現今發展到民主社會的民權時代,大家提倡民權與人權,強調人的生命有無比尊嚴,舉凡生存權、參政權、平等權、自由權、財產權、文化權均應受到保障。

而佛教更進一步提倡生權,主張一切眾生都有權利,不容許輕易受傷害。所以關懷眾生,救度眾生,為天下蒼生服務,是佛教徒維護生權的表現。

(一一)對計程車安全的看法

計程車安全建立在駕駛與乘客雙方,其中乘客流動性、不確定性較高,所以先進國家都是先從駕駛方面著手,先統一、提升駕駛的品質,再以保護優良駕駛為原則,提升人民行的安全的保障。此中尤以英國的計程車駕駛管理制度最值得參考。

(一二)對高齡社會的看法

現代社會因醫藥、科技發達,人的壽命延長,而形成高齡社會現象。高齡的人們,一生對社會奉獻無數,在人生的黃昏時期,更應懂得常保心靈的健康與年輕,同時開發自己未來的生命。

用智慧來傳授人生,用經驗來提攜後學,用修行來開發生命,用信仰來探索未來,是對高齡社會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積極回應之道。

(一三)對雛妓問題的看法

首先社會的價值觀應打破「笑貧不笑娼」的陋習。其次,年輕人要尊重生命,計畫未來。再者,男眾對待所有比自己年輕的女眾,應如兒女一般,不任意傷害侵犯;對待所有比自己年長的女眾,應如母姐一般,充份尊重,則雛妓問題自然消失。

(一四)對未婚媽媽的看法

對因性暴力侵犯而不幸懷孕的未婚媽媽,應充份利用社會資源,為其設立「未婚媽媽之家」,使他們得以尋求支援與協助。

而前衛人士宣稱:女眾擁有生育權,不必選擇婚姻生活模式,也可懷孕,擁有自己的小孩,以滿足做母親的成就感。此類未婚媽媽全然不顧第二代人格的健全發展,在自私舉動的同時,也製造未來社會問題,後患無窮,不應認同。

(一五)對同性戀的看法

同性戀非常理可說明,一般傳統中國風俗習慣有一套道德標準,現代世界潮流,對道德標準重新估定,所以同性戀形成另一個問題。

感情問題在佛教而言,是一種執著,不論同性、異性,一旦執著,都是痛苦的來源。

(一六)對精神病患的看法

精神病患有被尊重及自由生活的權利,除非具有暴力傾向者,因恐其傷及無辜,有隔離之需要,否則應儘量讓其在陽光下自然的生活,更應以關心、愛護與照顧代替歧視與摒棄。

(一七)對優生保健法的看法(婦女可以墮胎嗎?)

胎中嬰兒也是一個生命,墮胎是殺生,理上不錯,事上有別:婦女懷孕期間,若已知懷了畸型兒,不許墮胎,讓母親一生青春歲月都奉獻給一個畸型兒,是不公平的。或者,婦女被強暴了、懷孕了,讓他扶養仇人的孩子一生,他心不甘、情不願。

所以,可不可以墮胎,母親自己有權利來決定,縱使有因果,由母親自行承擔。

(一八)對安樂死的看法

人一旦成了植物人,求生不能,求死不得時,痛苦不堪。對照顧他的家人而言,更是沉重的負擔。能不能執行安樂死,只有最愛他的人,以愛為出發點,基於慈悲來做決定,才能解決麻煩的問題。

(一九)對教育改革的看法

教育改革應以教育目標為前提,而非在技術層面上爭執計較。佛陀的教育理念,以訓練知行合一、事理圓融的健全人格為目標。教育方法則以觀機逗教來教育不同的根器的眾生,此是真正立足點平等的教育,而非齊頭式假平等的教育。

