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56 人間佛教的藍圖

一、眷屬

1.以智慧為母

《大智度論》說:「諸佛及菩薩,能利益一切,般若為之母,能出生養育。」為什麼般若是諸佛、菩薩之母呢?《佛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卷中,佛陀告訴月氏天子說 :「如來則從智慧度無極生。設人觀察推其本末,過去、當來、現在諸佛,誰為母者?則當了知:智慧度無極是其母也。所以者何?其三十二大人相,非從摩耶而生,以學大智慧真諦之誼,乃能致此,自然成就如來之身。其十力者,不從王后摩耶而生,本時奉行,智度無極,得十種力。……斯諸功德悉為不從王后摩耶而生,悉從大智度無極行學此道品。」

菩薩以智慧為主,而智慧以內解為用。我們有了甚深的般若智慧,體悟法性空寂,能通曉一切事理,不為無明所侵,不被貪瞋痴三毒所害,便能自在無礙,趨向成佛之道。

2.以方便為父

一個生命的形成,除了要有孕育生命的母親之外,更要有教育他成長的父親,譬如植物的成長需要春風夏雨的煦之育之,也要秋霜冬雪的霜之雪之。父母好比車子兩輪,飛鳥雙翼,缺一不可。大悲以為母,方便以為父,大悲與方便具足,才能成熟眾生。

佛陀在各部經典中的說法施設,無非是一種方便權巧。《大般若經》說,菩薩要速證無上正等菩提,須具足方便善巧。譬如火宅中有眾寶聚,有人求寶入此宅中,其人若有方便善巧,則能持寶而出。《六十華嚴》把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大慈、大悲、覺悟、轉不退法輪等,看做是地上菩薩的十種方便。

佛陀說:「世間心皆顛倒,我若不行方便力,不能度脫眾生生死。」因此佛陀的八相成道,方便示現涅槃;觀世音菩薩的三十三應化身,聞聲救苦;普賢菩薩十大願中的恆順眾生願;維摩詰權現疾病,為探病者講說色身無常如聚沫、浮雲;《法華經》的三車火宅喻,長者以羊車、鹿車、牛車來勸誘耽溺於三界慾火窟宅的孩子離開危險的火場;化城喻中變現城池,使畏遠畏久的眾生不退失道業。……凡此都是諸佛菩薩的方便智慧。持戒謹嚴的末利夫人為了挽救廚師的生命,於齋戒日刻意粧扮自己,破例喝酒來教誡國王,這也是慈憫眾生的一種方便。

方便需要更高的智慧,方便需要與大悲心相應,所謂證真(實智)所以助悲離染,涉俗(權智)所以助智行悲。悲行於外,如父主外政;智冥於內,如母主內政。智滿悲圓,則成正覺。菩薩修行,不外上求大智以自利,下行大悲以利他,悲智雙運,權實悲行,所以我們行菩薩道,「智慧」和「方便」就如同是我們的父母。

3.以法喜為妻

在社會上,一個男人要成就偉大的事業,一個家庭要獲得幸福美滿,這裡面必定有一個很賢慧的妻子。在《玉耶女經》裡,佛陀教導玉耶為婦之道有五種類:母婦、臣婦、妹婦、婢婦、夫婦。一個妻子有時要像母親一般,讓丈夫有訴說委屈的對象;要像大臣幕僚,輔佐丈夫的事業發展;要像妹妹恭敬兄長一般;要像僕婢一般照顧丈夫生活起居;要如夫婦一般,彼此相敬如賓。如此的夫妻關係必然能使家庭、人生美滿和樂。人間佛教的理想,是要每個人生活在和諧快樂之中,就好比家庭擁有一位賢慧的妻子。

人間淨土裡的妻子要具備什麼條件呢?人間淨土裡的人是以「法喜為妻」,就是對真理的愛好,對真理的喜歡。在我們生活中,如果能勤修戒定慧,心中時時有佛,處處是佛法,身心便能輕安,充滿無限的法喜,好似擁有賢慧的妻子一般,那才能夠自在快樂的生活。