所以佛教對現代教育改革的建議是:生活重於知識、道德重於功利、普濟重於自利、自覺重於接受。

(二○)對體罰的看法

父母、師長對下一代的教育不能溺愛,也不能太傷害。管教時要維持其尊嚴,體罰不是辦法,只有不懂教學法的人,才會以體罰做為教學手段。所以理想的教育應以鼓勵代替責備,以讚美代替批評,讓孩子在健康的環境中,快樂、積極的成長。

(二一)佛教對文教、慈善事業的認知

佛教講布施有分財施與法施。佛教事業中,文教事業屬法施,慈善事業屬財施。

財施有限、有量、有窮、有盡,能救人一世貧窮,無法救其生生世世的愚痴。法施無限、無量、無窮、無盡,從弘法利生、文化、教育著手,開啟世人智慧的泉源,淨化其心靈,則生生世世受用無窮,是最為究竟的救濟。《金剛經》中說:若人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寶持用布施,不及四句偈布施功德之大,是為證明。

一般社會團體如獅子會、扶輪社也都在做慈善事業,發揮其社會功能。弘揚佛法、淨化人心的工作,則非人人能做,但宗教團體不能不做,一旦不做,即是教格的墮落。所以佛教應從文化、教育、慈善、修行、慧解等多方面發展,且在發展過程中應以佛法為本質,以佛教為主體,而不只發展社會功能,才是超越一般社團的作法。

(二二)對環保生態的看法

佛教是很有環保意識的宗教,主張不僅對人要有愛心,對山河大地也要保護,所謂「大地眾生,皆有佛性」。

阿彌陀佛就是環保專家,他的極樂淨土,黃金鋪地、七寶樓閣、七重欄楯,莊嚴清淨,沒有水源汙染、空氣汙染、噪音、毒氣、核能等公害,所以為人所嚮往。

建設淨土應從淨化人心開始,唯有以宗教的因果觀念教育民眾慈悲護生,才是保育的根本之道。心內的環保做好,器世間的環保才能完成。

(二三)對社會運動的看法

佛教基本上是主張平和忍讓的,但當有教難,為維護佛教時,佛教徒也應積極投入社會運動,參與走上街頭。

社會脫序、混亂,皆是因為貪心、自私、執著而起,在亂象叢生之際,佛教徒精勤修行戒定慧,息滅世間貪瞋痴,是為濁世的清流。

(二四)對種族衝突的看法

佛教是倡導平等的宗教。不僅人與人之間平等,眾生之間平等,眾生與佛也是平等。

僧團中,「四河入海,同一鹹味;四姓出家,同為釋姓」,就是破除種族歧視的平等制度的落實。

佛法教導人要怨親平等,不僅要「不念舊惡、不憎惡人」,甚至要愛我們的敵人。人與人之間、種族與種族之間,只要能互相尊重,必定能和平。

(二五)對器官捐贈的看法

人體器官捐贈可以視為資源回收再利用,也可視為另一種存在型態,生命的價值得以再延續,是非常有意義的。

或有人說,亡者往生後八小時內不能觸碰、移動,否則痛苦難耐,若瞋心生起,恐怕墮入惡道。其實若是生前即發慈悲心,立菩提願,要遺愛在人間,願力勝過一切,摘除器官時應不感痛苦。縱有痛苦,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正是菩薩道的實踐。

(二六)對賭博的看法

俗謂「十賭九輸」,最好不要生起貪念,企圖從賭博中獲得意外的財富,萬一遇到郎中詐賭,身敗名裂是最終下場。喜好賭博的人是勝負心強,一旦勝負分別,勝了歡喜,敗了煩惱,情緒為之牽引。最好是不賭博,不爭勝負,則能無憂無慮。

(二七)佛教對生死的看法

人一生中最大的事情不外生與死。死有重於泰山,輕於鴻毛;有的為國家、事業、主義而犧牲成仁,有的捨生取義。一般人對生死之常情,是生則可喜,死則可悲;但在佛門,生不一定可喜,死也不一定可悲。人生隨著業力在流轉,人死如換衣服、如喬遷……所以,佛門說生命是死不了的,對自己的生命要有信心。

生死是一種妄想煩惱,要遠離,人生不要為生死太掛礙,應該對現實生活多關注、愛護。將現實的生活照顧好最重要!要用智慧,以不畏不懼的明理態度面對生死。

(二八)對高利貸的看法

古代經濟活動尚未發達,寺院經常以暫時閒置的善款幫助信徒週轉,以救一時之急,於是佛教成為當鋪的祖師。此外還有經營碾米坊、磨坊、榨油廠等,都是屬於服務大眾的慈善事業。

現代社會已有正規的金融事業,寺院唯恐與信徒之間有金錢糾紛,應不與信徒共金錢來往。

此外在金融事業之外,還有所謂「地下錢莊」,從事放高利貸行為,以超高的利率賺取不道德的利潤,完全唯利是圖,不僅對社會無益,反而有害。

(二九)佛教對死刑的看法

這個社會是依法律來維護社會秩序,基本上法律對社會及大眾還是很重要的。日本早期有位楠木正成將軍,他受冤被判死刑,受刑後在他的衣服上留有五個字,「非、理、法、權、天」。意思是告訴我們,無理不能勝過理,理不能勝法,法不能勝過權,有權力的人可以改變法律,但是權卻無法勝過天,天就是因果的法則。

社會上有些人主張廢除死刑,可是廢除死刑在佛教因果法則上是無法成立的。如是因招感如是果,造因不受果是不對的。我們身為佛教徒可以希望減少死刑,儘量不用死刑,改用其他方法來代替死刑,但不主張廢除死刑。

又執行死刑的人,是執行國家的法律,與罪犯無冤無仇,無殺心,行為屬無記性,故無罪。

(三○)對煙酒的看法

佛教的戒律有酒戒,但無煙戒,所以有的佛教徒就有抽煙的習慣。現代高尚的社會以不侵犯他人為行為的準則,公共區域都禁煙,以免二手煙汙染空氣,妨礙他人的身體健康。

佛經中有說酒是一切惡的根源,因為喝酒亂性,會犯下殺生、竊盜、邪淫、說謊等罪行。現代社會,許多車禍更是因酒後駕駛而引起。飲酒若因社交上有需要,應以「不醉酒、不酗酒、不勸酒、不借酒裝瘋、不借酒鬧事」為限度。

(三一)對毒品的看法

凡是擾亂人的神經系統的物品,如速賜康、安非他命、鴉片、大麻、白粉等都屬毒品。

佛陀雖未制定不吸毒戒,但佛教中有酒戒,五戒中的不飲酒就是拒絕刺激性、會覆蓋人神智清明的物品,以現代角度詮釋,不飲酒就是不吸毒。吸毒就是吃自己的健康、吃自己的生命、吃自己的榮譽、吃自己的人緣、吃自己的前途。所以毒品要絕對的禁止。

(三二)佛教對愛滋病的看法

愛滋病已成為世紀之病,它的問題不單在患者身上,因為其具有傳染性,使得大家對愛滋病產生恐懼感。但我覺得這只是一時無法找到對治的藥,相信在一段時期後,還是可以醫治的,因為這個世間必定是一物剋一物的。基本上佛教徒對這些問題不能帶著輕視、歧視、藐視的眼光來看待,應慈眼視眾生。佛教永遠不捨棄一個眾生,永遠給予苦難眾生關懷與仁慈。

(三三)佛教對婆媳問題的看法

雖然男婚女嫁是理所當然的事,但是身為婆婆的心理卻相當錯綜複雜,總是覺得自己的孩子被人搶走了,而感到失落。基本上為人媳婦要懂得尊重婆婆,了解婆婆的心理,並鼓勵丈夫對婆婆多些照顧,讓他不感到失落。