4.以慈悲心為女

女性富有柔順含育的德性,因此代表慈悲的觀世音菩薩,經常化身為女性。菩薩以慈悲心教化眾生,他對眾生的無限柔順、耐煩,好比善良柔和的女子,所以維摩詰居士以女兒來比喻慈悲心。「含生稟氣皆有靈智,蠢動翱翔咸知畏死,致使菩薩興行,救濟為先;諸佛出世,大悲為本。」所以,慈悲心是菩薩道的首要善行,我們可以沒有一切,但是不能失卻慈悲心。

5.以善心誠實為男

修行人最忌攀緣諂媚,佛言:「有地,則有萬物;人有至誠,乃有道。」《佛遺教經》也說:「諂曲之心,與道相違,是故宜應質直其心。」以花言巧語、欺詐取巧而得來的財富、事業或名譽,終究不能長久保有,流芳千古,只有常保一顆正直誠實的心,才能贏得真正的尊敬,也才是禁得起時間考驗的處世法寶。

男子有真誠幹事的能力,能承辦家業;菩薩有善心誠樸,真實不虛的心腸,能荷負如來的家業。所以,我們有誠實,有一顆善良的心,善良的本性,這就有如是我們自己的兒子。

二、朋友

1.以道品為善知識

《華嚴經》裡,善財童子請問文殊菩薩,要如何修學菩薩行?文殊菩薩告訴他:「若欲成就一切智智,應決定求真善知識。」因為有了善知識,能夠使我們聞一切菩薩行,成就一切菩薩功德,出生一切菩薩大願,清淨一切菩薩自性心,和發明一切菩薩堅固心等。善知識如大地,可以承載我們;善知識如高山,可以成長我們,使我們有依靠;善知識如乳母,可以守護我們,不令作惡法;善知識如良醫,能治我們的種種煩惱病;善知識如勇將,能殄除我們一切諸恐怖;善知識如船師,能令我們渡越生死大瀑流,可見善知識有多麼重要!

善知識是誰呢?道品就是我們的善知識。這裡的道品指三十七道品,也就是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等,是為追求智慧,進入涅槃境界的三十七種修行方法。依此修行可調伏妄心,趨入菩提,證得正果,必然是大善知識了。

2.以六度為法侶

三十七種道品是指引我們的善知識,六度波羅蜜也是我們應親附的朋友,因為由於六度的守護,可以使我們獲大利益,由是成就正覺。「六度」本是菩薩乘的出世善法,但是菩薩乃是大心眾生,以出世的高深修養,做入世的利生事業,故六度為人生的善法,是成就道業的法侶。何謂六度?

(1)修布施行,不但自度慳貪,亦令人受惠受益。

(2)修持戒行,不但自不毀犯,亦不毀犯他人。

(3)修忍辱行,不但自不瞋恚,亦不瞋恚傷害他人。

(4)修精進行,不但自不懈怠,亦教人不懈怠。

(5)修禪定行,不但自不散亂,亦教人不散亂。

(6)修智慧行,不但自不愚痴、不邪見,亦教人不愚痴、不邪見。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若能勤修六度,以六度做為規範自己道德生活的準繩,再以六度法深入社會,普利大眾,則六度即為人生最佳的法侶。

三、飲食

1.以甘露為食

甘露,傳說是印度一種不死藥,味道甘甜如蜜,所以稱為甘露。法味清淨,長養眾生之身心,譬如甘露之德。《法華經‧藥草喻品》說:「我為世尊,無能及者,安隱眾生,故現於世,為大眾說,甘露淨法,其法一味,解脫涅槃。」《十地經論》說:「如病思良藥,如眾蜂依蜜,我等亦如是,願聞甘露法。」

世人以食物滋養色身,甘露為眾食之最上味,菩薩以之作為食物。人間佛教的眾生以甘露法味為食,長養身心,得勝妙樂。

2.以解脫味為漿

飢渴時,啜飲一杯清涼的飲料,頓時便能消暑解渴。當我們為五欲糾纏難解時,唯有以解脫的漿水才能消除渴愛。《大智度論》說:「佛法皆是一種一味,所謂苦盡解脫味。」《勝鬘經》也說:「涅槃一味等味,謂解脫味。」涅槃是熄滅熱惱稠林的清涼法水,涅槃是消弭慾愛飢渴的解脫瓊漿。有了涅槃的解脫漿湯,世間的諸苦都能不藥而癒。

四、衣服

1.以相好莊嚴自身

菩薩具足三十二相莊嚴容顏,八十種好嚴飾身姿,與世間人以美服遮身,華鬘嚴首,大異其趣。而醜僧俊道,固為佛門美談,色相亦雖只是假相,但是藉著外在的莊嚴相貌,讓人心生景仰,樂於親近,也是一種度眾的方便。

經典記載佛陀「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大智度論》說:「佛身以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而自莊嚴法身。」佛陀當初曾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度化無數弟子入佛門,人間佛教的弟子也要培養「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以莊嚴自身,成就菩提。

2.以慚愧為衣服

慚者,自不作罪;愧者,不教他作。慚者,內自羞恥;愧者,發露向人。《阿含經》、《本事經》、《大般涅槃經》裡都提到,有兩種白淨法能夠拯救眾生,讓世間不會墮壞,那就是慚和愧。因為有了慚愧,我們才不同於牛羊豬狗等畜生,知道實踐恭敬父母師長,友愛兄弟姐妹的倫理道德;有了慚愧,才能制止非法,生起善法。

世間的衣服可以禦風寒,障形露,遮其醜。慚愧則為法身之上服,《佛遺教經》說:「慚恥之服,於諸莊嚴,最為第一。」因此,慚愧就像衣服一樣,可以莊嚴我們的身心功德。所以,我們應時時慚愧,以求取進步。

3.以深心為華鬘

華鬘是一種飾品,即以絲綴花,結於頸項,或裝飾於身上,或懸掛於室內。因此,若將之戴在身上則莊嚴美麗,掛在屋子裡則滿室生色。

深心是指對佛法深信不疑的心念。《維摩詰經》說:「深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具足功德,眾生來生其國。……隨其直心,則能發行,隨其發行,則得深

心,隨其深心,則意調伏。」信為道源功德母,能增長一切諸善法。深信有諸佛菩薩的存在,和諸佛菩薩的不捨眾生;深信有前世、今生、來世;深信作惡得惡、作善得善的因果律;深信懺悔可令心清淨;深信緣起法;深信諸行是無常、苦、空;深信無我之法……深信這種種善法根植於心,所綻放出來的智慧之光,好比華鬘的裝飾那麼美好莊嚴,令人歡喜讚歎。

五、居住

1.以畢竟空寂為家

前面說了父、母、妻、子、女等是組成一個家的要素,有家的成員,也必須有居住的房子,沒有房舍,就要露宿街頭。世間的家,是讓我們免受日晒風寒的棲身之所,是保護我們生命財產免遭侵犯,得以安然成長的安樂窩,也是我們色身生老病死藉以依存的場所。

菩薩常在第一義的畢竟空寂舍中,逍遙自在。什麼是畢竟空寂呢?畢竟有最終、至極的意思,空寂則是遠離種種法相的寂靜狀態。《法華經‧信解品》說:「一切諸法,皆悉空寂,無生無滅,無大無小,無漏無為。」明了諸法空性,菩薩在家修行,應該將菩提心安住在畢竟空中,如同維摩居士的「不著世間如蓮華,常善入於空寂行」。蓮花生於汙泥而不被汙染,我們雖然生活在五濁惡世,只要心常常安住在空寂中,便不會有恐怖、掛礙,也能遠離各種顛倒和煩惱,所修的一切功德自然不會損失,所以說「畢竟空寂」是我們最好的家。

2.以總持為庭院

總持又稱能持、能遮,梵語叫陀羅尼,是一種能總攝憶持無量佛法而不忘失的念慧力。《大智度論》、《佛地經論》載,陀羅尼是一種記憶術,即於一法之中持一切法,於一文中持一切文,於一義中持一切義,所以由記憶此一法一文一義而能聯想一切之法,總持無量佛法而不散失。陀羅尼能「持」各種善法,「遮」各種惡法,因此有了總持,在弘法教化時,對於佛法不會遺忘漏失,在大眾中也能自由自在的說法無畏。

世間的庭院廣植各種花卉,供人觀賞;菩薩總持一切法、一切義,就像一個大花園,裡面形形色色,有無漏的法林、有淨妙的覺花、……我們以總持包容一切,攝受種種,做為我們的花園,以覺悟的心做為美麗的花朵,以解脫做為智慧的果實。……悠遊在這總持的庭院裡,可以消除熱惱,獲得清涼。