現今公婆與兒媳之間常因一些細微的事造成代溝。其實代溝是雙方的責任,並不是單方面的問題,如果有一方肯讓步的話,就會天下太平。

在日本有位老和尚退居後,傳給年輕弟子做住持。有客人來訪,年輕的住持便使喚老和尚去倒茶、切水果接待客人,待住持走後,客人為老和尚抱不平,然而老和尚卻認為年輕住持對他很慈悲,因為年輕住持沒叫他去做種茶、種水果等更粗重的工作。如果我們的公公婆婆能學習老和尚的心量,這就是很高的修養了。

為人兒媳也要儘量去體會老人的心,要懂得如何保持距離,彼此包容、諒解,更要做到不比較、不計較,這樣才能促進家庭的美滿和諧。

(三四)對戰爭的看法

佛教基本上是倡導和平,以暴制暴不能解決紛爭,很多事情不一定要用強暴的姿態出現,可以用慈悲方式來解決。

我們應以慈悲來促進和平、除我執來促進和平、從寬容來促進和平、以共同體來促進和平。

果真要戰爭,應與自己的八萬四千煩惱魔軍而戰,才能成為真正的勝利者。

(三五)佛教徒服兵役時,在前線可以殺敵嗎?

佛教徒不為瞋恨而殺人,為盡忠報國、救生民於水深火熱之中,此救國救民之舉,絕非婦人之仁可喻。

曾有人要入籍美國,但表示不願上戰場捍衛美國,移民官便不發給他美國公民證。所謂「捨生取義」,是聖賢的行為,這時的參戰也未嘗不可。不保護自己的國家,對國家社會沒有幫助,不顧及世間之所需,是會被國家社會遺棄的。

(三六)佛教徒對佛教的認知

佛教徒在佛門中解行並重、福慧雙修,而期邁向人格圓滿的境地。其中學習的具體路徑,是從聞、思、修而入三摩地,顯而易見,聽聞佛法是最基本的入門。經中也說:佛法無人說,雖慧不能解。

既要聽聞佛法,便需親近善知識。在諸多宗派、法門、師承中,既已選擇依止師長,便應秉持「一師一道」的精神,認真學習,不在不同道場中遊走,傳播是非,不破和合僧。一旦隨師修道,更當「觀德莫觀失」,道心才會堅固,學道才會有成。在家信徒進出僧團,不介入出家僧團的事務,應知「僧事僧決」是應嚴守的分際。

(三七)佛教對試管嬰兒、借腹生子、複製動物的看法

試管嬰兒、借腹生子都屬不正常的社會現象,也是醫學、科技發展衍生而出,對現代社會道德、家庭倫理的一種挑戰。

縱使社會不斷的演進,制度不斷的革新,在舊的體制、價值觀逐漸崩解,新的制度、價值觀尚未建立之際,不應貿然嘗試。

宇宙萬有都是因緣所生法,緣起緣滅。尖端科技以無性生殖方式複製動物,是不正常的,生命不能複製,心識不能複製,真如佛性是不能複製的。

(三八)佛教對家庭暴力的看法

暴力危害安全,妨礙生命,是大眾所共同唾棄的。家庭不和是社會問題的來源,而家庭暴力事件,無論弒父、弒母、夫妻互毆、虐待兒童等,更為社會大眾所不容。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組織,是人生最安全、最溫馨的避風港,所以家庭裡的每一份子,對家人的愛要永恆、寬容、體諒、昇華,要互相尊重與包容,共同維護家庭的和諧與美好。

(三九)佛教對婚外情的看法

夫妻任何一方有外遇,可能是家庭中出了問題,有了毛病,此時爭吵、仇恨都無濟於事。唯有彼此基於真愛,以坦承、包容的心加以溝通,以互信互愛為基礎,營造溫馨的家庭氣氛,終能挽回離心。因為以愛才能贏得愛。