3.以八解為浴池

總持的庭院裡,除了有樹林、花、果,更有浴池,池中充滿湛然定水,遍布七種淨華。浴池中的定水,是由修八解脫法所得。八解,即八解脫,謂依八種定力,而捨卻對色與無色的貪欲。七淨華,謂七淨德清淨如華。此七淨德即:

(1)戒淨:三業清淨無垢穢。

(2)心淨:制煩惱心,斷結使心。

(3)見淨:見法真性,不起妄想。

(4)度疑淨:見解深廣,沒有疑惑。

(5)分別道淨:善能分別是非,合道宜行,非道宜捨。

(6)行斷知見淨:「行」是苦難、苦易、樂難、樂易四行。「斷」就是斷除諸結使。即證得無學盡智、無生智者,能知見所行、所斷,而通達分明。

(7)涅槃淨:指所證得的果。

沐浴可以洗淨身體的汙垢和消除疲勞。因此,我們經常沐浴在這清淨的定水中,並以七種淨華遍薰吾身,自然能去除各種貪欲垢穢,獲得身心清淨。

4.以四禪為床座

床座,可以遠離三患:一、離毒螫。二、離塵垢。三、離濕冷。  

以四禪為床,亦可遠離三惡,即:一、離瞋恚毒。二、離貪欲毒。三、離睡眠冷。

四禪,指色界的四禪定,是世間最殊勝的禪定。因此,我們依此四禪修習,好比有了床座,可以遠離惡毒,獲得安穩快樂。

六、交通

世人以象馬車船等,作為交通工具。人間佛教的交通工具是什麼呢?

1.以五通作為象馬

大象力大能負重,馬匹奔走快速,世人以之作為交通工具;菩薩則以五通作為象馬。

五通,是五種神通,由修四根本定所得五種超自然的能力,即: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菩薩在菩提道上度化眾生時,視情況的需要而運用這五通,就像駕御象馬馳騁一樣。

2.以大乘為舟車

乘,指車乘,有運載、乘物的意思。機車只能載一、二人,小轎車能載四、五人,公共汽車能載四、五十人,火車、飛機、大船就能載好幾百人。車子的體積越大,所能載運的人或物品也越多。

佛陀的教法能載運眾生,由此岸到彼岸,分為大乘、小乘;一乘、二乘、三乘、五乘等。小乘只顧自己的修行,只求個人的了生脫死,猶如騎的是腳踏車或機車,大乘菩薩以救度眾生為目的,駕駛能載運多人的大車大船。

人間佛教的菩薩遊於十方,自在無礙,兼載運無量眾生俱至清淨的彼岸,因此以大乘為舟車。

3.以一心遊於八正道

人生的道路形形色色,有荊棘密布,充滿陷阱的羊腸小徑,有平坦寬闊的高速公路……此中唯有八正道最為平坦安全,可以給予我們身口意三業一條正確的指南,是引導我們通向成佛之正確途徑。因此,我們駕著五通的象馬,乘著大乘舟車,以一心為車夫,必能舒疾合宜,馳騁遊行於平坦的八正道路上,享受電掣風馳的樂趣。

七、教育

1.為大眾之導師

《十住斷結經》說,令眾生類示其正道,故稱導師;《華手經》謂,能為人說無生死之道,故稱導師。佛、菩薩心中只有芸芸眾生,無時無刻不在教化引導眾生入於佛道。

《勝天王般若經》說:「一切眾生,皆有性淨,是故於彼,勿生下劣,應當尊重,彼即我師,如法恭敬。」因此,我們不隨意輕視、捨棄任何眾生,以智慧、方便化導眾生,令入佛道。

2.以塵勞為弟子

煩惱能染汙我們的真性,好比塵垢會令身心勞憊,所以又被稱為塵勞。經中說眾生有八萬四千塵勞,受這些塵勞的奴役驅使,我們在生死中不停的輪轉,永不止息。人間佛教的菩薩,對此一切塵勞眾生可以隨意教化,轉眾塵之愚,以為智慧之明,如同教化弟子,使從己令,受持正道。

八、娛樂

1.以四攝為伎女

什麼是四攝呢?即: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心地觀經》說,具有這四攝法,在菩薩行上能夠不退轉,又說:「如是四行,趣菩提路,利生根本,一切菩薩,皆應修學。」菩薩在攝受度化眾生時,以四攝法使眾生喜悅,樂於親近,就好像善於唱歌跳舞的伎女以歌舞來吸引、娛樂人一樣。

2.以歌詠法言為音樂

世間的歌詠,柔和清雅的音樂可以洗滌塵垢,讓心靈清明;慷慨雄偉的音樂,可以振奮人心、激發鬥志;悽愴哀怨的音樂,可以令人抒發感情;輕快活潑的音樂,為人帶來希望開朗。菩薩則以歌詠法語作為音樂,悅耳致樂,引人入勝。

中國佛教從曹魏陳思王曹植遊魚山,聞空中梵天之讚,深有體會,摹其音節,寫為梵唄之後,這些殿堂中柔和清淨的梵音,千百年來攝受了許多人。人間佛教將佛教音樂帶出殿堂,把莊嚴的法音傳送到社會每一個角落。此外,將佛教法語、偈語以優美的曲調唱出,將佛教故事以歌舞演出,這都是藉著音樂來廣宣法音,淨化人心。

3.以修行為娛樂

一般人以吃喝玩樂為休閒娛樂,追逐感官的消遣。但是曲終人散之後,留給自己的往往是更深的心靈空虛與落寞。人間佛教主張以修行為娛樂,到寺院禮佛,參加法會,念佛一支香,禪坐一支香,擁抱三千大千世界;在家裡閱讀經典,深入經藏,開發智慧。藉著共修或自修,心靈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踏實與祥和,不必再用感官的刺激來娛樂自己,因為法樂勝於世俗之樂。世俗之樂是短暫、無常、染汙、不究竟的,唯有法樂才是永恆、究竟、清淨的。

九、資用

1.以七財為寶物

一般人以有金、銀、琉璃、頗梨、車渠、赤珠、碼瑙七寶為富有。菩薩則以具足七聖財寶為富貴,即:一、信財,信受正法。二、戒財,受持戒律。三、聞財,多聞善法。四、施財,捨離一切無染著。五、定慧財,攝心不散,照了諸法。六、慚財,自慚而不造諸惡。七、愧財,於不善法心生羞愧。

世間的財寶終歸無常,有很多人錢財越多,煩惱、是非越多。世間上,人為財死的例子,不勝枚舉。所以,經上說:「寶物歸無常,善法增智慧,世間物破壞,善法常堅固。若有順法行,隨人百千世,雖種種寶物,不能至後世。種種財寶物,則可強劫奪;王賊及水火,不能拔法財。」世間的財富為水、火、盜賊、苛政、不肖子孫五家所共有,而七聖法財堅固不壞,是真正究竟的財富,是資助成佛的聖法財。因此,我們不一定要在心外尋找財富,應該「反求諸己」,開發內心源源不斷的真實寶藏──七聖財。

2.以教育滋生利息

世間的錢財會因借貸存放或投資而滋生利息;教育更是「一本萬利」的工作,譬如老師從事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因而桃李滿天下,燈火相傳,使智慧與文明延續不絕。

我們修學菩薩道,得七法財,以此七法財為本,教授一切眾生,使眾生也獲得這七種聖財,如是教化愈多,得度的眾生也愈多,如同世間由投資而滋生利息,使財產日積月累的增加。

3.以回向為大利

世人以珍寶為豐裕;菩薩以七財為富有,又以七財為本,教授眾生,與人長善,彼我兼利,復以此福回向佛道,七財彌增,獲利最大。為什麼「回向為大利」呢?

回向是佛教極為殊勝而獨特的法門,尤其是法布施中最討巧的法門。《地藏經》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所種善根,或布施供養,或修補塔寺,或裝理經典,乃至一毛一塵,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樂。如但回向自家眷屬,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樂,捨一得萬報。」又《大智度論》載,菩薩以般若波羅蜜方便回向故,以少布施而得無量無邊功德。