(四○)佛教對離婚的看法

願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屬,佛教也贊成正常的夫妻生活與家庭倫理的維繫。

不過夫妻關係若到了水火不容的程度時,「緣起緣滅」這個真理是可以用來做參考的:緣生則聚,緣滅則散,強求不來。但因離婚恐造成對第二代的心理衝擊,故要慎思。若因誤會而分手,能挽回的一切,還是要用心去補救。

世間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變化無常,重要的是如何在變化的人生、變化的感情中,保持一顆不變的真心,才是最難能可貴的。

(四一)佛教對殺生的看法

佛教的戒律是主張不殺生的。為了祝壽、喜慶、親友聚會,應該實行不殺生,不要把一己的快樂建築在其他眾生的痛苦上。

三聚淨戒包括了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其中饒益有情戒是屬大乘菩薩戒,所以佛陀在因地時為救五百個商人曾殺一個盜匪,這種為慈悲救人而殺,為饒益有情眾生而殺,不是為嗔而殺,好殺而殺,不是一念之仁,片面之仁所能比擬的。

(四二)佛教對自殺的看法

儒家說「上天有好生之德」,一般世間人說「寧在世上挨,也不要土裡埋」,對於現代人因生活、事業、功課、感情等的壓力過大,而有自殺的現象,佛教的看法是:自殺也是殺生,而且殺的罪過比殺人更重。

對於生活上種種的不如意,一旦發現問題,應可找善知識諮談,疏導壓力。佛法中的忍是智慧,生忍、法忍、無生法忍都具足,對世間有透徹的認識,自然對世上的人情冷暖、好好壞壞、是非榮辱,都能放下。

(四三)佛教對穿用皮革的看法

一般人穿皮鞋、皮襖,用皮帶、皮包,甚至寺院晨昏所用來警醒昏沉的鼓,雖然是動物的皮製成,但使用者不是為了殺害一個生命來做成皮包等物,而加以殘害,所以沒有殺的心,不是太嚴重的問題。

(四四)佛教對肉食的看法

素食是中國佛教特有的飲食習慣之一,其他國家的佛教徒很少吃素。中國佛教所以提倡吃素的原因有二:1.是儒家所謂「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2.是佛教經典中也提到要不斷大悲種,慈悲而不殺害動物生命。

素食有很多好處:可培養仁慈的心,養成柔和的性格及耐力。甚至現在西方歐美人士也為了健康的理由而提倡素食。

站在佛教的立場,不一定要佛教徒全然吃素,吃不吃素是一個形式,心地的清淨最為重要。可以素食很好,有條件的吃三淨肉、肉邊菜也可以。素食者對肉食者也要容忍,不要為了一人吃素影響家人生活,反而容易造成他人對佛教反感。只是現代人「活吃」太殘忍了!

(四五)佛教對素雞、素鴨的看法

佛教徒為了吸引葷食者吃素,特意將素菜做成葷菜的樣子,取葷菜的名稱,讓他們過癮、解饞,所謂「欲令入佛智,先以欲勾牽」。但不宜太過分,形像做得太像,味道弄得太像,會讓人譏嫌的。

(四六)佛教對過午不食的看法

印度佛教適應當地氣候環境,有過午不食的習慣。現代社會家庭生活不必堅持過午不食,倒是「過午少食」,吃少一點,晚上會舒服一些。

至於現在有「遇早不食」,不吃早餐的現象,問題較嚴重。所謂「一日之計在於晨」,「粥有十利」,吃過早飯,所有工作就可以順利展開,有很多利益的。

(四七)佛教對燒金銀紙的看法

為了慎終追遠,表達對亡者的思念、敬意及關懷,西洋人用獻花的方式,中國人則燒元寶、燒金銀紙,心意相同,作法不同,是無可厚非的。但不宜太鋪張浪費。此外,作法可以提升,如建紀念堂、紀念像、紀念塔,設置獎學金、修橋鋪路、印經書、裝佛像,也是對先人很好的紀念方式。