因此,人間佛教以七財為本,與人同利,兼示以滋息之法,令如說修行,回向佛道,既收外益,更可獲得大利。

4.以發心為事業

一般人所想到的,都是以自我為中心,以自我為本位,譬如我要考到好的學校、我要有很好的成績、我將來要有好的職業、我要優秀、我要成功……滿腦子想的,都是我如何獲得、如何擁有,其他的一切都沒有我重要。人間佛教要我們「先具有度人的發心,先有別人,後有自己」。《般若心經》開卷就是「照見五蘊皆空」,《金剛經》也一再強調「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自己未度,先來度人,這是菩薩的發心。發心的力量很大。有句話說:「發心之初,成佛有餘。」《華嚴經》說:「不忘初心。」《華手經‧發心品》提到,諸佛一切功德都是源自初發心,好比由於有牛,才能製造出美味的醍醐;有了種子,才能生出花果一樣,因為有了菩薩的發心,才使佛種不斷。〈無憂品〉說:「能發此大心,斯人當作佛,處眾師子吼。自在師子吼,能轉淨法輪,佛神通無礙,皆在初心中。」一念初發心,當下即成佛。

發心,發什麼心?發慈悲心,人我無間;發信願心,常隨佛學;發菩提心,上弘下化;發無我心,擴大完成。所以,發心是成佛之道,發心是利生,所謂「弘法是家務,利生是事業」。

一○、修行

1.以一心來安住

安住,是非常重要的。今天的社會混亂,人也常常感到渺茫惶恐,最苦惱的是不知道將身心安住在何處。比方說,上了班又不喜歡自己的工作,不上班,整天空無一事,卻又萬分無聊。看電視吧,卻也不能一天二十四小時都看個不停,至於打牌、遊玩、吃零食、逛街,久而久之,更覺內心空虛,萬念俱灰。所以安住身心實在是很重要。

要安住,基本上必須能一心專注,不要常常起雜念、妄念。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弟子學道已經十二年,因為心思散亂,又貪著六欲而不能得道。有一次,他看到一隻水狗要咬烏龜,烏龜將頭尾、四肢縮進甲殼裡,一動也不動,過了許久,水狗莫可奈何,最後只好走開。這位弟子說:「烏龜因為有護命的鎧甲,才能免於難。」佛陀便趁機告訴他:「世上的人往往不如這隻龜,不知道無常,放縱六情,不能一心求道,而令外魔侵入。」可見如如不動,一念專心是非常重要的,這就是《佛遺教經》所說:「縱此心者,喪人善事;制之一處,無事不辦。」

在佛教中,念佛可以安住身心,坐禪更是安住身心的最佳法門。念佛是把身心安住在一句佛號上,坐禪則是住心一處,以真智住於無漏清淨的禪定中。能一心專注,所謂「平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我們不論是行住坐臥,進修辦道,生活之中一定會覺得很美好、很自在。

2.以多聞作為覺音

覺音,謂從聞而悟。世間有先知先覺,有後知後覺,有不知不覺。有人根器利,又具福德因緣,常能自己反省,聽聞善法也能很快著意契機;有人如同頑驢般桀傲不馴,百般規勸仍然不會醒悟悔改。

我們不能親耳聽聞佛陀的教法,但是藉著流傳下來的法寶典籍以及善知識講說教導,佛法真理依然能流入我們心中。多聞善法,可以知道煩惱邪見而遠離罪惡;知道諸法空寂、無苦無樂,遇到困難險惡能無所畏懼;知道持戒發慧能趨入聖果而精進修習。所謂「解脫法由聞入」,如果我們能時常聽聞並受持各種善法之音,必能增長智慧,以之而自覺。

結語

從「以智慧為母」、「以方便為父」,到最後的「以多聞為覺音」,我們為人間佛教的生活,規畫了一個非常完整的藍圖。我們生活在人間,離不開世間的父母、妻子、眷屬、師長、朋友;離不開食、衣、住、行、育、樂,乃至待人處事,修心養性等。菩薩也以人間為本,太虛大師說:「真菩薩以人乘通佛乘,是菩薩正道。」

現代的人間佛教是有音聲的、有色彩的、有動作的、風趣的、環境整潔的、彼此尊重的。我為人間淨土定下四句偈:

禮貌尊敬講愛語,樂觀滿足生歡喜,

明理和平有自由,慈悲包容慶安全。

如果每一個人將此四句偈運用到生活中來,便可和維摩居士一樣生活在法喜中。

茲將人間佛教的藍圖表列於後: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