(四八)佛教徒對民間信仰、外道邪教的看法

正信比迷信好,迷信比不信好,不信比邪信好。

迷信、外道還不要緊、不可怕。邪信很可怕。民間信仰中,一貫道自稱信彌勒佛、拜觀世音,有拜濟公、六祖大師者,對於民間信仰、附佛外道較不要緊,佛教徒要給予包容與尊重。對於相信自稱「活佛」、「無上師」、「天師」等邪師神棍的人,後果必定不幸,才令人憂心。

(四九)佛教對媽祖信仰的看法

過去佛陀在世的時候,天龍八部都能容納;就中國佛教而言,韋馱、關公都能做護法。

一些有歷史可考的護法正神,我們可以淨化、昇華、包容他們。媽祖,在中國歷史上,歷朝皇帝曾封他為天后、天上聖母等許多名稱,在政治上已有一定的地位,但在佛教中尚未被認定。其實媽祖也是信仰觀音的,因此可以把他定位做佛教的護法,就像關羽護伽藍一樣,我們稱呼他「護法媽祖」。

(五○)佛教對拜拜的看法

民間習俗拜拜,一到拜拜,則人山人海,殺豬宰羊,大吃流水席,曾經遭政府反對。站在佛教的立場,不贊成取締拜拜,而鼓勵改良拜拜,以清香四果代替殺豬宰羊,提升民間活動的層次,讓其自然改良、淨化。

(五一)佛教對看風水、地理、時辰的看法

婚喪喜慶要找人看風水、地理、時辰,就容易讓神權來控制自己的意志,左右自己的命運前途。

佛法是超脫的、解脫的,是不讓迷信來限制自由的。所謂「日日是好日,處處是好處」,選看時辰,大家適合方便最佳;風水地理,只要自覺心安,東西南北都好。不能盲目的相信地理風水之說。

(五二)佛教對算命、看相、卜卦的看法

命相、易經,本為我國固有哲學,確為很多人精專,但少數江湖術士利用一般人心理的弱點,算命、看相、卜卦來探知人的過去,斷言人的未來。其中雖也運用了中國的八卦哲理,但此類在佛教而言,為世間法,凡世間法皆屬無常,是可以改變的,故命運非定數。所謂命運叫因緣,到處結好緣,自有好命運;一句話、一個念頭都會影響人的一生命運,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裡。

(五三)佛教對求籤擲筊的看法

求籤擲筊不問靈不靈,總不究竟,縱使靈驗了,也不足為奇,神通終究敵不過業力。所以不必依賴任何靈感靈異或靈驗來決定一個人的禍福吉凶。

人的舉心動念,都在創造自己的命運,「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不必依賴算命、看相、卜卦、求籤擲筊來決定自己的前途與未來,自己的身心行為就能決定自己的命運。

(五四)佛教對祭拜嬰靈的看法

婦女墮胎後有罪惡感,商人勸其花幾千元買個嬰靈牌位來超度,以自我安慰,以為花錢消災能化解冤結,其實是利用婦女心靈的弱點來歛財。要消冤解結,有很多的行善修持功德方法可以圓滿的,何況也沒有嬰靈報冤的荒謬說法。

(五五)佛教對偶像的看法

基督教批評佛教拜偶像,其實誰沒拜偶像?任何人父母的遺像若遭人踐踏,心中一定不舒服。一國民眾對國旗、國徽也應尊重、禮敬。偶像的存在不重要,而是心上的一念很重要。

佛法是淨化我們身心,昇華我們人格,安頓我們生命,開展我們世界的人生指南,學佛固然可以由疑入門,但是信心更是學佛的重要法門。《大智度論》說:「佛法大海,唯信能入。」《華嚴經》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心是大道的源流,是功德的慈母;信心可以長養善根,可以成就一切。信心的重要,就像樹木的根本一樣,本固而道生,因此當疑情獲得解答以後,便應該深信不疑,如此才能在佛法裡生根,才能無事不辦。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